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兜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千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种源与种质:种子来源,采集于本科植物地黄。成熟、饱满、新鲜而不老化、无腐败或霉变,经检疫鉴定以不带病、菌的种子,且科属正确者为优质种子。
栽培要点:生物学特性,地黄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中性或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二合土、肥沃的粘土也能栽种。忌连作,前作宜选禾本科作物,不能在棉、芝麻、豆类、瓜类等前茬地栽种,否则病害严重。
栽培技术:用根茎和种子繁殖。种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种时应用。种用根茎、来源于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黄露地越冬等。以倒栽法的地黄种产量高、质量好。具体方法是,7—8月在当年春季栽种的良种地黄地内,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根茎,挖起折成4—5cm短节,稍风干后,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种到另一块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适当除草、追肥,雨后注意排水,第二年春季随挖随栽。栽种地黄一般在平均温度18—21℃时最好,在4月上、中旬为宜。晚地黄(或麦茬地黄)在5月上旬或6月上旬,栽种时在垄或畦开沟,沟距33cm,每隔l5—20cm,放种栽一节、覆土3—4cm,压实表土后浇水。每垄种2行,每畦3—4行,苗出齐后,选阴雨天补苗。栽后1月左右匀苗,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浅薅2—3次,并铲去陆续生出的多余苗。根茎和种子繁殖,都需整地时施足腐热
农家肥,每亩3000kg左右。
田间管理: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一次,可施人畜粪或饼肥。
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使地无积水。出现花蕾时,要随时摘除,以利块根的生长。
病虫害防治:斑枯病,可选抗病品种,清洁园地,发病初期用倍量式波尔多液喷雾。还有地黄枯萎病、大豆包囊线虫、轮纹病等为害。虫害有棉红蜘蛛、蛱蝶,在发生期间掌握幼龄期用敌百虫等防治。
采收与加工:早地黄在10月上、中旬,晚地黄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采时仔细深挖,不要挖断根部,除净叶茎、芦头及须根,洗净泥土即为鲜地黄。亦可在挖出后不洗即以沙土埋藏,放干燥阴凉处,用时取出,可保存2—3个月。取鲜地黄放于烘干炕上炕干,趁半干时揉成团状,稍压成扁圆状继续炕干,即为干地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