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新闻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风格切换

蕲州在线

搜索

蕲州在线
[切换区域]

开启左侧

蕲州望族“东门李”

[复制链接]
蕲州在线 发表于 2014-3-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广州
蕲州在线
2014-3-8 09:00 2575 0 看全部
蕲州望族“东门李”
陈仕猛


  蕲春李姓源流比较复杂。今天,因李时珍举世闻名,有人一听说蕲春李姓,就要问一声:“您是李时珍的后代?”而李时珍在世及逝世后很长一段时期,李时珍及其家族的知名度并不很高,因为那个时代,只有科甲盈门、累世簪缨,才称得上名门望族。一代医圣李时珍,因“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逝世后逐渐博得“千秋万世名”,但其实他生前寂寞,只不过父以子贵,因长子建中官四川蓬溪知县,而被敕封文林郎,“文林郎”仅为正七品文官升授的散阶而已。李时珍家族仅出进士一人(时珍之孙李树初),举人二人(时珍长子李建中、时珍曾孙李云庆),出的最大的官仅为正四品(李树初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而当年在蕲州东门一带,有另一支李姓,于明代中后期迅速崛起,赫然成为蕲州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世家大族。

  这个“东门李”,出了进士四人(李盛春、李际春、李梴、李本晟),举人五人(李孟春、李本周、李永昇、李昺、李承洛),武举人二人(李标、李构),秀才难计其数;出了大批文官武将,其中最为显赫的是两巡抚(李盛春、李本晟),一总兵(李楷)。李盛春,明万历年间任保定巡抚,他敢跟皇帝亲信的太监叫板,后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正三品);李楷,万历年间历任福建南路参将、广州海防参将、江南副总兵,后官至都督佥事(正二品)、贵州总兵,他是一位儒将,东南沿海的一些岛屿上,至今还留有他潇洒遒劲的字迹,流传着与他有关的美丽神奇的传说;李本晟,清康熙年间官至浙江巡抚(从二品),被康熙大帝誉为“南天一柱”。

  “东门李”有三人(李盛春、李梴、李本晟)死后,朝廷赐祭葬;八人(李儒、李同春、李孟春、李盛春、李际春、李楷、李樸、李梴)入祀蕲州乡贤祠;十人被写入康熙《蕲州志》的《人物志》,三十余人被写入乾隆、咸丰、光绪《蕲州志》的《人物志》,其家族被县志立传人数之多,创蕲春之最。“东门李”收养的族子李若星,后来成为明末重臣,曾任总督兼巡抚,被南明桂王召任吏部尚书。“东门李”与耿定向、郭正域、瞿九思、汪可受、王泽宏、金德嘉及本县冯天驭、顾景星等一代名流的家族联姻。

  祖先军功起家,李儒“发祥文武”

  据《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和康熙以来的《蕲州志》记载,“东门李”先世原籍为河南息县,起家始祖李庆,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累功授正百户(正六品,统兵112人),隶山西朔州卫。卫所军是明朝的常备军,军士别立户籍,与民籍截然分开。军籍世袭。李庆子李信,李信子李斌,均世袭正百户。李斌改隶滁州卫[1]。景泰二年(1451),李斌随军出征贵州香炉山,参与镇压“苗王”韦同烈起义[2],因功晋副千户,改隶蕲州卫左所[3]。千户所管辖十个百户所,长官为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为从五品。李斌被封为武德将军(正五品)[4],其后代世袭军职,定居蕲州东门。李斌就成了蕲州“东门李”的始祖。

  李斌子李俊,袭千户,授武德将军。李俊子李景,袭千户,授武毅将军(从五品)[5]。李景子李珍,袭千户,授武毅将军,去世后多年,因孙李盛春显贵,赠副都御史(正三品)[6]。李珍有五子:李震、李儒、李电、李霆、李云。长子李震袭千户,授武毅将军[7]。

  李震没有儿子,按制度,兄死弟继。李儒本来可以承袭千户之职,但是遇到了麻烦。当李儒去办理袭职手续时,主办的胥吏乘机敲诈:“若多与我金,不则削一等。”可怜李家,口阔家贫,拿不出钱去打点,于是,李儒被降授百户[8],负责军屯(军垦)。

  有个官员奉命核查蕲州卫所军屯事务,一路游山玩水,最后在岳阳住下来,令蕲州卫派人将有关资料送去。李儒急忙奔赴岳阳,忙中出错,忘记带齐资料,那个官员就怀疑李儒贪污,将李儒关进牢房。当时李儒长子李同春随行,跪地恳求宽限六天,赶回蕲州取来应查资料。时值隆冬,大雪纷飞,舟船不通,李同春只好靠双脚步行,鞋磨破了,就打赤脚,脚磨得起了血泡,又磨得结了厚厚的茧子,终于按期取来资料,解了父亲的牢狱之灾。

  世代赳赳武夫的“东门李”,连吃两个大亏,尝到了文官的厉害,痛定思痛,认识到:光靠舞枪弄棒不行了,还必须学会舞文弄墨。李同春对几个弟弟说:“乃今而知文吏之贵也!自今以始,诸弟任学,予任费,学无媠嫚。”[9]李同春叫弟弟们一心一意读书,至于家庭一切开支,都由他去想办法。在李同春的督促下,“东门李”向学之风越来越浓,终于“代有人才出”。

  李儒,字东池,生于正德十四年(1519),卒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10]。授武毅将军。死后葬在蕲州竹林湖畔,墓前曾立有牌坊,曰“发祥文武”。万历年间,李儒因子盛春显贵,赠副都御史(正三品)。

  李儒不愧“发祥文武”之称。其家族人丁兴旺,他有五子(同春、得春、孟春、盛春、际春),十四个孙子,二十多个曾孙。而且,他的后裔“武勋文绩,光照史册”,光绪《蕲州志》将李儒及其后裔近四十人写入了《人物志》:

  入“文苑”传的,2人:李易生,李昺(昊);

  入“忠节”传的,1人:李梴;

  入“政迹(仕迹)”传的,6人:李盛春,李孟春,李际春,李本晟,李本衍,李坦;

  入“武勋”传的,2人:李楷,李栋;

  入“笃学”传的,2人:李本周,李培滋;

  入“孝友”传的,11人:李儒,李同春,李樸,李樌,李本甲,李永庆,李永芬,李永耆,李永庚,李敷生,李大生;

  入“正直”传的,1人:李泽湘;

  入“高洁”传的,5人:李本淑,李泽兑,李永昇,李永宁,李承洛;

  入“尚义”传的,3人:李枎,李泽溥,李邺书;

  入“列女”传的,5人:李际春女、瞿平妻李氏,李本晟女、许元度妻李氏,李泽润妻金氏,李永观妻顾氏,李大生女、王世瑛妻李氏。

  因难于完全查实,实际可能还不止这个数。

  李儒长子李同春支系

  李同春(1530—1588),字一元,号仰池。李儒英年早逝,李同春长兄当父,承担起扶养幼弟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兄弟五个同心协力,并刻石盟誓:“世世无析箸!”表示要世代同居,永不分家!

  李同春在父丧期满后,进京跑部,陈述先祖功绩及父亲被降职的前因后果,终于感动了兵部官员,恢复了世袭千户之职。他能武能文,勤政廉明,屡建奇功,升指挥佥事(正四品),广西都司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广西思恩参将[11]。

  李同春孝敬父母、爱护弟弟,还收养了祖籍息县的族子李若星,精心培养。李若星(?—1647)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后成为朝廷二品重臣。曾官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崇祯十一年(1638),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川、湖、云、贵军务,兼巡抚贵州。南明桂王朱由榔建立永历政权,迁武冈州(州治在今湖南武冈市),召李若星为吏部尚书。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清军占领武冈,李若星被俘,不屈被杀[12]。《明史》卷二四八有传。

  康熙以来的四部《蕲州志》,都将李同春写入《人物志》的“孝友传”,评价他有“亲亲之谊,知人之明”;还在《艺文志》中,收录了一代文豪、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李维桢撰写的《广西思恩参将李公墓志铭》。

  李同春有二子:长子李楷,次子李栋;有二女:长女嫁参将岳镇华,次女嫁指挥王可荫。

  李楷(1579—1622),字端甫。貌如冠玉,风流英武。父亲死后,李楷袭千户职,授湖广靖州(在今湖南境内)守备。

  万历二十八年(1600),李楷随猛将刘綎(?—1619)出征,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土司宣慰使杨应龙叛乱,他率一支小分队,偷偷从小路攀抓藤茎,越过娄山关天堑,攻入敌寨,建立奇功,晋指挥佥事(正四品),加封世袭指挥。

  万历三十四年(1606),李楷升任福建南路参将,驻劄厦门(又称鹭门),他多次深入军营视察,福建东山岛上,至今仍留有他“督船海上”的印记,传颂着他“参戎诗人”的故事。

  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月,李楷调任广州海防参将,驻东莞南头,负责“广海以东,直抵福建”[13]沿线的海防。

  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李楷晋升江南副总兵。万历四十一年(1613)夏,他率部登上小洋山岛(今属浙江嵊泗县),大书“倚剑”二字,工匠们将他题写的大字,镌刻在小观音山西坡巨壁上。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三月,李楷升总兵,署都督佥事(正二品),镇守贵州,成为威震一方的高级将领。

  万历四十五年(1617)八月份左右,很可能是母亲病逝了,李楷回家守孝,此后再未出山。

  康熙以来的《蕲州志》,将李楷写入《人物志》的“武勋传”。拙作《李楷骋怀东海滨》,对李楷在福建、浙江沿海岛屿上留下的胜迹与故事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李同春次子李栋,字隆甫,一字郅隆。小时就才智出众,为蕲州名秀才。兄李楷无嗣[14],李栋承兄长恩荫,升湖广武冈州守备,广西永宁州(州治在今广西永福县境内)游击,再升四川松潘参将,卒于任上。康熙以来的《蕲州志》,将其写入《人物志》的“武勋传”。有五子:本纯、本绎、本纶、本绵、本綋,都是秀才。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攻陷蕲州城,除本绵外,相继死难,本绵不久也死了。

  李同春的大女婿岳镇华,号磐石。万历三十七年(1609)三月,由练兵游击升为广西昭平参将[15]。天启年间,退休回乡的岳镇华,与乡绅李琼(万历十六年举人,曾官知府)等人重修石鼓寺。荆王慈烟也捐资助建,并撰写了《荆国主重修石鼓寺记》。岳镇华死后,入祀蕲州乡贤祠。[16]

  李儒次子李得春支系

  李得春,字文元,号思池。他本人功名仅为诸生[17],后受赠文林郎。他的后裔也不兴旺,尽管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李樾,字荫甫,廪生;次子李㭿,字升甫,廪生;三子李楗,字节甫,太学生(监生),但是这三兄弟都没有直系子孙。李楗立堂兄李㮋第三子本文为嗣子。本文,字天若,增生,官主簿,似乎又没有子嗣了。

  李儒第三子李孟春支系

  李孟春(?—1615),字调元,号爱池。隆庆元年(1567)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就任河南西平县令,西平连年自然灾害,先是大旱,后又是蝗灾、雹灾,但上司仍下令催收赋税,孟春不忍开征,被弹劾、罚俸,老百姓听到后很感激,千方百计补缴了历年积欠。万历二十六年(1598),升四川顺庆同知[18],因病辞职回乡,皇帝下诏称赞他:“令西平六年,清勤供职,实心为民……大有功于朕,朕甚嘉之……”给李孟春加升南京刑部主事(正六品)衔。

  李孟春被康熙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政迹传”(“仕迹传”)。乾隆以来的《蕲州志》的《艺文志》,还收录了西平人桂有根撰写的《比部李公传》。

  李孟春有二子:长子李构,次子李樌。

  李构,字兼甫,榜名李武,天启四年(1624)武举人。只有一子:本张。本张,字元度,庠生。本张也只有一子:泽渥。泽渥(1636—1704)生有十五子。

  李樌,字萃甫。岁贡生。康熙年间,卢綋修《蕲州志》,李樌帮他搜集了不少珍贵的史料。卒年七十二。因子本衍显贵,赠文林郎。李樌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孝友传”。有三子:本周、本衍、本淑。

  李本周,字祐(佑)岐。自幼好学,英敏过人,顺治三年(1646)举人[19],可惜,没有出仕就早逝了。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笃学传”。

  李樌次子李本衍,字介繁。顺治五年(1648)贡生。曾任河南胙城县令,他除积弊,建书院,赈贫民。胙城以前强盗很多,官府拿他们没办法,本衍在要害之地修筑望楼,埋下伏兵,诱捕了几个强盗,终于让老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遭逢大旱,百姓们求雨无效,本衍就连续三天祈祷,白天在太阳底下暴晒,夜晚在户外露宿,用一片诚心感动了苍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离任时,百姓纷纷前来相送,不忍他离去。本衍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政迹传”(“仕迹传”)。

  李本衍子李泽溥,字沛苍,号莲村。岁贡生,才识过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张六庵任蕲州知州[20],遇有疑案,就去请教泽溥。泽溥家比较富,他舍得拿钱出来,捐给亲戚、宗族和其他贫苦人家,经常制汤药,施棺木。当时蕲州陋俗,富人家爱换佃户,泽溥却坚决不换,并要求子孙们也不要去换。泽溥擅长诗和古文,著有《雨湖阁文集》、《津梁医书》。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尚义传”。有三子:永庆、永临、永图。

  李永庆,字来誉。岁贡生。长得高大英俊。考授州判,因母病,未上任。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孝友传”。有四子:大生、广生、笃生、丛生。

  李大生(1701—1735),字暎寰,号玉峰。廪生。以孝敬父母闻名。也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孝友传”。大生有女无儿,立胞弟丛生长子芳镇为嗣子。

  李大生的女儿,十二岁时,父母双亡,她哭得非常哀伤,旁人听了都吃不下饭。嫁给王世瑛,丈夫聪颖出众,擅长写作,不幸早逝。李氏二十二岁就守寡,没有亲生儿子,立侄子裔棠为嗣子,视如己出。侍奉公婆,早晚问候,从不间断,获得全族的人称赞。后崇祀节孝祠。被咸丰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列女传”。

  李樌第三子李本淑,字心尼,号松筠。监生,考授州判,因双亲老迈,不愿出仕。晚年筑室于桂花亭,教子读书,诗酒自娱,不入城市。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恬退传”(或“高洁传”)。有二子:泽兑、泽湘。

  李泽兑,字振秋。十岁能文,二十岁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博览群书,所作诗词、古文,名噪蕲黄。也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恬退传”(或“高洁传”)。

  李本淑次子李泽湘,字荆南。性方正。曾说读圣贤书,关键在于行。其一言一行,都有规有矩。从不随便交朋友。母亲重病,他不吃不睡,母亲死了,他哀伤过度,不久也呕血而死。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正直传”。有二子:永耆、永年。

  李永耆,字依仁。与父亲一样刚正朴实,重气节。侍奉母亲邱氏,以孝闻名。家贫,但学习十分勤奋。督学宋大人看到他的试卷,赞不绝口。可惜早死,赍志而殁。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孝友传”。

  李儒第四子李盛春支系

  李盛春(?—1601),字淑元,号梦池。隆庆五年(1571)进士,是“东门李”家养育的第一个进士。同年六月,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李盛春在翰林院修业期满后,担任吏科给事中。他本是张居正的门生,张父去世后,有人倡议皇帝“夺情”,挽留张居正,但李盛春却不顾私情,坚决反对“夺情”。

  李盛春曾历任广东参议、江西参议、福建提学副使、浙江参政、太仆寺少卿、通政使司右通政。

  万历二十二年(1594),李盛春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提督紫荆关。当时,明神宗以修建宫殿为名,派出大批太监担任矿监、税使,大肆搜刮钱财,京畿地区,包括保定在内,由王虎总领其事。王虎胡作非为,遭到李盛春的强烈反对。王虎参奏李盛春“阻挠开采”,神宗下旨严厉斥责李盛春;李盛春上疏参奏王虎“骄横受贿”,神宗则置之不理。万历二十六年(1598),因保定边境外族民众纷纷归附,吏部建议,神宗下旨,给李盛春加了一个副都御史(正三品)衔。但李盛春终究是神宗、王虎敛取钱财的“绊脚石”,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李盛春调任南京兵部右侍郎(正三品),从要职改任闲差。次年二月,李盛春辞职回乡。

  万历二十九年(1601)七月,李盛春病逝。礼部上奏,称赞他“一生直节”、“当事不避艰难”、“品格最优”,神宗批准按制度赐祭葬,并特赐谥“恭质”。

  李盛春被康熙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政迹传”(“仕迹传”)。拙作《“东门李”家两巡抚》,以《逆天巡抚李盛春》为小标题,介绍了这位敢与皇帝亲信太监叫板的诤臣的事迹。

  李盛春有二子:长子李㮋,次子李梓。

  李㮋,字光甫。廪生,沾父恩荫,任广西太平府知府。升四川按察司副使,太常寺少卿(正四品),诰授中议大夫(正四品文官最高等散阶)。娶郭正域的长女为妻。郭正域(1554—1612),江夏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万历三十一年(1603),代理礼部尚书。与沈鲤、吕坤一起,被誉为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死后四年,赠礼部尚书。天启年间,谥“文毅”。《明史》卷二二六有传。李㮋有四子:本京、本亮、本文、本燮。本文被立为堂叔李楗的嗣子。

  李本京(1615—1688),贡生。有三子:泽洪、泽法、泽深。泽深生子永庚。

  李永庚,字西有。性纯孝。家道中落,他教授生徒,赡养老父,家里人经常饿肚子,然而他的老父却始终不知道。妻子汤氏也非常贤惠。永庚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孝友传”。有二子:易生、贤生。

  李易生(1714—1773),字开一,号连山。岁贡生。小时候就聪明出众,过目成诵。考试所作文章,多次得到房官推荐。著有《连山全集》。被咸丰、光绪《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文苑传”。

  李㮋次子李本亮(1619—?),字元次。贡生,官江夏训导。娶耿定向的孙女为妻[21]。耿定向(1524—1596),黄安(今湖北红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力主建置黄安县。曾任刑部左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万历十七年(1589)九月,授户部尚书总督仓场,力辞求退。回乡后,居天台山,与弟定理、定力设书院,讲学授徒,为明代著名学者,人称天台先生。死后赠太子少保,谥“恭简”。《明史》卷二二一有传。

  李盛春次子李梓(1585—?),字观甫[22]。有二子:本德、本嘉。

  李儒第五子李际春支系

  李际春(1552—1615),字和元,号鉴池。自幼聪慧,隆庆四年(1570),以第一名考取秀才;万历元年(1573),中乡试第三名举人;万历五年(1577),中三甲第九十八名进士[23]。此时,张居正当权,意欲网罗天下才俊为己所用,准备把李际春选为庶吉士,际春则不为所动,拒不参加选拔考试。

  李际春被任命为浙江归安知县。当时,朝廷下令在全国清丈田地。一些豪门大户隐瞒田亩,把负担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李际春严格按田亩簿册和实际情况清丈,不徇半点私情。

  万历十一年(1583),李际春被选拔进户部任职。万历十五年(1587),到兰州督办军饷。万历十六年(1588),因母亲病逝,辞职回家守孝。服丧期满,又到兰州督办军饷,后升户部郎中(正五品)。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升陕西布政司右参议(从四品)[24],分司西宁道,驻凉州(今属甘肃)。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月,升云南提学副使(正四品)[25];十一月,调任广西提学副使[26]。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月左右,因以前曾得罪过的权贵造谣污蔑,虽然经查不实,但还是被改调其他职务,李际春拂袖回乡,在蕲州城外建别墅,以诗文自娱。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兄李孟春病退回乡;次年,四兄李盛春也辞职回乡。三兄弟远离了官场的是是非非,陶醉于蕲州的山山水水,诗酒唱和,好不快乐!

  万历二十九年(1601),四兄因病去世,三兄年事渐高,操持家政的重任落到了李际春的肩上。李际春主持家族事务长达十九年,他将子侄们的婚丧嫁娶,安排得妥妥帖帖;他还置义田、建义居,周济同族贫困户;赤东湖水泛滥成灾,他募集资金,筑起了二十余里的长堤,被人誉为蕲州的“洛桥”、“苏堤”。因此,蕲州百姓交口赞,“东门李家”美名扬。后来,黄冈人、崇祯年间贡生、应城县教谕龙瑻,在《宪副李鉴池传》中评析说,之所以称之为“东门李”,是因为这个家族“真孝、真友、真介,童仆无扰,不似他李”;还称赞说:“‘东门李’三字,盖含千古芳冽焉!”

  万历四十一年(1613),因朝中大臣举荐,李际春再次出山,任四川参议(从四品)。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升河南副使(正四品),分巡汝南道[27],因积劳成疾,同年十月卒于任上[28]。去世时,“槖中无一钱”。顺治年间,因孙本晟显贵,赠中宪大夫(正四品文官散阶)。

  《宪副李鉴池传》说,李际春“伟身长髯,英异天植”,“内严外宽”,“坦而不阿”;他侍奉几位兄长就象侍奉父亲一样,爱护侄子甚至超过了爱护自己的儿子;不喜欢华而不实的辞藻,但出口成章,“皆成珠玉”。龙瑻赞誉李际春:“真古之笃行君子哉!”

  李际春被康熙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政迹传”(“仕迹传”)。《宪副李鉴池传》被康熙以来的《蕲州志》收入《艺文志》,还被崇祯十年(1637)进士、湖广提学高世泰(字汇旃)编进《全楚总志》。

  李际春有五子:李樸、李标、李梴(chān)、李枎、李模;有二女:长女嫁瞿九思之子瞿平,次女嫁贡生王胤龙。瞿九思,黄梅人,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万历元年(1573)中举后,回家闲居。曾应邀主讲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万历三十七年(1609),召为翰林待诏,力辞不受。著有《万历武功录》等。《明史》卷二八八《文苑列传四》有传。

  李樸[29],号质甫。葬父时,有一个风水先生私下对李樸说:“这个日子,对××利,对您不利。”李樸严厉斥责:“××是我的弟弟!你想害我的弟弟吗?”妹妹嫁给瞿平,十八岁就守寡,李樸接济妹妹长达四十余年[30],妹妹最终获建节孝牌坊。李樸捐资修建马口桥,收拾、埋葬无名尸体,扶危济困,做了很多善事。万历十九年(1591)、二十五年(1597),两次中乡试副榜(副举人),后任广西盐运提举,诰授承直郎(正六品文官散阶)。著有《存笥稿诗文》。现从光绪《蕲州志》卷二八《艺文志•诗》中,摘录其七言绝句一首:

  送三弟稚隆入吴省兄

  青山两岸坠丹时,风冷江门送别离。

  肯借尊前同比醉,帆开咫尺是天涯。

  题中“稚隆”就是李栋[31]。这首诗大约是李楷任江南副总兵时,李栋前去看望,李樸到码头送行,赋诗相赠。

  李樸被康熙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孝友传”。有三子:本蓁、本育、本昌。

  李本蓁(1602—1649),字完白,一字翘楚,号嵩轩。廪生。顺治年间,因子李坦显贵,赠奉直大夫(从五品文官散阶)[32]。有二子:泽洽(李坦)、泽厚[33]。

  李坦(1645—1698),谱名泽洽,字公济,号我平。增生。授安徽亳州同知(从六品),经理江南八旗粮饷,每年节省帑金数万。由于办事干练,升任直隶赵州知州(从五品)[34],上任途中,遇到贫苦百姓携儿带女南下逃荒,李坦把随身携带的银两拿出来救济灾民,灾民们纷纷随他返乡;赵州连逢奇旱、蝗灾,他贷给农民谷种,施粥饭,捐寒衣,恩泽万民,真无愧“泽洽”之名、“公济”之字。最后病逝在任上,赵州百姓将其入祀名宦祠。李坦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政迹传”(“仕迹传”)。

  李坦长子李永昇(1668—1706),被立为李本晟嗣子泽恺的嗣子。字志南,号青郊。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娶王泽宏的孙女为妻。王泽宏,黄冈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康熙三十九年(1700),官至礼部尚书。著有《鹤岭山人诗集》十六卷,被《四库全书》作为存目书收录。永昇性情豪爽,英敏绝伦。与同乡张仕浑(康熙三十六年进士)、顾昌(顾景星之子,康熙三十二年举人)、冯以观(冯天驭曾孙,贡生)等人友善,每逢集会,必饮酒赋诗,永昇声音清越,慷慨悲歌,听众无不动容。永昇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恬退传”(或“高洁传”)。著有《若凫村集》。《蕲州志》的《艺文志》收录李永昇诗作多首,现摘录两首:

  过顾赤方征君草亭

  主人不见亭犹在,亭上依稀似旧时。

  杜宇数声听不得,落花满地草离离。[35]

  送别吴寅公

  归路匡庐近,经过好系舟。

  虎溪晴欲雨,鹿洞夏如秋。

  每听山人说,常从梦里游。

  何时同结伴,长啸五峰头。[36]

  李本蓁次子李泽厚(1647—1676),字载旃。娶汪可受的曾孙女汪氏(1650—1695)为妻。汪可受(1559—1620),黄梅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曾任山东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顺天府尹、大同巡抚,官至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使,总督蓟辽。为官四十年,明神宗旌为“天下清廉第一”,诏赠兵部尚书。晚年辞病归乡,在紫云峰建挪步园。[37]泽厚有一子:永观。

  李永观(1668—1699),字用五,号百药山人。廪生。娶顾景星的幼女顾氏(1672—1733)为妻。公公婆婆去世得早,顾氏作为孙媳妇,精心照料年迈的祖母何氏(1626—1707)。何氏思念远在赵州为官的儿子李坦,顾氏就陪同祖母,跋山涉水,赶到赵州。不巧,李坦突然死了,顾氏“竭力支持,公私皆办”,把大伯李坦的身后事料理得井井有条。等回到家,丈夫永观已经去世了。顾氏独力支撑门户,“内外肃然”,还教育儿子敷生取得功名。顾氏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列女传”。永观只生一子:敷生。

  李敷生(1691—?),字方佑,一字奏巡。廪生。候选训导。著有《挹麟诗集》。娶冯天驭曾孙冯以观的孙女为妻。伯父永昇病逝后,他把婶娘叶氏接到家里来,与自己母亲顾氏同吃同住,先后长达四十余年。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孝友传”。有三子:芳麒、芳先、芳业。

  李芳麒,即李兆麟(1714—1767),字声莲,一字复池。监生。有三子:承绩、承宇、承缙。

  李承绩,即李邺书(1749—1801),字五山。廪生。生性慷慨,喜欢扶危救急。晚年看到家谱散佚,非常痛心,就多方搜集资料,加以考证、注释、补充,成稿三十余卷,捐资付印,深受族人推重,1994年,“东门李”四修《宗谱》时,仍保留他撰写的很多文字,如“邺书注”、“邺书谨识”等。李邺书被光绪《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尚义传”。

  李敷生次子李芳先,即李启元,字芝亭。监生。有三子:长子承谟,庠生;次子李昊,举人;三子承裕,增生。

  李昊(?—1801),咸丰、光绪《蕲州志》的《人物志》“文苑传”写为李昺。字坤裳。家里藏书很多,他锐意钻研经史,博通诸子百家及古今诗赋。所作文章,无论是古文还是时文(八股文),都卓然有大家风度。著有《四书通义质疑典疑》等书。嘉庆六年(1801)举人。可惜,中举后不到一个月就病逝了。

  李敷生第三子李芳业,即李培滋(1732—?),字莳圃,号兰水。岁贡生。所作文章古奥,擅长书法。八十多岁,还手不释卷,每天吟诗赋词,自得其乐。著有《挹麟堂续集》。他精心培育子侄辈,可说是“东门李”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次子承洛,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胞侄李昊(昺),嘉庆六年(1801)举人;承谟、邺书、李昱(承裕),都是秀才。李培滋被咸丰、光绪《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笃学传”。有二子:承房、承洛。

  李承洛(1766—1838),号莹壶。十岁就参加蕲州秀才考试,名列前茅,后中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官郧西教谕。他辞官回家奉养老人,对官场毫不留恋。在雨湖南岸建了一座房子,闲时赏赏景,钓钓鱼,曾画《垂钓图》自娱。写了很多诗词文章,但不肯自留底稿,仅留下《匡庐纪游草》一卷藏在家里。被咸丰、光绪《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恬退传”(或“高洁传”)。

  李际春次子李标,字峻甫。天启元年(1621)武举人。官守备。立三弟李梴之子李本晟为嗣子。顺治年间,因嗣子本晟显贵,赠中大夫(明朝从三品文官散阶)。

  李际春第三子李梴(?—1643),字长甫,号赤存。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天启二年(1622)中三甲第一百二十九名进士[38]。初任博野县令,大力实施保甲联防,社会治安稳定。调任真定县令,魏忠贤的爪牙庄佃为害百姓,李梴大胆地将其绳之以法。有个小孩无故死在家里,家人怀疑是被邻居所害,告到官府,李梴深入现场破案,他仔细检查小孩的“尸体”,然后说:“这一定是中了苦杏毒。”让人用杏根捣水,灌进小孩的嘴里,小孩活过来了。升任兵部武库司主事(正六品),转职方司员外郎(从五品),车驾司郎中(正五品),他革除了武库分发饷银虚报损耗的旧弊,有计划地征调百姓修筑长城,改变了过去那种不顾农时、不惜民力的劳役办法。后升任直隶遵化兵备道。崇祯九年(1636),兵马四十余万云集遵化,粮食供应困难,饥民塞满道路,有的官兵杀害灾民冒功,李梴一面施粥救济饥民,一面刷写通告,严厉惩处官兵妄杀之罪,共救活五千余人。崇祯十六年(1643)春,张献忠攻陷蕲州,李梴被捕,宁死不屈。朝廷赐祭葬。顺治年间,因子本晟显贵,赠中大夫。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节愍”。

  李梴被康熙《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殉难传”[39],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忠节传”。有五子:本裕、本藩、本仁、本晟、本甲。

  李本裕,字容若,贡生。

  李本藩,字含若,廪生。

  李本仁,字孩初,廪生。

  李本晟(1621—1682),李梴第四子,二伯李标嗣子。字旸若,号嵩岑。顺治六年(1649)进士。康熙年间,官至浙江巡抚(从二品)。是“东门李”家出的品级最高的文官,也是蕲春历史上数一数二的高官。

  李本晟历任工部屯田主事,广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苍梧道,云南按察使司副使、管按察司事,云南布政司参政、管左布政使事,广东按察使,云南左布政使,河南右布政使,云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浙江布政使。康熙十二年(1673)八九月份,解职回乡。

  当时,镇守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阴谋叛乱,企图拉拢李本晟。大是大非面前,李本晟头脑清醒,毅然将吴三桂的密使捆送官府。

  康熙十六年(1677)二月,李本晟被重新起用,先是任太常寺卿,不久转任大理寺卿。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升任浙江巡抚。赴任前,康熙皇帝召见了李本晟,并钦赐“南天一柱”四字,对李本晟寄予厚望。

  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月,李本晟病逝于浙江巡抚任上。朝廷赐祭葬,御制祭文称赞李本晟“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服官年久,厥有勤劳”。

  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在《人物志》的“政迹传”(“仕迹传”)中,为李本晟立传。浙江百姓将李本晟的牌位供奉在名宦祠里。拙作《“东门李”家两巡抚》,以《“南天一柱”李本晟》为小标题,介绍了这位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的事迹。

  本晟亲生的只有一个独女儿,嫁汉阳人、候选知县许元度为妻。李氏二十二岁时,丈夫在京师病逝,她就随公公许承钦侨居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许承钦,字敬哉,号漱雪。崇祯十年(1637)进士,曾任户部主事。清初寓居泰州,是闻名一时的遗民诗人,与冒襄、邓汉仪、孔尚任等交往密切。[40]李氏后来被母亲接回蕲州居住。李氏抚育儿子兼五,帮兼五娶了媳妇余氏。不幸的是,兼五和孙子先后去世,立的嗣子也死了。李氏知书识礼,会写诗作文,但从丈夫去世后,就不再动笔了。她苦苦守节五十二年,被咸丰、光绪《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列女传”。

  本晟无子,立弟本甲第五子泽恺为嗣子。泽恺早逝,立李坦长子永昇为嗣子。永昇也无子,立永祚(本甲长子泽咸的长子)次子恪生为嗣子。恪生生芳林,芳林生承基,承基生元胜,之后无记载。本晟没有直系子孙,令人非常惋惜。

  李梴第五子李本甲(1622—1682),字幼萌。廪生。本晟在云南任职时,本甲曾前去看望。本晟在浙江病逝后,本甲前往奔丧,悲痛欲绝,回家不久,自己也去世了。本甲擅书法,工小楷,即使是记账之类文字,都是一丝不苟。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孝友传”。有五子:泽咸(1651—1701)、泽临、泽润、泽华、泽恺。泽恺被立为本晟嗣子。

  李泽润(1657—1685),增生,娶金德嘉之女为妻。金德嘉(1630—1707),字会公,广济(今湖北武穴)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会试第一名(俗称“会元”),殿试三甲第一名进士[41],改翰林院庶吉士。在庶常馆学习期满后,留馆任检讨,参与纂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等,馆中推为“硕儒”。康熙二十六年(1687),充贵州乡试副考官。后辞官回乡,闭门著述近二十年。著有《居业斋文集》、《续纂元明名臣言行录》[42]等。《清史列传》卷七一《文苑传二》有传。泽润有一子:永芬。

  金氏(1658—1722)十七岁嫁李泽润,二十七岁时,丈夫就去世了,儿子永芬仅七岁。康熙二十七年(1688)五月,湖广督标裁减兵员,夏逢龙率被裁士卒起事,攻陷省城武昌,湖广巡抚柯永升投井死,代理布政使叶映榴遇害,史称“武昌兵变”。夏逢龙接连攻占汉阳府及黄陂县。朝廷调集大军征讨,夏逢龙逃至黄州。七月,夏逢龙在黄州被擒斩。[43]兵变之前,金氏带着儿子回了广济龙坪娘家,兵变爆发后,蕲州沿江一带和其它交通要道戒严,金氏担心婆婆思念孙子,就让儿子从小路赶回蕲州看望祖母。儿子临行前,金氏解下佩刀,说:“如有紧急情况,我就会自尽,不至于落于乱兵之手。你回家后,要好好地侍奉祖母,勤奋学习,将来成个有德有才的人,我虽死犹生。”幸亏不久叛乱平息,婆媳母子三人相见,抱头大哭,互相安慰,就像重生一样。金氏精心抚育儿子,孝敬婆婆。婆婆思念死去的儿子,经常恍恍惚惚,金氏强忍内心悲伤,劝慰婆婆,让婆婆开心。金氏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列女传”[44]。乾隆年间,章学诚主纂《湖北通志》,将金氏写入《列女》“贤淑传”,因《湖北通志》未刊,该传被后人汇入《湖北通志未定稿》。[45]

  李永芬(1679—1740),字紫荣,号慕轩。增生。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十分悲伤,行礼如成人一样。他侍奉母亲金氏,十分孝顺。姑母嫁到韩家后守寡,永芬接济姑母长达几十年。永芬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孝友传”。

  李际春第四子李枎,字开甫。岁贡生。万历年间,任南直隶淮安府同知(正五品)。山东大饥,李枎押运粮食去赈灾,由于河道浅,粮船不能前进,他就向富商贷款数万,雇请人力起运,后来变卖家产偿还。事迹上报后,升按察司佥事(也是正五品,但职权比府同知大)。李枎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写入《人物志》的“尚义传”。

  李际春第五子李模,字宏甫。监生。曾任东城兵马司指挥(正六品)。

  “东门李”宗派及名人

  “东门李”从迁蕲始祖李斌开始,到李儒,共传五代:李斌→李俊→李景→李珍→李儒。李儒之前,未立宗派,序派从李儒开始,其宗派为:

  水源木本泽永生芳

  承元滋大济蔚文光

  学宗圣道业绍贤良

  克世守之长发其祥

  李儒是“东门李”第五代,水字派。

  第六代,源字派。李儒五子(同春、得春、孟春、盛春、际春),都是双名,名讳都含一个“春”字。当年,蕲州城内建有多座标榜他们功德的牌坊,如:为参将李同春、主事李孟春、中丞李盛春、宪副李际春兄弟建的“四牌楼”牌坊,位于文明门内;为李孟春、李盛春、李际春三兄弟立的“兄弟联芳”牌坊,位于宾阳门内;为李盛春兄弟建的“一门古道”牌坊,位于聚奎门内;为庶吉士李盛春建的“玉堂青琐”牌坊,位于宾阳门内。[46]

  第七代,木字派。李儒的孙子都是单名,名讳均为木字旁,所取表字都含一个“甫”字。名人有:李楷,字端甫;李栋,字隆甫;李构,字兼甫;李樌,字萃甫;李㮋,字光甫;李樸,字质甫;李标,字峻甫;李梴,字长甫;李枎,字开甫。

  第八代,本字派。李儒的曾孙都是双名,名讳都含一个“本”字。据《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能查实的有二十四人[47]。还有一个叫“本泌”的,也可能是李儒的直系后裔。本泌无子,立盛春之孙本德第三子泽诰为嗣子。本字派的名人有:本周、本衍、本淑、本亮、本蓁、本晟、本甲。

  李儒家族以上述三代最为兴盛,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才济济。

  第九代,泽字派。名人有李泽兑、李坦(泽洽)、李泽溥、李泽湘。

  第十代,永字派。名人除上文提到的李永昇、李永庆、李永芬、李永耆、李永庚,还有被乾隆以来的《蕲州志·人物志》写入“恬退传”或“高洁传”的李永宁。

  李永宁[48],字万咸。贡生。性格淳朴厚道。喜爱读书,经常闭门刻苦攻读,“人罕见其面”。

  第十一代,生字派。名人有李敷生、李大生、李易生。

  第十二代,芳字派。名人有李培滋。

  第十三代,承字派。名人有李昺(昊)、李承洛、李邺书。

  1994年四修宗谱时,“东门李”已传至第二十一代。2011年5月,笔者到蕲州镇东门社区居委会调研人口计生工作时,从“东门李”第十九代传人(文字派)、东门社区治安协管员李祯豪处看到了《东门李氏四修宗谱》。李祯豪为李孟春支系李樌次子李本衍裔孙,原蕲春县教委副主任李鑫旺的堂侄。

  入祀蕲州乡贤祠八人

  明清时期,凡品德、才学得到乡人推崇敬重的人士,去世后经乡人公议,由督抚、学政等大吏上奏朝廷批准,其牌位入乡贤祠。乡贤祠设于学宫内,每年春秋由地方官主持祭祀典礼,取崇德报功、教化民众之效。因此,“乡贤”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据康熙《蕲州志》卷四《建置志•祀典》记载,蕲春先贤入祀乡贤祠的,自宋代吴瑛以来,共五十五人,其中“东门李”就有八人,占全县入祠乡贤总数的七分之一。据光绪八年《蕲州志》卷六《学校志·庙学·乡贤祠》记载,入祀乡贤祠的增为五十九人,“东门李”超过全县入祠乡贤总数的八分之一,高居蕲春历史上各大家族之首。八人是:李儒、李同春、李孟春、李盛春、李际春、李楷、李樸、李梴。

  这八人中,李同春、李樸主要是以“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李孟春、李盛春、李际春、李楷主要是以“文治武功、政绩卓著”,李梴主要是以“忠贞而有节操”,而赢得家乡百姓敬仰、爱戴;至于李儒,则多半是因为他“发祥文武”,自他之后,“东门李”兴旺发达、美名传扬,他因拥有众多孝子贤孙而入祀乡贤祠。

  【注】

  [1]参见康熙《蕲州志》卷十《艺文志》收录的龙瑻《宪副李鉴池传》(乾隆以来的《蕲州志》收录时,文字有所减省)。据《湖北文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六卷第324页,龙瑻,字梦先,黄冈人,崇祯年间贡生,官应城县教谕。李维桢所撰的《广西思恩参将李公墓志铭》(见康熙《蕲州志》卷九《艺文志》)则未提及滁州事。

  [2]参见《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列传》、卷一七二《王来传》。

  [3]参见《广西思恩参将李公墓志铭》。而《宪副李鉴池传》则说:李斌之子李俊“从景皇帝征香炉山,擒伪主韦同烈,累功世副千户。”

  [4]《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说李斌“诰封镇国将军”,而卷二《诸祖简历摘要》则说李斌“封武德将军”。后一说法可能是正确的。“镇国将军”为从二品武官的散阶,“武德将军”为正五品武官的散阶。李斌仅为从五品武官,不可能被封为镇国将军。

  [5]《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说李景“授武毅将军”,而卷二《诸祖简历摘要》则说李景“授武备将军”。“武备”应为“武略”之误。明朝从五品武官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6]《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说李珍“赠都御使”,有误。李盛春官副都御史、南京兵部侍郎,均为正三品。据《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记载,明代封赠,“七品以上皆得推恩其先,……曾祖、祖、父皆如其子孙官。……生曰封,死曰赠。”李珍、李儒的副都御史衔,应都是李盛春任副都御史时向朝廷请赠的。

  [7]光绪《蕲州志》卷九《选举志•世袭》说“李震以父景袭千户”,有误。据《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李震系李珍长子、李景之孙。

  《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说李震“授镇国将军”,卷二《诸祖简历摘要》也说李震“封镇国将军”,有误。李震与其先祖李斌一样,也是不可能被授为镇国将军的,而大约是被授为武略将军或武毅将军。

  [8]光绪《蕲州志》卷九《选举志•世袭》说“李儒以兄震袭千户”,有误。据《广西思恩参将李公墓志铭》,李儒被降为百户,死后,其长子李同春服丧期满后,“诣京师,言祖爵为舞文者所夺,词辩如云,司马奇其貌,仍以千户嗣”。

  [9]见《广西思恩参将李公墓志铭》。

  [10]《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对李儒长子李同春的生卒时间记载得非常详细:生于嘉靖庚寅年(即嘉靖九年,1530)十一月十九日卯时,卒于万历戊子年(即万历十六年,1588)七月十三日酉时。经推算,李同春出生时,其父李儒仅十二岁。宗谱记载李儒夫人黄宜人生于正德己巳年(即正德四年,1509),比李儒整整大十二岁。因此,宗谱所记李儒的生卒年可能有误。

  黄宜人卒于万历戊子年(1588)。

  [11]光绪《蕲州志》卷十四《人物志•孝友》“李同春传”,说李同春“升广西都司”、“擢思恩参将”。“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为官署名,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明代参将分守各地,位在副总兵之下,当时广西分守参将五人,思恩参将为其中之一。李同春可能仅任过正三品的都指挥佥事、参将。

  [12]参见顾诚:《南明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305页。

  [13]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二七《镇戍二将领下》“督理广州海防参将”条。

  [14]李维桢《广西思恩参将李公墓志铭》说李楷有子一(本荣)。《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所记相同。查宗谱,发现本荣无后。

  [15]参见《明神宗实录》卷四五六,“万历三十七年三月戊戌”条。

  [16]参见康熙《蕲州志》卷四《建置志·祀典》“石鼓寺”条、“乡贤祠”条,卷六《职官志》“历代职官表”、“道宪”,卷七《选举志·选举表》“近代乡贡科目”,卷九《艺文志》。

  [17]《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二《诸祖简历摘要》所记李得春的简历,实为李盛春的简历。《宪副李鉴池传》中说:李际春“乃与伯兄参戎仰池、仲兄诸生思池、叔兄比部爱池、季兄少司马梦池相誓立石……”,可知李得春仅为诸生。

  明清两代,读书人参加童生考试,被取中的就成为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官学中的生员,根据考试成绩分为三等:一等为廪膳生员(廪生),享受官府的生活补贴;二等为增广生员(增生);三等为附学生员(附生)。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

  [18]桂有根《比部李公传》说李孟春升“重庆府丞”;而《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康熙以来《蕲州志》的《人物志》“仕迹(或政迹)传”,康熙《湖广通志》卷三三《人物二》,均说李孟春升“顺庆同知”。

  [19]光绪《蕲州志》卷十三《人物志•笃学》“李本周传”,说李本周“年廿中康熙丙戌举人”;而卷九《选举志•选举表》,则将李本周记为“顺治三年丙戌科举人”。李本周二十岁中举,其胞弟李本衍为顺治五年(1648)贡生,据此推算,李本周只可能是顺治丙戌科(1646)举人,而不可能是康熙丙戌科(1706)举人。

  [20]张六庵即张士骃,江西新建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蕲州知州。顾景星《白茅堂集》卷二三有《简州刺史张六庵》诗,系于康熙二十二年。另参见乾隆《蕲州志》卷六《职官志·文秩官表》;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重印本,第477页。

  [21]《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说李本亮娶的是耿定向之女,有误。李本亮生于万历己未年(1619),此时耿定向(1524—1596)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因此,李本亮娶的可能是耿定向的孙女。

  [22]参见康熙《蕲州志》卷七《选举志》,《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

  [23]参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1319页。

  [24]参见《明神宗实录》卷二四七,“万历二十年四月癸丑”条。

  [25]参见《明神宗实录》卷二六五,“万历二十一年十月戊戌”条。

  [26]参见《明神宗实录》卷二六六,“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丙寅”条。

  [27]参见《明神宗实录》卷五三三,“万历四十三年六月癸巳”条。

  [28]参见《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

  [29]“樸”字现在简化为“朴”。康熙以来的《蕲州志》记载了两个“李樸(朴)”。另一个李樸(朴),字淳夫,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曾官陕西陇州知州,为人正直,违逆了上司,被调动,就不去上任,回乡闲居,豪放于诗酒,几年后去世。两个李樸(朴)都入了乡贤祠。康熙、乾隆、咸丰三部《蕲州志》在有关“乡贤祀”的记载中,有所区分,“李朴”在前,“李樸”在后;乾隆《蕲州志》在《人物志》中,将前一人写为“李朴”,后一人写为“李樸”,而咸丰、光绪《蕲州志》的《人物志》,则均写为“李樸”。乾隆以来的《蕲州志》,将前李朴(李樸)写入《人物志》的“恬退传”或“高洁传”。

  [30]康熙《蕲州志》卷十《艺文志》,收录了龙瑻撰写的《李氏苦节传》,说瞿平之妻李氏“前后共苦节四十二年,至六十乃终”;卷八《人物志•贞烈》“节妇李氏传”,也说李氏“适生员瞿平,年十六,甫二年而平卒,苦节四十二年,寿六十而终”;而卷八《人物志•孝友》“李樸传”却说:“妹适黄梅瞿氏,年十八即孀居,……公为维持资掖者四十八年。”

  [31]《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写为“郅隆”。

  [32]据乾隆《蕲州志》卷八《选举志》,《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光绪《蕲州志》卷九《选举志•封赠》则说是诰封奉政大夫(正五品文官散阶)。

  [33]据《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二《汪宜人传》,李本蓁(字完白)之妻汪宜人,系汪可受之孙女,遇“流贼乱”就义之后,李本蓁继娶何氏。《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三“本蓁”条也说,本蓁“娶汪宜人,生子一:泽厚”,继娶何氏,“生子一:坦”。若如此,则李本蓁长子为泽厚,次子为李坦。然“泽洽”条、“泽厚”条却说,泽洽为“本蓁公长子,名坦”,泽厚为“本蓁公次子”,并详细记载了两人的生卒年,从生卒年看,李坦为长子,李泽厚为次子,与《汪宜人传》相矛盾。

  [34]据《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清初,知州为从五品;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据《清史稿》卷五四《地理志一》,赵州于雍正二年(1724)才升为直隶州。

  [35]见光绪《蕲州志》卷二九《艺文志•诗》。

  [36]见乾隆《蕲州志》卷十八《艺文志•诗》。

  [37]参见皮明庥:《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汪可受”条,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4页;王楚平:《黄冈历代进士考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

  [38]参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1279页。

  [39]据国家图书馆藏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殉难》。蕲春县方志办2009年重刊本缺“殉难传”,将李梴植入“政迹传”,有误。

  [40]参见黄语:《冒襄文人雅集对家乐戏曲的影响》,《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洪军:《孔尚任在扬州》,《扬州日报》2008年7月19日。

  [41]《清史列传》卷七一《文苑传二》“金德嘉传”、《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省志人物志稿》,均说金德嘉为康熙二十年进士,有误。康熙二十年并未举行殿试。

  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2280页、第2663—2664页,金德嘉于康熙二十一年成进士。陈汝楫《翰林院检讨贞孝金先生家传》(见陈诗《湖北旧闻录》卷四二《文献九》)也说:“康熙壬戌,遂中会试第一”。“康熙壬戌”即康熙二十一年。

  [42]参见《清史列传·金德嘉传》、《湖北艺文志附补遗》。王钟翰先生在点校《清史列传》时,专门为金德嘉所著《续纂元明名臣言行录》写了一条“校勘记”:“原脱‘明’字。今据《耆献类徵》卷一二一页二上补。”《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省志人物志稿》所说《续纂元名臣言行录》,史志鹏、张龙飞《黄州简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所说《续纂元明臣言行录》,均不准确。

  [43]参见《清史稿》卷七《圣祖本纪二》;光绪《黄州府志》卷十《武备志•兵事》;《湖北通史(明清卷)》之《大事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04页。

  [44]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贞烈》有“孝妇金氏传”(见蕲春县方志办2009年重刊本第140页,国家图书馆藏本卷八第三十、三十一页),记载了李泽润妻金氏的事迹。康熙《蕲州志》成于康熙三年(1664),该传居然写到,金氏为“康熙壬戌会元、检讨金公德嘉女”;还写到,雍正三年(1725)时,蕲州将金氏事迹上报,次年,朝廷批准“建坊旌表”。显然,康熙《蕲州志》所记“孝妇金氏”,当为后人补入。

  笔者在统计康熙《蕲州志》的《人物志》为“东门李”立传的人数时,未将李泽润妻金氏计算在内。

  [45]参见章学诚:《湖北通志未定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页。

  [46]参见乾隆以来的《蕲州志》的《建置志•坊表》。

  [47]《宪副李鉴池传》中说,“五君子(指李儒的五个儿子)子凡十有四人,十有四人子又不下三四拾人”。若如此,李儒的曾孙则多达三四十个,这一说法不足取信。

  [48]乾隆以来的《蕲州志·人物志》将李永宁写入“恬退传”或“高洁传”。《东门李氏四修宗谱》卷二《诸祖简历摘要》有“永宁”,但卷三查不出“永宁”。卷二《世系表》中有“永临”,为泽溥次子。蕲春话“宁”、“临”读音相近,“永临”是否即“永宁”,待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热点排行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