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夫人、邢夫人的形象来源于顾景星生母明氏和嫡母李氏 为何说王夫人形象来源于顾景星生母明氏呢?因书中许多有关王夫人、宝玉的情节与作者母子相关,不妨将作者所撰《先妣明孺人行状》原文照录: “母姓明氏,其先随州人。元末,玉珍据蜀,国号夏。子升,洪武四年,以国降。五年,安置高丽。其子姓名瓒者,得徙居蕲。生子万禄,给户贴。万禄兄子晋,举永乐十三年乡试,授河南光州学正,世为儒,中选南康。孙某,以贾往来江湖间,复归蕲,生子敬楼。敬楼公至孝其母。每挞之,未尝不跪受。一日,抱杖而啼曰:昔挞儿,母不喘,今喘,母病耶?母投杖泪下,亡何病作。敬楼公烹臂肉以进。卒,庐墓三年。复之江左,结髦为业。其师何翁,有子妇,未成室而寡,妻之。因姓何。久之,归蕲,生吾母。不孝儿时,先姑刘贞节言:汝母幼有礼,邻婘集嬉笑,未尝见齿;汝嫡母病,吾愁子息难。闻何翁孝,有女贤,以外祖母所遗金杯,聘年十七,从吾起居,寒暑不出阀。三年而后侍汝。嫡母其娠汝也,十有三月而生,生而发覆眉、寡啼。汝亦有胎教者努力。贞节尝授景星《经》,夜就寝,母熬烛刺绣,重申大义。曰:儿识之。儿稍长,侍大人读书,不鸡鸣不就枕。母严妆篝灯,鬻羹粥,祈寒暑雨以为常。崇祯十年冬,寇犯黄州,总兵张一龙驻蕲,驭下急,侩夫刺一龙不中,军噪。大人奉贞节先渡鸿宿洲,母收图书,小舟泊龙矶,风作缆绝,母令垂石砻代碇,神气不少乱……嫡母病革,昼夜泣,愿以身代。居丧,哀毁过礼。十五年秋,瓦雀数万,自投江湖。冬,钟鼓自鸣。十六年正月,武昌兵变。大人奉贞节入城,城随闭,母不得入,与诸婢登暗阁,缀书籍,塞十数重,阁下有纸承尘。须臾,兵至,见书籍充盈,曰:啃措。大家以刀指承尘曰:此上有人。一兵曰:騃子纸承尘,安得伏人邪?移日,飏去。母至城下,遇语曰:贼尾兵后,哨至三里外。贞节宜急出渡江,州守闻,立启门迎入。是夜,大雾,黑气如帛,东西亙天,雨砂砾,声簇簇然,予家所止独寂。次夜大雪,守者散归,夜半闻呼喽喽声,群犬乱嗥,城陷矣。明日,贼令男妇折(拆)城,人石俱下,城与尸齐乃止。予家以贞节感贼得全,事详《贞节传》。既避鸿宿洲,徙西塞山。饥困,仆婢三四人叛去。母偕吾亡姊撷野蔌汲爨。不孝与大人采薪。两阅月下九江,寓濂溪周道公祠。荆世子出谒大人,执弟子礼,致馈焉。秋至江宁,寓上清河。贞节病卒,母粒米不入于口,四日冬,抵昆山。明年,皇清下江南,昆山坚拒,清兵屠其城。予家先避地澱湖。丙戌,湖兵起,予家又先入城。母曰:幸甚,自此以往,儿知我愿乎?愿长碌碌膝下耳。母初未读诗书,侍贞节久,能道古人忠孝大节,屡用教儿。初,敬楼公病革,引景星熟视而笑曰:善哉!吾外孙理学忠孝裔,理学忠孝人,抚掌高歌而逝。母生于万历庚子三月二十六日,卒于顺治庚寅二月九日。不孝侍大人客西湖,过苏堤,有六鹤随舟回翔哀鸣。一鹤止舟长鸣者再,坐客异之。不孝心动泪下,越十日闻变,则是日背儿。呜呼,痛哉!男一,即不孝;女一,尚未字;孙男普,在襁褓。以四月十九日殡于昆山县一保天区之雨华庵殡之。次月,景星哀述,少定抆血,谨具状。” 从以上《明孺人行状》可以看出,顾景星母亲明氏与书中的王夫人有七点相同: 一是生月几近相同。前面已经介绍过王夫人与明氏的生日,恕不再赘述。 二是同为封建时代标准的“三从四德”式的贤妻良母。书中的王夫人和顾景星母亲明氏,均不识字。王夫人能深明大义教育宝玉,请看景星母亲: “贞节尝授景星《经》,夜就寝,母熬烛刺绣,重申大义。曰:儿识之。儿稍长,侍大人读书,不鸡鸣不就枕。母严妆篝灯,鬻羹粥,祈寒暑雨以为常。”可见王夫人与景星母亲明氏一样,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三是妯娌、嫡庶之间和睦相处。书中的王夫人与邢夫人妯娌之间亲如姐妹,从无间隙,即便是作者在王夫人对待赵姨娘的态度上,也没有通常嫡庶之间的嫉妒或大的冲突,而景星母亲明氏与嫡母李氏之间,没有一般嫡庶之间那种嫉妒,“嫡母病革,(母)昼夜泣,愿以身代。居丧,哀毁过礼。”可见当年景星母亲与嫡母李氏之间关系和睦,远远超出一般嫡庶之间的关系,如此“愿以身代”、“居丧,哀毁过礼”的事,在封建社会则少之又少。 四是信佛相同。书中诸多情节表明王夫人是信佛的,而顾景星母亲是否信佛,虽无明确记载,但死后殡于昆山县一保天区的雨华庵,可见其信佛,否则,家人不会将其灵柩寄存入寺庙内。更重要的是蕲州自古以来,妇女无人不信佛,如顾景星姑母刘贞节、乳母许氏、同父异母姐姐顾椐和妻子萧瑜便是。可见顾景星的母亲像书中的王夫人一样是信佛的。 五是同为封建礼教的捍卫者。书中的王夫人,看不惯晴雯新潮超脱的妆扮,骂晴雯是“狐媚子”。景星的母亲当也是这样的人物,严守封建礼教,或许也曾有逼死过金钏之类的丫环,逐过晴雯一样的事情,从其儿子顾景星晚婚的事可以看出端倪。因为顾家作为理学世家,自然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这样一来,对于与此相违背的事,当然是不允许的。据《湖北同志检存稿·烈女刘钺妻顾氏传·天锡服斩衰三年》说:“顾氏经术名家,动循礼法。”由此可以看出作为顾家的女性人物,自然个个都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卫道者。 六是同为溺爱儿子。书中的王夫人,因只有贾宝玉一个独生子,故平素日百般呵护,尤为溺爱。如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之后,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王夫人为何也要这样说呢?因为作者少时其母多少年来只生他一个男孩,大约作者二十岁左右时,母亲才生下一个妹妹,当时其母已有四十好几的年纪了,这也是王夫人为什么说“已将五十岁的人”的原因。而顾景星自幼有一种反叛心理,自然对父亲处处以理学世家的戒条来约束他感到不满,挨打的事当然是有的,故书中的王夫人有以上如此的一段慈母晓之以情的话来。再说,《红楼梦》书中的贾元春是书中贾宝玉的姐姐,但不是作者顾景星某一姐姐的形象,而是以好友佟国器的堂妹为原型创作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刻意为我们留下其中的一个伏笔,否则,我们很难寻到这方面的蛛丝马迹。顾景星的母亲也只有他这么一根独苗,其父又严厉,动辄行礼法,令其下跪掌掴景星,母亲自然百般溺爱、呵护,从顾景星当年在西湖过苏堤时可以看出,“有六鹤随舟回翔哀鸣。一鹤止舟长鸣者再”,景星“心动泪下”,后母亲果逝。“景星哀述,少定抆血”,可见景星对母亲的去世是何等伤心!母亲在世时像王夫人溺爱庇护宝玉一样地待他当在情理之中。 七是掌管家政事相同。书中偌大的贾府日常家政事务均由王夫人幕后指挥,王熙凤只是执行者。而顾景星的母亲也是顾家家政的实际掌权者,请看顾景星撰《先嫡母李孺人行状》中载:“(嫡母)中年多病,谢家政,终日垂帘,一炉一茗。”既然嫡母李氏中年多病谢家政,自然是由顾景星生母明氏来掌管。再者,作者将母亲明氏作为王夫人来写,是有其特别用意的,即由明氏到王氏,合起来便是暗喻“明亡”。又,因作者将王夫人写的是其生母,以王氏者,言其大也,如顾景星称其曾祖父为王父,这也是作者为何将贾宝玉的母亲设计成王夫人的原因。 为什么说邢夫人的形象来源于顾景星的嫡母李氏呢?邢夫人在书中只是一个配角,她的形象原本完全可以不写,但是,为了说明作者母亲和嫡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不妨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顾景星嫡母李氏为蕲州富家女,其伯父李载阳,做过显皇帝侍御史。因为作者生母明氏为父亲之妾,景星为庶出,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生母家族的地位,故用“贾赦”来虚拟一个长房来,贾赦者,“假设”也。既是假设,自然是子虚乌有的事。这样一来,作者将嫡母李氏作为书中贾赦的嫡妻邢夫人来写,而将自己的母亲写成是贾政的元配。作为封建时代,崇尚“长子为父,长姊为母”,邢夫人理应是荣国府家政的掌权者,但是,贾母却将这个权利授予次子媳妇王夫人,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如果当你知道作者的嫡母李氏“中年多病,谢家政”,则不难知道作者为什么将贾府幕后掌握家政大权的人写成是王夫人。又如书中的邢夫人对贾宝玉疼爱有加,顾景星在《白茅堂集》中记载的嫡母李氏也是极其疼爱他的,视其为己出,而景星对其嫡母也是崇敬备至。他们情同母子,远远超出一般嫡庶之间的母子关系。又因嫡母无子,顾景星是父亲顾天锡一支唯一的一脉香火,加上嫡母又信仰佛教,心地善良,故对顾景星百般爱护,当是很自然的事。请看第二十四回,正说着,只见贾环、贾兰小叔侄两个也来了,请过安,邢夫人便叫他两个椅子上坐了。贾环见宝玉同邢夫人坐在一个坐褥上,邢夫人又百般摩挲抚弄他,早已心中不自在了,坐不多时,便和贾兰使眼色儿要走。贾兰只得依他,一同起身告辞。宝玉见他们要走,自己也就起身,要一同回去。邢夫人笑道:“你且坐着,我还和你说话呢。”宝玉只得坐了。爱宝玉胜过贾环、贾兰。再如二十二回,凤姐笑道:“我婆婆也是一样的疼宝玉……”景星幼年,嫡母李氏对他爱护备至,一如邢夫人。按照蕲州人的说法,人心都是肉长的,一心换一心,景星母亲如此恭敬的对待嫡母,当然嫡母也非草木,疼爱景星也是当然的了。可见,邢夫人爱宝玉,与嫡母李氏疼景星一样。这也是书中为什么设计出一个长房,以及宝玉的乳母为何叫李嬷嬷而不是许嬷嬷的缘故,也不难知道为什么作者将王夫人写成为贾府家政实际掌权人的了。(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