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基本情况 张塝镇位于县境北部偏东,东临安徽省宿松县,南接向桥乡,西靠狮子镇,北邻大同镇,为蕲北最大集镇,是当地的政治、文化、教育、商贸中心,是联络蕲北各乡镇,通往安徽宿松、太湖、岳西等地的交通枢纽、咽喉要地。镇治张家塝,南距县城漕河公路45公里,境内有蕲太公路、蕲宿公路、塝水公路、张狮公路4条交通干线。 2017年末,版图面积209.26平方千米。下辖社区1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364个,总人口7.1万人,户籍人口65051人,其中农村人口56515人,流动人口5949人。37个村分别为张塝、韩榜、田六、横路、龙潭冲、方咀、大同司、下马沟、歇肩岭、船型、马踏石、下车门、黄梅山、马鞍山、六溪冲、瓢铺、文畈、陈广、范垸、魏河、雷山、鲁围、彭山、余当、百叶、孙冲、七里冲、土库、大竹冲、九潭冲、胡垸、塔林岩、宋当、舒垸、新路、塘坻坳、古木冲。 车门 张塝镇设立中共张塝镇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等党政地方权力机构,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机构和军事机构人民武装部。2017年末,镇机关在职干部职工44人,离退休49人。曾荣获“荆楚十大最美小镇”和“省级文明乡镇”称号。 境区属丘陵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主要山有痢痢坡、爬山岩、仙人寨、鲁家寨、刘家寨、三面尖山、伏杨寨等,最高点为三面尖山,海拔1008米,最低点是魏河查家咀,海拔65.6米。河流除蕲河外,还有下车门冲河、瓢铺河、雷家山河、下马河、龙潭冲河、孙冲河、黑沟冲河等支流,分别由东西两侧注入蕲河。大同水库干渠流经社内马踏石、下车门冲、田六、六溪冲、陈广、范塆、魏河等7个村,灌溉农田4500亩。1960-1975年间先后在镇内建有454万立方米的黑山沟水库,和鹅公包、葫芦石两座100万方以上水库,以及万船型、殷山斗、水涧冲、胡山等小二型水库,总库容为1100万立方米。从1971年以来,还兴建了北浴口、鹅公包、船型、黄梅山、黑沟冲等五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6台425千瓦。 蕲河.魏河段 境内年平均气温14℃左右,最冷月(一月)气温在2-4℃之间,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在28.5℃左右,年无霜期250天,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春季温暖潮湿,夏季雨量充沛,秋季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多霜,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冰雹、霜冻。 2017年,全镇固定资产投资1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亿元,农业总产值实现4.76亿元,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亿元,农村居民人口人均可支配达到10190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亿元。 2017年,全镇工业企业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个。镇内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豆、薯类为主。201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5万亩。经济作物主要为油料(油菜、花生、芝麻)、棉花、蔬菜、生麻和药材等。镇内畜禽饲养以养殖合作社和专业户为主,家庭分散饲养为辅。主要品种为猪、牛、羊和家禽。水产养殖品种主要为鱼和小龙虾,养殖水面为7201亩。2017年,完成造林1.18万亩,其中荒山造林8038.3亩,村庄绿化3739.4亩。 车门 2017年,全镇有幼儿园7所,其中公办5所(有2所共3个班是由人与人互满爱捐助办学),在园儿童2182人,小学9所(其中私立1所),教学点10个,专任老师182人,在校学生3933人,中学2所,专任教师99人,在校学生1232人。 地名掌故 张家塝,张家塝为古老集市。据清光绪《蕲州志》载:“张家塝去州北一百六十里,一大市集也”。明朝万历年间,大同下乡孙冲张述全塆张姓德昭、德芳二兄弟外出谋生,路过蕲河,看中蕲河东岸“簰形地”是个经营店铺的好地方,遂迁此定居、经营买卖,后居户增多,不少人在此开店经商,逐渐形成市集,故名张家塝,简称张塝。张塝,起源于明朝中叶,朝廷为便于管理,早在北宋真宗时期(998-1022年)的行政区划中蕲北为大同乡。明代,嘉靖年间为大同下乡,辖地为汪家坝、张家塝、孙家冲,乡址设在掘断山。在大同司村处设大同巡检司,即管理地方安全的警察机关。据嘉靖《蕲州志》载:“大同巡检司在蕲州北一百六十里,正统五年(1440年)知州王坦奏,立衙一所,设巡检一员”,至清末方撤。1912年,蕲春县知县公署立县佐衙于此,设县佐1名。自明、清以来,张家塝一直是蕲春县东北部山区的集贸中心。 1983年的张塝街 孙冲,境内三面尖山和伏杨寨相连,分别向西北、西南延伸,形成不少山冲,主冲居民多姓孙,故名孙家冲。其他有七里冲、大竹冲、九潭冲、古木冲等较大山冲,冲内水源丰富,为本社水稻、小麦的主要产地。 韩塝,《韩氏宗谱》载,宋末元初,韩氏家族始祖由江西迁居蕲河上游东岸之唐山脚下,本想在蕲河岸边张氏经营的店铺下首依河结庐定居,却遭到张氏家族的拒绝,只好在唐山脚下落户。由赣入蕲,初来年到,倍受歧视,当时,兄弟俩生活相当拮据,可他们劳苦耕作,生活亦能维持温饱。穷则思变,韩氏兄弟的子孙一代接一代,勤扒苦做,重礼崇文。至元朝天历年间,韩氏俊彦韩继尧因文武双全被朝廷选中任总兵,并娶文宗皇帝的侄女纯阳郡主为妻。从此,韩家贵不可言,声名远播,唐山脚下的唐山嘴因韩家而闻名,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唐山嘴遂为人尊称为韩家塝。 蕲河(大桥上拍) 民间传说,当年韩总兵携夫人还乡,因夫人不惯乡间生活,总兵便招募数千民工,在韩家明堂前的坡外破土动工建造一口长五百余米,宽二百多米的大水塘,专供夫人划船嬉戏玩乐和乡亲耕种灌溉,(这就是现今仍保留蓄水面积超过一般水塘的“官塘”)。于是乎,唐山脚下这方圆几里的土地因韩家出名而成“风水宝地”。附近一些大姓家族便纷纷与韩氏家族联姻结缘或移居于此。后,总兵后裔韩乐德任黄河节度使(史称总指挥),晚年迁居陕西之前,曾在韩家塝与张家塝的两塝之间立下界碑(现存碑样),以示光宗耀祖,同时,也劝导睦邻友好,世代相传。清末民初,聚居韩家塝的家族达11个。1936年11月,神甫唐伯鸿来此长驻天主教堂(座落于县四中门旁,遗址于2005年6月倒塌),其时有房8间。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在韩塝办起蕲春第四高级中学。1958年,韩塝属张塝公社胜利大队,1984年为张塝区韩塝村。至此,韩塝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1983年的塔林岩街 黄梅山,黄梅山,位于张塝镇北部,原名望婆山。传说,一百多年前,山上住着二十多户汪姓人家,因连续几年自然灾害,生活难以为继。他们中最为贫穷的一家要数张氏,为了给多病的丈夫治病及后来安葬丈夫,先后把全家赖以生存的一亩多山地卖给别人,全靠自己给人家打短工来供养年老体弱的婆母和两个儿子。孰料年迈的婆婆也病倒,两个孩子骨瘦如柴,张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咬牙就把仅有的一间瓦房也卖掉,换几吊钱为婆婆治病,无奈杯水车薪。张氏便把两个儿子和婆婆留在草棚中,自己四处乞讨以供。年复一年,张氏终因过度劳累和精神重担而病倒,久病的婆婆又拄杖讨饭来供养孝媳和孙子。从病床上醒转来的张氏不见婆婆,就每天傍晚让两个儿子搀扶着到草棚前的小山头上望婆归来,望到大年三十,仍不见婆婆回家,不禁悲从心起,泪流满面,呼喊着:婆婆,婆婆.....天寒地冻中,张氏靠在松树前追婆婆而去。张氏过世后,人们就把她草草埋在“望婆山”上。 鸟瞰张塝(四中对面山顶拍) 第二年清明节,乡邻不约而同地来祭拜这位孝心贤媳,发现坟前竞长出一棵梅树,且梅开二度,芳香袭人,人们说这是张氏的孝心感动上天,这棵梅树就是上天给她的子孙留下的财富。孝德流芳,传承善美,从此,人们便把“望婆山”这个悲怆的地名改为“黄梅山”。解放初为张塝区新建乡,1958年为张塝公社黄梅山大队。1984年为张塝区田六乡黄梅山村,1987年至今为张塝镇黄梅山村。 九潭冲一老屋拍摄 新路,新路原名“倒桥”。相传,此地有个在四川做官的人因看破红尘,回家到恒(存)金寺当和尚,法名博也悟。寺为明时麻城人建。民间戏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注:正史无乾隆帝到蕲春境内记载),曾慕名到此拜佛,听说有臣子弃官不做在此撞钟,特约见,并题“恒金寺”名和“惟我独尊”四字,后于文革时毁。和尚送别乾隆时路过孙冲河,其时河上仅木桥,桥板一走一晃,山风徐来,皇帝险些摔倒,惊曰“倒桥了?”。说来也巧,几天后这桥真的倒了,再修,不论用木板还是石头,前修后倒。香客奇道:“这桥被皇帝说死了”,倒桥因此传开。其后,从京城回乡的“楚北大儒”陈诗曾为该寺题写两匾额“法远化龙”,色黑草书,每个字有簸箕大。另赠方丈博也悟七十寿匾额“道烛长龄”,楷书,金色,米筛大。至今,寺存一大缸,可装30来担水,缸上“博也悟制”四字依然。新中国成立后,倒桥村的人们怀着对新生活的渴望,加之境内新修一大路,便于1956年对“倒桥乡”的地名进行修改,起名新路。1958年为张塝公社新路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时为孙冲公社新路大队,1984年后为新路村。 九潭冲 下车门的燕子扑梁,因村后是如梁的长山岗,中有突出山嘴,像燕子扑在梁上,故名 黄梅山的夹骡石,因小路两旁巨石壁立,路窄,传说洪武年间有一军人骑骡过此被夹住。 鲇鱼头,因深潭露出一巨石,形似鲇鱼头,太平天国时清军在蕲设将军第一关即在此。 魏河的大治山,此处为蕲河改道时魏河街移民辟山新建,故名。 胡塆的破山口,传说为破坏龙脉,将山挖成缺口。 土库的红血垄,传说此处曾为战地,血染田垄。 宋垱的天上,因地处高山之巅,形其高,故名。 塔林岩,因有一形如塔状的山岩,其上松林茂密,故名。 百叶山,此山呈放射形,据说有九十九条山埂,远望象百叶铺地,故名。 孙冲河 仙人寨,传说古有寨城,有巨石上酷似人脚印走过,乡人喻为仙人足迹,故名。 三面尖,山峰高耸向蕲春、宿松、太湖三面,故名。 伏杨寨,相传清咸丰年间乡人在此筑寨避乱,悬崖长有一倒伏的杨树,故名。 唐家尖,相传清咸丰年间湖北督粮道员唐训芳在此山镇宇,故名。 九潭冲、瓢铺、七里冲、大竹冲、古木冲: (链接:蕲春地名掌故(张塝):九潭冲、瓢铺、七里冲、大竹冲、古木冲) 张塝史话 马朝柱起义,清乾隆十二年至十七年(公元1747--1752年),长塘角佃农马朝柱,以“反清复明”为号,拥立朱元璋后裔朱洪锦为幼主,聚众起义,涉鄂皖豫蜀数省,给清王朝统治以打击。(另附文) 一关八卡,清咸丰七年,为防堵太平军出入鄂皖边境,湖北布政司的下属道、府当局在鲇鱼头建立第一关(称将军第一关,1927年大水冲毁),并在一关的北东南面与英山和安徽太湖、宿松及黄梅等县接壤处共设长镇、长定、长绥、长安、长和、长亲、长康、长乐等八卡,关卡道路相通。境内歇肩岭、余宕、古木、九潭等村仍可见残存的石城遗迹,1961年8月,著名作家冯雪峰来蕲搜集太平军史料,尚在孙冲胡塆看到陈玉成部胡某遗留下来的大刀、箭、戟。 (链接:蕲春军事设施:“一关八卡”你了解多少) 1882年,大同司巡检张振南捐廉在黄土岭办起大同司义学,后扩建名曰“两明书院",专为崇居、大同两乡贫苦子弟读书和生员深造之所,义学碑尚存。 鸟瞰张塝(政府楼顶拍) 1914年夏,田六塆人、孝义会员张桂福举起反袁旗帜,响应白朗起义。 1932年6月,蕲春县苏维埃政府在这里成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马鞍山“二皇寨”战壕、战地医院遗址尚在。 1972年,《红旗》杂志第12期以《坚持业余教育二十年》为题,介绍孙冲成为湖北第一个无盲文化——农民业余教育的成绩与经验。(另附文) 名人,古有朝廷总兵韩继尧和黄河节度使韩乐德;今有中国社科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汪敬虞、学部委员汪同三父子,中国信中利投资公司董事长、总裁汪潮涌、美国罗格斯对外贸易银行副总裁文霞等。仅瓢铺村走出国民党军中将1人。 历史沿革 明代,张塝地区属大同下乡,时大同下乡辖汪家坝、张家塝、孙家冲,驻地掘断山。 清代,张塝地区属于大同乡。时大同乡辖汪家坝、大同、两河口、张塝河等市(镇、街)、坊。 民国3年(1914年),张塝镇属第四自治区管辖范围,区公所设张家塝,下辖下辖何铺、汪坝、大桴冲、白水畈、上芭茅街、下芭茅街、张家塝。 民国18年(1929年),全县设置为6个自治区公署,张塝镇属于第六区公署,驻地张家塝。 民国21年(1932年),自治区公所改成为联保区甲公署,张家塝属第六区。 黑山冲水库 民国25年(1936年),张塝镇属第四区,下辖白水畈、茅家嘴、芭茅街、汪家坝、张家塝、塔林岩、两河口、何家铺、田家桥、陈德元、檀林河。 民国33年(1944年),废除联保(乡、镇)制,改行乡镇保甲制,张塝镇属全县28个乡镇的张塝镇、塘坻乡。 民国36年(1947年),全县设11个乡镇,张塝镇和塘坻乡合并为大智乡,驻地张家塝。 1949年3月,全县设城关、漕河、彭思、刘河、张榜5个区人民政府,张塝属张塝区管辖,驻地张家塝。 1951年8月,全县重新划分区、乡,张塝地区属于第十一区(含张塝等11个乡),驻地张家塝,下辖横路铺、塔林、瓢铺、民主、柳林、六溪、彭家山、新冲、新路、新建、范塆、大同、张家塝十三个乡。 1956年区乡合并,张塝区辖张塝镇和鲇鱼地、孙冲、汪坝、瓢铺、六溪、新路、新建、范塆、大同9乡,驻地张塝街。 政府楼顶拍 1957年,张榜区辖斌冲、黄赵畈、张塝、田六、两河口、大王山、檀林、桐山、操畈、何铺、田桥、鲇鱼地、孙冲、汪坝、范塆16个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兴起,将区和指导组改为公社,张榜人民公社辖张塝、孙冲、大王山、檀林、桐山冲、新路、两河口、朱冲、田桥、大桴冲、何铺、田六、范塆共13个管理区。 1960年恢复区建制时为张榜公社改为张榜区,辖张塝、孙冲等13个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张塝公社下辖24个生产大队,252个生产队,驻地张塝街;孙冲公社辖12个生产大队,136个生产队,驻地塔林。 1984年实行机构改革,恢复区、乡建制,张塝区驻地张塝,辖张塝乡(驻地横路铺,7个村)、范塆乡(驻地范塆,10个村)、田六乡(驻地田六,6个村)、孙冲乡(驻地孙冲,12个村)、张塝镇(张塝,3个村)。 1987年撤区并乡,全县设置12个乡,13个镇。张塝镇辖25个村,驻地张家塝;孙冲乡辖12个村,驻地塔林岩。 2001年全县乡镇撤并,设13镇1乡1农场,孙冲乡并入张塝镇,辖38个村、364个村民小组。 参考资料:《蕲州志》、《蕲春县志》、《蕲春年鉴首卷、2018版》、《蕲春民政志》、《蕲春交通志1986版、2011版》、《蕲春地名志》、《蕲春文史23》、《蕲春地名掌故》等。 |
康铎(1360-1382)湖北蕲春人,康茂才长子,十岁时陪皇太子朱标
最近,我们联系到了那批老知青中的一个群体——1958年赴湖北八里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演讲比赛新思想凝聚奋进力量新征程彰显
蕲春县2023年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开班了3月8日至10日,蕲春县2023
为确保将老旧小区改造成基础完善、功能提升、宜居宜业、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