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经典《传习录》编定于蕲春 陈仕猛 心学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哲学学派,又称“陆王心学”、“陆王学派”,由北宋哲学家程颢创立,经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发扬,到明代哲学家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心学又称“阳明学”、“阳明心学”、“王学”。《传习录》是王守仁讲学答问、论学书信汇编,是一部包含王守仁主要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一生武功赫赫,学名昭昭,隆庆元年(1567),朝廷追赠他谥号“文成”,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文成公”。他是一位思想巨匠,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他是一位军事天才,独具谋略,娴于兵法,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平定了震惊朝野的宁王朱宸濠叛乱,镇压了多地多次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明史》评论说,有明一代,“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1];他是一位有道德操守的政治家,为救正直的言官戴铣,不惜触怒势焰熏天的宦官刘瑾,甘受廷杖、谪贬;他还是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堪称“全能大儒”。 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王士祯(1634—1711)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立德、立功、立言,被古人称之为“三不朽”,乃是古今圣贤最高人生理想。日本海军大将、有“军神”之称的东乡平八郎(1848—1934),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七字。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列为“中国人必读的七本书”之一。[2] 王守仁本人也自诩平生做了两件事,一是“破山中贼”,即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二是“破心中贼”,即发展和传播心学。[3]他“破心中贼”、“立言”的代表作,就是《传习录》,是由他的门生钱德洪,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崇正书院编定的。 《传习录》全书三卷。上卷记录王守仁师徒授受语录,经王守仁本人审阅,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收集《答顾东桥书》等论学书札八篇,出自王守仁亲笔,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在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另有两篇短文,阐发了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下卷是王守仁语录,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主要内容是致良知,王守仁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重点阐述了“心即理”的本体论,认为“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进而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心”的产物。提出著名的“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对于“天理”的认识和把握,是“致知格物”,而“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倡导“知行合一”说,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精察明觉处即是知”。王守仁集历代主观唯心论之大成,打破了程朱理学萎靡消沉、一潭死水的僵化局面,振聋发聩,掀起了一场思想革命,一时海内耸动,趋者若鹜,成为晚明学术的主流。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正德十三年(1518)八月,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语录,分徐爱录、徐爱跋、陆澄录和薛侃录,此即今本之上卷。嘉靖三年(1524)十月,门人南大吉又命其弟南逢吉校刻《续刻传习录》于越(今浙江绍兴),分上、下两册,上册即《初刻传习录》,下册为王阳明论学书八篇,并附《示弟立志说》及《训蒙大意》,此即今本之中卷(略有变动)。嘉靖三十四年(1555),门人钱德洪在曾才汉刊刻于荆州的《遗言》的基础上予以删定,于宁国水西精舍刊刻为《传习续录》,此即今本之下卷。次年,钱德洪将前三录汇总,交给“黄梅尹张君”刻于蕲之崇正书院,分上、中、下三卷,《传习录》始成规模。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编刊《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时,将《传习录》列于其首,作为全书的一、二、三卷。此后,《传习录》或单行,或列于阳明文集,流传很广。[4] 《传习录》的最终编定者钱德洪(1496—1574),是王守仁的同乡后辈,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原名宽,字德洪,又字洪甫。曾读《易》于灵绪山中,人称绪山先生。早年以授徒为业。明正德十六年(1521),王守仁回乡省亲,钱德洪率侄子门生几十人迎请于灵绪山中天阁,拜王守仁为师。后来王守仁奉旨出征广西,钱德洪与王畿主持中天阁讲席,向四方来学者讲授王学大旨,回答提问,被人称为“王学教授师”。嘉靖五年(1526)参加会试,成贡士。嘉靖七年(1528)冬,赴京准备参加第二年的廷试,途中听说王守仁病故,奔丧江西,并扶柩归乡。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为三甲第二百二十六名[5]。累官刑部郎中。因郭勋案下狱,在狱中仍与人讲《易》不辍。后削职为民,“在野三十年,无日不讲学。江、浙、宣、歙、楚、广名区奥地,皆有讲舍”[6],大力传播阳明学说,主张“在事物上实心磨炼”良知。穆宗即位后复官,进阶朝列大夫(从四品),致仕。神宗即位,再进一阶。著有《绪山会语》、《平濠记》、《王阳明先生年谱》等。《明史》卷二八三《儒林列传二》有“钱德洪传”,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一有“员外钱绪山先生德洪传”。 钱德洪是王守仁的高足弟子,他不遗余力地收集阳明遗稿,编成了传世本《传习录》及《阳明文录》等多种书籍,修订了王阳明年谱,对心学的传播和民间化起了很大作用,成为王守仁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钱德洪编定《传习录》之后,写了一篇《跋》,见《传习录》下卷末,现摘录于下: 嘉靖戊子冬,德洪与王汝中奔师丧至广信,讣告同门,约三年收录遗言。…… 今年夏,洪来游蕲,沈君思畏曰:“师门之教久行于四方,而独未及于蕲。蕲之士得读《遗言》,若亲炙夫子之教,指见良知,若重睹日月之光,惟恐传习之不博,而未以重复之为繁也。请裒其所逸者增刻之,若何?”洪曰:“然。”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学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 乃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其余影响不真,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并易中卷为问答语,以付黄梅尹张君增刻之。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则无疑于是录矣。 嘉靖丙辰夏四月门人钱德洪拜书于蕲之崇正书院 按:“嘉靖戊子”,即嘉靖七年(1528);“嘉靖丙辰”,即嘉靖三十五年(1556)。王汝中,即王畿(1498—1583),“汝中”是他的表字。王畿号龙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与钱德洪齐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钱、王二人同为王阳明的门人,同赴殿试,同年进士及第,但两人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不同见解。《明儒学案》评论说:“(德洪)先生之彻悟不如龙溪,龙溪之修持不如先生。乃龙溪竟入于禅,而先生不失儒者之矩矱。”[7]钱德洪教学谨守师法,王畿则偏离师门,近于佛老,但对阳明学说多有发明。 钱德洪在《跋》中提到,是“沈君思畏”请他搜集整理王阳明的《遗言》,增刻《传习录》的。沈思畏,即沈宠,安徽宣城人,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与钱德洪、王畿友善,从学邹守益,又师事欧阳德,刻《传习诸录》,倡宣城心学。[8]曾任行唐、获鹿知县,嘉靖二十七年(1548),升监察御史,受命巡视京城,耿直无私,为权贵所嫉,嘉靖三十二年(1553)调任驻劄蕲州的下江防道兵备佥事(正五品),嘉靖三十六年(1557)升广西左参议(从四品)。[9]其幼子沈懋学与汤显祖曾是好友,中万历五年(1577)状元。沈宠在蕲州任职期间,与蕲州知州、王学同门谷钟秀一起,在麒麟山建了一座崇正书院。[10] 嘉靖三十四年(1555)六月,同为进士出身的顾问、顾阙兄弟的母亲病逝,二顾回蕲州老家料理母亲丧事。守孝期间,二顾潜心研究理学,对阳明心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二顾迎请钱德洪到蕲州,一是请他为老母陈太恭人撰写墓志铭[11],二是请这位王学权威为蕲州的士子们宣讲阳明学说。 讲学的场面可谓盛况空前。据康熙《蕲州志》卷四《建置志·书院》记载: 同讲学者为:罗公洪先,罗公汝芳,钱公绪山,王公畿,沈公宠,侯公尧封,萧公廪,万公廷言,李公材,姜公宝,陈公循,管公志道,耿公定向、定力,布衣王公化醇,梁公汝元,周公复,林公龙江,方公兆元。四方从学,不可胜载。 可以想见,当年的蕲州,学者名流云集,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前来聆听高品位的学术讲座,品尝一道又一道精神大餐,享受一场又一场文化盛宴!在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里,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心学经典《传习录》终于定型了。 就在这年的五月,沈宠又在崇正书院内建仰止祠,与蕲州知州一起,率领州学一百一十余名生员,公祭阳明先生,并请钱德洪撰写了《仰止祠记》。[12] 钱德洪将编定的《传习录》交给“黄梅尹张君”刊刻。这个“张君”是谁呢?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于自力等人注译本《传习录》,仅知其为“黄梅县令”,而名字、身世均“不详”。经笔者考证,“张君”为顾阙的小同年、河南新蔡人张九一。 查光绪《黄梅县志》,明嘉靖年间出任黄梅知县的张姓人士,仅张九一一人。[13] 张九一(1533—1598),字助甫,号周田。嘉靖三十二年(1553),与顾阙同登金榜,为三甲第九十三名进士[14]。进士及第后,张九一被委任为黄梅知县,任职三年,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晋升吏部验封司主事。光绪《黄梅县志》将他写入了“名宦传”,列举其九大政绩: 张九一,字助甫,河南新蔡进士。工诗,著有《绿波楼集》。嘉靖间令梅三载,善政累累,擢吏部主事。邑人感之,条其事勒石,曰隆学校,曰抚疲民,曰慎催科,曰谨拘摄,曰严干谒,曰乐咨访,曰清囹圄,曰锄豪强,曰息盗贼。江西邹守益作记。[15] 邹守益(1491—1562)是正德六年(1511)的探花,王守仁的高足弟子与良友,江右王门的主要代表人物[16],《明史》卷二八三《儒林列传二》有传。邹守益亲自为张九一撰文歌功颂德,充分表明张九一深受心学前辈赏识。 张九一后来曾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湖广布政司参议,山东按察使、山西按察使,万历十一年(1583)正月,升任山西布政使,成为从二品高官,最后当过宁夏巡抚、贵州巡抚。[17] 张九一博览群书,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当时文坛与王世贞交游密切的,有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张九一为“后五子”之一。[18]王世贞父王忬因得罪权相严嵩,关入死牢。许多门徒旧友不敢再同王世贞接近,唯独张九一依然如故。王世贞怕连累了张九一,多次劝阻,张九一却慷慨地说:“士为知己者死,死且不避,还在乎官职吗!”张九一的人品如此高尚,难怪钱德洪有识人之明,将恩师的《传习录》交给他刊刻。 【注】 [1]《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 [2]《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国内外对王阳明的评价》,转引自凤凰网历史专题《儒门五大门派如何影响中国》,原载2010年1月18日《宁波日报》。 [3]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王守仁”条,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6页。 [4]参见王守仁:《传习录》,于自力等注译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第15页。 [5]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006年重印本),第2519页。 [6]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一,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本,“学林类”第一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二二五(001—255)页。 [7]《明儒学案》卷十一,第二二六(001—256)页。 [8]参见李圣华:《论宣城派》,《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9]《明广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古林沈君墓表》说“(嘉靖)丁巳升广西左参议”,康熙《蕲州志》卷六《职官志·道宪》则说“升广西右参议”。 [10]《王文成全书》卷三十五《附录四•年谱四》。康熙《蕲州志》卷四《建置志·书院》说,崇正书院位于蕲州北门外顾氏松园后,系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副使的顾阙所建;顾景星《白茅堂集》卷四五《家传•伯祖日岩公》说,顾问自福建左参政致仕回乡后,筑崇正书院。两说均不可信。 [11]顾景星:《白茅堂集》卷四六《家传•忌日丘墓记》“陈太恭人”条。 [12]《王文成全书》卷三十五《附录四•年谱四》。 [13]光绪二年(1876)《黄梅县志》卷二十《职官志•职官》。 [14]《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474页。 [15]光绪《黄梅县志》卷二十《职官志•名宦》。 [16]参见王海鹏等:《中国历代探花》,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153页。 [17]参见张德信:《明代职官年表》第四册《提刑按察使年表》、《承宣布政使年表》、第三册《巡抚年表》,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3748、3750、3477、2798、2804、2811页。 [18]参见《明史》卷二八七《文苑列传三》“王世贞传”。 |
4月19日,黄冈市二医院副书记、副院长、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邓凌
4月21日,蕲春县卫健系统首场校园招聘会在武汉科技大学举行,通
4月20日,蕲春县卫健局医疗业务片区集中培训最后一场培训会(蕲
为加强城镇管理,美化人居环境,按照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暨城镇管理
4月21日上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