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蕲州在线

搜索

蕲州在线

一曲红楼梦 谁是梦里人(1)

[复制链接]
王巧林 发表于 2015-1-14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深圳
王巧林
2015-1-14 17:33 1167 0 看全部
(本文原载于2010《红楼研究》增刊)
一曲红楼梦  谁是梦里人
——《红楼梦》作者简考
作者:王巧林
目录
●顾景星博学多才及其坎坷曲折的传奇人生为创作《红楼梦》提供了可能
●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看逸士高人顾景星叛逆思想产生的土壤和根源
●从“顾虎头”、“吴玉峰”和“雪芹”诸名看解开《红楼梦》作者的密匙
●从《红楼梦》中的主要方言和民俗看楚蕲方言民俗在《红楼梦》书中的广泛运用
●蕲州独特的佛、道文化和鬼神思想在《红楼梦》中的直接反应
●从甄士隐家、贾府、大观园的布局看蕲州城及荆王府的地理环境在书中的表现
●从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等名看元末“玉山风”余韵在书中的表现
●从《红楼梦》中人物生日、节气日期看顾景星家人生日及其所生活时代印记在书中的曲折表现
●从《红楼梦》中诸国公、王爷、侯爷爵位名称及四大家族姓氏看蕲州城被屠及明亡
●从“春灯谜”、“黛玉葬花”看明末遗士顾景星的爱国思想
●从“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看逸士高人顾景星的遁世思想
●从《红楼梦》中的房屋结构看江北蕲州民居在书中的直接表现
●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故事素材原型看顾景星夫妻及友人家事在书中的表现
●从《红楼梦》书中的风物看蕲州风物在书中的诸多表现
●从《红楼梦》中的“楚山吴水”看顾景星对家乡及避难江南的刻意描写
●从蕲州顾家同北京曹家的姻亲关系看《红楼梦》一书流传至曹家的可能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至今无人难以企及。自诞生以来,使无数人为之倾倒。几多少男少女看完《红楼梦》缠绵悱恻,泪如泉涌;几多文学家读罢《红楼梦》反复击节咏叹,言其伟大;又有几多考究它的学者不得要领,望而却步。究其原因,除书中的爱情故事和诗词曲赋写得令人叫绝之外,乃是该书作者始终是个谜。说是曹雪芹吧,却又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说不是曹雪芹吧,然而又找不出第二个比曹雪芹更能令人折服的理由来,一些研究者只好姑妄听之,姑且从之,权当是曹雪芹罢了。要全面揭开该书作者之谜,实在是困惑多少代学者的一大难题。所谓红学研究,严格地说便是对该书作者的研究。或许有人会认为此说未免以偏概全,因作者一经揭晓,则一解百解。如果就其思想艺术和语言特色等而言,则无须成立“红学”,这也是区别其他几大名著关键之所在。
    《红楼梦》一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历史,也即一部明末遗士国亡家破的血泪史。历史是主,小说是次。毛泽东曾说过,《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更要当做历史看。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是明末清初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所说的“革命家看见排满”,与蔡元培先生当年的观点,可以说是君子所见略同。试想一下,作为世代受大清皇恩的汉军正白旗人的曹家公子曹雪芹有这种可能吗?偏安一隅在京城的他,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他出过远门,在他的眼中何以能“看见许多死亡”?何以能写出“排满”的文字来?当然不可能。况且,他也不是生于明末清初。依据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等人的研究,曹雪芹四岁时便离开了六朝故都南京,可以说,曹雪芹对南京旧时的繁华一概不知,充其量也只是听到家人的传说。再从他的父辈因贪污一案举家回到北京,几年以后,曹家刚回到小康,一场意外的案件又牵连到其父曹頫身上,那就是“康熙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曹家复被牵累,再次抄没,家遂破败,从此雪芹贫困流落”。试想一下,这十几年的时间,曹家两度抄家,曹雪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和恐惧中度过的的?古今同理,一个儿童的成长,最宝贵的莫过于三、四岁至十二、三岁这段黄金时期,可以说,曹雪芹错过了最宝贵的读书时期。不说读书,可以遥想当时他是在何种情况下生存下来的。他有足够的条件来读书吗?没有。如果曹雪芹真个是从四、五岁上就遇上抄家,几年后又经历再次抄家,由此曹家一败涂地,穷困潦倒,那就很难想象他能在四十岁以前能写出前八十回的《红楼梦》,因为他太缺乏那种现实生活基础了。既然否定曹雪芹,那么,《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究竟是谁?根据本人翻阅大量的资料和掌握可靠的证据,他便是明末清初一代文学巨擘兼霸才的顾景星。为什么说《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顾景星?其依据何在?限于篇幅,现择主要部分作为管中窥豹,以飨红学同好。
顾景星的博学多才及其坎坷曲折的传奇人生为创作《红楼梦》提供了可能
    谁都知道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著作,非一代文学大家不可为,非一代霸才不可为!
    纵观中国文学史,能称之为“霸才”之大家寥寥可数,如司马迁、杨雄、曹植、韩愈、李白、杜甫、苏轼、王世贞、黄石斋等,清朝两百余年,惟顾景星堪称一代霸才。景星父执,也是忘年交的江苏金坛人张明弼在《顾赤方文集叙》中说:“赤方之力殆有过者之人也。其汉欤?其魏晋欤?其殆夺石斋之席而为明之霸欤?弼自石斋卒,私幸可自为霸,而不幸遇赤方。嗟乎!止矣。不得不俯首而为之臣矣。是天为文家产一人矣。海内治文之士,其退舍敛手,谨避之,毋辄犯其锋可矣。”张明弼这话不是自谦,而是发自肺腑之言。请看顾景星第三子昌《耳提录•论诗文》载,“府君曰:金坛张公亮先生,以文章虎视一切,然气魄悍肆,亦所谓君患多才也。一日,予取其文改之,张过予曰:‘何为者?’曰:‘偶改先生集耳。’张谔然,遽呼家僮,向舟中取所自订者相校十九合,乃叹曰:‘某老矣,文章利病,乃今知之,虽悔少作,何及吾子年富才豪!蚤岁已超腾而入,其可限耶?’至为下拜。又,邓秦釪、张之中,表亦以诗文自雄,不肯与张下。一日,索扁于予,予濡墨曰:‘天荒天随’。盖邓居天荒湖,而予以陆甫里推之,书未毕,邓已双膝着地,二公皆予父行,而自下如此。”在明末,张公亮可谓鼎鼎大名的了。他知识渊博,文章悍肆,气压江南,曾经狂妄不可一世,以黄石斋死后自诩为一代霸才,而在贤契忘年友人顾景星面前却俯首称臣,甚至“至为下拜”。邓秦釪、张之中亦然。足见顾景星有众人难以企及之雄藻。《四库全书提要》言其“记诵淹博,才气尤纵横不羁,诗文雄赡,亦一时之霸才。”观《四库全书》浩浩数以万计的文人著作,鲜有此评语。又,明末清初江南名士华亭(今上海)人董苍水说:“黄公才高力大,气若祖龙之吞六雄,宜其傲睨百代,自成一家也”。当时另一名士程非二说:“今人排击袁、钟,各指其习气是矣。楚后劲,如黄公一种杰洁之气,安得不霸?!”黄冈杜绍凯《顾子诗钞序》亦说:“有明以来,楚之才子惟顾赤方一人。”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六载:“明季士大夫,学问空疏,见解迂浅,而好名特甚。”“蕲州顾黄公诗云:‘天伦关至性,张桂未全非。’又曰:‘深文论宫阃,习气恼书生。’议论深得大体。黄公与杜茶村齐名,而今人知有茶村不知有黄公,因《白茅堂集》贪多,稍近于杂,阅者寥寥,然较《变雅堂集》,已高倍蓰矣。黄蒙圣祖召见,宠问优渥,以老病乞归。再举鸿词,亦不赴试。有杨铁崖‘白衣宣至白衣还’之风。”黄冈杜茶村乃当时名震江南江北的大文人,而袁枚评价顾景星诗文集高出其数倍,可见顾景星才之高!遗憾的是袁枚撰写《随园诗话》之时,没有读过《红楼梦》,若读过,或许早就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问题了,亦无今日所谓百年红学之论争。
    观顾景星平生诗文,诗不亚李、杜,文不亚欧、苏,才不亚曹、温,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子建七步成诗,庭筠八叉赋成,而景星五岁作赋,六岁而能诗,年十五名冠蕲、黄。清初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湖北通志检存稿》中“顾天锡顾景星父子传记”的结尾处说:“有明湖北人文风尚数变,至公安、竟陵而益靡矣。势极则反,蕲州顾氏父子,以鸿才绝学振起衰颓,固由兴朝气运之隆,亦山川灵秀有所郁而后乃畅达也欤!”可见,章学诚对其父子高才评价之高。这也是戚蓼生为何在《石头记》书序中评价说“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之故。
    顾景星(1621——1687),字赤方,一字黄公,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祖籍江苏昆山,为明末清初两代文学巨擘。景星自幼颖慧,记忆超群,不但五六岁能诗赋,读书一过成诵,而且八九岁已经遍读经史子集,有诗文一囊,时称“圣童”。年十五就黄州郡府试,拔冠九属第一。当时,蕲水(今浠水)县令合肥龚鼎孳偶过蕲州,一见景星,感叹说:“江夏黄童,天下无双。”遂荐之于黄州知府钱塘人许我西,许公“试于檐下,立章数十艺,日未昃也。知府惊异,与论古今,叹曰:‘此王佐才也’。”十六岁参加湖广学政昆山人王澄川主持的督学考试,又获第一;十八岁参加由江西人万元吉主持的乡试,再次获第一名,后因卷中有一字犯万名讳而被黜,列为副榜。《耳提录•制举说》云:“男昌曰:府君有言曰:‘制举帖括,不能传世,然而一代功令及数百年士子精神,全萃于此,况童而习之,白首无成,盖亦多矣。予年十八,以礼记业魁,多士祗以犯房校字,遂乙之。’”那么,顾景星之博学之高才从何而来呢?这是由于他的祖上遗留下上万册书之故。据“顾氏家传”载,顾家乃理学世家,原本藏书极多,其祖父又是著名的收藏家,加上其祖父的岳父——嘉靖朝的刑部尚书冯天驭临死时将其家里所藏八十一柜书,全部赠送给了女婿,也就是顾景星的祖父顾大训。顾家藏书累计高达五万余卷,手抄本千余卷,其中不乏经史子集,皇宫秘录、地方史志、稗官野史、历代兵书、小说戏曲和诗词曲赋等,顾景星从四五岁开始到张献忠屠蕲城时止,此间,他几乎未出过远门,只是到过黄州、蕲水和武昌等地,其余时间均在家博览群书,这从他早年撰写过《书目》十卷可以看出平生读书之多,而且他素来兴趣广泛,无所不窥,无所不晓,且记忆超群,他的博学也就是得益于这十六、七年时间,其后读书相对较少。
    明朝末年,由于国力衰弱,积弊难除,加上内乱外患,人祸天灾,接踵而至,外有后金的入侵,内有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两路所谓农民军造反,尤其是张献忠于谷城叛变后,控制了整个湖广地区,为震惊全国的大事件。张献忠大肆屠杀蕲州、武昌及四川等地人口,造成了极大地恶劣影响。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二十二日夜大雪,漏下三鼓之时,张献忠率两百轻骑及步兵数万人,从蕲州城以东六十里的广济县(今武穴市)原县城梅川长途奔袭,由于有荆王府内奸将尉郝承忠接应,从符乾关进入蕲州城岛,直接转至西门入城。是夜,顾景星作为儒生例巡城堞,值班刚回到家里,见到南门城楼上起火,顿时,城内杀声震天,从温柔梦乡里突然惊醒的荆王府,映入眼帘的是一场血光淋漓、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蕲城被屠!于是,统治蕲州城十代的荆王结束了。荆王府的诸王爷、王妃、官员、守卫、太监、杂役们多被杀死,蕲州所有乡绅世族人等无论男女皆被押解来拆城,稍有反抗者均是无一例外地被贼杀死,顾景星的好友萧霁、李新、州守唐世诏等均死于难。荆王府惟有某将军得到报信,由于情况危急,来不及通告其他诸王府邸,只好从西门城墙上用吊筐提前放走了荆王妃桂氏、刘氏及其世子朱和志,后来荆王妃、世子和将军等人流寓九江荆藩国除免于难。意外的是,顾景星一家数十口也被张献忠手下的贼寇捉拿。顾天锡与姐姐顾永贞争相代死,以救家人性命,后顾永贞以头触石感贼,一家人免害。然而,顾家浩繁的藏书,以及顾景星少时所写的多部著作皆毁于张献忠屠蕲城,景星和父亲只好怅然长叹,洒泪而别。
    从此,顾景星一家颠沛流离,一蹶不振。顾氏一家心有余悸,先是避难蕲州长江中央鸿宿洲,继而又辗转西塞山(今属黄石)两月有余,饥困无食,仆婢三四人叛去,靠顾景星与父亲砍柴、母亲偕同嫡母所生的姐姐挖野菜度日。四月举家下江南。先至九江,寓濂溪周道公祠。此时,恰遇荆王妃及世子在九江,荆世子出来拜谒景星父亲,并赠送不少金银珠宝等物作为执弟子礼,后闻乱兵至,荆王妃、世子及将军等逃难不知去向,当时舟绝不可行,如作者写于此时的《蕲陷后寓浔阳欲之昆山江路断绝》:“奔亡同汛梗,性命如鸿毛。天堑今知险,岩关何处牢。妖氛冲日月,鬼物集坑壕。结阵将军去,连城长吏逃。衣粮仅些小(浔阳人仅夺衣履,隋谣:“路粮无些小”),攘夺更前遭。杀戮原天意,凶残复此曹。中原全墋黩,边事败陈陶。窃恐龙蛇战,终成陆海滔。烧焚迷落照,征鼓乱惊涛。东望吴侬地,江头少一舠。”此诗写的便是作者一家人当时在九江逃命的情景。
    顾家人秋至江宁,寓上清河。适逢景星姑母刘贞节病卒,其母四日粒米不粘牙。
    冬抵昆山。在昆山,顾景星同家人一道开始了劫难之后的清贫生活。尽管当时受到昆山本房族人的热情帮助,但是如常言说的那样“久住故人疏”,顾家人总有寄人篱下之感。
    崇祯十七年(1644)九月,甲申鼎革,举行南畿覃恩试,顾景星有幸参加七省流寓贡生试,御史陈良弼举景星第一。十月武英殿廷试,特授福州推官。顾景星有感积弊,面临国家在危亡旦夕之间,随上《敬陈四事疏》给弘光皇帝,直陈时弊,词旨恺切,却被通政官阻止迟迟不敢上。此事给顾景星极大刺激,弘光小皇帝的昏庸无能,马士英等奸臣胡作非为,加之前方有清军南下,直逼江南。此时,使者透露马士英希望顾景星归附于己的意图,遭顾景星断然拒绝,并严词怒斥,性格倔强的顾景星又代太学生上《阁部书议大行庙号》等书。未几,他愤然离开南京,只好去黄山白岳游历,归来过钱塘,谒族祖钱塘县令汉石公,与其说时事,失声痛哭,拟将淀湖为长隐计。
    次年,清军直逼江南,昆山坚拒,清兵屠其城,顾家先避地淀湖。大片江山丧失,南明王朝岌岌可危,后方官场朋党倾轧,尔虞我诈,结党营私,卖官鬻爵,令顾景星倍感失望。
    顺治三年(1646)丙戌,湖兵起,顾家又先入城。不久,当年太祖朱元璋打下的江山随着烟消云散,南明小王朝名存实亡。
    顾景星避难江南期间,前后接触了不少江南本土或流寓到江南的名士,如有“江左三大家”之称的钱牧斋、吴梅村,龚鼎孳是老朋友就不必说了,还有如父执之契的复社领袖张溥,陈子龙、艾千子、张公亮等,另有诸如侯方域、陶澄、周简臣、方密之、姜如须、曹秋岳、邵子湘、施愚山、阎尔梅和余怀等,以及昔日湖广的故交佟国器和黄冈的杜浚、杜岕兄弟等。此外,当年在南京时,与龚鼎孳、张公亮等一道,在秦淮河、苏州等地还与当时名伶、艺人张燕筑、王紫稼、柳敬亭,以及柳如是、顾媚、董小宛、李香君等众多名妓交往,尽显秦淮风流。由此可以看出,顾景星所交之友,无论是在明末,还是在清初,都是如雷贯耳之辈,非后来的曹雪芹辈所能颉颃。
    顺治七年春,顾景星陪父亲客居西湖,二月九日慈母死去,尊母遗嘱来年归蕲。顾景星一家将母亲灵柩寄放于昆山雨花庵。次年,一家三十余口扶母柩回到家乡蕲州,从此结束了近八年漂泊流浪的避难生活。然而,顾家人回到家乡蕲州以后,映入眼前的是蕲州城岛上百孔千疮,昔日全胜坊的家,更是断壁残垣,蓬艾萧萧,已经无处栖身,正如作者借书中蘅芜君薛宝钗在《忆菊》中所吟诗句“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一样,原来的旧家什么都没有了。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有幸得到不少好心的乡党帮助,总算盖起了一座竹篱茅舍作为暂时栖居之所。历经数年,改用黄泥筑墙,这就是后来被命名的“白茅堂”。然而,恰逢岁饥,没有吃的,顾景星与妻子一道偕同丫鬟奴仆采野菜度日。顾景星为此撰有《野菜赞》诗四十四首,以记当年之艰辛。这也是作者为何在《红楼梦》一书中屡次提到“秦人旧舍”、“武陵源”等避难典故的原因。
    其友新建人陈弘绪在《顾黄公诗集叙》中,讲述了顾景星的坎坷流离的一生。陈弘绪在诗集叙里说:“予友顾黄公,以神童驰声江汉,六岁作赋,十六作《宝剑篇》,作《龙池柳色听莺歌》,二十上疏江南,切谏移书,让相国贵大帅之不法者,较朔辈殆欲过之。不幸世乱坎坷流离,侘傺怆怳之致,一寄于诗,其忠君爱国,忧天悯人,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呜呼!黄公以彼其才,使得优游。”又如顾景星《为龚端毅公请祀浠川次子星韵四首》诗句:“一生萧瑟狂歌里,谁解千秋庾信哀?”“往往山阳横笛泪,年年春雨杜鹃来。”又如《夜话龚端毅公诗句用咏志感同子星赋四首》诗句:“对酒吟成断肠句,夜深歌彻即山楼。”鉴于作者历经乱世坎坷、亡国之恨,这样一来,作者便要借机泄愤,借写书抒发藏于胸中的一腔爱国情怀。若乾、嘉时期的当年满人,如明义、永忠、裕瑞、高鹗诸人所欣赏的只是书中的“艳情”,看不出其中的政治因素,也看不出书中的反满迹象,更看不出当时汉人对亡国之恨所表现出的极大悲愤。请看第八回,作者借后人曾有诗嘲云:“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正是顾景星的经历。当年,他亲历和目睹过张献忠屠蕲城“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的场面。如《耳提录•述丧乱》载:“(府君曰)凡三昼夜伏楼上,其下则杀人如麻,哀号之声所不忍闻。蕲城旧皆有石甃,重者当百觔,献贼之折毁之也。率驱妇女,又皆贵室妖娆,力所不胜,则刀挺交挥,月肉石杂。”此处被杀的“贵室妖娆”与“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福临驾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皇太子玄烨即位。是年冬,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擒获,南明王朝彻底灭亡。儿皇帝玄烨登基后,到处闻有兵变,战争连连,生灵涂炭,尤其是蕲、黄之地,位于吴头楚尾的长江之滨,不但是军事要冲,而且旱涝频繁,老百姓穷困至极,多少年来,满目疮痍,常见饿殍遍地,到处有逃难的难民。顾家人回到蕲州后实在是难以为继,如此怎么不叫顾景星憎恨贼寇作乱,以及腐败没落的满清朝廷?
    纵观顾景星一生,历经乱世坎坷,颠沛流离。只要读过《白茅堂集》和《耳提录•述丧乱》的人,无不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凄惨悲凉的一生而潸然泪下。我国古代文人有几个人生如此曲折、坎坷,一生历经两次大屠城呢?惟有顾景星!而且是发生在短短的两三年之间。非但如此,还经历过白腰党的洗劫焚烧。所以,作者将一腔爱国情怀只好跃入纸上,如写于张献忠屠蕲城后的《满江红•和王昭仪韵》词:“戈壁横空,马上过、几番山色。回首处、乱云抹断,帝城双阙。万里风沙生死地,十年魂梦君王侧。听琵琶、弹到《汉宫秋》,声声歇。   永嘉恨,难磨灭;天宝事,何人说?向玄都观里、偷弹泪血。乞得黄冠双鬓影,伴他青冢三更月。问姮娥,何事不长圆?山河缺。”可见作者的爱国情怀是如此强烈!正像书中【枉凝眉】说的那样“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受以上爱国情结驱使,所以,决意撰写一部“借爱情之托,抒亡国之恨,写兴衰之感,纪家史之实”的政治小说,来讽刺、戒告大清王朝,就像书中的诗句“三春过后诸芳尽”一样,纵然盛世也必然有走向衰落的一天!
    不难看出,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源于作者年轻时代便饱经乱离之殃,饱受战争之苦和历经亡国之恨,也就是个人遭际,家庭遭际,明末遗士诸友人遭际。这便是作者为何要写此书,以及书中为何采用隐曲之笔的缘故。
    总而言之,为作者“忠君爱国,忧天悯人”的悲愤思想,欲藉此书一泄而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热点排行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谢谢!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联系QQ:5665305(微信同号) E-mail:admin@qizhou.com.cn 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微博:hubeiqizhou 抖音号:hubeiqizhou 快手号:hubeiqizhou

Copyright 2006-2023 蕲州在线 (https://www.qizhou.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