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graph] 趣谈明代蕲州的“五府弄” 王树蕲 明代荆王府就建在蕲州城内的麒麟山下,正南面不远处就是城内的大校场(又名阅马场)。在大校场一带,还有一条二郎河横贯其间。从荆王府出来,沿着蕲州第一街之称的滑石街,经过有六个桥孔的滑石桥才能到达大校场。这条街道两旁居住着不少荆王府的镇国将军、郡主们,他们的王府都建在滑石街这一带。
五府弄,就在蕲州城内荆王府前面不远,地点是老南门以西的凤凰山麓。在这条不太长的街巷里,不仅居住着一些平民百姓,还曾经座北朝南一溜儿建有五座大型府第。从明代以来,蕲州人都叫这条街巷为五府弄。大家都知道这儿建有五座庄严华丽、屋宇连片的知府大院,曾经先后出过五位远近闻名的知府(知府,是地方政权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始于唐代,明代开始正式称知府,辖数个州县,为从四品官)。笔者前不久在“五府弄”遗址附近的街道上走访了几位老人,根据他们的指认,我们找到了五府弄旧址,他们还讲了不少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 据当地老人们讲,在明代后期,一些到蕲州来做知州(一州的行政长官,从五品)或知州以下的官员,初到蕲州下轿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拜见荆王府的荆王,然后还要去拜谒这五家退休了的知府大人。恭恭敬敬地拜见完了之后,没出什么差错,才能放心大胆地在此地当官,否则,就不可能在此地长住下去。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所以后来一些被派往蕲州做官的官员,听说此事之后,都感到有些心怵,害怕见到当地的这几位知府大人。一怕他们资格老、架子大;二怕他们“干政”,搞不好还时不时地向上司或朝廷“打小报告”,弄不好就会丢掉自己的乌纱帽,所以他们对五府弄真是“近而远之”了。那么,这几位知府为什么要把府第建在距凤凰山不远的山脚下这一带呢?
听老人们说,城内这块地方是一个风水宝地,后有麒麟、前有凤凰。这两座山之间的平地,风水好、地脉好。一是背靠麒麟山、荆王府,能沾上一点“王者之气”;二是各府大门向南,门前有条二郎河。一河两岸,垂柳青青、河水淙淙,鸟语花香,闹中取静;三是左有大校场,那大校场附近有蕲州卫署,兵来将往,居住安全,高枕无忧;四是右边凤凰山上万松林立,四祖寺内钟磬声声;这里还有江涛为伴、梅竹为邻,真个是再好没有的地方了。所以这些读书做官的人,就情投意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那么到底住过哪五位知府呢?笔者与您细细道来: 相传住在最东端的是郝府。府内有一位老先生叫郝源,被朝廷封为工部员外郎。他与当时荆王府的荆王交往很深,荆王“雅重之”。后来他在这里盖起了一栋郝府。一来这里热闹,二来与荆王府很近,便于与荆王交往。接着他的一个儿子郝守正,考中了进士,做了温州(今浙江温州市)知府,后迁怀庆知府(今河南沁阳市)。还有一个儿子叫郝守道,学医成名,后来成了荆王府的名医。郝守正字中夫,考取进士后,初授南皮知县(今河南南皮县),后升扬州府同知(今江苏扬州市),郝府建得比较张扬,宅子一进五重,前有大厅,后有花园,荆王府的王爷也经常光顾这里,一些吟诗作赋之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甚是热闹。郝守正退休之后,由知州翁学渊组织,他与王俨、陈吉言、高旸、杨芳、诸生田于蓝、钟沂等人一起编纂了《蕲州志》共十二卷 。 隔壁另一家刘府,住着一位主人叫刘仲诚,被朝廷封为太仆寺丞。他儿子叫刘樽,此人读书赶考,数十年不辍,后来做到了鹤庆知府(今云南鹤庆市),其精神尤其可嘉。刘樽字宗器,他在孩童时,祖父刘演建义学,让儿子教刘樽读四书五经,刘樽在同学之中很有名。后来累次科考不中,到四十八岁才考取举人,到五十四岁才考取进士。授海丰县县令(今广东海丰县),后改遂宁县令(今四川遂宁县)。后升为太仆寺丞,接着升为鹤庆知府。有一年他在回乡扫墓时不幸病卒于家。他家里无百亩之田,一生唯以清白传给子孙。 隔壁还有一家华府,主人叫华玒(音红),被朝廷封为刑部主事之职。其子华仲贤考取了进士,后来做到了常州知府(今江苏常州市),也成了当地的一位名人。华仲贤字廷佐,中进士后曾做过刑部主事,在处理山西阳曲的案件时,他在片言之下,能解决疑难案件,以熟悉刑法、断案果决著称。在做刑部员外郎期间,他手上没有出现过负冤之狱。在常州知府的任上,他宽严相济,政通人和。后迁广东右参政、四川右布政、福建左布政。在上面三个任上,他不求赫赫声名,只求裕国安民之计。退休后可惜他的著作没有完成就病卒于家。其子华峦,考取进士后选为庶吉士,成了一名翰林院编修。所著《日新斋稿》可惜也已经失传。 还有一座王知府,主人叫王俨,他在考取进士之后,做到了思恩知府(今广西武鸣北)。退休之后回到家乡,与郝守正一起编纂了《蕲州志》。王俨之父叫王翰,字廷举,进士及第,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转郎中,升广信知府。他爱民如子,性直刚劲。归乡之后建府数楹,教子读书,不理世事,著有《松窝集》藏于家。其子王俨考取进士之后,他高兴得泪流满面,对别人说,我的衣钵终于有托了。王俨字望之,中举之后选入中书府都事、南京大理寺评事、寺正,后迁思恩府知府。退休后在家经常撰写文章,有诗文八卷,可惜失传。后来与郝守正一起编纂了《蕲州志》。 隔壁的陈府也住着一位名人,他叫陈理,后来被朝廷封为户部主事。其子陈大中考中进士,做到了庆远知府(今广西宜山东南),也成了当时的名人。陈大中字时甫,号凤麓。他为人简而不傲、宽而有容。中进士之后,为民部主事,升员外郎。后迁庆远府知府,有政声,有眼光,处理政务似独立长松之于幽壑。升福建盐运使后,常以裕国安民为计,文章政事声誉卓然。 陈大中退休回家之后,将府第在凤凰山麓进一步扩大,并将自己的书屋命名为凤麓书院。当时蕲州的王淮、方豪等官员都赋诗颂扬。其中方公诗中有“凤凰山下新书院,春来才听江莺转”之句,他还羡慕陈公“官高多子子且孝,归来只合长歌啸”。王公的和诗中有“官有高爵书有院,识破世态鸟音转”之句,他也羡慕陈公“凤山之足栖栖凤,早售明时作梁栋”。与他家常有来往的人都是一些文人墨客,现在还留下了不少的吟咏诗词。陈大中的儿子陈吉言也考取了举人。由于陈吉言在当时也是一位有名的文人,并与郝府在一条街上相距不远,他与郝守正遂成了忘年之交,过从甚密。后来在翁学渊的组织下,与郝守正一起,共同编纂了《蕲州志》。 就是以上五家府第,在城内的荆王府前面连成了一条小街,被人们称之为五府弄。如今五府弄的五座府第,数百年来早已人去物非,而五府弄的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五府弄的传说也逐渐越传越神、越传越远,至今蕲州人还津津乐道当年这里的流韵风采、趣事佚闻。
以上文章来自《蕲春文化研究》第1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