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弥天大谎红楼梦之刘姥姥的形象来源(42)

发表于 2015-1-14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深圳
三、刘姥姥的形象来源于顾景星乳母许氏
    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一书里,尽管她是一个配角、一个小人物,但是,她又是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而且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热心、率直、智慧、幽默而又乐观长寿的老人。为什么说刘姥姥是的形象来源于顾景星乳母许氏呢?   
    根据顾景星《白茅堂集·卷三十九·乳母许氏墓碑》载:“乳母许氏,字秀,蕲州人。年十六,侍先姑贞节。闻曲礼列女传大义,及乳予,备极勤劬。予十岁犹含其乳。年五十而寡,生平言语起居,皆法贞节。癸未,贼陷蕲州,予家以贞节感贼免害。母二子,长戊儿。贼招予负载,戊故骂曰:‘孱奴,安能?!’吾请负之,行数里,仆被杀。幼子闰儿,迷走郊外亦死。母独从之昆山,七年而返蕲。予既老,大或小疾,母必抚而呜之。得一饼果,必相贻。康熙戊午年,予奉召。明年,恩旨放还。母喜笑扶杖迎于门曰:‘果得吾愿矣。’生平无疾。是冬,始多眠卧。庚申正月十八日午,终于予寝之右室。生于万历戊子三月十三日,享年九十三。呜呼,痛哉!二月六日,葬于时思圃贞节坊之西南。铭曰:‘呜呼!此顾子之乳母。’而从葬于旌表贞节之姑。”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证据:
    第一,守寡年纪上相同。如第五回,“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顾景星乳母许氏“年五十而寡”,所谓五十岁而寡,有别于刘贞节早寡,所以,作者为刘姥姥设计成是一个“积年的老寡妇”。所谓积年就是多年的意思。按照康熙十九年春作者乳母许氏九十三岁卒,其丈夫应该是死于张献忠屠蕲城或之前,而她当时的实际年龄应为五十岁左右,顾景星说的只是一个概数,本非实指。其实际守寡时间应该在四十七八岁开始,直到作者写此书时,若按照康熙丙午正式写书,当时乳母也该是七十九岁的老人,已经是守寡三十余年,这当然算得上是个“积年的老寡妇”的了。
    第二,无儿女相同。刘姥姥膝下无儿无女,景星的乳母许氏也是一样。书中第六回,作者为什么说刘姥姥“膝下无儿无女”,又说“今者女婿接来养活”?这话似乎自相矛盾,难道嫁出去的女儿不算数吗?因为作者说的是其乳母许氏事。从上面《乳母许氏墓碑》中“母二子,长戊儿,幼子闰儿,”都死于张献忠屠蕲城。可见,许氏并非没有儿子,只是张献忠屠蕲城时两个儿子一个被杀害,一个迷失郊外也死。然而,就是由于是这样被贼杀掉,其子因未成家而死,也等于无子,这就是作者为什么将刘姥姥写成“膝下无儿无女”的缘故。
    第三,信佛相同。如第六回,写刘姥姥上贾府去攀亲,托周瑞家的引荐时。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全仗嫂子方便了。”周瑞家的道:“说那里话。俗语说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用我说一句话罢了,害着我什么。”刘姥姥生平与人说话,一开口就是一个“阿弥陀佛”。这与景星的乳母许氏当是一类的人。因为许氏“生平言语起居,皆法贞节”,而刘贞节是一个信佛念佛的人,当然许氏毫无例外的也是念佛之人,再说,蕲州的妇女无一人不信佛的,旧时,蕲州的妇女遇到好事或坏事,都要念阿弥陀佛,以求得佛祖保佑。
    第四,长寿相同。刘姥姥是书中最长寿的人,如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见到贾母,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可见,书中的刘姥姥比贾母大,而且正合景星计划撰写《石头记》一书时,其乳母许氏当时七十八九岁。许氏为顾家最长寿的人,直到康熙十九年正月卒止,活到九十三岁。即便是顾景星开始撰写此书时,她也是顾家最长寿的人,书中的刘姥姥也是。
    第五,善良、乐观及心疼晚辈相同。刘姥姥是一个极为善良、幽默的老太太,她在书中出场次数不多,但是同样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显示出她的天真、活泼、幽默和机智的性格,整个人物形象甚至充满了寓言色彩。第二年夏秋季节,这个善良热心的老奶奶,没有忘记贾家的周济,“多打了两石粮食”,二进荣国府,就把头一茬摘下的瓜菜送来,以感谢贾家的关照。没想到,这一来,却意外受到贾老太太的宠爱、厚待,并且给大观园的小姐太太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想必景星的乳母许氏也是一样的幽默,“予(景星)既老,大或小疾,母必抚而鸣之。得一饼果,必相贻。康熙戊午年,予奉召。明年,恩旨放还。母喜笑扶杖迎于门曰:果得吾愿矣。”可见,许氏不仅善良、幽默,而且心疼晚辈,她作为顾家的家奴,外出得一果饼,必须送给主子景星吃,可知她是多么的心疼景星啊!
    第六,同为兴衰见证人。刘姥姥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年纪又是书中最为老寿之人,而许氏生于万历九年,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顺治、康熙等六朝,自然可以说是久经世故之人,从顾家兴盛之时到张献忠屠蕲城败落止,可谓是顾家由盛到衰的见证人。这与作者在前八十回中,通过刘姥姥一次次进荣国府,正好安排在贾府不同的状况时,她见证了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这与景星的乳母许氏是如此的相同!
四、秦钟形象来源于顾景星好友萧霁
    秦钟形象与甄宝玉一样,似乎是可有可无,其实不然,作者描写此人物,自然有他的用意,这用意一是可以增加悲剧气氛,二是可以怀念友人。为什么说秦钟的形象来源于萧霁呢?主要有以下两大证据:
    第一,秦钟早死与萧霁相同。所谓秦钟,即卿终,卿,为对友人的一种爱称。卿终,也就是至交死了。蕲方言秦、卿二音近似,如蕲方言骂人找死,则说成“秦死”。字鲸卿,即是卿骑鲸而去,同样也是指死去了,合生活中的秦钟——萧霁早死之事。旧时蕲州文人往往称人死去为“骑鲸”,如顾昌《耳提录·论诗文》云:“今先子骑鲸,已忽忽三载”。此诗虽然说的是自己父亲顾景星,而非说父执萧霁,但可以解释古代蕲州文人善用骑鲸。因萧霁被张献忠杀死时只有二十四岁,是顾景星早年友人中的至爱,当然称其为“鲸卿”。萧霁(1620——1643)明末诗人,字东曙,蕲州城人。廪生,幼负异才,博及群书,有神童之称,与顾景星齐名。为顾景星少年至交。因萧霁性格刚强,诗作也是锋芒毕露,张献忠屠蕲城时,被贼脔割而死,其死惨而壮烈。《耳提录·论诗文》载:“府君曰:萧霁,字东曙,长予一岁,每与予即度赋诗,皆倾刻就,赠予有云:欲拟逸才何所似,裁云镂月作诗篇。尝赋巾帼行见嘲。略云:顾生意气何扬扬,鼻头吐火眼出光。自言有诗二百章,踵门长跪求雌黄。岂知小巫神气涩,几欲出手还沮藏。钟会隔墙掷四本,不敢对面投嵇康。予戏赋龙桥行答之,有云:岂知仙经,那可假手执灵,文故萧洒,愿为桥上受书人,不炉头画灰者。东曙跣足至,大叫伧何目,我做不得。癸未,张献忠屠蕲,予家以贞节感贼免害,东曙被执詈贼,贼脔之,痛哉!后予说向张公亮先生,先生曰:萧诗轻露,君辞重浑,吉凶所以异也。东曙有集十巻,编类书名《道器囊括》一千六百卷,并失。又尝谓予曰:一穴不两蛟,我当杀汝。予笑曰:君当为员俶,我为李泌,何至相杀耶(湛露按此载白茅堂诗话,今特补录)”如第十六回,秦钟临死之前,宝玉去看他时,那秦钟早已魂魄离身,只剩得一口悠悠余气在胸,正见许多鬼判持牌提索来捉他……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又如,宝玉忙携手垂泪道:“有什么话留下两句。”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鬼神谁人见过?足见作者想调侃于世情之前,寓笔墨于游戏之间,借荒唐于不经之谈,堪可压倒古今小说。此段鬼话,非蕲人不可说出。作者因友人早死,心里难平,在其后来的诗作中多有表现。如顾景星早岁的《酬萧霁》:“之子志我同,端居媚幽独。乐从大贤游,久谢时人目。微雨山中来,竹稍低入屋。鸣蛩夜不闻,闭向东斋读。浊酒时复斟,高筒频拆牍。一日凡几回,跫音满空谷。”足见二人志同道合,只是顾含蓄,而萧锋芒。又,纵观顾景星《白茅堂集》收录的数千首诗作,独立怀念张献忠屠蕲城死去的友人的诗,只有寥寥可数的几篇,而怀念萧霁便是其中之一。又如书中第十七回,说到“秦钟既死,宝玉痛哭不已,李贵等好容易劝解半日方住,归时犹是凄恻哀痛。贾母帮了几十两银子,外又备奠仪,宝玉去吊纸。七日后便送殡掩埋了,别无记述。”因为萧霁死得甚为悲惨,也颇为壮烈,顾景星对这位儿时的好友死去,“凄恻哀痛”在所难免,其姑妈刘贞节如“贾母帮了几十两银子”安葬秦钟的事完全也是有的。
    第二,“文星和合”。所谓“文星和合”,自然是指的两星,否则,谈不上“和合”。旧时蕲州的文人对才华出众的读书人往往称作文星,如顾景星《舟经黄陂潭头河先姑夫刘公钺从彭咸处也纪以诗县尹杨简葊(廷蕴)勒石》诗句:“鲁台台北水,曾此葬文星。名以贞嫠著,心伤地下灵。”(卷十三)此诗为顾景星乘船西上武昌途中,经姑父刘钺失水而死处,于是作了这首诗,将其姑父比作文星,用以怀念。如第八回,贾母又与了一个荷包并一个金魁星(给秦钟),取“文星和合”之意。书中虽然是借贾母赠金魁星给秦钟,但是,也并非虚构,这当有一个真实故事,且是与顾景星的友人萧霁有关。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萧霁与顾景星同时代、同城,年龄也只大景星一岁,为景星幼年、青年时期最好的伙伴,且同是有“神童”之称,深得景星的姑母刘贞节的喜爱,当有赠金魁星给萧霁的事。当时蕲州的士人,将萧霁、顾景星比作两颗星宿下凡。萧、顾二人在几岁时便以诗相倡和,顾景星及至晚年,仍念念不忘。又如《寒夜集萧霁宅步任可上人韵即效共体》:“闲居动相念,邂逅逢此髡。主人信高情,为我开南轩。入理勺酌灯,明爱尊蹲三。人傲靖节十日思平原,试披大乘义,永绝精灵言。室静铛耳沸,竹雨根从喧。提壶更沽酒,篝火吹残飧。关门晓鸡唱,客醉留还辕。”可以想见其二人相濡以沫,其乐融融。再如顾景星避难昆山以后,依然难以忘却这位好友,遂作有《哀萧霁》:“一抔无私寄空城,春草何曾面上生。白骨已随寒雨尽,遗诗犹作断肠声。”“同遭丧乱君为卤,存殁殊途泪转滋。几度伤心无可道,一年时有哭君诗。”可以想见萧霁在顾景星心中的地位是何其之高,诗人不是写诗,而是在哭友。
    此外,书中写到秦钟到贾府私塾陪宝玉伴读一事,当也是有生活依据的。因为萧霁自幼聪慧,与景星年龄又相仿,景星姑母刘贞节自然会异常喜爱,这主要是景星幼时太聪明了,非一般的伙伴能及,唯有与景星一样有神童之称的萧霁可以与其媲美,从其两人五六岁时便有诗作往来可见一斑,这也是作者幼时与书中宝玉一样家人不令与俗人交的缘故。可见,顾、萧二人非一般友人。
    因此,书中的秦钟便是作者借此怀念当年至交萧霁。(待续)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