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顾永贞——贾母原型考
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夏之卷
王巧林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红楼梦》中的贾母原型——顾景星的姑妈刘贞节的诸多故事与贾母的吻合,作为论证《红楼梦》一书作者主要依据之一。诸如她们同是封建大家族里权利至高无上的大家长,她们的话在这个大家族里无异于都是圣旨。她们同是早岁守寡,同是信佛之人,同是贾母(假母)。她们一个是出生于金陵史氏,一个是出生在假金陵的蕲州,而又是死于真金陵的南京,且顾家的假母刘贞节与弟弟有过“长姊弱弟”、“情同母子”的故事,这与移植到书中的贾元春与宝玉的这个故事亦合;她们死后均有过寄灵寺庙和送其灵柩归江南,也即程甲本第一百十六回回目有“送慈柩故乡全孝道”的情节;书中贾母的两个生日与顾家的假母两个生日亦合;贾母去世时,其贴身丫鬟鸳鸯自缢殉主,这与顾家的假母生平有一琥珀不离身,其死后作为殉葬品亦合。还有,贾母头上有一疤痕,与刘贞节在张献忠屠蕲城时以头触石感贼全家侥幸免害,又是如此吻合!故书中有娇杏(侥幸)一名。如此足以证明《红楼梦》这部伟大巨著乃清康熙间明末遗老顾景星所撰。
关键词:贾母 顾家假母刘贞节 长姊弱弟 情同母子 鸳鸯殉主 琥珀
《红楼梦》中的贾母,又称史太君,她是偌大贾府的“活祖宗”,为《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角色之一,娘家为金陵史氏,四大家族之一。贾母是贾府最高权位者的象征。她是贾宝玉的祖母,也是林黛玉的外祖母,史湘云是其娘家侄孙女。人称她为“老太太”、“老祖宗”、“史老太君”、“老菩萨”。作者将贾府的大家长贾母描写成是一位极疼爱宝玉的老妇人,同时也将其描写成一个具有大家闺秀风范的老太太。那么,贾母这一形象是怎么来的呢?殊不知,其形象源于蕲州顾家的假母,也即明末清初一代霸才文人顾景星的姑妈刘贞节。我在《一曲红楼梦 谁是梦里人——〈红楼梦〉作者简考》(载《红楼研究》2010年5月第1期增刊)一文中有过考证,就是说,《红楼梦》作者为康熙间任职江宁织造的曹寅的舅舅顾景星一说,并非空穴来风。
为何说贾母这个形象是顾景星根据其姑妈刘贞节为原型的呢?依据又是从何而来?不妨先看看顾家的假母刘贞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据景星父亲顾天锡所撰的《家传•恩姊旌表刘贞节》①载:
旌表刘贞节,字永贞,天锡同母姊也。至孝,刚正聪明,邑称“女圣”,读书旁览百氏,善为诗,法汉魏,不肯作近体诗。府君难其适,闻同里孝廉刘廷桂子钺者,有至性,许之。吾母先后十六娠,予最后。娠五六月,胎动,母抚腹语姊曰:“此胎疑是男,自来生男殇,哭成疾,得母腹累我耶?”誓不饮药,姊潜与婢柳爱计捩蓐,媪至。母蹙额曰:“是汝勾当。”媪取鼠穴土入无根井泉,顺匙扰饮。母胎定,姐提锦褶赠媪,故姐尝教天锡,偶不听,辄詈曰:“惜我红锦褶换汝命来!”锡即泣以此……姊于归之翼日,既贽见舅姑……归,始十八日,公钺试童子,舟次黄陂团头河堕水,物故尸归。盛夏,姐伏尸哭,糜烂沾面,求死殉……府君病革,令婢扶而跪曰:“我祖宗九世名儒,汝第九世,大宗一线耳,汝守刘氏节,抚顾氏孤,两尽孝,今托汝,勿复辞。”……崇祯二年,巡按御史宋公景云,上其事,上命礼部核实以闻,寻命有司建坊旌表:“已故童生刘钺妻顾氏贞节”。十六年春,张献忠陷蕲州,予与景星掖姊行雪中,憩一空庙,贼至叱曰:“何物老媪,讨早死?”姊曰:“吾未亡人,荷上恩旌表,恐混死,辱朝廷,来讨一明白死。”以首触石,血蔑面,天锡及妾明、儿景星、幼女阿二,争代死……避乱九江,八月抵南京,寓上清河,疾作,以垩画壁曰:
昆山产良璧,瑶池集琼玑。
鄙德比贞玉,形神同所归。
姊自孀居,不复作文字,临终始书此。呜呼,痛哉!寿七十四……天锡服斩衰三年。景星比不扶期礼,以义起也。
这位刘贞节,字永贞,乃嘉靖、万历间名动天下的理学名家顾阙之孙女,嘉靖朝刑部尚书冯天驭之外孙女,湖广名士、著名文学家和图书收藏家顾大训之女。她的祖父、外祖父乃至其父,均与明“后七子”王世贞、宗臣、吴国伦等有至交之谊。当年,王世贞为了其父的冤案,曾经撰写过一篇著名的《上冯少宰书》,便是写给她的外祖父冯天驭的。从王世贞所撰之文,世交之谊,溢于笔端。由此可以看出顾永贞乃出身于名门闺秀。少时,她便博览群书,人称“女圣”,通称“夫子”。可见,乃一大才女。顾景星八九岁时便从她习经史。即便是顾景星的父亲顾天锡少时,更是从这位大才女姐姐读书。顾永贞因其结婚十八天丈夫刘铖失水而死,一直寡居,后巡按御史宋景云闻其事,立即上书朝廷奏其事迹,上命礼部核实,寻命有司建坊旌表。因旧时立旌表贞节牌坊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情,不亚于男人状元及第赐建的牌坊,故顾家人习惯称她叫刘贞节。从《顾氏家传•恩姊旌表刘贞节》传记,以及顾黄公先生绪论《耳提录全集》中,可以归纳有诸多与贾母相同的地方:
第一,她们同是封建大家族里权利至高无上的大家长,她们的话在这个大家族里无异于圣旨。她们同是早岁守寡,同是信佛之人。或许有人会问,一个是贾宝玉的祖母,一个是顾景星的姑妈,如此两个风马牛不相及之人怎么能扯在一起呢?如何能说书中的贾母是以顾家的“假母”刘贞节为原型的呢?只因景星的祖父母相继早丧,其父顾天锡尚幼,景星的姑妈顾永贞受其祖父顾阙公之托,抚遗孤弟,即景星之父天锡。于是,其姊担当起“长姊为母”的角色,视若己出。由此可知,他们这对姐弟关系非同寻常。一直以来,景星的父亲始终将这位姐姐视为母亲看待,而景星更是将其姑妈视为祖母、老太君看待。以致刘贞节去世后,其弟天锡斩衰三年。所谓斩衰三年,就是披麻戴孝三年,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不少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事,毕竟是姐弟关系,何以披麻戴孝?而且一披就是三年哪!古人斩衰非父母丁忧不可为。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开始也不相信这件事,后来,当他读过《白茅堂集》中的“顾氏家传”后,方信以为实。所以,他在撰写《湖北通志检存稿》时,特地在卷四中“湖北通志辨例•烈女刘钺妻顾氏传天锡服斩衰三年”条来一篇驳议:
驳议云:天锡氏幼弟也,虽有抚育之恩,万无斩衰之制,恐误。今按:《白茅堂文集》本文如此,非误也。顾氏经术名家,动行礼法。按本传,天锡方娠,母欲不举,姊以锦袄密嘱乳医,曲折全之。蕲州城陷,姊挺身语贼请代弟死,始得保全。至天锡自幼以长,受其教养,又其次也。似此恩义廉隆,情同母子,故用理与义起斩衰三年,此虽近于贤智之过。然汉陈重为会稽太守,以姊忧去官,则古人所为未可。悉以后世偷薄之习轻议之也。②
章学诚是一位考究精当的学者,原来,他根据人们的传说,先前也是持怀疑态度,当他看到《白茅堂集•顾氏家传》这样的记载,终于相信真是有这么一回事儿。所以,他以严谨的笔法来证实,以告诫未来之人不要再妄议这件事。又据《耳提录全集•先世逸事》云:
府君(按:指顾景星)曰:“先君幼多疾,早失母,茕茕只影,而姑新寡,兼母丧,益欲以身殉,水浆不入口。祖桂岩公戒之曰:‘儿守刘氏节,抚顾氏孤,在汝一身,毋轻死也。’姑应诺,乃抚弟如抚子。或稍有不率,即闭阁不食而泣,俟先君悔痛求责乃已。以故先君终身事之如事母,其丧也,亦如丧母,不敢以姊呼之。乡人以其女圣也,故通称曰夫子。”③
《耳提录》一书原附于光绪版《白茅堂集》第四十六卷之后,为顾景星口述平生绪论,其第三子顾昌著录。可见,顾天锡的生命是其姊用锦袄换来的。顾景星对其恩姑评价极高,道理在于:他们一家能有今日,先是恩姑救了他的父亲,继而在张献忠陷蕲城时,以头触石感贼再次救了他们一家,故书中有娇杏(侥幸)一名。这样一来,他的父亲一直将恩姊视若母亲对待,自然顾景星也是将其恩姑视若祖母看待了。
我们不妨再回到书中第十八回贾妃省亲时,作者写道: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贾母,刻未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
所谓贾妃与弟宝玉“长姊”与“弱弟”、“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的故事,显然是顾景星将他顾家的假母刘贞节与父亲“长姊弱弟”的故事移植到书中,这也是当今也有不少学者推测说贾母与贾政非亲母子关系之故,而能看出其中端倪者,其眼光不能不说是敏锐。况且,顾家的假母刘贞节疼爱景星一如书中贾母疼爱宝玉。据顾昌撰《皇清征君前授参军顾公黄翁府君行略》载:
府君生母明太君,怀十三月而生。府君生之夕,巨蛇互屋上,光色荧异。贞誉公梦星降于庭,形如半月,占曰:“是谓景星”,因以名焉。姑刘贞节称为奇儿,提携笑语,必教以方。④
可知顾家假母刘贞节打从侄儿景星出生之时,就特别喜爱这个“奇儿”。当然,景星是她的弟弟天锡惟一的儿子,又是顾家这一脉延续香火之人,如何不疼?如何不爱?!景星少时,聪慧异常,读书一过成诵,亦深得姑姑教养。当景星的父亲先是在京城太学读书,继而又在北方讲学多年,全赖姑姑刘贞节授以经史。因此,顾景星在撰写《红楼梦》一书时,有意将其贞节姑疼爱父亲和自己的故事糅合在一起移植到书中,令人莫辨。
第二,刘贞节生于假金陵的蕲州,死于真金陵的南京。为何说蕲州是假金陵呢?这是因为,金陵为大明王朝的故都,荆王府所在地的蕲州城,不仅是明太祖朱元璋打仗之地,更是拥有朱元璋的众多后裔,还有不少蕲州人是在前明宫内或南京任职过太医。又因蕲州城的地形乃至地名称谓均与金陵相似,甚至是完全相同。如同是在长江边上,同是山环水抱、虎踞龙蟠之风水宝地。金陵有凤凰山、凤凰台,蕲州城亦有凤凰山、凤凰台;金陵有诸多寺庙道观,蕲州亦然;金陵有水西门,蕲州也有一个水西门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金陵居住的是金陵市民,蕲州城亦集聚着一大批旅蕲南京帮商人,他们也是属于金陵市民。当年,这些旅蕲南京商人,他们在此建造金陵书院,将蕲州城当做永久的家。因此,他们都将蕲州城想象成故乡金陵。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的甄、贾二府所谓“金陵人氏”应该即“蕲州人氏”。限于篇幅,恕不详论。不难看出,书中的所谓贾母生在金陵是有缘故的。既然生活中的贾母(假母)刘贞节是生在假金陵的蕲州,而又是死在真金陵的南京,那么,则不难知道为什么作者将贾母说成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了。在楚蕲方言里,“史”读作“死”。当然,或许作者还有深层意思,那就是说这部小说乃采取史家笔法,同时,还应该有以史为鉴的意思。运用史家笔法,乃顾景星诗文中惯常采取的主要笔法,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顾家的假母刘贞节死于金陵,程甲本写贾母死后,其灵柩先是寄灵于寺庙,后由贾政送其灵柩归江南,虽然没有直接写到昆山,但是,按照欧阳健、曲沫等校注的程甲本《红楼梦》最后一回末尾“校记”中的注释:
〔二〕“毗陵驿”——原作“昆陆驿”,据程乙本改。⑤
这为我们读《红楼梦》揭开了一大事实真相。就是说,作者原文是写贾政于昆陆驿见到宝玉的,而当时正是贾政送贾母灵柩之地,则作者含蓄地写到贾母的灵柩是送到昆山,而非今天《红楼梦》别的版本中作“毗陵驿”(常州)。昆陆驿,完全可以看作是昆山驿。陆者,山也。因为,当时,顾家的假母病死于南京的承恩寺,临死之时,顾景星与父亲当时都在镇江,她托家人让弟、侄他日将其灵柩运回蕲州与丈夫刘铖合葬。顾家人谨尊遗命先是寄灵于承恩寺,回到祖籍昆山安顿好居所后,于次年冬,顾天锡才将其恩姊的灵柩暂时移至昆山,临时借葬于顾氏祖山,直到康熙二年底他自己去世后,景星又尊严父之遗命,于次年,也即康熙三年启程至昆山,康熙四年才将其恩姑的灵柩运回蕲州,与她的丈夫刘公合墓。据《恩姊旌表刘贞节》载:
甲申十二月载柩如昆山,寄葬北郭祖墓侧,遗命必归蕲与公钺合葬。天锡服斩斋三年。景星不杖期礼,以义起也。⑥
正因为如此,故程甲本第一百十六回回目有“送慈柩故乡全孝道”的情节。就是说,书中这个故事,是作者根据他们顾家的一个真实故事而来的。非但如此,这样的故事在顾家还有,例如,顺治七年二月顾景星的慈母死去,他们一家人将其母亲灵柩先是寄灵于昆山的雨花庵,尊母遗嘱来年归蕲,后于次年一家三十余口将其母亲灵柩用船载回家乡蕲州安葬。
第三,读过《红楼梦》的学者都知道,书中的贾母有两个生日:一是第六十二回说的“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的生日;一是第七十一回写到贾母“八月初三”生日。多少年来,红学家每每感到奇怪,于是猜测或许是作者的误笔,或许是抄书人之误,甚至也有猜测“老太太”指的是“姨太太”薛姨妈。为什么作者将贾母写成有两个生日呢?非但不是笔误而留下的漏洞,反而还是作者刻意而为之。不妨说说书中的贾母为何有两个生日。
先说贾母第一个生日,所谓“灯节过后”,根据《白茅堂集》、《耳提录》和康熙《蕲州志》等的记载,指的是正月二十二张献忠屠蕲城日,接着二月二十二日为张献忠率部重返蕲州,将先前躲避屠城而返城的市民一一杀害,谓之“洗巢”。而且,这两次屠城均是在灯节过后。当然,重要的还是正月二十二日蕲城被屠。书中第一回癞头僧《嘲甄士隐》诗中所谓“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即指此也。顾家的“假母”刘贞节以头触石感贼而全家得免一死,劫难重生,当然可以看着是她的一个“生日”了,或者说是他们顾家阖家人的一个“生日”。如此一个令作者刻骨铭心的“日子”,自然也是令其终生难以忘怀,这也是作者为什么将林黛玉、薛宝钗的生日均写成是正月、二月,以及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搬进大观园日期选择在“二月二十二日”之故,其用意甚明。相信不用做较多的解释,读者也能意会出作者的意思来。
再谈贾母第二个生日。书中所谓“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之语,源于顾家假母刘贞节的诞辰日。据顾景星撰《忌日邱墓记》云:
旌表刘贞节,隆庆四年庚午八月初三日辰时生,崇祯十六年癸未九月初九日辰时卒。初寄葬昆山祖墓,康熙四年十一月景星奉柩归葬蕲州治东二里符乾关外时思圃贞节坊北,南向……⑦
可见,前者“生日”为虚,后者生日为实。她的生日乃至忌日是顾家最为重视的。如顾景星《愚山江干送别执予手泪下,重九阻风扬子洲赋寄二首》有诗句“自废登高节,伤心二十年(先贞节姑忌日)。”(《白茅堂集》卷十三)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她的生日作者敢于真实地写入书中而不避嫌呢?难道顾景星不怕触犯康熙朝的文网么?这是因为,人们很难将其姑妈与贾母对等起来。所以,作者自然可以将她的生日绝对真实地写入书中。正因为是这个缘故,作者在第一百十八回里对于贾母的冥寿日如此写道:“到了八月初三,这一日正是贾母的冥寿。宝玉早晨过来磕了头,便回去,仍到静室中去了。”试想一下,此日乃顾家假母、也即景星恩姑的冥寿日,而有顾景星影子的贾宝玉岂有不磕头之理?
第四,虽然书中对于贾母之才介绍较少,但是,完全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才女。这与顾家大才女刘贞节也是极相吻合。例如,第五十四回,关于女先儿所说之书《凤求鸾》,贾母作过一通经典的论述:“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贾母在这一回里对于女先儿所说之书《凤求鸾》的一通论述,这就说明,她是一位极有学问的老妇人。可见,她非普通女流之辈。如果不是才女,如何能说出如此这般的一番见解来呢?从上文可知,顾家的假母刘贞节乃一才女,邑称“女圣”,乡人通称“夫子”,这样一位“读书旁览百氏,善为诗,法汉魏,不肯作近体诗,府君难其适”的女子,难道不是才女么?
第五,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母身边有两个重要的丫鬟,她们是鸳鸯和琥珀。只要是贾母出场,身边都离不开她俩。贾母死后,甚至那个跟随她多年的丫鬟鸳鸯最终因主子死去而自缢殉主。为什么作者会设置这样的情节?鸳鸯和琥珀这两个名字又是如何来的呢?原因在于有现成的顾家典故,那就是这两个人的名字都是源于顾家的假母刘贞节身上佩戴的一块琥珀而来。据顾黄公先生绪论 《耳提录全集•先世遗事》载:
府君曰……姑幼佩一琥珀,不离身者六十年,夜时以指扪之十数次,忽发萤光一线,须臾光照一室,食顷而灭。他人学之,即不尔。或曰:高昌珀也,说无可考。⑧
所谓高昌珀,即今新疆产琥珀,这只是一个传说。所以,顾景星有“说无可考”之语。试想:一个老寡妇终生将一块琥珀不离身,这块经过她的手指抚摩便能发出萤光的琥珀,可见自有它的神奇之处。这对于顾景星的姑姑这样的老寡妇来说,难道不等于说是情同“鸳鸯”么?由此可知,所谓鸳鸯殉主,实则是琥珀“殉主”。这就是说,刘贞节死后,她随身所戴的这块琥珀,顾家人将其作为了殉葬品。如此则不难知道书中第三回贾宝玉初次见林黛玉之时贾母对宝玉所说的一番话。书中写道:
(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皆有?”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下不识,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玉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可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你妹妹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玉,也是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甲戌本第三回)
贾母为何对贾宝玉说“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呢?
可见,贾母对宝玉所说的以玉作为姑妈殉葬品的故事,是来源于顾家的这个真实故事。作者聪明之处在于,他在《红楼梦》中,将其恩姑予以复活,并成为知晓顾家故事的书中人物了。
第六,《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母向薛姨妈说她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一次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那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继而凤姐逢迎地笑道,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
顾名思义,枕霞阁在水边。顾家所在地全胜坊位于蕲州城东门外的雨湖之滨,而其家所在的蕲州城岛位于长江北岸,准确地说,则是在长江东岸。就是说,顾家可以早沐朝霞,暮枕晚霞,此枕霞阁与顾家所处的地理位置相符。但是,最重要的还不在此,而是贾母说她“鬓角上那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这与顾家的假母刘贞节在张献忠屠蕲城时“以头触石感贼”全家免害,难道没有留下了一块伤疤么?就是说,这两个故事应该与顾家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假母刘贞节以头触石故事有直接的联系,只不过作者将这个故事编成是贾母小时候失水被木钉把头碰破了,作了一个变换而已。如此之类,这种略加变换的写作手法,可以说,这在《红楼梦》一书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书中的这个贾母的故事原型,乃作者根据他们顾家的假母刘贞节的故事编制而成的,并非凭空杜撰。由此可知,足以证明《红楼梦》这部伟大巨著乃清康熙间明末遗老顾景星所撰。
参考文献:
①⑥⑦④《四库全书》集部第二〇六卷:《白茅堂集》卷四十六•家传,第468—469页;第459页;第467页。《四库全书》集部第二〇五册:《白茅堂集》卷之一,第534页。
②清•章学诚:《湖北通志检存稿》第265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③⑧清•顾昌撰:《耳提录全集•先世逸事》光绪刻本,第十三页;第十四页。
⑤见程甲本《红楼梦》(下),花城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版,第9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