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地方志资料的甄别如何避免失误

发布时间: 2020-1-12 18:54|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453| 评论: 0|作者: 王树蕲 蔡璐

第二轮编修地方志,是一项重大而又有意义的工作,各级党委ZF都十分重视。编纂从1986年以来20年断限时间内的地方志,要经过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才能完成。地方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经过细心整理编纂的资料书,因为“志书的特征是资料性”,“是有特殊体例,记述重要地情的资料性文献”“应能反映社会上‘极重要的事实’反映‘于民生最有密切关系的事实’”。在征集资料的过程中,要得到完整而真实的志书资料,需要经过多次认真而细致的收集与甄别。陈桥驿先生曾说过:“方志的可贵在于资料,方志的生命也在于资料。”蕲春县在二轮志书编修工作启动之时,就把资料的收集与甄别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作为志书编辑室编辑人员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提前介入,收效明显。本文试就资料的甄别如何避免失误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充分占有资料是修好志书的根本保证

胡乔木同志说过:“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地方志是一种资料书,其前提是严肃的、科学的。因此收集资料、甄别资料既是修好地方志的前提,也是修志的前期准备工作。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许多单位早已实现无纸化办公。因此大多数单位的历史资料,都储存于电脑之中。这为我们收集历史资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是,同时也存在着资料不全的缺憾。出现这方面缺憾的原因是,大多数单位在保留历史资料时,一般只注重于近年来的一些计划、总结之类,而对于往日一些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等,没有较完整的资料。特别是一些年代较远的资料,由于一些当事人、知情人离退休之后,无人知道而出现资料缺失现象。同时,一些厂矿企业改制或倒闭之后,许多过去的珍贵历史档案资料不翼而飞,甚至有的当废纸处理了。因此,必须抱着替历史负责的精神,做过细的工作,把资料“寻找”出来。没有“死”资料,就找“活”资料,以走访当年的当事人、知情人,变被动为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把第一手口碑资料收集起来,一定能找出需要的资料。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的作法是:端正思想,提前介入,认真甄别,把握尺度。“端正思想”就是要视资料为志书的生命,突破单一资料的局限,相对于其他部门行业资料来说,要更集中,更全面,更系统,即他有我也有,做到他原始我升级,他分散我集中,他微观我客观,他局部我全面,他间断我系统。

“提前介入”,就是编辑人员亲自去基层单位,与他们面对面地商谈需要哪些资料,如何收集所需资料。如果基层单位没有保留这些资料,就提出适当建议,建议他们如何去获取这些必需的资料,而不是去“创作”资料。

“认真甄别”,就是要在七个方面下马到成功。一是资料的主题要明确,看是否偏离主题,是否为我们撰稿时所需要。二是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看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资料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看是否为道听途说的消息。四是资料是否有使用价值,看撰稿时能否容易使用。五是资料是否具有时效性,看是否为我们撰稿的时间界限之内。六是资料包涵哪种情感成分,看是否夹杂着提供资料者的个人情感成分。七是资料是否具有实用性,看是否为空洞的说教,是否有实用价值等。

“把握尺度”,就是面对22年来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制度、观念、理念等方面的深度变化,在思想上把握好尺度,充分占有历史资料,充分地进行比较,指出相同,分析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为修好地方志书奠定基础。

二、资料甄别的去虚存真与去粗取精

资料是地方志书的核心。作为地方志修志人员,在修志过程中,既是执笔者,也是学习者。一些成功的经验,必须借鉴;失误的教训,也应当避免。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进入角色,修好志书。因此,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认真甄别资料,将那些不实、不详、粗糙、附会的资料,认真进行甄别,是十分必要的。

在甄别大事记时,不能凭印象,不能将没有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的“大事”收录进来。甄别时一定要排除印象,要有准确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要素。著名人物事迹的甄别,应将其生平、闪光点、社会影响等详细分析,认真甄别。特别对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不能存在“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而要认真核对史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把人物写实、写活打好基础。

如在编纂《蕲春县军事志》过程中,发现蕲春县在宋末元初,有一位历史人物应该立传。为此,我们多方查证,并纠正史籍记载的失误。此人叫张成,人称张总管,蕲州人,其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他戎马一生,先后参与了宋军筑守蕲州城、归附元朝、入侍元都、辽东伐木、东征日本、平定乃颜、屯守奴儿干、屯田辽东,最后客死金州屯田任所,其经历极为特殊。可是,他的事迹在历代《蕲州志》上却没有记载,而在大连博物馆收藏他的墓志铭中却更正了某些史籍记载的失误。据明代学者陈邦瞻的《元史纪事本末》卷四“日本用兵”一节记载,以及民国第一才子蔡东藩《元史通俗演义》的第23回记载,还有当代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记载,他们都说张总管东征日本时不幸遇难,更没有后来的平叛、屯田等事迹。我们在撰写《蕲春军事志·人物》时,为了查清张成的生卒年月,曾多次去信大连博物馆,在他们的帮助下才查清楚事实真相。张成墓碑中所载的若干史实,补正了元史之阙略和失实,为研究元朝初期中日关系,元朝中央ZF对黑龙江流域的行政管辖、土地开发等,提供了证据。数十年来,此碑是我国和外国学者研究东北史、研究元朝与朝鲜史、与日本关系史、元军屯田史的东北十块碑刻中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之一。

在甄别历史事件时,要将事件的前因后果都掌握清楚,这样才能据实着笔,才能不“拔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才能“秉笔直书”。例如蕲春县工业改制之前的兴盛时期涌现了一批劳动模范,他们在那个历史时期,做过许多的感人事迹,我们要秉笔直书。工厂在兴盛时所取得的成绩,我们不能忘记,工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所出现的困难,以及改制时期所出现的阵痛,我们也不能忽视。只有秉笔直书,才能完整地再现历史的真实。

对于新时期涌现的新生事物,也要认真对待。既要记载其诞生与成长的经历,也要阐述其闪光点,让其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例如蕲春县在发展李时珍医药事业上,依托李时珍人文资源,做好李时珍品牌文章。现阶段涌现了许多的人物与事件,值得我们认真挖掘与整理。再如蕲春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他们在现阶段,综合开发蕲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方面,落实党中央文件精神,近年来在全县实施了一系列兴农、利农的大事,广大农村的农民都十分感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大事,是应该将其原原本本地记载于史册的。

三、资料甄别的纵横比较与远近求实

志书资料的甄别,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为了做好甄别工作,我们始终进行纵横比较、远近求实,以避免失误而得不到真实的历史资料。在甄别历史资料这方面,我们认真向老一代修志工作者学习。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值得我们借鉴。蕲春县在1988年编纂并出版了第一部志书,在编纂过程中,编辑陈绍仪同志,为了查清《红四方面军战史》载“1935年夏”,红28军在蕲春毛家嘴“首战告捷”。作为编纂本县志书,决不能记载“夏”,一定要查出具体战斗日期。于是他们一行8人,在毛家嘴周围5个大队,反复调查了4天,调访260余人次,终于在3位老太婆、两位老汉中查清了。准确战斗日期是农历4月15日,一女人当天生女儿,一女人在战前一天生儿子,一女人在战后两天生儿子,一男人战前一天结婚,第二天带新娘子“跑反”,一男人当天“过生”。后来陈绍仪同志去武汉,在《红28军战史》编辑部找到主编张部长,向他求证当时国民党军番号,在查找国民党第25路军的“作战日记”中,不仅找到敌军多次在蕲春参战部队的具体番号,还印证了毛家嘴战斗日期是1935年5月17日,经查对《万年历》,正是农历4月15日。

在利用资料方面,福建的曾万文先生曾经在《中国地方志》1992年第4期撰文呼吁:志书应该注明资料出处。资料有出处,利于人们对“秉笔直书”的分辨,从而鉴别资料是否“严肃、科学”。既有利于提高地方志的学术性,也避免留下以讹传讹的遗憾。例如2007年出版的第一部《黄冈市志》中,把宋代蕲春人林敏功、林敏修兄弟,说成为罗田县人。而许多历史著作中,如清光绪《黄州府志》、光绪《蕲州志》记载,都说林氏兄弟为蕲州人。还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载:林氏兄弟为蕲州人。蕲春的孙氏宗谱中,也载有林氏隐居处的信息。《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也载:林氏兄弟为蕲州人。林敏功在宋代,居于蕲春三十六水的南天河畔。宋人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还记载了林氏在蕲春的家中闭门著书数十年,后因注释不精当、不准确,一举焚毁花数十年心血撰写的《苏东坡诗注》之事。数十册巨编手稿,一朝化为灰烬,特别发人深省。

四、资料甄别的严与细和宽与窄

资料甄别,要做严而细的工作。不怕麻烦,不畏辛苦,才能乐在其中,果在其中。例如《蕲春军事志》记载明代李时珍的老师、任徐州兵备的顾问生平事迹时,免不了要记载他一生的著述目录。这时发现《湖北地方古籍文献丛书·湖北艺文志附补遗》记载,他为任丘知县时编纂出版了明《万历任丘县志》,据说此志书至今是研究任丘地方历史重要的史籍之一,这可是一件大事。为了查清《任丘县志》成书于何时,后经多方查证,才知道《任丘县志》为另一个顾问所编纂,他是明代湖北咸宁人,在清光绪《咸宁县志》上有传;这样才知道《任丘县志》不是明代蕲州顾问编纂,而他编纂出版的《义勇武安王集》八卷却没有收入《艺文志》中,因此说,2002年8月出版的《湖北地方古籍文献丛书·湖北艺文志附补遗》第1570页记载有失误。还有他的兄弟顾阙,为福建按察副使,两次考中进士之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事也是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后来经多次查阅文献资料,果然查清了顾阙两次考中进士之事。第1次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他在北京3场考完之后立即返家,在经过麻城时,报喜之人赶上来说他高中进士,但他却“愀然不乐”,还是往家赶。回家之后又闭门读书3年,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第2次进京赴考,又考中第二甲第七十四名进士,这是北京太庙《明清进士题名碑》上记载的。而前次考中之事,在他的墓碑上有记载,在清代顾景星的《白茅堂集·家传》上也有记载。因此,人们传说他两次考中进士却是真实的。

还有清《安徽通志》卷一百二十六《人物》中,记有《康茂才传》。我们知道,康茂才是蕲春人,是元代进士,后来成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重要将领。明朝初年被封为蕲国公。其子被封为蕲春侯。因为《明史·康茂才传》载:“康茂才,蕲人。”是不是安徽正好有个蕲县(今宿州蕲县镇),因此《安徽通志》才把《康茂才传》收入其中呢?带着这个疑问,蕲春第一次编纂《蕲春县志》时,顾常德同志曾亲自到安徽宿州,翻看了他们的《宿州志》,并将康茂才是蕲春县花园乡康冲村人的历史情况详细告诉他们。因此,后来安徽出版的《安徽大辞典》(199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收古今安徽历史人物652人)中,他们再没有将康茂才收入其中了。这说明,只要我们做好严肃而细致的工作,走出去调查研究,就能够将似是而非的事件理清楚、记明白。在甄别资料时,我们宜宽不宜窄。这是因为,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资料宽余丰富,比仅存孤证要好。只有手边资料丰富而翔实,撰写时才能游刃有余,信手拈来。蕲春县第一届县志编纂时,收集的资料是3000余万字,成书只有150余万字,就是一例。撰写人物传记时也是这样,甄别人物的书籍资料、口碑资料宜宽,下笔撰写时宜窄、宜精。

综上所述,资料甄别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各有侧重,但只要我们在资料甄别的过程中,扎实细致地做好每一个环节,避免失误,避免“先入为主”,这样坚持做好资料的甄别,一定能撰写出有特色、有质量的地方志书。

2008年9月28日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