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红楼梦》中的江南名胜与作者避难江南 一、玉山(玉峰) 前面已经讲过,玉山就是昆山,又名玉峰,古时以产玉著称。论者以为书中所言女娲补天处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赤瑕宫,均为暗喻昆山。顾景星一家在蕲城被屠后,东下祖籍昆山避难,而且是一住就是七年,此地既是他不堪回首之地,又是他终生念念不忘之地,如《怀施愚山解任家居》:“我在临江日日病,君来处处索题诗……高枕并从兵革后,楚山吴水足相思。”他晚年时常同儿孙辈谈起避难昆山时的往事。说书中的大荒山、赤瑕宫等暗喻的是昆山(玉山),这是有根据的。其根据是由于作者少年时便爱好李贺的诗,如《静女春曙曲》:“华灯吐辉通九枝,宝钗堕髻双燕垂。兰堂漏绝晓钟动,绿蝉吐玉光参差。美人裒粉对明烛,天秋月白芙蓉浴。何处乌啼梦不甘,一道菱歌楚江曲。”(卷五)作者在诗题后特地加上自注“李贺题·十四岁作”字样。这与李贺有何关联呢?作者在写此书之前构思时当是受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的启发,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李诗云:“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在此诗中说到“昆山玉碎凤凰叫”“女娲炼石补天处”,加上作者又有避难于昆山的经历,这样为作者构思这部宏大作品深受启发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换一句话说,要是曹雪芹怎么也不会将昆山写入书中。 如书中第六十六回,尤三姐死后,作者感叹道: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作者为何说“玉山倾倒”?因为玉山为作者祖籍,也是他曾经避难之地。如《玉峰山亭独坐阅朔兄弟书卷》:“玉峰雪霁坐幽窗,古寺疏林隐梵幢。读罢新诗香篆短,自逢吾弟壮心降。野猂舐叶见两个,山鸟度溪时一双。静里翻书吾自得,不殊茅屋枕长江。”(卷十四)又如《元夕后二日魏大尹登玉峰置酒看雪值予游虞山未与雅事》:“积玉名山方水流,令君走马上山头。那知吾谷扁舟夕(虞山谷名),正负群公载酒游。万井楼台真不夜,上元灯火未全收。陶潜自有登临兴,束带何须傲督邮。”(卷十五)再如《邓尉观梅不及还访玉峰城三里桃花》:“邓尉春前万树梅,探迟不见一花开。吹残羌管边风散,舞罢香山素影回。单橹渔舟聊自至,正升明月尚能来。江南好景还须惜,无数夭桃点碧苔。”(卷十五)可见,顾景星对昆山乃至其地的花草树木多有眷恋。如此等等,这难道不是暗示《红楼梦》一书为玉山居士(玉山道人)也就是作者本人顾景星撰的吗? 二、金陵、石头城和凤凰台 书中有关金陵的地名和事较多,诸如贾府先前在金陵,王熙凤的家在金陵,史湘云的家也是在金陵。而金陵又名石头城,因其属地在古江宁县,故又称作江宁。如顾景星《石头城送合肥公还朝孝绪之越伯通归庐予亦返楚》:“陌头杨柳色,半落似初生。远带斜阳好,偏伤游子情。临歧交送别,挥手各长征。他夕如成梦,相思并石城。”“十载伤心地,重逢旧帝乡。别离冲老大,山水耐兴亡。鲸浪颓云白,龙楼落瓦黄。烟波与台榭,回首更苍苍。”(卷十)又如《江宁早发》:“旭日照野田,露草如灿金。空江一片雾,捲向西山岑。济涉有历揭,寒云无浅深。我实栖栖者,登车踝古今。”(卷五)此诗作于崇祯十六年南下江南避难至昆山之时。又如《怀龚百通》:“客帆朝夕望江湄,每对汀洲忆别离。桐雨楼中深夜语,石头城畔暮秋诗。狂歌鸟几只声拍,艳曲金钗两臂垂。携手河梁如昨日,燕云吴水梦追随。”(卷十二)作者为何要写金陵及其相关地名?这是因为,作者避难江南时,参加七省流寓贡生试获第一,是他得意之地,非但如此,也是作者同诸多密友如龚鼎孳、钱牧斋、周栎园、佟国器等数次于秦淮河与名妓优伶宴饮雅集之地。同时,金陵又是大明故国开国首都以及南明小王朝灭亡的处所,自然时常勾起他的回忆。所以,金陵、石头城、凤凰台等词语在其诗文中多有表现。
三、苏州、虎丘、金阊门和百花洲 苏州,又名姑苏,为旧时江南名城。书中的甄士隐的家写的也是苏州,林如海祖籍也是苏州。作者为何钟情于苏州?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如前面所言作者顾姓的郡望武陵(即武陵溪)的发源地在苏州,故甄士隐的家在苏州,因为甄士隐是以作者父亲顾天锡为原型的;二是林如海为林黛玉之父,而林黛玉是以萧瑜为原型的,萧瑜的父亲萧将军当时驻守苏州,萧将军夫妻二人死后也是葬在苏州,或许其祖籍如林如海一样就是苏州,反过来说,林如海的祖籍写成苏州当在情理之中;三是作者避难昆山之际,数度寓居苏州,一住就是数月,而且交了不少苏州苏州本土或流寓到苏州的朋友,如虎丘寺僧、名士顾苓、姜如须、书画家沈古乘等。如作者写于顺治八年辛卯的《哭莱州姜如须》(垓隐寓苏州,依周大中丞,中丞亦卒。):“怜君落魄更风流,每着缁衣上画楼。七里山塘相望住,两年春事共船游(予楼居虎丘,无三日不过予)。欲依刘表身先死,未了文章地下修。千里蓬莱归不得,子规啼血满长洲。”(卷七)长洲,即苏州也。可见,苏州不但是顾景星寓居之地,同时也是他多次游历之地,自然非常熟悉这儿的地理环境。 虎丘为苏州的一处名胜,作者当年寓居苏州期间,时常同友人来此地游玩。如写于早年的《虎丘寺铸钟歌》:“初时熠耀如明星,乍可若月升东楹。”“叩颡费尽头陀力,金枢高擎龙女珠。石钵满贮贫婆粒,物之成败各有数。”(卷七)又如《虎丘题酒家壁》:“虎丘山上月如规,此时吟成百抃诗。多少游人遵往事,风流不及太常时。” (卷六)诗后加注:龚公游虎丘曾限予百抃七言律二首)又如《寄沈古乘》(载工书画家,居虎丘,景星寓辄数月)诗句:“醉吟李白天姥句,汗漫似结庐敖欢。以兹感悟慕幽独,茅斋拟寄康王谷。”(卷八)可见,顾景星无论是在苏州期间,还是离开苏州,曾多次携友人游览虎丘。如第六十七回,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差错。 又如同一回,薛蟠从江南进货归来,带回了不少江南礼物,交给母亲和妹妹宝钗,并亲自来开箱。母女二人看时,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差错。……惟有林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因为林黛玉的形象是一作者的妻子萧瑜为原型的,而萧瑜虽然是扬州人,但其父驻军守苏州,无论祖籍是否为苏州,当然苏州也算得上是萧瑜的家乡,故作者有此语。 又如金阊门。金阊门为古苏州有名的城门。请看顾景星《金阊门外》(在苏州):“金阊门外莫愁家,映壁千条杨柳斜。楼下画船才尺咫,榻边金翦竟天涯。黄莺啼歇窥青锁,粉蝶飞来扑碧纱。正过清明好春气,杏红衫子衬梨花。”(卷七) 又如《阊门寒夜季深见过限韵》:“北风瑟瑟鸣庭柯,白田先生时见过。乌银价重且须购,石鼎句险来相磨。安得更吹黍谷律,却令长忆熏风歌。肉屏貂?婕(在下方去女旁)谁家子,雕筵兽火围嵯峨。”(卷六)可见作者当年在苏州时或许就是寓居于此。又如《烈皇帝御书松风二大字顾苓得知某司香遂揭于斋中》(顾苓,字云臣,庐阊门外半塘绕屋引水自隔)之一:“玉露园陵满,珠丘蔓草新。南阳无赤伏,北阙丧黄巾。弓剑樵山痛,衣冠汉庙神。千秋浑寂寞,遗墨宝幽人。”(卷七)又如《春日阊门》:“日晶天青飞百花,吴侬年少太矜夸。哨声鹁鸽金簧起,遥指层楼是妾家。”(卷六)如第一回,说甄士隐便是住在姑苏城阊门外的十里街。金阊门外,为书中开篇甄士隐居所之地。因作者熟悉此地,故有此假托,非熟悉苏州之人写不出金阊门。 再如百花洲。如第七十回中的“柳絮词”,林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百花洲,据《大清一统志》载:“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来文人多用此典泛说女子孤独悲愁。林黛玉祖籍是姑苏人,因作者一生都是在悲愁中度过的,故说实为作者借以自况。 四、曹娥碑 曹娥碑,位于浙江上虞百官镇曹娥江西岸。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曹娥为救父盱,投江而死。元嘉元年(151年),县令度尚葬娥于江南道旁并立碑,延请当朝名士邯郸淳作有《曹娥碑记》,记云:“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辞曰: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阳……铭曰:名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庙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利之义门。何怅华落,飘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昭后昆。”宋元 八年(1093年),由江东移至西岸。 顺治己丑年,顾景星同友人从苏州来到孝江岸边的曹娥祠,当即赋诗一首《曹娥祠》,诗云:“曹娥祠庙枕江湄,碑版犹存汉代辞。日暖山头榛子落,草深渡口鹧鸪啼。轻舟上埭传呼急,短屦霑泥拜起迟。忠孝两江皆万古,不须回首怨鸱夷。”(卷七)接着,他受庙里尼姑之托,还为该祠撰有《孝女曹娥庙碑》碑记:“《记》曰:死而不吊者三。畏压溺横死者,莫此为甚焉。人以死为归。归者,鬼也,幽苦之所都也。圣人恶之故,旐曰明旐,器曰明器,讳其幽也。溺则沉沦,幽苦之尤然。而汨罗之屈,胥江之伍,犍为之叔,先雄上虞之曹娥,以忠孝至性,为明神。彼高明之家,委命邃室,含玉襦珠,考钟伐鼓,券瓦贾地,华表概云,代间不知其几。而淹魄没,岂复可问哉!岁乙丑,予过孝江,览娥祠庙,重儋刮楹,雕几刻俎。左为碑亭,在娥墓前。墓即度博,平使吏焦。夫收葬处,索靖书不存,存蔡、卞书,碑阴有‘之寺’二大字,不知何时,断竭勒其阴者,读毕且叹。因为赞使勒石,庶与娥姓字无磨灭焉。紧昔孝娥,婉娈而女,被发乱流,用之如虎。混混汹汹,夫岂有路负父而出,孰测其故?世人汶汶处于叆昧。娥也至性,超沉烛晦,汨罗有屈,胥江有伍,与诸先生日月千古!” 如第七十九回,宝玉祭完了晴雯,只听花影中有人声,倒唬了一跳。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林黛玉为何称赞宝玉的《芙蓉女儿诔》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历史上写得好的祭文为数不少,作者何以借林黛玉之口说出这样的话?名义上是说东汉邯郸淳作的《曹娥碑记》,实则是作者自指。因作者本人为曹娥祠撰写的这篇碑记.,大约是他早年撰写最得意的碑记之一,故说“可与曹娥碑并传了”。或许当年在昆山时,其妻萧瑜看到这篇碑记后,说过类似的话。 由此可见,书中提到的《曹娥碑记》,显然是借林黛玉之口,暗喻作者自己当年撰写《孝女曹娥庙碑》之事。所以说,作者写到曹娥碑,是有其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根据的。(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