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李时珍苦读十年,为重修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表于 2019-2-24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惠州
  常言道:不读书,难知天下事。书籍的集合体,本身就是一所大学。因为它是上一代、几代、几十代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教训的归纳。要想有所建树,必须认真读书;要想超过前人,必须尽量多地读些有关的书。从考场上败阵的李时珍,有过十几年的读书体会,虽然其中有不少书是他不喜欢的,但毕竟学了不少知识,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

u=206811800,1218739947&fm=173&app=49&f=JPEG.jpg

  在随父从医后,医疗实践使李时珍认识到他的医药知识所缺太多,远不够用。他边行医边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道理所在。他下决心,一边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一边系统地、尽量多地学习有关的医药知识。读书,有老师指导和没有老师指导可大不一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兴趣可成为动力,李时珍酷爱医药事业,这就有个极好的先决条件。

u=130478151,623220544&fm=173&app=49&f=JPEG.jpg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然的第一位老师,有问题,随时问,随时解答,随时指导。这还不够,他又拜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顾日岩为师。顾家是蕲州主要的大户,很有影响,也很有势力据史料记载,顾家和李家还是世交呢。专攻学业,是在李时珍24岁到35岁这一段时间,据顾景星写的《李时珍传》所记,这一时期,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几乎苦读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地步。苦读了十年是对的,不出户庭不符合实际,因为李时珍还要随父行医,总在家里怎么可以呢?出诊、采药均需外出。

u=3667057676,1040229468&fm=173&app=49&f=JPEG.jpg

  《蕲州志》上是这样记载的,李时珍苦读十年,十年不出户阈。阈原是指门坎,可引申为界限、范围。看来,顾景星是用了阈的原义了。这里应该用的,是其引申义,是说这十年期间,他发愤攻读,从未出过远门。这十年,李时珍读了大量的书,涉猎的范围很广。据《蕲州志卷十》载,他读的经书、传记、诸子百家、历史、音乐、诗歌、农业、园艺、天文、占卜、佛学、道学等等方面的书他没有不读的。

u=1409418496,2487601017&fm=173&app=49&f=JPEG.jpg

  这样读书,使他的见识广,根基深,层次高,底子厚。这样读书,使他基础坚实,成为他以后能编著《本草纲目》的先决条件。这样读书,不仅使他成为医药学家,也使他成为一个诗人。他曾著过《唐律》一书,也有过自己的诗集,可惜都失传了。他的诗作,除了散见的少数篇章外,在《濒湖脉学》里还有一些介绍脉象的诗,从中可以领略一些李时珍的诗风。当然,在这十年中,他读得最多的还是医学、药学一类的书。

u=270708518,1477309148&fm=173&app=49&f=JPEG.jpg

  这十年当中读的医书,使李时珍系统地学习了祖国传统的医药学理论,了解了它的缘起、发展、成就因为不是单纯地读书学习,而是结合行医的实践去学,这就使李时珍可以用学来的知识指导自己,用于实践。他在医疗实践中把发现的问题予以澄清、纠正。发现的问题太多了,这正是他用后半生重修《本草》的起因。李时珍苦读十年,这样谨慎努力的学习对待事业兢兢业业,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