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新闻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风格切换
蕲州在线
搜索
[切换区域]
开启左侧

《红楼梦》所反映的历史大背景

[复制链接]
王巧林 发表于 2015-1-14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巧林
2015-1-14 18:23 2472 0 看全部
《红楼梦》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王巧林
《红楼梦》一书应该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具体说来,应该是反映明清交替之际这样一个具体的历史背景。原本研究该书的历史背景属于史学研究的范围,但是,只因它对于研究该书及其作者生平至关重要,因而,是所有从事红学研究的学者所不能忽视的。原因在于:它决定这部作品在此时出现,而不会在彼时出现。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红楼梦》涵盖了包括清康熙朝中叶以上持续数千年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承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都可以看做是适宜孕育《红楼梦》一书的土壤。狭义地说,书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则应该是归属于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历史嬗变而导致的社会大动荡,从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的这么一个文化艺术精品。可以说,作者若没有经历过大明王朝的末世,若没有尝试过“补天”未遂的体验,若没有亲历过故国的灭亡,若没有体验过生与死,若没有饱尝过天灾而导致无米之炊的艰辛……是不可能写出此书的!当然,缺少悲愤之泪者也是很难写成此书的。就是说,作者必定是经历过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的文人,同时,他也必须是与当时千千万万的汉族士人一样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一个角色,最终成为这个历史大环境背景下的牺牲品,且还应该是见识极广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之人,而不是普通文人。因此,要解开《红楼梦》作者是谁,有必要重温明末清初时期这段特殊的历史。也只能是了解过这段特殊的历史,方能解读出作者在《红楼梦》一书中所表现的历史大背景和在书中所阐述的旨意是什么。
在明末清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除南、北二京之外,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城池,那就是被我们的主流红学家所忽视的涉及到当时中华民族兴亡最关键的两个地方,它们是蕲州城和扬州城。因为,《红楼梦》一书诸多地方直接或含蓄地描写到这两个地方。我们不妨将此看作是作者描写《红楼梦》这部人间悲剧的两大历史舞台或载体。况且,这两大城池就是明末清初著名隐士和有霸才称誉的文人顾景星夫妻各自的家乡,这样极度关合他们夫妻的两个家乡,与当时中华民族兴亡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同有过屠城惨痛的历史。这是清初所有文人或遗民诗人所无法感受到的。观《红楼梦》一书,它所反映的史实背景可以归纳为两大历史镜头——
镜头一:张献忠屠蕲城成为日后明亡的导火索
    公元1643年,以中国干支纪年则是癸未年,在中国历史上,它是所有改朝换代事件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幕,似乎是中国历史给大明王朝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曾几何时,燕王朱棣因不满继位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实行的削藩,发动了四年征伐的“靖难之役”,艰辛地取代了建文帝的皇位,其年号永乐,是为永乐元年。而朱棣选择的这个永乐元年,采用传统的干支纪年,也是一个癸未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四个甲子后的崇祯十六年,亦同样为癸未年,而导致大明王朝走向灭亡最最耸人听闻的一系列历史事变、事件,应该是从张献忠于崇祯癸未正月首次大开杀戒屠戮蕲州城(今属湖北蕲春)开始的。他们不仅烧毁了大明王朝朱棣的直系后裔荆王府的宫殿,劫走了王府数以万计的价值连城的珍宝和钱财,还掳走了上千
绝色美女。更加令人发指的是,他们还屠戮了蕲州全城无辜的百姓。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两个癸未,具有某些相似性,甚至是相反性。其相似性在于:永乐中,蒲台人唐赛儿倡乱山东;崇祯末,陕西的李自成、张献忠倡乱中原,尤以荆襄、巴蜀受害至为惨重。二者相反性在于:永乐癸未,开启了大明王朝的“永乐盛世”;崇祯癸未,则开启了大明王朝
走向灭亡的“崇祯末日”。谁也不曾料到,大明王朝从永乐盛世最终走向灭亡最关键的一连串事变,都是发生在这样的一个、甚至说是这样的两个“癸未”年。
    更加巧合的是,崇祯十七年甲申,本是一个吉祥的猴年,但是,若按照干支纪年,这一年却是闰年,故甲申年亦属癸未。就是说,由李自成、张献忠等引发的甲申之变,与清兵入关的一系列事变,都与这样的延续的两个“癸未”有关。崇祯十七年,也即李自成大顺朝永昌元年,也即张献忠大西朝大西元年。同时,也是清世祖顺治元年。是年李自成进入北京,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殉国,推翻了明朝。史称“甲申国难”,也称“甲申之变”。
这一年,同时也是清世祖福临正式定都北京之年。这一兴一亡的两个“癸未”年,开元年号迭起,朝代更替频繁,正如《红楼梦》第一回中《好了歌解》所唱到的那样“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按照中国干支纪年,癸未年即十二生肖中的羊年。按“癸”,为天干的第十位,用于作顺序第十的代称。“十”为一个阴数和满数。俗语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癸,指癸水,也即与天象有关的妇女每月来潮流血一次之周期,通常称作月经。“未”,为地支的第八位,羊属。而羊乃温顺的象征,故张献忠违反天道展开大规模地屠城选择是年,特别是他首次大开杀戒的屠城地点选择在朱棣的直系后裔荆王府所在地的蕲州城。此次屠城,几乎将居住在蕲州城的朱棣后裔屠杀殆尽。因此,张献忠也好,李自成也罢,当是得到过高人的指点。否则,他们为何都选择这样的两个连续的“癸未”年?历史上这两个“癸未”的一起一伏,对于一兴一衰的大明王朝来说,可谓是一个极大地讽刺。是巧合,还是天意?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当今很多人不知蕲州乃何地方?甚至居然还有学者不知蕲字的读音而闹出过笑话。如果告诉你它是世界一流科学家和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即今隶属于湖北黄冈市的蕲春,或许都应该知道。可是,自唐代起的历朝正史中,蕲州可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地方哪!
蕲州,在禹贡时为古扬州之域。根据当今考古发掘和历史资料,商时为《春秋》三传中所言的被楚所灭的弦子国,周时为蕲国,西汉时为蕲春县,辖地涵盖今湖北罗田、浠水、武穴、黄梅,还包括今英山大部分之地;东汉时为蕲春侯国。东晋时为蕲春郡,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孝武帝司马曜为避其母后郑阿春之讳,以春秋为阳,改蕲春为蕲阳郡。南齐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将蕲阳改为齐昌郡。后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北周占领江北淮南时,又将齐昌改为蕲州郡。从此,蕲州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时刻闪耀在长江边上,辉映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尤其是在唐宋元明清诸朝这段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蕲州二字更是频繁地出现在历代的正史中。
东汉以降,蕲春便成为雄踞我国古代长江上最重要的一道军事壁垒之一。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蕲州总管府,设关隘于西塞(今属黄石)。特别是唐、宋以来,蕲州与江夏(今武昌)、金陵和广陵一起并称为我国长江流域的四大军事重镇。蕲州地处吴头楚尾,扼长江之险要,控吴楚之咽喉,素有楚塞、楚关和吴、南唐西塞之谓,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蕲州城池素以固若金汤、坚不可摧著称于世。谁克斯障,则大事成矣。民间所谓“得蕲州者得天下,失蕲州者失天下”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事实上也是如此,蕲州防线一旦攻克,则胜利在即。可知蕲州在中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地位上,一直雄踞四大军事重镇之首,可见其军事战略地位是何其显要。一千多年来,它一直充当东南六朝古都金陵和中原两大历史古都汴京、洛阳的桥头堡。此外,蕲州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颇为发达的富庶之地,自古以来素有“天下名州”称誉。故历代的官员以升迁至蕲州为幸,而同处在一个地理版块上的黄州、九江,则是官员遭贬或流放之地。历史上的蕲春、蕲州,一直纷争不绝,干戈不断,或属周,或属楚,或属吴,或属魏,或属后周,或属南唐,有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那就是蕲州每次的得与失,都关系到中华民族国势之强弱或国家分裂与统一。因此,多少年来蕲州几成中华民族安定祥和或倍受夷族欺凌的一个风向标。同时也是成为天下英雄豪杰风云际会之所。以致历代图谋成就大业的政治家,抑或是草莽英雄,多将蕲州作为成就伟业“见红”的首选之地,抑或是作为收兵之战。例如,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大一统:西晋统一三国与吴军交锋的著名战役——西塞之战,便是位于当时楚地蕲春郡的西塞。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有诗句“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便是讲的这个故事。还有,隋灭南陈统一南北朝实行的大决战,以及北宋统一中国的大决战,都牵涉到蕲春、蕲州。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历史上还有诸如唐末蕲州刺史裴偓受朝廷重托对王仙芝、黄巢进行招安诱降的历史事件,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二月金兵屠戮蕲州故城罗州城事件,元至正年间蕲州罗田人徐寿辉于蕲州称帝事件,以及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前夕的蕲州之战,明末张献忠屠蕲城事件,乃至晚清曾国藩与太平军陈玉成部展开的大战等,都是直接与蕲州有关。尤其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前夕的蕲州之战,深得同为江淮的蕲州人的支持,特别是熟悉蕲州、九江地理环境的水军都督蕲州人康茂才,起到决定胜利的关键作用,方有后来的大明王朝267年的基业。这就告诉我们,历史上诸多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多与蕲州有关!
明朝末年,由于阉党魏忠贤把持朝政,数十年的种种积弊,至公元1628年,明崇祯帝即位之时全部暴露出来。作为大明天子的崇祯帝,虽然有救世之志,奈何却无立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这座封建帝国大厦。这一年,崇祯帝深感内忧外患,日夜难眠。内有陕西全境的特大旱灾,还未来得及赈济灾民,却引发了一支支农民起义军。从而崛起了日后一度称王称帝,也是直接导致最终明亡的关键性人物李自成和张献忠两支农民起义军;外有崛起于辽东的以女真族努尔哈赤为核心的后金政权。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他们迁都沈阳,称为“盛京“。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他们以沈阳作为根据地,对于中原虎视眈眈,乃蓄谋已久之事。且屡屡对中原生事挑衅。
崇祯二年的十月,满清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的袁崇焕,闻警入援京师,奈何已晚。后金军首度入塞,北京震动。十一月,后金皇太极亲自督军攻入龙井关,以蒙古喀尔沁台吉布尔噶图为向导,攻克洪山口。别将攻克大安口,会于遵化。本月初四日,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入援,于遵化战死,全军覆没。巡抚王元雅、保定推官李献明、永平推官何天球、遵化知县徐泽、前任知县武起潜等,据城拒守,城破皆死。崇祯帝十分恼怒,坐立不安。袁宗焕终以多项罪名下狱,后被崇祯帝凌迟处死。如此赫赫有名的抗清将领却被崇祯帝枉杀,大明王朝岂有不亡之理?
在陕西大旱灾崛起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最终形成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股强大的势力。后来,李自成与张献忠因矛盾而决裂。李自成率部攻黄河流域,张献忠率部攻长江流域。
张献忠(1606—1647)字秉忠,号敬轩,陕西省定边人。与李自成齐名。张献忠少时曾读过书,成人后参军,曾当过延安府捕快,因事革职,便至延绥镇从军。因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观其状貌奇异,为之求情于总兵官王威,重打一百军棍除名,从此便流落乡间。明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
张献忠所率的军队也日益强大起来,至崇祯九年,有十万人以上。所部转战于鄂、豫、皖时,多次打败官军。崇祯十年,张献忠遭明军总兵官左良玉部的进攻,在进袭南阳的战斗中被左良玉军击败,起义部队严重受损,张本人也受伤,于是,在政治上开始发生动摇。次年正月,张献忠率本部义军进驻谷城(今属湖北),在官军的强大攻势下,为了保存实力,张献忠在谷城、罗汝才在郧阳,分别接受了总督湖广的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受“招抚”后的张献忠,被授予副将。熊文灿致命的错误在于,他将张献忠、一丈青等十余营浩浩荡荡地开进蕲州,让荆王为这些降军设宴,荆王盛陈女乐,让张献忠等走马后宫,没想到张献忠却借此窥探了荆府虚实,顿起叛心,伺机日后下手,从而埋下了日后张献忠疯狂大屠城的祸根,也导致他本人最终被砍掉了脑袋。据光绪间学者湖北罗田人王葆心在《蕲黄四十八寨纪事》中云:
经略熊文灿招抚献忠、一丈青等贼十余营于蕲州,荆藩为之置宴;并止贼首走马后苑,纵宠姬观之为戏。时拔贡(按:此处有误,应为诸生)顾景星年十六,闻之,急谒知州唐世照曰:“熊公不得死所矣!献忠于诸贼中最黠,不早除之,必有后患;奈何不为之备,反令此辈窥王宫虚实耶?”惟总兵左良玉初不主抚议,后果有谷城之叛。(《鄂寨篇》)
但是,接受招安的张献忠拒绝接受明军的改编和调遣,不接受官衔,保持了独立性。他把四万人的部队分布在总部谷城的四郊,分四营,各设一员大将率领。在休整期间,集草屯粮,打造军器,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张献忠还经常请人给他讲《孙子兵法》,并结合战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伺机东山再起。果然,不出顾景星所料,次年的夏五月,张献忠果于谷城叛变,屠谷城,杀谷城知县阮之钿。继而,陷房县,合汝才兵,杀知县郝景春。此时,十三家降贼一时并叛,惟王光恩不从。
崇祯十五年二月,张献忠率汇合后的义军,攻陷皖之舒城、六安,进克庐州,杀知府郑履祥。又连下无为、庐江,并在巢湖训练水军。接着又打败了总兵官黄得功、刘佐良所部官军。张献忠义军的胜利,使“江南大震”。凤阳总督高光斗、安庆巡抚郑二阳被逮治,于是朝廷起用马士英代之。十月,张献忠所率义军被官军刘良佐部击败,谋划率部西走蕲州。此时,“革左五营”北投李自成。年底,张献忠乘机攻占蕲州辖内黄梅和广济(今武穴),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这两座城池。接下来,便是攻占蓄谋已久的荆藩王宫蕲州城。此间有一个人的死去,以及他的怪异名字,却与大明王朝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末代荆王朱慈烟。
朱慈烟(?——1642),定王朱由樊嫡出第五子,第十代荆王。朱由樊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受封荆世子,天启六年(1626年)袭封荆王。崇祯十五年腊月某日薨,共在位十六年。
朱慈烟从小聪敏多才艺,然没有用在正道上,他不仅习巫术,而且嬉戏无度,诸如吹拉弹唱、戏曲、围棋、蹴球、斗蟋蟀、猜谜语,样样精通,常有志远游,宫室衣服也喜从民间称呼,偏安一隅的他,丝毫没有感到大明王朝正处于危机之时,更没有意识到有人将屠刀架在他和家人、宗人及广大蕲州市民的背后。这位末代荆王的名字也取得极为怪异,叫慈烟,乍一看便令人联想到烟消云散,灰飞烟灭,尽显亡国之兆。也亏得大明朝礼部宗人府那些饱食终日的官员们想得出来!取什么名字不可以,非得给他取这样一个不祥之名呢?朱慈烟这个名字,十足的乃大明亡国的影子。不难想见,《红楼梦》作者在书中为何将宝玉贴身小厮取名“茗烟”(明烟),而又以“焙茗”(悲明)称之,如此一人二名,当与末代荆王名字和大明亡国有关,作者用意可知矣。
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癸未年。正月,左良玉为避李自成,尽撤湖广兵东下,张献忠乘机攻陷蕲州。州人刚刚过完一年中最热闹的灯节,抑或是在乱中草草葬罢荆王朱慈烟,依然沉浸在悲哀声中还没有回过神来,二十二日夜大雪,屡屡进犯湖广之蕲黄的张献忠,以荆王府的内奸郝承忠(小名郝二)做内应,乘雪夜偷袭了永乐帝的直系后裔,也即当朝大明天子的亲族荆王府所在地的蕲州城。贼围王宫,尽掠其当年所见妓乐而去。
作者在《红楼梦》书中第一百十一回“鸳鸯女殉主登太虚 狗彘奴欺天招伙盗”里,写到因贾府周瑞的干儿子何三替贼做内应导致妙玉被劫。此“何三”故事当出自荆府“郝二”。因为在楚蕲方言里,郝音何。当然,这只是其中足以逃脱满清文网的一大理由,作者深层意思当是影射大明叛臣、那个背信弃义、数典忘祖的吴三桂!
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建立以来,在全国辟有数十个藩国府邸,而设于楚之蕲州的荆王府和设于武昌的楚王府,是其中最富裕的两大王府之一。也是有明以来在诸多王府中设立时间较早和存在时间较长的两大王府。张献忠不但烧毁了荆王府,而且也屠戮了蕲州城。《明史》关于张献忠屠蕲城事件,记述极为简略,而晚清王葆心根据诸多史料,在其所著《蕲黄四十八寨纪事》一书中,将张献忠屠楚之蕲州、屠蕲黄、屠武昌、屠湖北、屠湖南等事,则所记尤为精详。其中至为惨烈的是屠蕲城、屠戮荆王府、屠蕲黄和屠楚王府。如在蕲城被屠的文字中写道:
十六年正月,革里眼复入黄安,破广济。二十五日,黑风,大雪。二十六日,张献忠以二百人乘雪夜袭蕲州,令绅士冠带自东门入、由西门出,尽杀之。在籍分巡陇右道李新与其父诸生于节。(众人)争先骂贼,引颈受刃。贼胁新,令跪拜。骂曰:“死贼,尔非陕西人乎?本道在陕西,尔马贱卒,恨未斩剐尔!”抱父尸就刃。献忠以掌击膝曰:“快哉!老子今日看杀汝等求生不得,独汝真好汉!”骂不绝口,贼脔割。母杨及弟绮、子承裘、承弓殉焉。江西右布政张邦翼,山西副使李树初(按:李时珍之孙),遵化兵备道李梴,苏松巡按御史饶京,州卫指挥岳璧,江知县董一化,诸生卢如鼎、李化龙、孙仍、萧霁、顾天祚,均死之。诸生张效钟、陈正,皆以骂贼棓杀(「小腆纪年」考曰:“此本顾景星「白茅堂集」。”又云:“献忠大书驿壁:‘山前山后皆出松,地平平地柳成阴;桃李笑柳柳笑松,千秋万古还是松。关西张秉吾题吊李新’”云云。是献忠既字敬轩,又字秉吾也)。遂屠城……蕲州先年秋有飞雀万余投南城壕,树杪发火,火器不爇自震,鬼白昼墙上骑而揶揄人;至是,乃验。荆王先一年薨,桂妃及世子遁至九江,幸弗及。(同上)
王葆心将张献忠首次屠蕲州城的日期,写作“正月二十五”和“正月二十六”,当是从卢紘《蕲州志》或《明史》而来。然而,据顾景星口述、由其第三子昌所记录的《耳提录全集》则言“正月二十二日”。而此夜正是顾景星以儒生值班守城之日,他是张献忠屠蕲城的亲历者,如此刻骨铭心之事,当不会有错。而卢紘当时远在京城,从而被躲过一劫。当时,卢紘一家上百口人,除他的母亲躲在某一柜子里而未被杀外,余均被贼寇屠杀或殉难。究竟孰是,不得而知,但是,从《红楼梦》中搬进大观园日期选择在“二月二十二日”,似是回避“正月二十二日”可知矣, 无论如何,都可以看出是出自顾景星的手笔。因为,作者既有掩盖之意,而又让人此地无银,欲盖而彰。
同年三月,张献忠的义军连下蕲水,、黄州、麻城。在麻城,张献忠招募了数万人。五月,张献忠所率义军西上汉阳,从鸭蛋洲渡过长江,迅速攻占武昌府城。武昌为楚王朱华奎的王府所在地。守城官吏闻风而逃,楚王所募兵为之内应,大开城门迎接义军。张献忠以笼子将楚王扔之长江号处死后,与部下分食其肉,同时“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发银六百余万两,召集各地流民。王葆心云:
献忠以箯舆笼楚王,沉之水(「小腆纪年」。考曰:“诸书作沉之江”「啟桢野乘」、「纪事本末」作沉之西湖)。见库中金,叹曰:“有财如此而不设守,朱胡子真庸儿也。”见楚府碧玉箫,长尺有九寸;曰:“此何用!”碎之。贼宣言宗室降者不杀,楚宗多投牒,亦有庶民搀入者。既而白刃交下,欲自辨而头已落。先是,有异人呼于途曰:“一群猪,屠伯至矣!”果验。男子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录为兵;余连项就戮。贼持刀者,腕为脱。乃佯开汉阳门,纵之去。门逼江,铁骑围而蹙之,自鹦鹉洲达于道士洑,浮胔蚁动,水几不流。踰月,人脂厚累寸,鱼鱉不可食。流尸蔽江下,至黄冈,易为泰收余骸葬之。甚多妇女别而累,有殊色者入婆子营,亦置队长,监以贼目;收其直,给军用。汉口人周洪卿者,首其地富人多亡匿,搜牢之;获千余舟,士女溺死无算。献忠乃据楚王府,铸西王之宝,改武昌为天授府、江夏为上江县,以周文江为伪兵部尚书、张其在为伪总兵前军都督、李时荣为伪巡抚、谢凤洲为伪守道、萧彦为伪巡道、陈驭六为伪学道,给伪敕印。以周综文伪知天授府、举人沉会霖伪知汉阳府、黄元凯伪知黄州府。以汤志为伪游击,守麻城,防凤、皖;以张以泽为伪总督,镇蕲黄。李时荣死,以谢凤洲代之。开科试士,取七十八人,补二十一州县官并佐贰,各赏银有差。(同上)
可知,张献忠在蕲州、蕲黄和武昌杀人之多,简直令人发指!同时,至为关键的是张献忠在屠戮蕲州城和蕲黄之后,于武昌自称“大西王”,正式建立了大西政权。设六部和五军都督府及委派地方官吏。改武昌为天授府,江夏为上江县,并开科取士,招揽人才,共录取进士三十名,廪膳生四十八名,都授以州县官职。由此惹怒引爆了在襄阳的李自成,促使李自成迫不及待地建号称新顺王,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李自成使人告之张献忠说:“老回回已降,曹革左皆死,行及汝矣。”其愤而率队伍速至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老家的西安,为日后攻占大明的京师作准备。从而与大西政权的张献忠形成了并立的两大农民军势力。同年八月,张献忠率部下湖南,以二十万重兵攻占岳州。随后进攻长沙,明总兵尹先民、何一德投降。
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尽管如上文所言的闰年,但依然是癸未年。这一年,既是李自成的大顺朝的永昌元年(也是其灭亡之年),也即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朝大顺元年,也即后金满清的顺治元年。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的转折点,也是至为复杂的一年。民族矛盾更趋激烈,明廷危在旦夕。先是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并以是年为永昌元年。三月十五日(4月21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抱轰城。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禎秘密谈判。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桢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今景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崇祯帝被迫携贴身太监王承恩至煤山自缢殉国。是故大明亡国。史称“甲申国难”,也称“甲申之变”。
此间,李自成将明总兵吴蘘捉拿,吴蘘被迫投降。如此也就罢了,坏就坏在李自成将吴蘘拷至北京追赃,风声传至他儿子吴三桂的耳中,这对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统帅平西伯吴三桂来说,简直是极大地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根据《甲申纪事》所载:
三桂差人进北京探老总兵圣上消息。有闯贼在北京捉拿勋戚文武大臣,拷打要银,将吴总兵的父亲吴蘘夹打要银。止凑银五千两,已交入。吴蘘打发旗鼓傅海山将京中一应大事,一一诉禀,吴老总兵已受闯贼刑法将死。吴三桂闻之,不胜发竖。(援引自郑天挺主编的《清史》(上)第16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
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江南高邮人,籍辽东。其父吴蘘于崇祯初年任锦州总兵。吴三桂以武举承父荫,授都督指挥。后来,吴蘘因作战不力,坐失战机而下狱。吴三桂乃被擢总兵,镇守宁远。是年二月,为应付李自成的起义军,崇祯帝特提升吴蘘为中军府都督提督京营,并升吴三桂为平西伯,调吴三桂军队防卫京城。崇祯十七年降清,后被封为平西王。1661年杀南明永历帝,1673年叛清,发动了著名的“三藩之乱”,并于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
又据一些野史记载,吴三桂闻得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掳去,更加深了他对李自成一行贼寇的愤恨。后人有诗句云:“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便是描写此事。原本意欲降李自成的他,但基于李自成的恶劣举动,由此他萌生了降清的念头。这一年的四月十五日,吴三桂突然派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充当使者携书至多尔衮处前来洽降事宜。并表示“当开山海关门以迎大王(多尔衮)”。这对于后金满清摄政王多尔袞来说,无异于喜从天降。吴三桂为了报家仇,自主请降满清,遂与多尔衮联手击溃仇敌李自成。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于是,怒杀吴三桂家眷大小34口。这样一来,更加激怒了吴三桂。二十九日李自成至紫禁城武英殿仓促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次日便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彻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多尔袞命吴三桂不得入京城,直接追击李自成军,五月初二日在定州清水河(今河北省定州市),李自成再次大败。
吴三桂降清后,导致政治局势急剧变化。是年的五月初三日(6月7日),将李自成赶走后的摄政王多尔袞,率清军正式入主紫禁城。《红楼梦》中所言薛蟠生日“五月初三”,当有寓焉。这一年,大明王朝在四面楚歌中灭亡,代之以满清人主中原。天地突变,江山易主。悲夫!
崇祯帝殉国后。这对当时大江南北的明朝诸臣来说,打击非同小可,无异于晴天霹雳。这时,留都南京的一些旧臣的政治作用于此发挥出来。事已至此,首要任务是拥立新君,继续维持政权。最终以血统亲近的老福王之子新福王朱由崧,作为新君主的获选对象。是年五月,朱由崧于南京被拥立为皇帝,年号“弘光”,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
朱由崧(1607-1646)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思宗朱由检堂兄,为洛阳福恭王朱常洵的之子。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洛阳后,朱常洵被杀,而世子朱由崧却在大臣的护卫下越城而逃。朱常洵被杀以后,他世袭福王爵位。在南京拥立为帝不到两年,后南京沦陷,朱由崧走芜湖,被清军俘获,押送至北京斩首。
如果说,李自成攻陷北京导致崇祯帝自缢,以及吴三桂降清是明亡之果的话,则张献忠偷袭大明王朝至关重要的军事屏障蕲州,并屠戮荆王府和蕲州城,以及屠戮楚王府,以及在武昌称王,建立“大西”政权是这些系列事件之因。也就是说,这个“因”是大明王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一根导火索。因为,没有这个“因”,或许至少数年内没有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事件的发生;没有北京城沦陷的事件,则没有崇祯帝殉国;没有崇祯帝殉国,则没有吴三桂降清而导致明亡的一系列特大事变。看似蕲州城被屠与这些事件没有必然联系,实则是有必然的联系。
    作者要写兴亡意蕴,直接写崇祯十七年是不可能的,他只能以含蓄地笔法将崇祯十六年来隐喻崇祯十七年,因为,这两年都是癸未,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体的。我们从《红楼梦》一书可以看出诸多地方隐含了张献忠屠蕲城、屠蕲黄、屠荆楚、屠巴蜀的系列事件。由于屠城后的蕲州城几为废墟,直到康熙初年依然处处断垣残壁。所以,《红楼梦》作者将书中除宁、荣二公以外的六大国公爵位,以修、缮、治、理、齐(蕲)镇命名,并在《赤壁怀古》中吟道“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显然,这是含蓄地讲到张献忠屠戮蕲黄的黄州时人们与贼寇斗争的事件,如江防副使许文岐这样的英雄。又如将书中六大侯爷的爵位冠之为平、定、景(荆)、襄、川、忠(中),可知与明军戡乱李自成、张献忠两路农民起义军和明亡有关。还有,作者将“贾府”里诸多婢女的年龄写成是十六岁,如黄莺儿出场为十六岁,红玉来贾府当差的年龄也是十六岁,蕙香、五儿等出场也是十六岁,贾宝玉至爱的婢女晴雯死时的年龄更是为十六岁!其意何也?不难想见,
乃作者含蓄地讲到明亡前夕这个特定的年号,即崇祯十六年。
镜头之二:满清军屠戮扬州城成为南明或明朝彻底灭亡的导火索
清顺治二年(1645年),也即南明弘光元年。自去岁以睿亲王多尔衮为首的满清军进关入主北京城后,以清世祖顺治坐上清朝的龙椅为标志。满清政权在重臣范文程的襄助下,立即展开入关后的统一大业。是年,其中一支由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统率的满清铁骑开始征伐中原东南地区的行动。而满清军侵占中原后展开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大屠杀,也即屠城,便是选择南明存亡至关重要的军事屏障扬州城。然而,自弘光帝朱由崧的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以来,由于内部党争不断,内讧不停。大敌当前,他们却搜刮掠夺,无意对付气势汹汹即将南下的满清军,从而惹怒了驻守在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
是年正月,宁南侯以“清君侧”之名率所部东下,自汉口以下至蕲州数百里江段舳舻相接,浩浩荡荡。南明内阁首辅马士英急调黄得功部赴长江抵御。四月初一,弘光朝廷密诏史可法督军倍道入援南京,以御左良玉。时清军入亳州,向邳州(今江苏睢宁西北),徐、泗告急,史可法又奉命急还扬州、泗州,但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三镇兵仍应诏入卫南京。导致清军乘虚而入。
四月十八日,南明降将李成栋引清军包围扬州城,兵部尚书史可法急檄各镇赴援,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无一前来。二十二日,城中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见势不妙而降清,扬州城中兵力不足而益单可见矣。二十三日,总兵刘肇基请求乘敌不备来个背水一战,史可法未允。二十四日,清军从泗州运来多座红夷大炮,试轰扬州,满城恐慌。督军史可法血疏告急,依然得不到回应。二十五日,清军急攻破城,导致扬州城沦陷,督军史可法最终不幸被俘,不屈就义。刘肇基率残部和百姓继续巷战,直至矢尽人亡。
扬州被满清军屠戮,是清军入关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大屠杀事件,即在十日间屠杀了扬州城八十万军民。因扬州城军民与满清大军的对峙中,当时南明督军史可法率军民对清军作殊死顽强抵抗,由此招来满清军疯狂的报复,最终满清军在扬州城内掀起了一场大屠杀,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均格杀勿论!烧杀奸掠,无所不及,其情状极为惨烈。造成此次事件失败的主因,是南明政权实行窝里斗,导致驻守扬州城的南明兵力严重不足,而后无援兵,最终导致城破,史可法等被俘殉国。史称“扬州十日”。
按照扬州城被屠时的幸存者、明遗民王秀楚《扬州十日记》云:“己酉夏四月十四日,督镇史可法从白洋河失守,踉跄奔扬州,坚闭城以御敌,至廿四日未破。”乙酉为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也即清世祖顺治二年。这年的四月十五日,南下的清军,以豫亲王多铎指挥的清军主力,围困南明督师史可法所守卫的扬州城。史可法由白羊河失守转战督师扬州,固守孤城,急命各镇赴援,但各镇抗令拒不发兵。清军乘机诱降,史可法严词拒绝。清军主帅、豫王多铎先后五次致书,史可法不屑一顾,拒不启封。是日,多铎命令清军不惜一切代价攻取扬州城的西北角。王秀楚还写道:“(四月廿五日)城中四周火起,近者十余处,远者不计其数 ,赤光相映如雷电,辟卜声轰耳不绝;又隐隐闻击楚声,哀顾断续,惨不可状。”“廿六日,顷之,火势稍息。”根据王秀楚的描述,清军攻陷扬州城后,大开杀戒也就是在二十六日。尽管当时督军将领史可法率军民浴血而战,经过多日的激战,军民大部分壮烈牺牲。后来,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军俘虏,而不接受多铎劝降,最终英勇就义。悲夫!就是说,王秀楚告诉我们,扬州城正式沦陷是在阴历四月二十五日,而展开大规模地屠戮百姓则是在二十六日。因为扬州城的沦陷,以致众多抗清将士殉国。
同年五月十五日,清军占领南明的都城南京后,下令各省十日内剃发,并宣布违抗者将被视为“逆命之寇”,特别遭到江南人民的坚决反对,清廷又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相威胁,更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对。这对于当时身处江南的顾景星来说,自然像蕲州城、扬州城被屠事件一样,令其难以忘怀。
扬州,作为古代的九州之一。春秋时期,扬州称城。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江、淮。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秦楚之际,楚人项羽欲在广陵(扬州旧称)临江建都,始称江都。后来屡易其名。故又称“广陵”,别称“维扬”、“淮扬”。古时,扬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地理概念,它包括今淮水以北、九江、蕲州等长江南北广大地域,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鄂东)、湖南、河南部分、浙江、福建等省,而非今天狭义的扬州。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弑父篡位后,完成了他父亲当年的伟大构想和遗愿,将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部竣工。随着大运河的开通,为后来南北经济的繁荣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后的历代朝廷均将扬州作为运河古渡的漕运枢纽,常年舟车踵至,货物山囤。而且促进了扬州经济文化开始兴盛。隋开皇九年正式将江都易名为扬州,但是,江都这一名称一直保持到今天。在唐代,扬州是东南地区著名的盐铁百货丝绸茶米的集散地。当时,对外贸易非常发达,那个时期便有外国人来此做贸易,波斯(今伊朗)人、大食(今阿拉伯)人、以及日本人等东南亚各国的商人都来此洽谈生意,异常红火,当时,光聚居在此的阿拉伯人便有数千之多,他们大多以买卖珠宝和手工艺品。于是乎天下豪商雅士,多会于斯,帝王墨客,往来不绝,后被历代称为淮左名都。可知扬州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古老的一个大都会。
唐、宋以后,扬州与蕲州、金陵(今南京)、江夏(今武昌)一起构成我国长江流域的四大军事重镇。且与蕲州同处于长江以北,因而,历朝战争亦多与扬、蕲二州有关,特别是历朝易代之际的战争。扬州在崇祯乙酉同样却遭到夷族满清的血洗。因此,扬州与蕲州,在中国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相同,扬州与蕲州人的命运,同样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它们兴衰与否,乃国家祥和或走向苦难的一个象征。
如果说崇祯甲申京城沦陷,肇端于张献忠屠戮大明王朝位于长江上第一道重要军事屏障蕲州城和屠戮明皇族荆王府,以及从后来的楚王府等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而开始称王,建立大西政权,从而惹怒了李自成而导致大明迅速亡国的话,那么,大明王朝的南明政权走向败亡,以及南明以外的其他临时政权最终彻底灭亡,则是肇端于满清军惨无人道的屠戮扬州城。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应该知道,书中的第一回乃全书总纲。而第二回才是叙说贾府故事的一个开始。这一回的回目为“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为什么作者从“贾夫人仙逝扬州城”说起呢?
贾夫人,即贾母的女儿贾敏。尽管作者在这一回中没有写到贾敏仙逝的具体过程,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端倪。贾敏者,“家明”也。“家明”“仙逝”,即北京城沦陷或崇祯帝自缢,当然也就是隐喻明亡了。这为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也即为明亡后仕清士人效劳清廷,以及托孤的林黛玉进入“贾府”设下埋伏。故甲戌本于此回目批道“二字触目凄凉之至!”明亡了,如何不是凄凉之至呢?
我们再回到第二回的正文,作者在正文中,不言贾敏,而言林如海;不言北京、金陵,而是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起。所谓“荣国府”,自然是“明亡清兴”的一个象征。此等奥妙写法,作者的寓意明显不过。因为,扬州城被屠是南明灭亡的一个影子。如此这般含有双重意蕴的描写,还有第十四回中“林如海捐馆扬州城”亦如是。
我们再来看作者在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写道:
那日,偶又游至淮扬地面,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甲戌侧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在这段话中,作者明写林如海,实则为写林黛玉;写林黛玉,则实写明亡。作者惟恐他人如此猜测,故甲戌本在“如海”后来个侧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原来是用以迷惑读者,即让读者知道原来林如海的意思是取“学海文林”之意,而没有别的意思。然而,林如海应该有顾景星的岳父萧世忠的影子。萧世忠为扬州江都人,为武举第二名,相当于林如海的探花。其在崇祯末镇守苏州,在苏州置有别业,一家人侥幸逃过满清军在扬州城的大屠杀。但是,居住在扬州城他的亲族却没有那么幸运。故书中说到有萧瑜生影子的林黛玉“家族实没有人口”。
那么,作者何以有如此胆量用来隐喻这样的一些历史大事件呢?究其原因,扬州城乃顾景星妻子萧瑜生的家乡。其实,生活中的林黛玉萧瑜生的母亲,乃至其父并非早死,因为是小说,可以虚构,也可以委婉地隐射现实生活。如此一来,作者所写这部书,必然是放在他的岳父母死后若干年流传出去。因为,这样一来作者,乃至其子孙完全可以说,这是隐含作者的岳父母仙逝扬州城的真实故事。
观《红楼梦》一书,诸多地方隐含了满清军屠戮扬州城,以及明亡这样的一些大的历史事件。这也是作者为何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借才女薛宝琴在《广陵怀古》中咏道“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的原因。不难看出,作者吟出此诗句必与清军屠戮扬州城有关,可见作者的一番良苦动机。书中最重要的一段,莫过于第八十七回中的“感深秋抚琴悲往事”。书中写到林黛玉抚琴低吟时,作者在“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诗句后写道:
又歇了一歇,妙玉道:“刚才‘侵’字韵是第一叠,如今‘扬’字韵是第二叠了。咱们再听。”里边又吟道: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妙玉道:“这又是一拍。何忧思之深也!”宝玉道:“我虽不懂得,但听他音,也觉得过悲了。”里头又调了一回弦。妙玉道:“君弦太高了,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呢。”里边又吟道: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辍,素心如何天上月。
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嘣”的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竟自走了。(程甲本)
很明显,“侵”“扬”二字,作者隐含的是满清侵占扬州城的事件。说是作者含蓄笔法也好,说是露骨也罢。似乎都没有错。总之,作者的用意可知矣。
顾景星对扬州情有独钟,非但娶了一个扬州的美人作妻子,而且,生平多次到扬州,对于扬州城被屠事件,感慨尤深。有一天晚上,他来到扬州城楼上,一弯残月,一阵阵幽怨的唢呐声,勾起他对于明亡无尽的遐思,于是即兴赋了一首《月夜拟义山》,诗云:
        二十四桥残月明,竹西歌吹未停声。谁家夹轱来双问,何处香环湿二更?引凤定怜
萧史曲,啼鸟旧识白门情。当年天上应难有,容易人间掌内擎。
从诗人所言“残月”,可想他此时的心境是何等悲凉!
此外,扬州还是崇祯帝宠妃,那个才貌双全的田贵妃的家乡。如吴伟业《永和宫词》有诗句:“贵妃明惠独承恩。”明亡后的顺治五年夏,有一次,顾景星在扬州遇见田贵妃同父异母弟田九,谈到田家的铁狮时,顾景星为此写了一首长诗《铁狮子歌》,以正流传失实的情况,而追赋一篇,其中有诗句:“朱鸟窗前谁窃听,自鸣枕上至尊惊(自鸣枕大西洋所献)。君王盛德无瑕疵,母后推恩保始终。外人误指武安骄,椒殿还怜贵妃死。”“田家铁狮真足悲,谁氏铜驼没荆杞。江东太尉说兴亡,长庆词人数上皇……贵妃季弟流离苦,曾抱琵琶向予鼓。一弹别鹤低翠眉,再鼓哀蝉泪如雨。秋草斜阳恨未消,诸陵宰木总萧条。谁唱永和宫内曲,夜深红鬼诉蓬蒿。”(《白茅堂集》卷十五)可见,顾景星对于田贵妃的遭遇赋予极大的同情,更是藉此诗对于明亡的悲叹。此诗堪称是嗟叹明亡的一曲《长恨歌》。
由此可见,扬州在历史上与蕲州如同一辙,即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故书中说到有萧瑜生影子的林黛玉于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这天祭饯花神,同时撰有《葬花吟》一诗。显然是作者藉此哀悼扬州城被屠时死去的英烈之意。这也是作者在开篇就言及女娲补天、地陷东南等故事, 很明显,是以明末清初这段改朝换代历史现实做背景。
明亡后的顾景星,一腔悲愤,滴滴血泪,不仅表现在《红楼梦》中,而且也凝聚在众多的诗词中。如《初四夜述梦》:“地下平生人,哀哀泪如注。”(《白茅堂集》卷十七)可知,书中以泪还债的“绛珠草”和泪尽夭亡的林黛玉,俨然是生活中哭干了眼泪的顾景星夫妻影子。又如《满江红•和王昭仪韵》,充分地体现了他的一腔爱国情怀。词云:
戈壁横空,马上过、几番山色。回首处、乱云抹断,帝城双阙。万里风沙生死地,十年魂梦君王侧。听琵琶、弹到《汉宫秋》,声声歇。   永嘉恨,难磨灭;天宝事,何人说?向玄都观里、偷弹泪血。乞得黄冠双鬓影,伴他青冢三更月。问姮娥,何事不长圆?山河缺。(《白茅堂词》)
我们从这阙词中,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顾景星对于故国山河残缺感到深深地悲叹,彰显出他的一腔爱国情怀!从中可以看出书中的贾宝玉,更是有“十年魂梦君王侧”顾景星的影子!
综上所述,《红楼梦》一书含蓄地反映了张献忠屠戮蕲州城、屠戮湖广和四川,从而激怒李自成发飙,导致京师迅速沦陷,以及满清军屠戮扬州城等一系列重大事变,从而导致明亡这样的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如果将蕲州城比作一位绝色美人的话,那她一定就是“十六”岁便死了的晴雯;如果将大明王朝比作一位绝色佳人的话,那她一定就是母亲叫“贾敏”(家明)的林黛玉!再如果从1643年崇祯癸未张献忠屠蕲城到崇祯甲申(1644年)李自成导致京城沦陷和满清军入主北京城,再到1645年满清军屠戮扬州城等,将这三年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背景以坐标形式来表达,并聚焦、叠印定格在这个坐标系的一个中心点或谓一个历史拐点上,那就是:1644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热点排行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