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顾氏家族历代多隐士与书中的隐士甄士隐 为何作者将书中甄士隐描写成一个隐士形象?这与作者家族历代多隐士有关。如第一回,“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再如景星昆山祖顾阿瑛,蕲阳的一世祖顾士征,高祖顾敦,曾伯祖顾问、曾祖顾阙,伯祖顾太初、祖父顾大训,父亲顾天锡,无一不是隐士。作者本人,更是一代著名隐士。如顾天锡所撰《道震公(传)》载:“公讳友直,字道震。总管公长子,隐不仕。”又如《鸿如公》“从弟队,字以行,以字行……出弃举子业,自号东山先生,喜浪游。”尤其是顾问、顾阙兄弟二人,更是嘉靖至万历间一代隐士。从顾氏家传中可以看出,顾家历代均有隐士,累计有数十名之多,绝非偶然,这与顾家历代爱国有莫大的关系。 在清顺、康时期,顾景星多次受到皇上的召请,可是,他就是不仕。最典型的一次就是康熙十八年参加博学鸿儒科,被录为检讨,最终以病为由辞去。如写于当时的《清宵》:“仆本山林骀宕人,芒鞋暂踏软红尘。清宵闷对孤灯坐,两月惊看白发新。诗到长安惟赠答,酒因多病亦逡巡。乡园细雨茵陈绿,挂壁曾留垫角巾。”又如《四月三日恩旨放还》诗句:“圣德包屋外,天恩许遂初。颠危来道路,拜舞下阶除。采药求身健,逃名愧术疏。还山书细读,食蕨敢言余(杜工部诗,食蕨不愿余)。”(卷二十)又如《答愚山写别二首》:“先生非爱禄,老去本耽闲。流水无心住,白云不恋山。会心存直道,莫只怆离颜。我为虚名误,形骸困往还。” “画舫青波送,高林鸟弄闲。谁云薄冠盖,只自恋云山。绿酒歌词客,丹砂驻老颜。江天一万里,身与鹤飞还。” (卷十八)可见,作者为典型的一代隐士,诸如此类诗作,这在《白茅堂集》中不少于百首之多。其家族亦然。再如,作者友人圈中在明亡后当隐士的不下百人之多,著名的如黄冈的王子云,隐居庐山;黄冈二杜,崇祯末寓居江宁等,可谓内证。 可见,顾氏一门历代多隐士,作者写的是家事、自己事、友人事。 三十七、书中阴鸷文与顾家倡导积荫德 所谓阴骘文,即《文昌帝君阴骘文》,是一部宣扬因果报应的书。所谓阴骘,也就是指积德做善事来祈求神灵保佑平安之意。顾景星曾撰有《蕲州文昌阁碑记》,当然读过《文昌帝君阴骘文》。蕲州顾家相信神灵,相信“阴骘积儿孙”是有传统的。如顾天锡在《祖妣李安人(传)》中说:“安人,岁贡生李公仕学字仲儒女,能属文,事父母舅姑至孝……生平不蓄余簪,好施。予赙■。尝语家人曰:作善不宜妄,冀阴鸷。每见人作小善无报,辄惨惨然,怨怨之不已,变为轻薄,吾尽吾心,岂望报哉?!年五十。子一,府君也。”李安人说的“冀阴鸷”,也就是书中多次说的“阴鸷”。可见,顾家在顾景星曾祖妣李安人生活时代,就开始倡导积阴鸷,或许更早时期就是如此,只是作者与其父没有将此故事写于比李安人更早的传记中。又如《耳提录·述丧乱》载,顾景星多次罹难不死。一是张献忠屠蕲城时三次遇贼而化险为夷,二是避难昆山途中至九江时,一日,景星散步出城,闲吟柳下,忽有一人怒目问道:“听口音你是蕲黄贼奸细不是?”话毕,立即让左右打手将其捆绑。景星力辩不听,反将其双拇指绑住。金鼓前导,欲将带到一场地杀掉,当时观者如堵。未至场所,见竿悬人首,鲜血淋滴,总共有数十。景星仰天长叹:“顾赤方不死于张献忠,而死于此异哉!”一人排众诧异地说:“你称顾赤方,难道你认识此人?”景星连忙说到:“我就是。”这人大笑,忙喝解缚。说:“我仰慕你很久了,还是在妙龄的时候,昔日从诗僧道恒处,见公著作甚富,不想相见于此。”于是,追还巾履,当时景星父亲及荆藩校尉奔救来此,景星急叩其人姓名,回答说:“我是黄云师弟呀。”遂各散去。原来此人原来此人是九江进士黄云师弟弟。 大清定鼎后,又有好几次遇到危险情况,然而每次都是转危为安,以至顾景星儿子顾昌说:“恩德之于人大矣哉!……抑闻之先人,吾家上世,代有隐士德,先桂岩公,当万历中,承平极盛之时,恒愿顣额曰:‘世将大乱,子孙自非盛德,恶能免于杀戮乎?’府君屡厄不死,皆从卒然之救。呜呼,此岂偶然者哉?!”可见在顾昌的心目中,其父“屡厄不死”,是他们祖上“阴鸷积儿孙”的好处。又如如第十回,贾珍说道:“我方才到了太爷那里去请安,兼请太爷来家来受一受一家子的礼。太爷因说道:‘我是清净惯了的,我不愿意往你们那是非场中去闹去。你们必定说是我的生日,要叫我去受众人些头,莫过你把我从前注的《阴骘文》给我令人好好的写出来刻了,比叫我无故受众人的头还强百倍呢……”作者以贾珍的口吻刻写其从前注的《阴骘文》,实际上是说他们顾家之事。只不过是曲折地说出罢了。 三十八、宝玉参禅偈与刘贞节夜梦神授偈 书中宝玉参禅偈,为作者及其家人惯常写作形式,如《耳提录·先世遗事》载:“(府君曰):姑以先君之屡试不举也,忧形于色,日祷神祇,愿得一见而瞑目。夜梦神教之曰:‘授汝一偈:道心常切切,道念大开开,莫言无果报,神明有安排。’姑觉而悔,谢曰:我妄念也。自是无所祈祷。崇祯二年,姑举贞节,以长安诸当路先备,闻姑德也。”刘贞节梦中何以有神授偈?这与蕲州盛行佛教有莫大关系,书中贾宝玉有参禅偈,绝非偶然,当是受其姑梦神授偈一事启发。前面讲到宝钗说六祖惠能在黄梅以念一偈得到师父弘忍的青睐,将衣钵传授给他的故事,而蕲州的老一辈人无人不会背诵六祖惠能当年所念的偈语。如第二十二回,写到宝玉的参禅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接着林黛玉续道:“无立足境,方是干净。”为什么会有如此参禅偈语?因为顾家人历代相信神灵。再者,作者所交高僧友人较多,且撰有多篇与佛教有关的偈语。如《雪岸上人募衣钵偈》、《雨华寺建大悲阁数并偈》、《僧上水募僧伽亻黎偈》等近十篇,故书中有参禅偈。(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