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2010《红楼研究》增刊) 从春灯谜、黛玉葬花看顾景星嗟叹亡明的爱国思想 《红楼梦》作者为何在书中设置有“春灯谜”和“黛玉葬花”情节呢?其目的又是什么呢?这是作者借春灯谜和黛玉葬花来暗喻明亡、哀悼明亡,就像书中的红和泪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作者在《传奇丽则序》一文中说:“崇祯中,阮大铖造春灯谜《燕子笺》、《桃花笑》,弘光时兵部尚书又造《井中盟》、《双金榜》,而江南亡矣。大约谓事苦错谬,世集人鬼,其时转相摹效数十百家。伴侣之曲兴而齐灭,玉树之歌作而陈亡。风气之徵,应如景响,有若宝常令。言辈闻之,当复何如?痛苦哉﹗……其有惩于风气之故,畏于亡国之音乎!”(卷四十四)这是作者为自己创作的传奇戏曲《传奇丽则》而写的一篇序言,作者在序中说阮大铖造春灯谜《燕子笺》、《桃花笑》等而江南亡。作者在该文中结尾写道“其有惩于风气之故,畏于亡国之音乎”,同时署名为“雨中燕香垒记”,这也是书中为什么有“春燕”一名之故。《红楼梦》书中第二十二回说到的春灯谜,如贾元春的“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心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爆竹)又如贾迎春的“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算盘)又如贾探春的“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又如贾惜春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佛前海灯)又如薛宝钗的“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更香) 书中继续写道:当贾政看罢佛前海灯迷,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直到贾政看完最后一首薛宝钗所作的谜语,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贾政为何说“皆作此不祥之物”、“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呢?因为诸人所作谜语,都是隐喻明亡。因此,贾政如此丧气垂头。而不少研究者认为这些春灯谜是暗示书中人物自身的最终结局,此言差矣!请看“回首相看已化灰”、“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莫道此生沉黑海”、“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等诗句,无一不是暗示明亡。所谓“风雨阴晴任变迁”,就是说对于大明亡国无可奈何,只是作者说得比较含蓄罢了。可见,作者对阮大铖造春灯谜《燕子笺》、《桃花笑》而导致明亡的事颇多感慨。再者,就其体裁而言,古代文人鲜有将谜语诗编入诗文集中,而《白茅堂集》中便收集有《酒间戏作谜体十二首》,其中之一如“汉武离宫夜不眠,通灵台上望飞仙。日华初丽迎风馆,便送名香上九天。(扫晴娘)。”又如“三眠困顿可怜娇,长日横陈腻粉腰。生小房栊曾未出,桑间忽闯玉骢骄。(桑蚕)” “裸体盈盈白玉肤,浴时密室伴罗敷。多情莫认骊驹媚,身段分明问小姑。(骊驹媚见《霍小玉传》。药中海马,别名似虾而马头)(马头娘)”(卷二十五)可见,当年顾昌在编辑《白茅堂集》时,不听父亲友人劝告,将被古代文人视为不能大雅之堂的诗作编入其父文集之中,论者以为其主因当是刻意为后人研究其父的著作而留下的伏笔。这也是袁枚对于《白茅堂集》的评价所说的“稍近于杂,阅者聊聊”的主要原因。 再看书中的黛玉葬花情节。先请看第二十七回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为何书中有“黛玉葬花“?为何作者又借林黛玉之笔写有《葬花吟》?从“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等诗句来看,如运用蜀帝杜宇啼血而死化为杜鹃之典,自然是为国亡而哭。如有研究者说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林黛玉,思想感情十分脆弱,其主要原因是未能理解林黛玉为何葬花,为何哀伤而泪尽,同时认为《葬花吟》中表现出只是林黛玉消极颓伤情绪的一面,而不知这是一个明末遗士在国家灭亡后所作的哀音。 请看第七十回中林黛玉的《桃花行》诗句;“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不少研究者以为这首《桃花行》,是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暗示。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殊不知林黛玉为何作此哀音?多数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只是认为黛玉性格多愁善感,所以有葬花情节,而不知其葬花的真正含义。 自古以来,楚人爱国是有传统的,蕲州人爱国更是有传统的。从屈原、王昭君、贾谊到蕲州的历代隐士。生于明末异代之际的顾景星,其爱国思想在其平生诗作中多有反应。如《花落》:“月月有花开,月月有花落。何事独伤春,多情自愁着。若使花开长不落,苍梧云结英媓活。君不见昨日之日非今朝,今世之世非前朝。兴亡自古有递代,繁华不久成萧条。金乌玉兔日西逝,东流之水长滔滔。物故必有新,有新必有故。隧道澌泉台沼开,骊山宫殿牛羊路。劝君花下日进觞,仙人示我不死方。团团九野鞭三光,六鳌跛足立清浅,麻姑绿发入秋霜。”作者字里行间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自古兴亡替代,这也是书中的秦可卿临死之前托梦给王熙凤所说的一番话的意思。又如《为龚端毅公请祀浠川次子星韵四首》之四:“花外斜阳凭吊处,独余老树发秋枚。二疏祖帐还丘壑,万卷藏书入夜台。往往山阳横笛泪,年年春雨杜鹃来。浠川儿女余香火,缥缈香祀酒一杯。”(卷二十四)所谓“花外斜阳凭吊处”,自然是凭吊明亡;所谓“往往山阳横笛泪”,当然也是悲叹国家的灭亡。又如《赏落花》:“满城新绿悟春阑,树底殷红树上残。便可邀欢重把酒,一番开谢两般看。”(卷二十四)可见作者对桃花情有独钟,”一番开谢两般看”大有文章,与林黛玉感叹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的意境是何其相似!无论是感叹”花落”,还是“赏落花“,抑或是 “花外斜阳凭吊处”,均体现出作者通过赏花,得到花有开有落、事有盛有衰之理,暗喻大清朝必然象大明王朝一样,最终走向灭亡的下场,此与《红楼梦》宗旨相合。这也是作者有感当年阮大铖造春灯谜《桃花笑》而江南亡,继而明亡所作的的一番感慨。 顾景星晚年,与好友徐子星多有往来,请看徐惺《读黄公茅堂诗集》一诗:“我读茅堂诗,中夜起三叹。作者固不易,读者良亦难。一读秋月明,再读秋风寒。秋月照人目,秋风摧肺肝。想其落笔时,感慨来无端。何以抒离忧,愿言劝加餐。五车既已毕,毋令心力殚。灼灼百卉荣,不如九畹兰。鸿雁满天宇,安得平生欢?回头送飞鸟,策杖看林峦。“(卷二十四)可见友人读其诗作,也是感慨万端,唏嘘不已!片片桃花,滴滴血泪啊! 不难看出,春灯谜是暗喻明亡,而黛玉葬花乃是作者借葬花来哀悼明亡!这就是作者在书中何以写有“春灯谜”和“黛玉葬花”目的之所在。(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