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江顽石的传说 王巧林 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后,有一位人身龙尾的女神,名叫女娲,人们尊称她为娲皇。有一天,娲皇氏来到黄河边上,采用DNA克隆技术仿照自己的样子用黄泥造人,还分出男女来,令其婚配,这样便创造了人类。传说在西方,上帝耶和华先造出了一个男子亚当,然后又取亚当的一条肋骨造出了他的妻子夏娃,这便是今天犹太人的祖先,或者说是多数西方人的祖先。这两个造人的故事,尽管一个流传于东方,一个流传于西方,但是属于同一个源头。当时,天上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地上鲜花满地,四海歌舞升平,人们安居乐业,过着和美幸福的生活。后来共工与颛顼为争帝位,打起仗来了,结果共工大败,气不过一头向不周山撞去,将天撞出一个偌大的窟窿来,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一时间,洪水泛滥,大火蔓延,猛兽横行,时刻威胁着人类。眼见颛顼帝的子民罹有此难,于是娲皇氏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来补天。然而,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的一块顽石未用,谁知一不小心便遗落在长江上。人们说这块被娲皇氏遗落的顽石,就是在蕲州江中躺了好几万年的那块巨无霸顽石。 这块巨无霸顽石,高百十尺,纵横数百尺,实际上形成一石擎天的巨大石柱,多少年来一直挺拔于大江中,砥柱中流。大约距堤岸三里许,远看像是一块巨大的礁石,壁如刀削;近观则像是一座嶙峋的顽石礁,顽石礁高高耸立在大江之中,无论有多大的狂风巨浪也无法撼动它,依旧岿然不动。昔日,每当春夏之际,江水暴涨,蕲州城岛一遍泽国,顽石礁更是“沉浮不定”,几成暗礁,往来船只受害不小,在旧时没有航标灯的情况下,触石翻船的事时有发生。每当冬季水涸之时,这堵巨无霸顽石更露其巍峨峥嵘之态,顽石矶上枯草丛中几成冬鸟的栖息地。成语“中流砥柱”即源于此。也有辞书解释为河南三门峡东德大石礁。 据传当年吴主孙权率东吴水师西上攻打曹操之时,舳舻千里,浩浩荡荡,途径蕲州江中顽石矶处,适逢众将士肚饿至极,于是孙权一声令下,抛锚上岸埋锅做饭,至顽石矶上犒劳群臣将士,遂给蕲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或许那时顽石矶之下可能是一座小小的岛屿,后经年累月被大浪冲击,岛上的沙土被冲刷得一干二净,这样便只剩下一堵顽石了。 与这堵顽石近在咫尺的凤凰山麓江边,过去有一石鼓寺,石、寺隔水相望,倍添些许景色。宋咸宁年间,长江上不知从何地飘来一个刻有铭文的石鼓,州人得之,重敲则无应,轻敲则有声,且声音激越悠扬,人们深以为奇。甚至有识者说这只石鼓,形如岐阳石鼓,上刻史籀(zhòu)大篆铭文,乃宣王猎碣石鼓文,此乃千年宝物啊!也有文人说,莫非此石鼓也如江中顽石一样,或为女娲氏所遗?亦未可知。时有一僧人感其灵异,又借蕲州江山形胜之灵,于此建寺,以期留住“灵气”,遂将这只石鼓作为镇寺之宝放置于寺院内,以致将这个寺院题曰:“石鼓寺”。寺内塑有吴主孙权的座像,栩栩如生,并在寺壁绘孙权泊舟饮宴群臣将士的画像,该寺庙屡毁屡建。每至夜半,顽石矶惊涛拍岸,石鼓寺钟鼓相和,如一曲美妙的交响乐章,将人们送入甜美的梦乡;每当清晨来临,又将人们从梦乡里唤醒……后来邑人陈燮锋曾经吟过一首“石鼓”的诗,诗说: 石鼓响匍訇,相嬉扣太轻。 击来千谷应,撞出一山鸣。 倘奏钧天乐,应传动地声。 昌黎如过此,歌咏倍万情。 石鼓寺、顽石矶,皆因石而名之。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蕲州旧州治罗州城被金兵摧毁,成为一片废墟,后至宋理宗景定四年,蕲州安抚使王益作了一件大善事,安排众人运来不少白色石英石,以这堵顽石矶为基础,增高了许多,不至于涨水时过往行船在此触礁,并扩大了面积,砌成一座巨大的平台。当时,在建的蕲州新城还未竣工,地方刺史有感蕲州乱中浴火重生,故将这顽石矶命名为“新生矶”。 明弘治年间,曾经任过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的李东阳,一次乘船偶过蕲州城下,忽然见到江上有一堵顽石矶,如擎天一柱,耸立于大江中,有如此壮观的奇景,不禁诗兴大发,便以“蕲州江中怪石”为题,慨然吟道: 突兀山城抱此州,江间怪石拥戈矛。 随波草树愁生隙,骇浪蛟龙却避流。 岂有岹峣能砥柱,祗多冲突向行舟。 凭谁一试君山手,月落江平万里秋。 李东阳,湖南茶陵人,为著名的茶陵派领袖。好一个“凭谁一试君山手,月落江平万里秋”!遥想当年李大学士衣锦还乡,是何等意气风发!所以,他在诗中气概不同凡响,给人以一种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的感受。 后来,蕲地有人于此顽石矶上垂钓,时人美其名曰:钓鱼台。这个钓鱼台,原本就是江中一堵巨无霸的顽石、怪石,只因传说是娲皇氏所遗,又因名人题咏,声名渐响,旧时成为长江上难得的一大奇观,过往船只上的乘客无不驻舟观望。明嘉靖年间,有人说此擎天柱石乃蕲州之地轴。所谓地轴,说穿了就是这儿的龙脉,今天的辞书对于地轴的解释,则是指地球自转的轴线,与赤道平面相垂直,意思不完全一样。《西游记》第一回有词句“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正是说的此石乃地轴之意,也即龙脉的意思。不仅如此,《西游记》中描写的东海龙宫中镇海之宝——定海神针,后被孙悟空“借”走,自此这枚硕大的神针改名为“如意金箍棒”,作为孙悟空的随身法器。这枚定海神针的虚构,其灵感同样也是受此擎天柱顽石的启发。明朝末年,朝纲不振,很多有治国高才,怀抱“补天”之志,却被朝廷弃而不用,将“宝玉”当成“石头”,最终导致了明亡。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也即南明弘光元年,举行的南北直隶七省流寓贡生试,一代霸才顾景星夺魁后,有感大明王朝危在旦夕,于是连忙冒死上书《敬呈四事疏》。顾景星在奏疏中,切中时弊,言词剀切,对于明之危局洞见深远,大有力挽狂澜之势。然而,当时的通政官吓得发抖而不敢呈上,顾景星只好留下一句话:“我大明从此将亡也!”于是,愤然出城,携父游历白岳、钱塘。如此卓越的高才弃而未用,当然也就是《红楼梦》书中所说的女娲补天时弃之未用的“顽石”了。顾景星在《红楼梦》一书中,对此多有隐喻。可见,他将这部巨著命名为《石头记》,便是在女娲补天遗下的蕲州江中顽石的传说得到灵感。同时,这也是书中“石头”感到不能“补天”而深为惭恨的缘故。明万历年间的某一个秋日,蕲州知州徐希明于矶上筑构一亭,亭在矶上,有如沉浮于波光之上下,并请来当时大文豪、曾经任职过兵科给事中的吴国伦宴饮其上,吴公见亭下水光碧凝,高兴地说:“此浮玉也。”遂挥毫题名曰:“浮玉”。并写了一首“题蕲州浮玉亭”的诗,以兹流芳百世。诗云: 石扼中流险,亭当一柱支。 河山悬震荡,日月莽推移。 岸树微茫出,风帆上下驰。 望中吴楚尽,秋色最堪持。 吴国伦,字明卿,号川楼子,江南武昌府兴国州(今属黄石市阳新县)人,为明“后七子”之一,而且是仅次于王世贞的文学巨匠。《明史·吴国伦传》载,当时天下的学士,仰慕他的人极多,有一句流行语叫做“东不走太仓,则西走兴国”。可见,当时的学子追随他的人还真不少。时值秋天,吴国伦盛情难却,在当地州守徐公的陪同下乘船步入矶上,参加新落成的浮玉亭剪彩仪式。他举目四望,但见一只只帆影上下翻卷,一群群江鸥振翅飞翔,远望东吴,近观武昌,所以发出“望中吴楚尽,秋色最堪持”的感叹。顾景星在《枯江行》中有诗句“蕲江怪石古有名,龙眼浮玉双嶙峋”(《白茅堂集》卷之十七)。可惜,这浮玉亭经不住江上狂风暴雨的经久侵袭,至明万历末年,飘摇欲坠,不久便彻底地垮掉了。 浮玉亭一垮,又有文章可做了。不知何方来的堪舆高人来到此矶,以为此石矶乃天下一大奇观,因而灵感大发,放言此浮玉矶乃九天文昌星司守,素以儒雅风流著称于世的蕲州士大夫们,将这钓鱼台的文章越做越大,当即有乐善好施者在此矶上斥资新建了一座阁,以祀文昌,祈求蕲州的士子在科举场中摘元夺魁,官运亨通,尽显光宗耀祖之乐事。其规模远胜于前代,上为阁,下为堂,好一个太乙文章之府!阁下还建有长廊,并绘以丹青,其两隅分别为僧舍和庖所。阁成之时,有人寻睹黄气历紫薇,说此必为人文之瑞。时有新安人吴国仕撰有《文昌阁记》一篇,其中有“右拥麒麟、凤凰之王气,左挹唐帽、玉屏之晴岚”(康熙《蕲州志》)之句,以记不朽。一时间,引来无数诗人题咏。太平盛世之时,崇尚风雅的蕲州士子们,在此谈诗论道,饮酒赋诗,别有一番情趣。此后,每到黄昏时刻,天水一色,历历帆影,渔歌江韵,登斯阁也!则可凭高远望,纵目所及。近观中流砥柱,遥览匡庐秀色,赏落霞与孤鹜齐飞之大观,睹惊涛骇浪一泻千里之盛况,良辰美景,把酒临风,尽兴体验李青莲启口吐出半个盛唐的那份豪迈!真个是其乐融融也。说起来也很神奇,这一年,蕲州多人中乡试,如顾景星在《建蕲州文昌阁碑记》中说:“是岁,宾兴数人,相继魁南宫者不乏。”宾兴是什么意思呢?科举时代,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称之为宾兴,南宫则指的南方朱雀,为星座名。唐代诗人李频在《感怀献门下相公》有诗句:“日望南宫看列宿,迢迢婺女与乡比。”打从这文昌阁建成后,蕲州文人、文化迎来了继李时珍、冯天驭、顾问、顾阙等之后的又一次大繁荣,此后名士辈出。古人所谓江山助人,良非虚语。信哉! 清康熙年间,邑人卢綋为首组织编写《蕲州志》时,将明朝以前的“蕲阳八景”,增补成“蕲阳十景”,首次将钓鱼台题为“浮玉晴沙”(一名“浮玉新矶”)一景而载入地方史志。 卢綋和顾景星两人,为当时名动大江南北的大文人。卢紘在《浮玉亭》中有诗句“江沙积玉涌浮矶,亭起中流逐浪飞”,顾景星题《浮玉新矶》,诗说: 埤堄连云出,涛声绕树长。 无情江上石,独立阅兴亡。 亲历过张献忠屠蕲城和经历过明亡的顾景星,诗如其人,他恨自己不能“补天”,只好借此诗来抒发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从诗中透出他心中对国家兴亡的悲叹,也透出江中这堵顽石历经人间多少沧桑。正如他在《书簲募册子》一诗中慨叹的那样:“神鞭鞭石石流血, 谁能驱石补天阙?”所谓“神鞭鞭石石流血”,引用的是晋人伏琛在《三齐略记》中的典故。据记载:“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后遂以“鞭石”作为神助的典故。后一句则是运用女娲补天之典。所谓“无情江上石,独立阅兴亡”,难道不是作者在《红楼梦》中以“石头”的口吻来述说兴亡的么?!所以,顾景星在《红楼梦》里,开头便说“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清雍正时蕲州名士李生槃(李时珍五世孙),有一天特地乘船来到这浮玉亭,诗兴大发,吟道: 何年鞭石过东海,万里飞来江际浮。 不道题亭吴给事,错疑玉影汇中流。 诗人借题亭而写到这处顽石,并说成是不知何年何月何时那鞭石的神人,将这块顽石从东海“鞭”到蕲州的长江上,或许是根据蕲州先贤顾景星那悲哀的诗句有感而发吧。 清咸丰年间,著名文学家蕲州人张梦玉,有一天,他的一位陈姓亲家画了一套《蕲阳十景图》要他帮忙题诗,于是,张梦玉携这位亲家登上凤凰山,俯视脚下不远处的江中浮玉矶,百感交集,有感前贤顾景星的诗句,于是他也题了一首《浮玉新矶》的五言诗,诗云: 砥柱矗中流,欲挽狂澜猛。 可惜古今愁,大江流不尽。 张梦玉的这首诗与顾景星的诗相比较,有异曲同工之美。他题罢此诗,似乎感到意犹未尽,接着又写了一阙《蝶恋花》的词: 恨死恨生何日了,一片愁城,断送人多少?究竟恨随谁个好,要人各自寻烦恼。离恨有天曾触倒,炼石何人,好个娲皇老!补出恨根如蔓草,当春更比春来早。 张梦玉一睹娲皇氏所遗江中顽石,有感蕲城往昔兵燹,叹江水无情,抒人间离恨,将娲皇氏炼五色石补天的典故运用到词中,赋予一番新意,且恰到好处。张梦玉是继顾景星之后,蕲州本土出现的又一大霸才,当时蕲黄及江南不少地方的寺庙和书院的碑记铭文等多出自其大手笔。 既被当世当地名人荐为“蕲阳十景”之一,无疑具备超强的名人效应,游人登临赏景,休闲垂钓,题诗壁上,是何等荣耀!晚号“雨湖渔人”,并与张梦玉齐名、且是张的老师蕲州邑人吴展其,以《浮玉晴沙》为题,写了一首清丽婉约中而又令人倍感惆怅遐思的诗,诗云: 新矶浮玉拥孤岑,小雨初晴客舫轻。 浅渚沙痕淘浪白,短桥山色渡江清。 平连远水玻璃镜,倒影遥天翡翠屏。 隔岸何人弹落雁,西风一曲忆湘灵。 好一个“西风一曲忆湘灵”!湘灵,本指舜帝的妃子湘夫人女英,溺于湘水。源于楚 国诗人屈原《楚辞·远游》中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唐代诗人钱起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湘灵鼓瑟》,其中有诗句“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据说前“第一夫人”江青的名字便是源于此诗句。顾景星少时曾吟过一首《湘灵鼓瑟篇》的诗,后来甚至在《红楼梦》一书中将林黛玉的别号写成是“潇湘妃子”,同样用的是这个典故。前面说到旧时湖南和鄂东地区的文人将蕲州称作湖南,正由于这个缘故,蕲州文人将蕲江也视作“楚江”、“湘江”或“湘水”,这从历代的蕲州文人诗作中可以看出。大约吴展其,在写这首诗之前读过前贤邑人顾景星所写奇书《红楼梦》,以致有这样的一番感叹。 “无情江上石,独立阅兴亡”!钓鱼台也是后来清廷丧权辱国的见证者。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将蕲州与其一衣带水的汉口、九江、武穴等长江沿岸城市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怡和、太古等外国商船可在长江沿线通商各口岸自由往来,由此大量的鸦片流入内陆、流入蕲州,坑害蕲州多少巨商大贾和良家子!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驻守在蕲州的国军五战区部队,在蕲州地区顽强阻击日军。 有一天,国军接到上峰指令,说日本军舰可能由此经过西上武汉。国军为了阻止敌军舰溯江而上,不惜用炮弹将钓鱼台进行猛烈轰炸,其目的是想让日本军舰在此触礁沉没,当国军还没有将钓鱼台完全摧毁,守军却又接到上峰密令,说日本人没有走水路,而是改作陆路以多个方向往武汉进发,务必做好陆对空作战准备。6月5日,日本出动80余架次飞机,截止中秋前后,蕲州城遭日本侵略者飞机5次轮番轰炸,钓鱼台上的亭阁遭燃烧弹焚烧。国军以李宗仁、白崇禧和李品仙等指挥作战,曾多次阻击日军,双方互有胜负。昔日风流的钓鱼台几经沧桑,江山留胜迹,留与后人愁!今人凭吊,遥想当年战火,当会徒生悲伤。而今,钓鱼台只剩下江中一墩,解放后在此上建航标。 楚人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览冥训》里所记载的女娲补天故事,其中有“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之语,说的是楚人祖先颛顼帝的子民遭难故事。晚唐诗人司空图有诗句:“女娲只解补青天,不解煎胶黏日月。”顾景星当年在写作《红楼梦》一书时,传说中的蕲州江心那块被娲皇氏遗下的顽石,当然给了他莫大的启发和灵感,以致在篇首通过这块顽石来敷衍故事。可以窥见作者碧血丹心,发而为奇书,其用心良苦可知矣。再者,古代除河北涉县有娲皇宫、山西霍州有过娲皇庙等的记载外,鲜有文人在诗文中称女娲为娲皇或娲皇氏的,而旧时的蕲州人认为女娲创造了人类,是至高无上的女神,所以认为称女娲为娲皇当之无愧,这从顾景星有诗句“煌煌四都际四极,断鳌作柱娲皇立。”(《白茅堂集·卷二·煌煌京洛行》)张梦玉的“好个娲皇老”,以及清咸丰年间的蕲州著名文人张竹坡,在其《八十寿自赋》中有诗句:“蹴破娲皇五色天,天公许作地行仙”。可见,古时蕲州的文人无一不是将女娲称为娲皇或娲皇氏的。女娲补天,这个发生在楚地古老的民间神话传说,由此可以看出楚人顾景星在《红楼梦》中对于女娲补天神话的传承。所以,读过其舅氏所撰《红楼梦》的曹寅,在其诗作中亦欣然吟道:“娲皇釆炼古所遗”。 由于蕲州江中顽石、怪石大有来历的缘故,以致女娲补天的故事,几千年来一直在蕲州地区广为流传。举一个例子,相传很多年以前,有一家人因战争而避难到蕲春这个地方,听到有人给他讲过长江上这堵神奇顽石的来历,于是指石为姓。历史进入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蕲州地区这个石姓人家生了一个冢孙,深谙娲皇氏炼石补天故事的石姓老秀才,有感清廷的摇摇欲坠,于是给冢孙子取名补天,为了继承同邑先贤顾景星未能“补天”的遗志,以期让这个冢孙长大后能担驱除鞑子的重任,这个名字显示出一种非凡的气魄。等到这个婴儿长大后,历史已经进入中华民国了。不了解中国革命史的人或许不知道这个石补天,日后的石补天成为一代抗日将领。至于其人后来由于信仰不同的缘故,追随蒋介石到了台湾,显示出中国自古战将那种“愚忠”。如果看过电视连续剧《解放大西南》的人则会知道,1949年12月,云南昆明已在我解放大军大势的包围之下,云南省主席卢汉将国军军长李弥、余程万等七人软禁在省府四楼,动员他们起义,其中便有时任少将师长的这个蕲春人石补天。 由此可知,顾景星为何将娲皇氏补天的故事写入《红楼梦》一书开头,且将这部奇书首先取作《石头记》的缘故。同时,还在《红楼梦》第八回题过一首《嘲顽石幻相》的诗,其中有诗句“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作者是说女娲炼石补天就是荒唐的,那我再来说一段《淮南子》中所讲的大荒时期的故事,其目的是转移人们视线,惟恐受祸于清初猖獗的文字狱,让人们不要当成真的故事来读了。显而易见,那就是作者借家乡蕲州江中那堵顽石的故事说兴亡之事,这是作者的狡猾之笔。 悲夫!历经沧桑的江中顽石、怪石,它见证了中国的历代兴衰,不仅由此缘起诞生出一部天下奇书《西游记》,而且,更是由此诞生出一部更为伟大的奇书《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