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家族与荆王府 陈仕猛
一代医圣李时珍,出身平民家庭。时珍的祖父,是一个走村串户的“铃医”,属“下九流”之列,社会地位低下,连名字都没有留下。[1]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医术高明,为人忠厚,深受邻里赞赏,在蕲州城里小有名气,渐渐融进了顾氏、郝氏等名门望族的朋友圈。尽管如此,他仍只是一个民间郎中,直到一个突发事件之后,才让荆王府和蕲州官府对他刮目相看。
原来,已故荆和王朱祐橺(1471—1504)的王妃刘氏,年已七十高龄,一天,中了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王府里一大堆医生,抢救半天,不见半点效果,束手无策,只好另请高明。李言闻被紧急召进了荆王府,他仔细检查,认为可以用藜芦治愈老王妃的病。但是,药根本进不了老王妃的嘴,从午时拖到子时,再拖,就有生命危险了。李言闻想了想,救命要紧,顾不得其他了,他叫人敲掉老王妃的一颗牙齿,将已煎好的浓浓的藜芦汤,灌进了老王妃的口中。过了一会儿,老王妃嗝了一声长气,吐出一口浓痰,醒了!过后几天,老王妃吃了李言闻开的几副药,慢慢调养,病就完全好了。[2]可能是由于荆王府的推荐,李言闻获得了一个“太医吏目”的从九品官衔。蕲州官府也赏脸了,如驻劄蕲州的下江防道刘长官,把李言闻誉为“李仙”,并题匾赠诗。[3]
李时珍(1518—1593)是李言闻的次子,嘉靖十年(1531),十四岁时就考中秀才,但后来三次参加乡试,次次名落孙山。通过科举平步青云的美梦破灭了,嘉靖十九年(1540)乡试落第后,他征得父亲同意,不再应试,决定从父学医,救死扶伤,“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此后,李言闻拜访荆王府,出入顾家、郝家,有时也带上李时珍。凭借父亲积累的人脉,李时珍得以结识蕲州众多王公贵族和豪门大户。李家不富裕,藏书有限,而荆王府、顾家、郝家,则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典籍文献,荆王府藏有皇帝赏赐的名贵图书,顾家藏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典籍,郝家藏有许多医药医学典籍,李时珍常去借阅,刻苦攻读。有父亲亲自传授,又有珍贵的医学典籍供参考,勤学深思的李时珍,医术很快就超过了其他一般的乡村医生。独立行医后,李时珍多次帮病人起死回生,“神医”的名头传进了荆王府。
荆府富顺王(郡王)的一个孙子,得了喜爱吃灯花的怪病,只要一闻到灯花的气味,就大闹要吃,如果不给他,就哭个不停。王府医生弄不清是什么病症。王孙越来越面黄肌瘦,富顺王于是特请李时珍进府诊治。李时珍详细询问病情后,诊断为“虫癖”,开了一剂杀虫治癖的药,做成小孩喜欢吃的丸子,王孙吞服后,怪病一下子就消除了。[4]从此,李时珍经常出入荆王府,王府上上下下、男女老少得了什么病,大都请李时珍去诊治。
荆恭王朱翊钜(1534—1570)的王妃胡氏[5],有一天,吃了一点荞麦面,没想到,吃了之后,胃痛得不得了,直痛到心窝里去了,痛得不可忍受。王府医生用和胃理气的药,消食化滞的药,等等,让王妃服用,但药一入口就吐了,大便三日三夜不通。病急之下,又只得去请李时珍进府诊治。李时珍寻思,《雷公炮炙论》中说:“心痛欲死,速觅延胡。”于是就将三钱(一钱为0.1两,即5克。三钱为15克)玄胡索,研成细末,用温酒调好,王妃喝下后,不吐,过一会儿,大便通了,胃也不痛了,心也不痛了。[6]
荆王府家族成员好几例怪病,就这样被李时珍的妙方治愈了。上述两例医案,后来还被李时珍载入了《本草纲目》。
相传李时珍开过一个“附子和气汤”的方子,打消了富顺王废立王储的念头。富顺王曾有一段时间非常宠爱次妃,对次妃生的儿子也十分溺爱,打算废长立幼、废嫡立庶,元妃生的嫡长子因而忧郁成疾。富顺王派人去请李时珍进府诊治,李时珍通过望闻问切,找准了王子患病缘由,“心病终须心药医”,他提笔开了一张药方,名“附子和气汤”。附子是一味中草药,与“父子”谐音。富顺王是个聪明人,接过药方一看,马上明白了药方蕴含的用意,决定不再废立王储,王子的病很快就好了。富顺王去世后,嫡长子顺利继承了王位。这件“李时珍先生轶事”,被顾景星写进了《李时珍传》[7]。这个故事,是顾景星小时候在街头巷尾听说的,并不大可靠,因为废立王储,自有朝廷制度规定,不是哪个想废就废、想立就立的;而且,富顺王朱厚焜(1498—1576)素有“贤王”之美誉,其元妃没有生儿子,厚焜去世后,继位的是庶一子载垬。[8]
李时珍的大名,因荆王府成员宣扬,传到了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耳里。一天,楚王世子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楚王急忙派人请李时珍前往抢救,时珍手到病除,世子立马苏醒。楚王于是聘任李时珍为王府奉祠正(正八品官,主管祭祀),还让李时珍掌管王府良医所,充当王府贵族的专职医生。后来,朝廷下诏延揽天下名医,经楚王推荐,李时珍得以进入太医院——国家最高等级医院,从而有幸目睹世人难以见到的一些名贵药物、珍稀医书,为日后撰写《本草纲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9]因此,今蕲春县博物馆有专家评析说:“荆王府是李时珍进入上流社会的起跳板,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荆王府成就了李时珍。”[10]
李时珍家族与荆王府之间关系日渐升温。时珍在世时,他的孙子李树本,被荆王府聘为引礼生;辞世后,孙子李树初,成了荆府都梁王(郡王)裔孙朱翊镞的乘龙快婿。
时珍有四个儿子:建中、建元、建方、建木。李树本是建元(1544—1598)的长子,长得一表人才,是个大帅哥,被荆王府选聘为礼仪引导员。一笔字也写得端正漂亮,《本草纲目》首刻本(金陵版)“辑书姓氏”栏,载明全书由“荆府引礼生李树本楷书”。
李树初(1587—1643),字客天,是建木的长子,过继给大伯建中为嗣子[11]。李建中(约1542—约1602)为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曾做过四川蓬溪知县、云南永昌府通判,年老无子,于是将侄儿树初过继为子。李建中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家中没有多少积蓄,而且年方六十就病逝了,因此,李树初虽然是官宦人家之子,但小时候家境一般。
李树初的岳父朱翊镞,乃都梁悼惠王朱见溥的后裔。见溥长子祐橺,袭封都梁王,后进封荆王,史称荆和王。见溥次子祐栭,封镇国将军;祐栭子厚炳,封辅国将军;厚炳第三子载基,封奉国将军;载基第三子就是翊镞,爵位当是镇国中尉。翊镞是都梁王朱见溥的四世孙,第一代荆王朱瞻堈的六世孙,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孙,与荆恭王朱翊钜的血缘关系也很近,两人同一个高祖父(即见溥)。翊镞出身高贵,“性尚豪华”,然而“雅重文士”,无论贵贱,一律平等相待。他慧眼识珠,看到李树初虽然家道衰落,但才华出众,料定李树初来日必然飞黄腾达,于是对李树初十分器重,把自己的嫡长女(后受赠“宜人”)许配给李树初,而且专门修了一座“坦腹轩”,将李树初招为上门女婿。
“坦腹”是一个著名的典故:东晋太傅郗鉴派一位门客到丞相王导家里选女婿。王导说:“您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吧。”门客回去报告郗鉴说:“王家的几个少爷都很好,听说选女婿,都很庄重拘谨,只有一个少年在东面的床上露着肚子躺着,好象没听说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做女婿最好。”再一打听,原来这个少年就是王羲之,于是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12]后人常用“坦腹”“东床坦腹”“东床”等指代佳婿。李树初后来果然不负岳父所望,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举人,次年成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阳和府知府,最后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授中顺大夫。他在时珍后代中,功名最高。
据卢綋《原任口北道李公客天嫡配朱宜人墓志铭》[13]介绍,朱宜人十分聪慧,知书达礼,是朱翊镞的掌上明珠。与李树初结为夫妻后,同甘共苦。当时亲朋争相晒富,盛行奢靡之风,但朱宜人对享乐则看得非常淡泊。她亲自做针线活,贴补家用。常常是夜深人静之时,李树初仍在挑灯夜读,朱宜人陪在一旁纺纱织布,夫妇二人恩恩爱爱,相敬如宾。朱翊镞每每从外面宵夜饮酒回家,听到读书声,从窗户往里偷看,见爱女在油灯旁刺绣,一刻都不停手,对女儿女婿更加赞赏。后来按照制度,朱宜人和夫婿获得了朝廷定额禄饷,从此家境稍微宽裕了一些。生下两个儿子之后,李树初携带妻儿回家侍奉嗣母,朱宜人尽心孝敬、照料婆婆,不缺一点礼数,尽管比以往更加辛苦,但只要一有空,就摇起纺车、做起缝纫。李树初的二弟,性情蛮横,不讲道理,对兄长无礼,朱宜人在兄弟两个中间和稀泥,李树初对弟弟和和气气,终于让弟弟变得平和了一点,父亲的遗产,也全部让给了弟弟。
尽管贵为金枝玉叶,但朱宜人勤劳朴素,与贫寒百姓没有什么两样,像她这样的贤妻良媳,在王公贵族后代中,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卢綋在撰写墓志铭时,用了不少溢美之词,称赞朱宜人“颖慧”“纯孝”“柔顺”“勤朴”,等等。可惜,朱宜人年方二十九岁,就撒手归天,葬于雨湖之滨的竹林湖祖坟后山。她死后四年,即万历四十七年(1619),李树初才进士及第。推算起来,朱宜人约生于万历十六年(1588),卒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
李树初任户部员外郎(从五品)时,向朝廷为嫡配亡妻请恩,朱氏获赠“宜人”(五品命妇封号)。“生曰封,死曰赠”[14],朱宜人终于在九泉之下享受到了夫贵妻荣。后来,李树初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分巡口北道,按制度规定,朱氏应赠“恭人”(四品命妇封号),但李树初想到自己本身就是正四品大员,朱氏也已获赠五品宜人,而生身父母却从未获过任何荣衔,于是决定委屈一下朱宜人,上书请求朝廷将四品官可得的封号移赠生父母,最后经朝廷批准,生父建木获赠“中宪大夫”(正四品文官升授的散阶),生母获封“安人”(六品命妇封号)。[15]
李树初与朱宜人所生两个儿子,长子延庆,为贡生,次子具庆,为州学生员。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农民军攻陷蕲州,李树初与继妻封氏宜人、延庆父子、具庆所生五子一起遇害。具庆身受重伤,妻子吴氏当时身怀六甲,她把具庆掩藏在死尸堆里,等张献忠兵马离开,背起具庆逃命,途中生下儿子之瑨。李树初老丈人家族——荆王以及荆王一系的郡王、将军、中尉等枝枝叶叶,府邸化为灰烬,人员死的死,逃的逃。满清入主中原后,具庆返回故乡,加入云门社,成为蕲州文坛领袖之一。[16]
据《蕲州志》等文献记载,李树初与朱宜人的血脉中,孙子辈的,延庆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贡生冯楫,一个嫁给举人张承位;具庆有三个儿子:之瑨、之玖、之瑶。[17]这些都是后话,本文不再赘述。
【注】 [1]唐明邦:《李时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2]《本草纲目》卷十七“藜芦”条。 [3]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方术》“李言闻”条。 [4]《本草纲目》卷六“灯花”条。 [5]《本草纲目》卷十三“延胡索”条,将胡氏记为“荆穆王妃”,疑是笔误。荆王世系无荆穆王。查李时珍在世时,荆王府历经荆端王朱厚烇(1493—1553)、荆恭王朱翊钜(1534—1570)、荆敬王朱常氵+言(?—1576)、荆康王朱常泴(1562—1597)四任王爷,荆端王的王妃为孟氏、刘氏,荆恭王的王妃为胡氏,荆敬王的王妃为刘氏,荆康王的王妃为周氏。笔者推论,“荆穆王妃胡氏”当为“荆恭王妃胡氏”。据《明世宗实录》卷四二一记载,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月戊子,朱翊钜被册封为荆王,夫人胡氏被册封为荆王妃。参见拙作《荆恭王朱翊钜的生前身后》。 [6]《本草纲目》卷十三“延胡索”条。 [7]顾景星《李时珍传》传世有两个版本,一是康熙《蕲州志》本(卷十《艺文志》收录),一是《白茅堂集》本(卷三八收录),字句略有差异。康熙《蕲州志》本《李时珍传》文末说:“余儿时于里中闻知先生轶事,孝友、豁达,饶隐德。” [8]参见拙作《大桴朱氏鼻祖——富顺王朱厚焜》。 [9]顾景星:《李时珍传》;唐明邦:《李时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10]段涛涛、王宏彬主编:《湖北蕲春荆王府》,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56页。 [11]顾景星曾应李树初儿子之请,撰写了《明中顺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李公墓志铭》(见《白茅堂集》卷三九;咸丰、光绪《蕲州志》收录时有篡改),该文明确记载,李建中无子,以李树初为嗣子。康熙以来几部《蕲州志》,均说李树初为李建中之子、李建木嗣子,恐有误。笔者将在拙著《李时珍家族史实考》中详细论述。 [12]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13]见康熙《蕲州志》卷十《艺文志》。 [14]《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 [15]顾景星:《明中顺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李公墓志铭》(《白茅堂集》本)。 [16]顾景星:《明中顺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李公墓志铭》(《白茅堂集》本);乾隆《蕲州志》卷十二《人物志·恬退》“李具庆”条;卷十三《人物志·列女(上)》“州学生李具庆妻吴氏”条。 [17]乾隆《蕲州志》卷十二《人物志·恬退》“李之珖”条;顾景星:《明中顺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李公墓志铭》(《白茅堂集》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