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一座有故事的桥梁——漕河道人桥

发布时间: 2020-1-5 19:36|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1197| 评论: 0

(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漕河老街,自古以来就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蕲河支流的东支河(今铁箭河的前身,在漕河街区部分又称沔阳河)穿街而过,将老街分为上街与下街,早年连接两岸的是一座石墩桥。

漕河作为一个集镇的兴起,与当年的漕运有关。唐、宋时期的罗州城(今漕河罗州城),便是当年蕲州的州治,管辖蕲春、蕲水(今浠水)、罗田、广济(今武穴市)、黄梅五个县。蕲河在南宋时叫沙河,河水丰沛,直达长江,漕运通畅。今天,龙峰山西头附近的挂口,在宋代有一个蕲口镇,就是当年漕运物资的转运中心(一说蕲口镇在挂口东边,即今日的缺齿山南麓至今红石头村一带)。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方式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

一座有故事的桥梁——漕河道人桥


听上辈人说,以前很多大船可以从蕲河直接到道人桥附近停泊,装运货物。蕲河一头连长江,一头连蕲北的水系动脉,当年的漕河水运是很发达的,所以古代的漕河,是服务于漕运的物资集散地,故名漕河。

蕲河出瓮门后,西河驿下段分成东支河(由片马口向漕河道人桥分流,经三渡、白鹤堰、汤鱼海至三见湾)、东中支河(由漕河分流,经豁口、柯细围、田围与西支河合流)、西中支河(又名白池河,从担港分流,经白池、杨段、田围与东中支河汇合,又延伸经土门山脚至三见湾)和西支河(从易河经郑大围、杨潭山边、两河口、土泥港至三见湾)等四条支河,它们贯穿48围后,到三见湾又汇合成一流,经龙峰山西头的挂口入长江。

漕河地区连同48围是一大片肥沃富饶的冲积平原,地处蕲河水系的水网地带,四条支河连同雷溪河(旧称黎企河)、十里河交织在一起,易发水灾。

清道光七年(1827年)发大水,洪水冲垮了东支河上的石墩桥,漕河两岸交通中断。当地道人高效曾首倡募捐建桥,得到全县道人的响应,因捐资、承建,都是以道人为主,重建的石拱桥,人们称之为道人桥。

据老人回忆,1936年前,道人桥是单拱的红砂石桥,长约十来米,河水下切,河床很深,涨水时桥下通过三驾桅的大船。

民国初年发大水,整个漕河地区和48围一片汪洋,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的道人桥,又被洪水冲垮,漕河上街与下街间的河道,一下子被洪水冲成60多米宽,连续多年使一河两岸的交通受阻。秋冬时节,东支河水浅,人们可以涉水过河;春夏之交,雨水多,大雨之后,河水猛涨,河东、河西交通隔绝,人们只能望河兴叹。

一座有故事的桥梁——漕河道人桥

四十八围旧貌

1936年春,蕲春道人陈教育首倡便民善举,重修道人桥。倡议一经提出,全县道人响应热烈,龙门派三角山长房道长何光华、仙人台道长田圆德,都认为道人桥是当年道人捐修,重修也应是道人之事。他们率众前往漕河,与漕河、蕲州等地道人一道,参加募捐筹款和建桥施工。

何光华道长率众主动承担最艰苦的水下抽槽工作,田圆德道长因长时间在水中劳作,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晚年连腰都伸不直。整个建桥工程,除工匠外,所有桥工全由道人承担。

在全县道人的共同努力下,历时半年多,重修竣工。重修后的道人桥,桥下为四拱石基,桥面为木构廊桥,上有顶棚,两侧有护栏,长60余米,宽约3米,连接了漕河的上街和下街,不仅方便了当地群众出行,还成为漕河街一处新的景观。

道人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给蕲春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38年秋,龙顶寨阻击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奉命转移,尾追的一支日军窜到漕河,日寇放火焚烧了漕河的上街、下街,来不及逃走的同胞,惨遭杀害,仅道人桥边,日本鬼子就杀害了三名无辜民众。这三人中,有一人叫王槐荫,是王树蕲(县教育局退休干部)的伯父,据县档案馆查国民党时期的历史档案记载,王槐荫在道人桥附近开的一家名为信丰祥的商店里当学徒,他是在道人桥边躲避不及,与敌抗争时,被日军用刺刀捅死的。

据住在西河驿村广教寺旁边的一位老人回忆,当年日本人窜到漕河时,他亲眼看到整个漕河被日军纵火焚烧成片火海,只有道人桥和下街头的天主堂未烧。广教寺后的白云山地势较高,整个漕河尽收眼底。

新中国诞生后,道人桥见证了蕲春县第一届人民政府的成立;1950年席卷全县的春节文娱活动,各区、乡优秀的文娱节目,汇集到漕河演出,道人桥又见证了翻身农民的喜悅,和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

一座有故事的桥梁——漕河道人桥


我亲眼见到道人桥,是在1951年春。它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观桥楼大菜场背后处。桥下是四拱石基,全是青石砌成。历经战乱,道人桥的顶棚已经沒有了,两侧护栏犹存,但已开始腐朽。桥面横铺的木板,相互间有缝隙,且已开始松动,走在上面,有点摇晃,并咯吱作响。

道人桥两端的老街,大都是土砖瓦屋,商店也都是开了鋪面的砖瓦房,只有下街头的天主堂,是西式建筑,外墙都抹了水泥。我是1951年春在豁口的县中(全称为湖北省蕲春县立初级中学)读书,每个星期六回家一次,星期天下午返校。我与同学汪滔、汪宏、李茂、朱楚云等,大都是通过道人桥到学校的,只是在东支河枯水季节,才抄近路从东支河涉水过河,去豁口县中。

当年,由于东支河水的冲刷,道人桥靠观桥楼一侧,是一个巨大的河滩,可空纳上千人集会。解放前,这儿是国民党杀害我革命志士的刑场,余早凡烈士,就是被余乃端押到这儿杀害的。解放后,这儿成了人民政府审判、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法场,叛徒、杀人狂徒余乃端,就是在这儿接受人民公审被镇压的。

从1952年开始,蕲春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根治水患,通盘整治水利工程,东支河改道、瘦身,仅留下今天这样的一条小河港,从妇幼保健院门前,经县人民医院旁流入雷溪河。当年整治东支河时,人们从靠近罗州城的河床中挖出许多铁制箭簇,这当是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罗州城保卫战的历史遗物,箭杆已烂,只剩下箭簇。人们为纪念这重大的发现,把整治后的小河港称为铁箭河,河名沿用至今。

从此,道人桥连同那一带的河床、沙滩成了陆地,成了今天的观桥楼大菜场那一带热闹的街市,和那块人们休闲娱乐的场地。当年道人桥下的四拱石基,拆了两拱,还有两拱埋在那儿的街道下,成为地下文物。

道人桥在社会前进的发展中消失了,但它作为漕河镇的历史标记,将永远留在蕲春县的史册中。

资料来源:《蕲春文化研究》,原创作者朱升。

一座有故事的桥梁——漕河道人桥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