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新闻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风格切换
蕲州在线
搜索
[切换区域]
开启左侧

地灵人杰话黄冈(2)

[复制链接]
王巧林 发表于 2015-1-14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巧林
2015-1-14 16:27 1274 0 看全部
人文之黄冈
    黄冈,自古地灵人杰,人文兴盛。自唐宋至明清,迄今以来,一直人才辈出。
    1999年12月22日晚,地点设在澳门文化中心的澳门回归之夜的大型文艺晚会——“澳门回归颂”上,一帮身着艳装的少年,在激越悠扬的音乐伴奏声中,合唱着一首凄婉而深沉的歌———《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 a c a 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这首感人至深、久久未能平息的歌,在澳门的上空回荡!在南粤大地上空回荡!在整个中华大地上空回荡!这是所有炎黄子孙期盼了一个世纪的回响!
    这首歌为何如此荡人心魄?为何如此催人泪下?因为她唱出了一个近在咫尺阔别母亲而终将又回到母亲怀抱的游子那种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她唱出了祖国的强盛,她同时也唱出了一个民族的耻辱和觉醒!那就是落后便要挨打,落后便要受列强侮辱、欺凌!
    也许人们要问,写歌者是谁?他便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作家兼民主战士,籍贯黄冈浠水的闻一多先生。他为何要写这组诗歌?这要从诗人的生平说起。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文学,尤其好古诗文,对中国近代文学作出过杰出贡献,郭沫若曾称赞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闻一多本是宋朝爱国名将文天祥的后代。根据《闻氏族谱》记载:“吾家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道潜逃于蕲之兰溪(即今日浠水),易文为 ‘闻’,因家焉。” 这儿的闻氏家族有这样一个代代相传的悲凉的传说,闻氏始祖文良辅为了躲避元军的追杀迫害,携家眷逃到浠水改姓的故事。据今天的史学家的考证,认为《闻氏家谱》上所载的良辅公,与蕲州、武穴等地的文氏家族《文氏江右统宗世系》上所载的良辅公,同为一人,乃信国公(文天祥)之胞兄。这说明闻一多不是文天祥的嫡系后裔,而应该是文天祥胞兄文良辅的后裔。也巧,笔者的母亲也姓文,舅父家的家谱上说他们是文良辅的后代,那么说明我的母亲、舅父和闻一多先生是同属一脉,都是文天祥胞兄的后代子孙。也许人们认为太过于牵强附会,真假与否,姑且不论,但作为一个地道的黄冈人,我为此感到骄傲!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将门出虎子”。闻一多先生十岁时入两湖附小读书,年长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清华学校,后于1922年7月赴美国留学。留学期间,由于深受种族歧视和侮辱,从而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此时,他有感于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被列强占领,民族处于危亡时刻,于是创作了一组《七子之歌》组诗。诗人在这组组诗的序言中说: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用尼龙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春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七子之歌·澳门》便是其中的一首。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一个远方的游子,那种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的强烈情感,那种溢于言表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他一身正气,抗战八年,他蓄须八年,发誓“抗战不胜,吾须不剃”。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发起内战,大量屠杀反战的爱国志士。1946年7月15日,身为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为了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爱国志士李公朴,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愤怒地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他大声正告国民党反动派:“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万的人民!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多得很!”并大声正告:“正义是杀不完的,真理永远存在······”当日下午,他和儿子闻立鹏从演讲归来的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其子闻立鹏也身负重伤。
    多么可惜的爱国志士呀!他是为正义而死!他是为真理而死!他的死,死得壮烈!死得伟大!毛泽东、朱德闻讯后,在唁电中盛赞闻一多“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歌可泣。”“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我想,今天的青少年们,倘若读过闻一多的诗作,读过闻一多的《最后的一次演讲》,一定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一定会被激发起一股爱国热情,一定会发誓勤奋学习来报效祖国!尤其是身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更不要数典忘祖,永远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母亲——祖国!
    如今闻一多的故居至今还保存完好,人们可以来他的故居,凭吊这位为中华之崛起,为追求真理而生的爱国志士,少时是如何勤奋读书学习的。
    距离闻一多故居不远的地方的浠水河畔,有一座文庙,昔日也称儒学。所谓文庙,顾名思义,那自然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古时候,人们往往将文庙和儒学合一。那时的儒学是封建文人讲学之所。这所文庙,现为浠水县博物馆。该馆占地三千平方米,保留古建筑面积八百余平方米,为湖北省保留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在经历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而保存下来,实在是不可多见。浠水文庙始建于北宋年间,后被毁,于同治八年重建。今保存完好的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棂星门及东、西庑两配房。浠水博物馆规模之大,藏书之丰富,为全国县级博物馆所罕见,也是湖北省七大博物馆之一。
    位于浠水县城南大约二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块肥沃的平原,叫散花洲,过去也有人叫散花营,与黄石一江之隔,为黄石市最重要的供菜基地。相传三国时周瑜破曹操于黄州赤壁,后率军归经此处,在此安营扎寨,以散花犒劳众士兵,遂有散花洲之说。历代文人对此多有题咏。苏轼有“湖上秋风聚萤菀,门前春浪散花洲”的佳句,黄庭坚也有“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的诗句。
    浠水兰溪镇的溪潭坳河畔有座山,山壁上有一石穴,石穴若瓮,深数尺,一口清泉自穴中流出,注入深潭,水清而甘。传说唐时以写《茶经》闻名的“茶圣”陆羽,一日游到此地,将此水沏茶,色味俱佳,品后口齿留香,且不留茶垢,因而将这口泉水命名为“天下第三泉”,时人也称做“陆羽泉”。杭州的虎跑泉也成为“天下第三泉”,那是后来的事。
    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黄州,今日是黄冈市委市府机关所在地。自唐宋以来,不少名士在黄州或逗留或寓居过,且都留下不少诗作和散文。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杜牧、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等,多有吟咏。
    唐会昌二年(661年),著名的文学家杜牧出任黄州刺史,两年后离去。他在黄州任职期间,作诗甚多。那首著名的咏《赤壁》诗,便是在这时候的见证。诗曰: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我国古代大文豪苏东坡,由于作诗讽刺以王安石实行的打击豪强地主的新法,贬谪至黄州,责授黄州团练副使。作为当时一个很有抱负有志之士,一下子来到这异乡僻壤,心情十分沮丧。当时他住在郡城旧营地东面的一座叫定惠院的处所,终日象一个十足的农夫辟地耕种,有机会接近下层人物,这样慢慢地使他的政治态度有所改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不得意,也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一日,他偕同友人来到黄州古城外的赤鼻矶——昔日三国的古战场,吊古伤怀,写下了著名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写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词人借怀古抒发情感,语言气势雄伟,豪放中见低沉。写景叙事,独到好处。他借缅怀周瑜的丰功伟绩,意在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通过自己的感悟而遥想到当年年少有为的周瑜,那雍容闲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首词作,既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同时,也显露他在逆境中一种豁达乐观、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他的这种乐观的态度,很值得今人学习。
    继而,这位大文豪在这里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名曰东坡赤壁。现在的东坡赤壁,占地面积四百余亩,主要有九亭、三楼、二阁、二堂、一像。至今的人们不少是以东坡二字命名的。如东坡饼、东坡豆腐等。苏东坡扬名于世,也在黄州期间。换一句话说,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东坡也使黄州之名益著。
    黄州古城南的青云塔下,扬子江畔,有座寺庙,叫安国寺,又称护国寺。创建于唐显庆三年(658年),坐北朝南,头山门是高大的古式三梁砖石牌坊,上嵌书“敕赐安国寺”的巨幅匾额,大门左右一对镇守石狮侍立两侧。古时的安国寺规模庞大,据传原有房屋5048间,僧人杂役达四千之众。寺内建有大雄宝殿等三大殿。殿内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塑像,还有千手观音、文殊、普贤及数不清的小菩萨。寺外建有禅堂街、睢阳院、吟啸轩、遗爱亭等古建筑。“茂竹修林,陂池亭榭”,环境幽雅,美不胜收。关于安国寺,民间还有个凄美而耐人寻味的传说。相传唐时名将尉迟恭参加刘武周起义军,后被秦王李世民战败于美良川,被擒,后经劝降,归顺李世民。因永安王李建基和齐王李元吉,欲去掉亲兄弟李世民后,弑父自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骁勇绝伦的尉迟恭护卫,将这谋反的两兄弟擒获,后因保驾李世民和护驾其父李渊有功,不久,李世民登基,于贞观元年(623年),敕封尉迟恭为右武侯大将军,赐吴国公。这时,功劳卓著的尉迟恭有个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其子谦恭友善,相貌不凡。一日,有名高士给他的儿子看相,言此子不凡,有王者之气,帝王之相。谁知这事被另一位大将知道,遂对太宗李世民说:“此人不除,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一向宽宏大量待人宽厚的李世民听后,表面上泰然自若,但心里一怔,心想,倘若将其杀掉,断人香脉,于心不忍,那也有愧于敬德公。遂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宣人将尉迟恭父子一同上殿觐见,假装对这父子俩说,他意欲出家。尉迟恭心里很明白,故明知故问地问太宗说:“陛下江山方一坐定,何以如此?”太宗立即回答说:“朕心意已决,爱卿无须多言。”这时,尉迟恭那聪明过人的儿子,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立即机灵地回答说:“陛下,微臣早就一心向佛,为保我大唐江山永远不倒,臣愿意代之。请陛下恩准!”于是,这位聪慧不凡的尉迟公子,旋即辞别家人,来到黄州,削发为僧,塑像建寺。李世民为了嘉奖其功德,拨银三百万两建寺,并敕赐此寺为“安国寺”。
    今天的安国寺,不少古迹,毁于兵燹。后来几经修复,恢复原貌。宋仁宗天圣年间,黄州刺史韩琚,其弟韩琦千里迢迢来到黄州,投奔其兄,在安国寺西厢房内寒窗苦读,“夜昼青灯,风雨无怠”,终于考中进士,成为一代名相。
    宋仁宗还敕赐“安国寺”三字匾额以示纪念。苏轼客居黄州期间,应寺僧好友居则之请,经常来安国寺参禅打坐,读书沫浴,自号东坡居士。以至写下了与安国寺有关的不少诗文。如《宋安国寺大悲阁记》、《安国寺浴》、《安国寺寻春》、《安国寺谈养生》等。并经常将捉到的龟鳖投至安国寺内池中放生,曾经亲题“放生池”三字,爰勒于石,以示纪念。
    清康熙年间,一代廉吏黄州知府于成龙,有感民生多艰,天天以糠粥为食,以致当地百姓送他一个“糠粥知府”的外号。于成龙在黄州任上曾专门来到安国寺,泼墨挥毫,题下“圆通自在”四字。与于成龙同时期的一代名士蕲州人顾景星,还曾撰写过《安国寺放生池碑记》。不过,今日寺内再也见不到李世民的塑像,而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佛像。每年五月,一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进香拜佛,平添几分热闹。
    值得一提的是,黄冈辖区内的蕲春县蕲州古城,历史悠久,人文极盛,历来名士辈出。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便是诞生在这里。历史上的蕲州曾几度与黄州并驾齐驱,不分伯仲。早在唐代,这里的经济文化便相当发达,数百年来,蕲州一直以来作为鄂东南最大的商埠和商品集散地,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明朝时期,蕲州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十分之一,可见当时蕲州的经济在全国产生了何等的影响!
    非但如此,蕲州的文风名扬天下。惟楚有材,于斯为甚,自然不是虚传。光明清时,蕲州一地便出了数十位进士,数百位举人,过去蕲州城内外建有一百余座进士、举人牌坊,如此弹丸之地,能有如此多的科举牌坊,颇为罕见,旧时,人们乘船从长江上经过,便可以看到蕲州的牌坊奇观,是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线。建于宋代、位于蕲州麒麟山南麓是古代蕲州儒学(文庙)的所在地,过去还建有状元楼、状元桥等建筑。同时,儒学内有孔子的巨幅画像,一些读书人家的子弟,每年都要来这里拜祭孔子,祈望“至圣先师”抱有孩子读书进学,状元及第。宋诗曰:“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道尽了孔子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朱元晦曾经撰写过一篇颇有名的《蕲州教授厅记》的美文,激励蕲州士子。这儿的人对孔子如此的崇拜,可见这儿的人自古便对教育的重视。可不是,清嘉庆二十四年,深受蕲州文风的影响,一代大儒蕲州人陈诗的得意门生,曾经在这所儒学里读过书的有位殷实的农家子弟,在这年廷试中,鹤立鸡群,皇上有问必答,对答则惊,从而力拔群儒,一举夺魁,成为本届状元,他就是蕲水(今浠水)人陈沆。
    陈沆(1785——1850),字太初,为清朝湖北三状元之一。后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会试同考官、监察御史等职。其古文功底深厚,非常人不及,与魏源等并称为古赋“七大家”,可惜英年早逝,只留下《诗比兴笺》、《简学斋诗存》等书存世。
    此外,陈沆的老师乾隆时期的解元、人称“楚北大儒”的陈诗,以及嘉庆朝探花黄梅人帅师瀛和蕲州人陈銮等均出自该儒学。蕲州儒学形成的良好文风曾经影响着一代代蕲州学子,今日蕲州的“博士街”和蕲春的“教授县”之美誉便是明证。
    位于蕲州西面临江有座凤凰山,凤凰山上有个白甫冲,据传是为了纪念李白、杜甫在此游览而命名的。无独有偶,这里的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相传蕲州过去有九十九座庙宇。传说佛教四祖道信来到蕲州凤凰山建寺传教,名为“凤山寺”,后人改为“四祖正觉禅寺”。四祖道信到黄梅建寺传教,将衣钵传授给五祖弘忍,五祖弘忍又将衣钵传给六祖惠能,那是以后的事。四祖正觉禅寺,规模宏大,寺里建有大钟,每到清晨,寺钟响起一百零八声,方圆二十里可闻。苏轼贬黄州时,曾经在此地游玩,游罢归来,憩息于“凤岗钟楼”,酣睡不醒,后被钟声惊起。后来明荆王府左使吴稷有诗为证:
    “凤凰岗上晓钟鸣,月落江城度远声,苏子解枕春睡美,打钟何用更关情。”
    筑于宋时的蕲州古城,绵延数十里。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元兵压境,安抚使王益至江北麒麟、凤凰二山,“背麟岗,面凤岭,大江襟其前,诸湖带其后,左控匡庐,右接洞庭。”(《蕲州志》)依山筑城,始建州治于此。因地势险要,故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谁克斯障,则大事已成定局!至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仁宗朱高炽第六字朱瞻堈原就藩于江西建昌,后由于王府内出了大蟒蛇,遂将荆王府迁徙蕲州,使蕲州一下子变为更加兴盛繁华。当然,封建时期的所谓兴盛繁华,只是表面上的,是对贵族阶级而言,而劳苦大众依然是过着食不饱腹的生活。
    至元朝时,蕲州城内外共建有八景,名冠吴楚。除上面提到的“凤岗钟楼”,还有“麟江晚眺”、“城北荷池”、“雨湖渔舫”、“鸿洲烟雨”、“龟和红梅”、“太清夜月”、“龙矶夕照”。曾赋总诗:
    麟阁江山献绮罗,太清夜月宿嫦娥。
    凤凰岗上钟声响,龙眼矶头夕照多。
    城北荷池开锦绣幛,湖东春水泛金波。
    鸿洲烟雨将收尽,龟鹤红梅雪满坡。
    今天的中国人,无不对《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或电视剧耳熟能详,但是,你知道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孙悟空的形象是怎么来的吗?前一阵子深圳某报撰文讨论他的籍贯,闹得沸沸扬扬。有说他的籍贯在福建,有说他的籍贯在江苏,还有的说他根本就无籍贯可言,完全是作者的虚构,历史上实无其人。你可知道,这部书的成书地便是蕲州。蕲州北面的红石头山麓有座寺庙叫昭化寺,相传为成化年间有位法名悟空的僧人所建,被荆王府朱洪武家的人视为家庙。其规模之大,僧众之多,香火之鼎盛,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谁知,一场大火将其毁于一旦,荆王府只好拨款重建。当时,蕲州有位名叫顾问的大儒,是一代名士,曾经为重修昭化寺撰写过《荆王重修昭化寺碑》碑文。碑文上说:“昔成化时,有高僧悟空,悦其山清水秀,结草为庵,朝夕诵经,坚守法戒。”这个法号名叫悟空的和尚,在当时的蕲州可谓妇孺皆知,主要是传说这个和尚性格乖戾,不畏权贵,敢做敢为,在民间有良好的名声。昭化寺既是荆王府的家庙,寺里这位个性奇特的和尚的传说,自然而然地令顾问的侄子顾大训感到兴趣,故将悟空作为孙行者的名字写入他经过多年完成的大作《西游记》一书。若是根据《西游记》中所表现出的造反精神,吴承恩当无此胆量,而蕲州一代名士顾大训就有这样的胆量和智慧。无论如何,《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既源于生活,又有所发展创造。如书中的凤凰山、麒麟山、白节山、宝林寺、玄妙观、狮子洞、莲花洞等佛道寺观及仙境,在今日的蕲州,依然还能找到同名同景,堪可佐证。近些年,成书于蕲州之说得到国内不少史学家的认同。
    明朝末年,一家人饱经张献忠屠蕲城,后避难江南祖籍昆山的一代霸才的顾景星,明亡后,一直过着清贫困苦的隐居生活,然不失风流豪迈!当时,天下名士无不相识顾黄公,尤其是“江左三大家”等名公巨卿,与其相交甚笃,可见,非等闲之辈。归蕲后,世事多艰,天灾频仍,食草根,喝盐汤,平生为慨叹国家灭亡而哭干了眼泪,将其忧国忧民的一腔爱国情怀,一一记以诗。大清定鼎后,屡召不仕,有“天子呼来不上船”之傲骨!即便是临死前,也依然不忘故国大明。其有感民族兴亡,在四十岁后,花了十年时间写就了一部代表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红楼梦》一书!
    当今天的人,倘若你到过四川素有“青城天下幽”的道教名山青城山。游过上清宫,看到宫前那笔力苍劲的山崖石刻“天下第五名山”及“青城第一峰”时,你一定会发出由衷地感叹。它便是清朝一代廉吏,出身于蕲州(今蕲春)青石镇黄大樟树的黄云鹄所书。
    黄云鹄(1819——1898年)清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书法家。原名美鹄,表字祥云,又字祥人,乃宋时黄庭坚的后裔,宋末迁入蕲。咸丰三年二甲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成都知府、四川盐茶道署按察使等职。一生为官清廉,执法不阿,蜀人素称他为“黄青天”。相传他晚年告老还乡之时,四川人不忍“青天”离去,数以万计的百姓来为他送行,并挥泪相别。也巧,这位廉吏的玄孙黄仕华先生,正好是笔者的一位亡年之交,每当他同我谈起他们黄家这位先祖,总是眉飞色舞,娓娓不倦,从他的言语中流露出一种骄傲和自豪。我想,今天身居黄冈领导岗位的地方“父母官”,乃至全国的“父母官”们,应该向这位廉吏学习。
    黄云鹄自幼酷爱读书,诸子百家,无不通晓。一生著述丰富,今存有《实其文斋诗钞》、《实其文斋文钞》、《学易浅说》、《兵部工牍》、《花潭集咏》等十二种著作传于世。其子黄侃,为章太炎关门弟子,世称“国学大师”。
    生于清道光年间,而名盛于咸丰的蕲春株林人陈仰瞻,浑名细怪,自号痴仙。为鄂东著名机智传奇人物。幼时家贫,喜好读书。其人文藻盖世,为一代奇才。然而屡试不售。他素来不事权贵,嬉笑怒骂,与群众相友善,常常讲些诙谐语言以娱大众。太平军攻克蕲州城时,他曾赋诗“凄风苦雨年复年,忽报春风响杜鹃”以示庆贺。后太平军开科取士,招纳贤才,他在省试时取得约士第一,授师帅职,为翼王石达开和大将陈玉成幕僚,几为军师。曾为太平天国都府写过著名的“诛绝胡虏开天国,斩尽妖魔定太平”的楹联及著名的《蚁民赋》等文章,以激励太平军和天下劳苦大众。后太平军失利,回到蕲州,本欲杀头,然而凭借他在老百姓中的良好人缘,传说当时有数千人自发地来到州衙,为其担保豁免其罪,晚年开设 “犁耙馆”以教穷苦百姓学童糊口,聊度残年,直到寿终正寝。今日《中国机智人物故事大全》一书,选录了他的不少诙谐的故事。
    此外,更为人所称道的是罗田人余三胜(1805——1870年)祖孙。余三胜,原名开龙,字启云,中国京剧奠基人之一。原为湖北汉戏末角演员,于清朝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世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余三胜之成名实早于程、张,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他在汉调批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的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墙著称。所谓“花腔”,实即旋律丰富的唱腔。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就在于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乌盆记》、《朱痕记》等剧种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余三胜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的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余三胜的表演也很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感情、神态。他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战樊城》、《琼林宴》等众多名剧。谭鑫培即是更多迪在继承余三胜的演唱艺术基础上,进行料开拓性的创造。余三胜之子余子云,亦为清代道光年间出色的青衣、花旦兼昆曲旦角名伶,为“同光十三绝”之一。当时余三胜北京寓所,门楣上标有“罗田余三胜”字样,可见此人对家乡几多眷恋。其孙余叔岩,亦为昆曲和京剧老生名角。余氏祖孙三人,世称“余氏三绝”。尤其是其孙余叔岩,原名第祺,少时一名“小小余三胜”,后师从京剧名家谭鑫培,是我国京剧黄金时期的一位巅峰性人物,他所创立的京剧流派,世称“余派”。他在继承谭(鑫培)派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造,也称“新谭派”。余叔岩嗓音清纯,别有韵味,他的唱腔刚健苍劲而又婉转甜润,被誉为“云遮月”。可见,余氏祖孙三人均为中国京剧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纵观黄冈的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浩如烟海。以上只是管中窥豹,不一而足。过去《黄州志》曾经作了如下概括:“黄冈多竹富稻棉,黄安朴质又彪然。广济有钱人慷慨,黄梅崇佛好朝山。蕲春物宝著高士,蕲水悠悠出大贤。自古麻城歌舞地,罗田谷少果丰年。黄州八属风光好,俗融吴楚是英山。”(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热点排行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