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荆王府史话——淡泊名利的荆端王朱厚烇

发布时间: 2014-5-13 20:21|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571| 评论: 0|作者: 陈仕猛

淡泊名利的荆端王朱厚烇

陈仕猛

朱厚烇(1493—1553)[1]是第一代荆王——荆宪王朱瞻堈的玄孙,第四任荆王——荆和王朱祐橺(1471—1504)与王妃刘氏的嫡长子。“厚烇”大名,是弘治九年(1496)七月时明孝宗所赐。[2]

厚烇的伯祖父、第三任荆王朱见潚(1448—1493)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昏王。他袭封荆王后,气死母妃魏氏,杀害同母弟弟、都梁王见溥(厚烇的祖父),强奸了弟媳、都梁王妃何氏,凌辱婶娘马氏,杀害了堂弟、都昌王见潭,霸占了堂弟媳、都昌王妃茆氏,害死堂弟、镇国将军见滏、见淲……同父异母弟、樊山王见澋迫不得已,将他这些伤天害理之事密奏皇帝;见潚被废为庶人,弘治六年(1493)九月,被责令自尽。[3]荆王府一时元气大伤。

那段耻辱的家史,给荆府子孙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创痛。

弘治七年(1494)十月,见溥的嫡长子祐橺由都梁王(郡王)进封荆王。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祐橺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四岁。正德二年(1507),厚烇作为祐橺的嫡长子,袭封荆王,是为第五任荆王,按世次也是荆府第五代。袭封荆王后,厚烇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因此兄弟和睦,荆王府终于走出低谷,逐渐兴旺起来,步入鼎盛时期。

厚烇酷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历史书;擅长书法,篆体字、隶体字都写得特别好。

厚烇性格温和,平易近人,礼贤下士,爱民如子。他亲自在王府的空隙地里开了一块田,向老农学习耕种,体验劳动的艰辛。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东庄”,在田地旁边筑了一座“白云深处”亭,每逢大旱之年,他都要冒着炎炎烈日,为百姓求雨。[4]

厚烇恬淡的品性,拳拳爱民之心,博得朝野上下一片盛赞。蕲州本地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蜀王府左长史高鹏,创作了一首《白云深处亭赋》[5],赞美厚烇至诚至性;厚烇的叔父、镇国将军祐栭,后来官至河南右布政使的蔡潮,官至山西左布政使的杨叔通,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的毛伯温,官至工部尚书、太子少保的蒋瑶,官至刑部尚书的何鳌,纷纷赋诗称颂厚烇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蔡潮(1467—1549),号霞山,浙江临海人。弘治十八年(1505)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兵科给事中,正德六年(1511)二月,出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正德十年(1515)五月,升贵州右参议;后任福建右参政,嘉靖六年(1527)正月,升河南右布政使。著有《霞山集》十卷、《湖湘学政录》一卷。子蔡云程,嘉靖八年(1529)二甲进士,官至刑部尚书。[6]蔡潮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时,曾造访蕲州荆王府,作《白云深处》五律一首相赠[7]:

白云深处霞山蔡潮(提学)

瑞霭浮仙苑,悠悠别一寰。

春阴琴柱润,风静鹤声闲。

舒卷心应似,登临兴未悭。

玉窗清夜梦,元不到巫山。

杨叔通,浙江鄞县人。正德三年(1508)二甲进士。曾任南京礼部郎中,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升湖广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嘉靖二年(1523)十月,升陕西右参政;嘉靖七年(1528)九月,升山西左布政使。[8]杨叔通是继蔡潮之后,又一位作《白云深处》诗赠荆王的湖广提学官。杨诗是一首七律[9]:

白云深处鹤州杨叔通(提学)

乾坤何物解颐年,独觉闲云兴性便。

习静每劳参野坐,幻灵时复护高眠。

奇峰别苑成千障,活水方塘自一天。

我亦生平有云癖,缄题未遣意先传。

祐栭,号半仙,荆和王祐橺的大弟弟,荆王厚烇的二叔,受封镇国将军,奉祀都梁南府。[10]他以《白云深处》为题,作了两首七律诗赠厚烇[11]:

白云深处荆国半仙(宗室)

远尘脱俗绝凡情,结彩迎春总浪名。

晴瑞漫堆天地白,幽居深洗肺肝清。

行携瘦鹤松前舞,坐理瑶琴膝上横。

宜是贤王真乐处,此生不遣利名惊。

幽栖云锁万峰深,谁识贤王静里心。

肤寸有时看出岫,八荒何意望为霖。

长松个个堪巢鹤,流水淙淙拟奏琴。

一枕唤醒尘世梦,倘来轩冕欲投簪。

王叔亲自吟诗夸奖荆王,引来官府要员竞相唱和。且从康熙《蕲州志》卷十一《艺文志》中,抄录蒋瑶、何鳌、毛伯温等一代名流的唱和之作:

白云深处吴兴蒋瑶(布政)

山林云护一何深,蔼蔼清阴惬素心。

景入烟霞自成趣,性甘岩壑不为霖。

每瞻出岫时被采,独爱当窗闲弄琴。

企仰风情最□散,迩来忘却戴华簪。

蒋瑶(1469—1557),浙江归安(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曾任两京监察御史,荆州知府,扬州知府,陕西右参政;嘉靖二年(1523)八月,升湖广右布政使;嘉靖三年(1524)九月,转江西左布政使;后历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嘉靖皇帝十分器重他,有次大宴群臣时,特地叫皇亲给他让位,并且说:“亲亲不如尊贤。”《明实录》说,蒋瑶“貌若恂恂,而遇事有不可夺之节”——抢眼看上去,很温和,很谦恭,似乎很好说话,但每遇大事,则坚决按原则办事,休想动摇他的意志。[12]

白云深处复庵何鳌(御史)

结庐人境转幽深,坐对无心自醒心。

采药晨兴常满袖,养花晴润似沾霖。

闲开小沼留清影,静掩虚斋抚素琴。

洞口也应封不住,有时诗酒会缨簪。

何鳌(1497-1559),浙江山阴县(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人。正德十二年(1517)二甲进士。初授刑部主事,曾谏阻武宗南巡,被廷杖。升监察御史,嘉靖二年(1523)时巡按湖广。从正德十六年(1521)到嘉靖三年(1524),朝廷围绕如何确定嘉靖皇帝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的尊号,发生了一场“大礼议”之争。因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儿子,朱厚熜作为明孝宗的孙子,明武宗的堂弟,由藩王登上皇位,年号“嘉靖”。嘉靖三年(1524)七月,嘉靖皇帝宣布,追尊兴献王为恭穆献皇帝,时任御史的何鳌,与翰林院修撰杨慎、吏部侍郎何孟春等二百余人一起,跪伏左顺门,逆旨请愿,差点被廷杖致死。后历官郎中,湖广佥事,四川参议,江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改提督两广军务,一度被贬,复职后总理河道,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二月,任刑部尚书。《明实录》称赞他“清正直谅,有古大臣风”。[13]

白云深处东塘毛伯温(御史)

万壑千岩深更深,白云杳杳本无心。

常依山上瞻尧日,懒向空中作传霖。

松坞席铺堪枕石,竹林袖拂欲调琴。

月明忽见池莲直,疑是姮娥坠玉簪。

毛伯温(1482—1545),号东塘,江西吉水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初任绍兴府推官,正德六年(1511)升监察御史,曾巡按福建、河南。正德十三年(1518),巡按湖广。相当一段时期,“湖南北妇人孺子谈稀奇事,必曰是出毛御史”。嘉靖元年(1522),升大理寺右寺丞,嘉靖三年(1524)八月转左寺丞,后历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右都御使,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管右都御史事。嘉靖十八年(1539)闰七月,受命征安南,皇帝亲自赋诗饯行。伯温不发一箭,平定了安南,加太子太保衔。嘉靖二十一年(1542)正月,得胜还朝,掌都察院事,后任兵部尚书。[14]

这几首《白云深处》诗,多半是蒋瑶在湖广任布政使期间,祐栭、何鳌、毛伯温等人唱和之作,当时毛已离开湖广,大约是鸿雁传书。

厚烇身体不太好,正德十年(1515),他上书请求辞去荆王爵位,皇帝不予批准,母妃刘氏就奏请朝廷,让厚烇的弟弟、富顺王厚焜代行礼仪。厚焜像他的兄长一样,对名位也毫不留恋。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厚烇的庶长子、永定王载墭(1517—1550)年满二十,长大成人,厚焜立马辞去“代理”。[15]

养病期间,厚烇又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辞去禄饷。

嘉靖二年(1523)七月,厚烇上书说,自己久病未愈,不能主持庆贺、祭祀等大礼,朝廷却仍然按照亲王的标准,赏赐全额禄饷,的确受之有愧,请求辞去禄饷,只需给一点大米、小麦之类做生活费,就可以了。[16]皇帝特派使者,到荆王府宣读诏书:

谕荆王:迩者王因旧疾未痊,要将本等禄米住支,请给食米养赡。该部奏称,王高洁之行,谨恭之心,足以表率宗室。朕念王既旧疾未痊,宜善加调理,常禄不必辞,其一应礼仪,仍着富顺王代行。[17]

嘉靖十四年(1535),厚烇再次上书,请辞禄饷。[18]皇帝又派特使到荆王府宣诏:

谕荆王:先年,王奏称因患眩晕,不能躬行礼仪,要将禄米住支,已有敕旨不允。迩复得奏旧疾年久,调理未痊,再辞常禄,具见王志存谦抑,行笃清修,良可嘉尚。但宗藩常禄,日用所需,况疾病未痊,宜资医药,不必辞。兹特差官赍敕往谕,王宜安心调摄,以光藩辅,其一应礼仪,仍着富顺王代。[19]

为了表彰厚烇的贤德,嘉靖皇帝还诏命蕲州官府,在荆王府前建青石牌坊两座:一曰“忠孝”,一曰“贤良”。[20]

厚烇在位四十六年,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六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21]讣告传到朝廷,皇帝辍朝三日,后赐谥曰“端”,“端”的意思是“守礼执义”,[22]史称朱厚烇为“荆端王”。荆端王墓“在广济杨门张家寝”(又名芭茅垱),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被盗掘。[23]

厚烇的王妃孟氏,侧室刘氏。孟氏为中城兵马指挥孟景的女儿,正德七年(1512)闰五月被册封为荆王妃。[24]刘氏生于弘治九年(1496)九月初七日,卒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八月二十五日,享年六十五岁,[25]她是荆庄王载墭的生母,荆恭王翊钜的血亲祖母,嘉靖三十八年(1559)三月,应荆王翊钜之请,孟氏进封为太妃,刘氏进封为次妃。[26]

厚烇的庶长子载墭(1517—1550),嘉靖八年(1529)十月,受封永定王(郡王);嘉靖二十九年(1550)正月去世,赐谥“端穆”;后因嫡一子翊钜袭封荆王,被追封为荆王,改谥曰“庄”,史称“荆庄王”。[27]

载墭有二子:嫡一子翊钜(1534—1570),嘉靖三十二年(1553)十月,由永定王长子进封为荆王世孙;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月,袭封荆王;隆庆四年(1570)二月去世,赐谥曰“恭”,史称“荆恭王”。[28]嫡二子翊䦃,嘉靖三十六年(1557)七月,被册封为德安王(郡王),万历年间去世。[29]

【注】

[1]朱厚烇的生年是推算出来的。厚烇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去世,史有明载;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三三《亲王》“荆宪王”条,说厚烇“寿六十一”,据此推算,厚烇生于弘治六年(1493)。

[2]《明孝宗实录》卷一一五,“弘治九年七月甲子”条。

[3]参见拙作《被赐死的荆府昏王朱见潚》。

[4]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

[5]康熙《蕲州志》卷十一《艺文志》,卷八《人物志•文苑》“高鹏传”。

[6]《明武宗实录》卷七二,“正德六年二月癸未”条;《明武宗实录》卷一二五,“正德十年五月己酉”条;《明世宗实录》卷七二,“嘉靖六年正月癸卯”条;《明史》卷一一二《七卿年表二》。

[7]康熙《蕲州志》卷十一《艺文志》。

[8]《明武宗实录》卷一九七,“正德十六年三月乙丑”条;《明世宗实录》卷三二,“嘉靖二年十月乙丑”条;《明世宗实录》卷九二,“嘉靖七年九月壬申”条。

[9]康熙《蕲州志》卷十一《艺文志》。

[10]《明宪宗实录》卷二一○,“成化十六年十二月癸酉”条;大桴《朱氏宗谱》(1990年七修)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

[11]康熙《蕲州志》卷十一《艺文志》。“行携瘦鹤松前舞”一句,“行”原作“竹”,据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三《诗文约抄》改。

[12]《明史》卷一九四《蒋瑶传》,卷一一二《七卿年表二》;《明世宗实录》卷三○,“嘉靖二年八月壬戌”条;卷四三,“嘉靖三年九月乙酉”条;卷九一,“嘉靖七年八月丙辰”条;卷四五四,“嘉靖三十六年十二月甲申”条。“貌若恂恂”,《明世宗实录》卷四五四误写为“貌若洵恂”。

[13]《明世宗实录》卷二六,“嘉靖二年闰四月庚申”条;卷四七五,“嘉靖三十八年八月乙丑”条;《明史》卷一一二《七卿年表二》,卷一九一《何孟春传》。

[14]《明史》卷一九八《毛伯温传》,卷一一二《七卿年表二》;罗洪先:《前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东塘毛公伯温行状》(《国朝献征录》卷三九);《明世宗实录》卷四二,“嘉靖三年八月己未”条;朱厚熜:《送毛伯温》,《千家诗新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5—177页。

[15]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明世宗实录》卷一九六,“嘉靖十六年正月癸巳”条;拙作《大桴朱氏鼻祖——富顺王朱厚焜》。

[16]《明世宗实录》卷二九,“嘉靖二年七月丁酉”条;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

[17]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

[18]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

[19]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

[20]康熙《蕲州志》卷四《建置志》。

[21]《明世宗实录》卷三九九,“嘉靖三十二年六月丁酉”条;《弇山堂别集》卷三三《亲王》“荆宪王”条。

[22]《弇山堂别集》卷七十《谥法考一》“端”条。

所谓“端”,也是相对某些亲王而言,其实,厚烇也做过不很“端”的事儿。如:荆王见潚事发后,荆府的护卫军,有四百人改属武昌卫,正德三年(1508)四月,经厚烇多次恳求,又买通太监刘瑾从中疏通,明武宗才答应还一半给荆府,但正德五年九月,刘瑾伏诛,这“一半”又重新被革除。参见《明武宗实录》卷三七,“正德三年四月乙酉”条;《明武宗实录》卷六七,“正德五年九月癸未”条。

[23]康熙《蕲州志》卷四《建置志·园墓》;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一《荆藩次序考》、《山图·荆端王厚烇公墓图》,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

[24]据《明武宗实录》卷八八。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一《荆藩次序考》、《山图·荆端王厚烇公墓图》及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说厚烇的王妃为陈氏,还说陈氏死后与荆端王合葬云云,多半有误。

[25]《荆端王次妃刘氏圹志》记载:“(刘氏)生子一人,载墭,册封荆庄王;女一人,封为崇明郡主,下嫁仪宾沈一□□□□二人,嫡长曰翊钜,册封为荆王;次曰翊䦃,册封为德安王。”参见小屯:《刘娘井明墓的清理》,《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5期;笔者与王宏彬合写的《荆端王次妃刘氏墓出土的南瓜形银盒》。

[26]《明世宗实录》卷四七○,“嘉靖三十八年三月丁丑”条。

[27]参见拙作《荆恭王朱翊钜的生前身后》。郑晓《吾学编》卷十五《皇明同姓诸王传第二卷·荆王》,说厚烇有二子,“长戴墭”,将“载墭”误写为“戴墭”。

厚烇另一子的名字和事迹,无文献记载。从载墭仅受封为郡王看,另一子可能为厚烇的嫡子,年龄比载墭略小,但不久夭折,而厚烇和王妃疼惜嫡子,或许还想再生个儿子,因此一直没有向朝廷请求进封载墭为世子。

载墭可能不甘心郡王爵位,曾一度谋求荆世子之位。据顾景星《白茅堂集》卷四五《家传》附《桂岩公诸客传》“郝通悟”条记载,武当山有一位李道士,常年只吃麦麸,人称“麸子李”,永定郡王“礼聘至蕲,就求长生诀”,“麸子李”说:“殿下修身齐家,长生诀也!”永定郡王赏赐许多金银财宝,“麸子李”不受,告辞而去。后来,永定郡王因“事干《宗正条例》”(违反了王法),差点被废,这才想起了李道士的金玉良言,于是,“改悔,卒称贤王”。荆王厚烇死后,“无嗣”,永定郡王之子翊钜“以世孙入继,是为荆恭王。恭王思道士,为祠祀之”。

[28]参见拙作《荆恭王朱翊钜的生前身后》。

[29]参见拙作《荆府德安王支系》。

相关阅读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