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荆王府史话——荆府永新王支系

发布时间: 2015-3-22 13:32|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572| 评论: 0|作者: 陈仕猛

荆府永新王支系

陈仕猛

永新王(郡王)是荆王的一个支系,共传四王。当年,永新王府位于蕲州城东门内,观音堂前。[1]

第一代永新王朱厚熿(1503—1558),字东邦,[2]是第一代荆王——荆宪王朱瞻堈的玄孙,第四任荆王——荆和王朱祐橺(1471—1504)的庶三子。

厚熿的伯祖父、第三代荆王朱见潚无恶不作,他气死母妃魏氏,残杀同母弟弟、厚熿的祖父、都梁王见溥,强奸了弟媳、都梁王妃何氏,……把荆王府搞得个稀巴烂,被废为庶人,后又被赐死,让荆王府元气大伤。弘治七年(1494)十月,见溥的嫡长子祐橺由都梁王(郡王)进封荆王,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祐橺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四岁。父王去世时,厚熿只一岁多,长兄厚烇(1493—1553)十二岁,二兄厚焜(1498—1576)七岁。厚烇,字东庄,于正德二年(1507)袭封荆王,是为第五代荆王;厚焜,字东蕲,于正德九年(1514)被册封为富顺王(郡王);厚熿于正德十一年(1516)十月被册封为永新王[3]。厚烇袭封荆王后,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因此兄弟和睦,终于让荆王府走出低谷,逐渐兴旺,步入鼎盛时期。

厚熿与二兄富顺王厚焜,都以能诗善画闻名于世,并载入了《明史》“诸王列传”。[4]

明代制度规定,皇子王孙,“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5]然而,正德年间,厚熿擅自娶了附入蕲州户籍的外地人黄佐的女儿,后生下六个子女。按照规定,皇室不承认这桩婚姻,应该退婚,但生米已煮成了熟饭,荆王府求情,皇帝才下诏,黄氏退婚的事姑且算了,但所生的子女不准请求赐名,不准请求封爵。后来多次请求开恩,皇帝一直没有松口。嘉靖十六年(1537)八月,厚熿再次上书恳求,说愿意辞去自己的爵位,分封几个子女。礼部建议:“古代治罪,一般多限于本人,不牵涉妻子儿女。现在,永新王的子女逐渐都长大了,赐给他们爵位,的确是情非得已。”皇恩浩荡,厚熿的子女总算分别受封相应的爵位。[6]

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厚熿去世,享年五十六岁。[7]皇帝赐谥“安庄”,“安庄”,是说他“好和不争,履正志和”,[8]史书称朱厚熿为“永新安庄王”。墓葬待考。[9]

厚熿有几个儿子:嫡长子载壕,后袭封永新王;载(土+底),受封镇国将军[10];可能还有个载堡[11]。

第二任永新王朱载壕(?—1583),字竹瑞,嘉靖四十年(1561)十月,袭封永新王;陈氏(?—约1573),是南城兵马指挥陈谟的女儿,同时进封永新王妃。万历十一年(1583)冬月,陈妃辞世十年之后,载壕去世。[12]皇帝赐谥“恭懿”,“恭懿”,是说他“敬顺事上,温柔贤善”,[13]史书称朱载壕为“永新恭懿王”。载壕与陈妃一起,合葬于安平乡东湖庵南边。[14]

载壕的嫡一子翊键(1546—1585),字龙滨。[15]当祖父永新王厚熿在世时,翊键被封为辅国将军;[16]父亲载壕袭封永新王后,翊键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改封为永新王长子。翊键“赋性敦重”——品性淳朴,为人厚道,举止庄重,“自幼及壮,嗜经籍不倦”——从小就喜欢读书,一直孜孜不倦。万历十三年(1585)十一月,翊键还没有袭封永新王,骤然去世,年仅四十岁。翊键夫人王氏(1545—1583),是蕲州大户人家王用□的女儿,万历十一年(1583)十月去世,享年三十九岁。万历十五年(1587)正月,翊键与夫人王氏“合葬于拖舡渡之阳”。[17]给翊键撰写墓志铭的李载阳、书丹的刘如宠,都是蕲州名人、进士。李载阳,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洛阳县知县、北京皇陵御史,时任福建漳州府知府,后官至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刘如宠,万历八年(1580)进士,曾任府推官,时任南京大理寺评事,后任过开封府知府,官至按察司副使(正四品)。

翊键有一子一女,子常渭被册封为永新王,女儿被封为晏城郡君,选配仪宾宋时陆。

朱常渭(?—1626),字麟歧,是翊键的庶一子,万历十六年(1588)袭封永新王,是为第三任永新王,按世次则是永新王府第四代。天启六年(1626)病逝,十二月,皇帝派行人司行人汪桂(湖广崇阳人,天启五年进士)到永新王府主持丧礼。[18]常渭与王妃黄氏合葬于广济县杨门冲。[19]

末代永新王朱由枟,字凤毛,常渭的庶一子,万历三十四年(1606)被封为永新王长子,后袭封永新王,是为第四任永新王,按世次则是永新王府第五代。死后,葬于广济县龙坪河北。[20]由枟之后,情况不详。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三十九年(1611)十月,明神宗封永新王府镇国将军载土+底庶第四子翊鑘为辅国将军,这说明,载土+底最少有四个儿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按理说,永新王厚熿可能还有较多的后裔,只是因为社会动乱而“失联”,又因为年代久远,因而大桴《朱氏宗谱》难以详尽、准确地予以记载,从而让我们无从查考永新王一系子孙繁衍的全部情况。

【注】

[1]康熙《蕲州志》卷四《建置志》。

[2]厚熿的生年是推算出来的。厚熿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去世,史有明载;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三六《郡王·仁宗以下郡王宗系》“荆府”条,说厚熿“寿五十六”,据此推算,厚熿生于弘治十六年(1503)。

本文中的人物字号,除特别注明的外,其余均据大桴《朱氏宗谱》(1990年七修)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

[3]《明武宗实录》卷一四二,“正德十一年十月丙辰”条。

[4]《明史》卷一一九《诸王列传四》“荆王瞻堈传”。

[5]《明史》卷一一六《诸王列传一》。

[6]《明世宗实录》卷二○三,“嘉靖十六年八月丁卯”条。

[7]《明世宗实录》卷四六○,“嘉靖三十七年六月癸卯”条。

[8]《弇山堂别集》卷七四《谥法考五》“安庄”条。

[9]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首《王陵地名表》、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说厚熿与“妃(妣)周氏”(未提“黄氏”)一起,葬于广济县四望山幽居寺旁边。而据蕲春县博物馆专家王宏彬先生研究,厚熿墓可能在今蕲春县蕲州镇王要村大径桥刘家咀,1974年曾被大队组织炸开,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金银器及其他文物,据当地村民回忆,当时发现了一块墓碑,上面写有“永新王”等字样(参见段涛涛、王宏彬主编:《湖北蕲春荆王府》,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2月版,第88、89、97页)。可惜这块墓碑今已不存,而据《朱氏宗谱》的《王陵地名表》记载,葬于“大禁桥”的是“翊鐄公之妃张氏”(翊鐄未封王,其妻室并不能称“妃”),并非厚熿及其妻室,因此,厚熿的墓葬地,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10]《明神宗实录》卷四八八记载,“万历三十九年十月丙戌,准……永新王府镇国将军载土+底庶第四子翊鑘……为辅国将军”。明代制度规定,郡王其他儿子授镇国将军。既然是“永新王府镇国将军”,那载土+底当为永新王厚熿之子无疑。

[11]参见拙作《对“载堡为永新王厚熿次子”的三点质疑》。

[12]据《明世宗实录》卷五○二,“嘉靖四十年十月丁丑”条;《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荆王世表”,说载壕于“嘉靖四十一年袭封(永新王)”,有误。

载壕之子翊键(号龙滨)墓志铭(即《永新王长子龙滨墓志铭》,现藏武穴市博物馆)说,龙滨“母妃陈氏,兵马陈谟女。”据嘉兴籍湖州退休教师龚肇智先生研究,明代有个陈谟,浙江平湖人,“嘉靖间四列副榜,授南城兵马指挥,改长芦运判。”(《平湖两家陈谟》,新浪博客——龚肇智的博客,2012年5月8日发布)

[13]《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荆王世表”;《弇山堂别集》卷七二《谥法考三》“恭懿”条。

按:《永新王长子龙滨墓志铭》说,龙滨母妃陈氏“先丧”,“后十年冬月,父王□薨”;《明史·荆王世表》说载壕“万历十一年(1583)薨”,据此推算,陈氏约卒于万历元年(1573)左右。

[14]据《永新王长子龙滨墓志铭》,翊键将父王载壕与母妃陈氏,合葬于“东湖庵阳”。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称载壕“妣桂氏”,未提“陈妃”,待考。

[15]《永新王长子龙滨墓志铭》说翊键“享年四十”,推算翊键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翊键墓志铭说翊键“字龙滨”,但大桴《朱氏宗谱》说翊键“字龙跃”,待考。

[16]《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荆王世表”。明代制度,郡王孙子授辅国将军,因此,翊键受封辅国将军,应当是其祖父厚熿在位之时。

[17]《永新王长子龙滨墓志铭》。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说翊键与“妣张氏”一起,葬于“安平乡冷水井”,待考。

[18]《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荆王世表”;《明熹宗实录》卷七九,“天启六年十二月甲寅”条。

[19]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一《山图·常渭公墓图》。

[20]《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荆王世表”;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

相关阅读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