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随风飘逝的机杼声

发布时间: 2020-1-11 19:49|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319| 评论: 0|作者: 王树蕲

我敬重我的母亲,虽然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在她的身上,有着中国农村妇女勤俭持家的优秀品质。她不畏生活的困窘,笑对人生。在她的言传身教中,子女们潜移默化地秉承了她的品性,克服了人生中的沟沟坎坎。

如今,母亲她重病在床,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多少次在梦中惊醒,想起母亲当年脚踏缝纫机时神情专注的模样,久久难眠。

母亲一生命运乖舛,经历坎坷,但她从不向命运屈服。她六岁失去父亲,稍大又失去了母爱。在人生最美好的那段时光里,却又为祖孙三代的衣食而劳碌奔波。从她平凡的一生中,我领悟了人生的艰难苦涩,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知道了怎样做好每一件事。

记得当年农村“下放食堂”以后,我家生活非常困难。为了补贴家用,母亲从亲戚家买回了一台旧缝纫机。从此,她更忙了。那时为了抚育好我这群嗷嗷待哺的兄妹,她白天黑汗水流地忙着挣工分,晚上还要熬灯就火地学缝纫。她把我们的衣服以旧翻新,以大改小作试验,凭着坚韧的毅力,硬是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裁衣、缝衣这门技术。数十年来,母亲真是“一根扁担八根系”,全靠她用柔弱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家。

母爱能撑起一片蓝天,母爱可化解心中的阴霾。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我们是在母爱的呵护下成长的,也是在母爱下成熟的。

母亲在“瓜菜代”的岁月里,自己忍饥挨饿,生怕几个孩子饿着了,冻着了。她总是不疲倦地多挣工分,多得点“工分粮”。有一年的春耕大忙时节,队里组织男劳力用木拖排,往田里撒“塘泥”作肥料。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就顶一个男劳力,和他们一起下田,从早忙到晚,手拿大扒锄撒泥。春忙下来,母亲累得腰酸背痛。她苦中作乐地写了一首《撒肥歌》:“春耕生产SONG(左扌右双)拖排,前垅SONG到后垅来。裤脚卷到大胯上,奖励“糠圆”乐开怀。”就是这点由队里奖给干重活人的“糠圆儿”,母亲也怀揣着给我们充饥。

母亲常为乡亲们精心做好每一件新衣。那时乡里穷,做件新衣不容易。她生怕把别人衣服裁坏了,缝错了。每当孩子们睡下之后,她才在万籁无声、夜阑人静之时,坐在那台旧缝纫机前,紧张而细致地缝上几针。

她缝衣时,怕将我们吵醒,总是轻手轻脚。我常在深夜里被机针扎布的哒哒声惊醒,看到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熟练地徐徐踏机,母亲的面庞显得那样慈祥而刚毅,那灯下的情景、那熬红的双眼,深深地映在我儿时的脑海里,永远也忘不掉。

母亲事事精打细算,处处为别人着想。她精裁密缝,别出新样,描花绣朵般缝出的新衣,真是人见人爱。那时有些中老年农家妇女爱穿大襟便衣,这种款式许多老师傅都不会做,而她却做得非常合身。

人在困难时,总想别人帮一把,这也是人之常情。母亲认为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是应该的,她就是这样的人。在为别人做衣服时,经常打起算盘为别人尽量安排好衣料和款式,从不奅手奅脚地浪费布料,无偿地为左邻右舍帮忙更是常有的事。乡邻们感激不尽,常送来一些鸡蛋、蔬菜等物,亲热地叫一声:陈姐,谢谢您,您就收了吧。母亲总是再三多谢,不肯接受。她就是这样一个乐于助人而又不图回报的人。

人世间的母爱是无私的。孩子是她们的心头肉,是她们心中的宝贝。她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掉在地上怕摔了,处处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小时候我兄妹买不起书包,我母亲却不着急,她别出心裁地用各色布角儿拼成书包。我们兴高采烈地背着“花书包”上学,别人家的孩子还眼馋呢。

由于我家经济条件较差,过日子常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我们穿件新衣很不容易,总是大衣改小衣,兄穿弟再穿。母亲常穿一些用废包装布染黑拼成的衣裤。那时我家常年见不到一点鱼肉,“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成了母亲自嘲的口头禅。母亲勤劳善良,崇高的品德深深影响了我兄妹这一代人。

母亲性格开朗、豁达。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埋在心里,一个人默默地承受。她曾在诗中写道:“冬雨连绵久不休,青松残柳尽垂头。寒风催送轻轻摆,点点滴滴如泪流。”

人在困境中难免生出一些怨气,而母亲却想得开。她虽然讲不出大道理,却时常教育我们要朝前看,做人要勤奋,要诚实,莫在困难面前泄气,更莫怨天尤人。那“融四岁,能让梨”等故事,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际,牢记在我的心中。

母亲带着我们走过了那生活窘迫的岁月,并用勤劳朴素的品德激励着我们。她呵护着我们渡过了童年愉快的时光,也经历了人生的各种坎坷。如今父亲已去天国了,母亲的双眼也不幸因青光眼、白内障而失明。更可叹的是,她又患上脑血栓而卧床不起,生活也不能自理了。母亲脚踏缝纫机的声音,已随风飘逝了,永远也听不到了。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无边的,母亲是一本儿女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