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门内樊山王 ——荆府贤郡王朱载坅及其祖孙 陈仕猛 樊山王是荆王的一个支系,共传六任郡王。据《明史》记载,第四任樊山王朱载坅“以文行称”,就是以文章和德行著称于世,他的贤良,得到荆王翊钜的表彰,被树为荆府子孙学习的楷模。第五任樊山王朱翊钅+氐所撰的《广宴堂集》、《道德经说奥》,被《四库全书》作为存目书予以著录。《四库全书提要》称赞载坅、翊钅+氐父子说:“楚藩多强横,樊山一派其最文雅者也。”[1]樊山王府恰恰建在蕲州城文明门内[2],可谓名实相副。 朱载坅的曾祖父朱见澋(1456—1506),是第一代樊山王。朱见澋是第一代荆王——荆宪王朱瞻堈(1406—1453)的孙子,第二任荆王——荆靖王朱祁镐(1431—1461)的庶三子。生于景泰七年(1456)正月二十三日,生母为王氏。[3]其长兄见潚(1448—1493)、二兄见溥(1452—1477),都是荆靖王元妃魏氏所生。 天顺五年(1461),朱祁镐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天顺八年(1464),见潚袭封荆王;成化二年(1466),见溥被册封为都梁王(郡王);成化三年(1467)九月,见澋被册封为樊山王(郡王)[4]。 荆王见潚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昏王。他怨恨母亲偏爱弟弟见溥,袭封荆王后,就将母妃魏氏囚禁起来,减少衣食供给,母亲被气死;他锤杀了亲弟弟、都梁王见溥,强奸了弟媳、都梁王妃何氏;为了霸占堂弟媳茆氏,他凌辱婶娘马氏,杀害了堂弟、都昌王见潭;又关押堂弟、镇国将军见滏、见淲,将他们活活饿死;他还经常带着一群恶少四处扰民。 樊山王见澋担心有朝一日大祸也会降临自己头上,就于弘治五年(1492)五月秘密地向皇帝上了一份奏章。明孝宗派人查清了见潚伤天害理、违法犯罪的基本事实,将见潚抓到京城审问。九月,责令何氏自尽,削去茆氏的封号、冠服。见澋因检举不及时又不完全属实,每年的禄饷被减掉三分之一。[5]十二月,见潚被降为庶人,禁锢在皇城西内。[6] 孝宗本打算给见潚留一条活命。但是不久,见潚揭发见澋与楚府永安王图谋不轨;见澋因而也检举见潚私造武器,与儿子祐柄一起阴谋造反。孝宗派人核查,发现“见潚多置弓弩、筑土山、操演船马、广积生铁、收器械,其子祐柄相济为恶;见澋亦有淫虐诸事”。弘治六年(1493)九月,孝宗责令见潚自尽;打算由荆靖王朱祁镐的次嫡孙、都梁王祐橺(见溥的嫡长子)进封荆王;因为见澋揭发见潚图谋不轨,消除了荆楚大害,而且先前就被减掉了岁禄三分之一,所以决定对见澋的过错姑且宽宥。[7]弘治七年(1494)三月,所谓见澋与楚府永安王有异谋,经查完全是见潚污蔑捏造。孝宗于是敕命都梁王祐橺(到这年十月,才被正式册封为荆王),拘召荆世子祐柄以及见潚的其他子女,革去封爵,降为庶人,迁居武昌城内,交楚王严加看管;对樊山王见澋,“特从轻宽宥”;敕书要求荆府从此以后,“各宜安分守法,省愆迁善,毋再妄为,以干宪典”。[8] 弘治十五年(1502),见澋向朝廷上奏,自己每年的禄饷,因事被减掉三分之一,现在已超过十年,请求“全给”,七月,孝宗批准了见澋的请求。[9]正德元年(1506)十一月,见澋去世,享年五十一岁。明武宗接到讣告后,“辍朝一日”,按照礼制赐祭葬,赐谥“温懿”,“温懿”,意思是“德性宽和,温柔贤善”,[10]史称朱见澋为“樊山温懿王”。正德二年(1507),丁仁(常熟人,弘治十二年进士)奉命督造樊山温懿王陵墓。陵墓位于“州治西三十里”的永福上乡蔡家桥上手,后人称此地为“王坟林”。[11] 见澋的王妃谢氏,是赣州府知府谢昶(黄冈人,后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的女儿,成化五年(1469)十一月册封。[12]见澋的妻室还有熊氏、何氏。[13] 见澋有好几个儿子:嫡长子祐构,庶第二子祐桮,第三子祐楔,第五子祐柞,第六子祐杓,[14]还有一子名祐榆[15]。 祐构(1485—1528),字上仙,成化二十一年(1485)生。[16]正德四年(1509)袭封樊山王,是为第二任樊山王。嘉靖七年(1528)去世,年仅四十四岁。[17]嘉靖八年(1529)八月,明世宗赐谥“庄和”,[18]史称朱祐构为“樊山庄和王”。同年,行人司行人(正八品)吴玭奉命督造樊山庄和王陵墓。陵墓位于“州南十里”的安平上乡袁家山嘴,又名荒草畈,一名野火山。[19] 祐构的王妃沈氏,是曾任罗田县县官沈俊的曾孙女。沈妃之父沈惠被恩授南城兵马指挥。[20] 祐构的庶长子厚焌(1507—1551),嘉靖十年(1531)十一月袭封樊山王[21],是为第三任樊山王。嘉靖三十年(1551)九月去世,年仅四十五岁,谥“恭裕”,[22]史称朱厚焌为“樊山恭裕王”。陵墓在北关外周公山[23]。 厚焌的王妃顾氏,是东城兵马副指挥顾仲珊的女儿,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被册封为樊山王妃。[24]次妃张氏,是载坅的生母,隆庆元年(1567)四月,因载坅请求,被封为樊山恭裕王次妃[25];厚焌的妻室,可能还有一个方氏。[26] 厚焌有三子:载坅、载土+永、载和[27]。 载坅(?—1597)是厚焌的庶长子,字竹平,号昇甫,自号大隐山人。[28]嘉靖三十六年(1557)七月袭封樊山王[29],是为第四任樊山王。 《明史》卷一一九《诸王列传四》“荆王瞻堈传”,明宗室朱谋㙔所撰的《藩献记》卷三《荆藩》,对载坅的事迹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代制度规定,郡王的女儿可以封为县主,女婿封为仪宾,县主及仪宾每年可以享受禄米六百石。[30]载坅把四个女儿都嫁给了蕲州州学的生员,只要载坅向朝廷报告一声,他的四个女儿以及她们的夫婿,就都可以坐享富贵,然而载坅并没有帮他们向朝廷请求封诰和禄饷。载坅认为,自己得禄饷,就已经是浪费了国库的钱财,怎能还让女儿女婿们也吃闲饭呢![31] 藩王与士大夫们交往,一般无须投什么名片,也无须讲什么宾主之礼,而载坅却不这样做,他十分好客,礼贤下士,不因自己是个郡王而高高在上。他还常常头戴斗笠,一身老农打扮,挑粪水,浇菜园,锄草,种药,自得其乐,人们都尊称他“昇甫先生”。[32] 载坅曾向朝廷上过《应诏》、《正礼》两封奏疏。可惜,奏疏被皇帝留下,没有下文。[33] 载坅爱好文学,著有《大隐山人集》十七卷,《茹蜡子》、《三径词》各一卷。[34]当时的文坛领袖、“后七子”首脑、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太仓(今属江苏)人王世贞(1526—1590),以及“后七子”重要成员、曾官河南左参政、兴国州(今湖北阳新)人吴国伦(1524—1593),都与载坅交游密切。康熙《蕲州志》的《艺文志》,收录了王世贞给樊山王的书信两篇,《答荆府樊山王以文章求订》七律诗一首,吴国伦给樊山王的书信一篇,《奉答樊山王》七律诗一首,《樊山王东园宴集》五言古体诗一首。[35] 王世贞评论说:“未有拥南面之尊……而修三不朽之业如大王者也”[36],称赞樊山王“礼士若折,爱贤若渴,虽处朱门,而等若蓬户”,樊山王的文章,“概及千载,慷慨用壮,一唱三叹,使我忘聋瞽而跃然起矣!”[37]吴国伦也称赞樊山王“好学不倦,甘士如饴者,求之古人,亦不多见”。[38]下面且抄录王世贞《答荆府樊山王以文章求订》诗[39]、吴国伦《奉答樊山王》诗[40]: 答荆府樊山王以文章求订太仓王世贞(弇州) 时有虹光倚少微,那无物色到渔矶。 人从白马看如练,诗向黄梅拟受衣。 袖里泽兰愁信远,怀中荆璞怨工稀。 亦知竹素千秋业,敬礼人间有是非。 奉答樊山王兴国吴国伦 老病龙钟卧北园,思君何日奉清言。 真风好与神仙近,雅道谁如帝子尊? 石上彩云流锦席,松间白鹤引华轩。 平台授简多宾从,不必狂生更在门。 优良的家风培育出了优良的子孙。载坅的三个儿子——翊钅+氐、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都爱读书、会作诗,兄弟三人经常聚会,畅谈写作体会,还建了一个文学社,取名“花萼社”。[41] 翊钅+氐,字孟尝,别号震岳,后袭封樊山王。他“博学工诗文”,著有《震岳诗话》、《广宴堂集》、《道德经说奥》。 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字仲良,被封为镇国将军。他“博学能文”,擅长书法,“与兄震岳相唱和,海内传颂之”,“于宗室中最称贤者”。[42]大约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底,礼部建议:计划安排此藩王府的宗室担任彼藩王府的宗正。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的父兄,都是郡王爵位,但子女全都辞去了禄饷,“一家之中,岁省朝廷禄米五千余石”,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清风雅尚”,如果推举宗正,“必如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其人者乃可”。次年正月,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被任命为楚王府宗正。[43]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年老回家后,把三个儿子都培养成了蕲州有名的秀才。[44] 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字叔卫,被封为镇国将军。著有《玉光斋诗草》。 隆庆二年(1568)进士、天启年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京山人李维桢(1547—1626),是继王世贞、汪道昆之后一代文坛领袖,撰写了《大隐山人稿序》、《玉光斋诗草序》。这两篇为樊山王家族所作的序文,被康熙以来的《蕲州志》收入了《艺文志》。 古时候,德才兼备的人,称之为“贤”。载坅之贤,得到了荆王翊钜的表彰,翊钜要求自己的儿子乃至整个荆府的子孙,都要向载坅学习。[45] 载坅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去世[46],在位四十一年。陵墓在“永福乡圆峰山”(今蕲春县管窑镇境内),与妻子何氏同墓。[47]或许是留有遗嘱,荆府没有向朝廷请求赐谥号。[48] 载坅的庶长子翊钅+氐(约1557—1626)[49],字孟尝,号震岳,又字龙洋(龙深)、匡鼎,自号隐真子。[50]万历十三年(1585)封长子,万历二十八年(1600)袭封樊山王,是为第五任樊山王。 康熙以来的《蕲州志》将翊钅+氐写入了《人物志》的“文苑传”,说他小时候就聪慧过人,读书一目十行,长大后,学问渊博,擅长吟诗作文;他不喜欢荣华富贵,而羡慕古代淮南八公那些人一样的神仙日子,不惜降低身份,与名士们交往,因此,无论是在职或者退休的官员,还是普通的读书人,都愿意跟他交游。[51] 翊钅+氐著有《震岳诗话》二十卷[52]、《广宴堂集》二十四卷[53]、《道德经说奥》二卷[54],后两部书被《四库全书》作为存目书予以著录。《四库全书总目》“《广宴堂集》提要”说:“其父载坅以文行称。翊钅+氐世其家学,与弟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皆好为诗。兄弟尝共处一楼,号花萼社。楚藩多强横,樊山一派其最文雅者也。” 翊钅+氐于天启六年(1626)去世,享年七十岁,[55]在位二十七年。十二月,朝廷按制度赐祭葬,派行人司行人凌义渠到樊山王府主持丧礼。[56]与父王一样,也没有请求朝廷赐谥号[57]。翊钅+氐墓在牛马坳,王妃顾氏墓在石牌岗。[58] 翊钅+氐的嫡长子常沧,万历三十三年(1605)封樊山王长子,后袭封樊山王,是为第六任樊山王。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张献忠攻陷蕲州,常沧遇害[59],樊山王府被焚,化为一片瓦砾。常沧与王妃冯氏,葬于蕲州竹林湖一带。[60] 据大桴《朱氏宗谱》记载,翊钅+氐有八个儿子,除常沧外,还有常泗、常浪、常泽、常湖、常溪、常济、常淮。[61]而陈诗《湖北旧闻录》采录的一些史料则说,翊钅+氐的次子名常?上水下,封镇国将军,崇祯十二年(1639),张献忠攻破襄阳,劫掠藩王府,常?上水下听说后,携家带口,一夜之间就逃离了蕲州,荆王府长史派人去追,一点踪迹都没有。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屠蕲,常?上水下幸免于难。清顺治二年(1645),常?上水下起兵抗清,据守太湖县司空山寨,称荆王,率军袭击太湖县城,知县饶崇秩狼狈逃跑。不料部属余垣叛变,带三百人暗地里投降了清政府,常?上水下被诱捕。顺治三年秋,常?上水下旧部李时嘉率兵再次进攻太湖县,被总兵黄鼎扫平。[62] 【注】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九《集部三十二·别集类存目六》“《广宴堂集》提要”。明代“楚藩”一词,特指明太祖第六子楚昭王朱桢一系,朱桢于洪武三年(1370)封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就藩武昌。《四库提要》所说“楚藩”,似乎是指“楚”地众多藩王,或者是将“荆藩”误写为“楚藩”。 [2]嘉靖《蕲州志》卷四《藩封》。 [3]《明武宗实录》卷一九,“正德元年十一月癸巳”条。 [4]《明宪宗实录》卷四六,“成化三年九月辛卯”条。 [5]《明孝宗实录》卷六七,“弘治五年九月辛巳”条;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五《史乘考误六》;戴珊:《修广庙学记》、《江山情趣亭》,见嘉靖《蕲州志》卷九《诗文》。 [6]《明孝宗实录》卷七十,“弘治五年十二月丁巳”条。 [7]《明孝宗实录》卷八十,“弘治六年九月甲辰”条。 [8]《明孝宗实录》卷八六,“弘治七年三月乙巳”条。 [9]《明孝宗实录》卷一八九,“弘治十五年七月甲申”条。 [10]《明武宗实录》卷一九,“正德元年十一月癸巳”条;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三六《郡王·仁宗以下郡王宗系》“荆府”条;《弇山堂别集》卷七四《谥法考五》“温懿”条。 [11]嘉靖《蕲州志》卷八《陵墓》;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重印本,第344页。 [12]《明宪宗实录》卷七三,“成化五年十一月丙戌”条记载:“册封……赣州府知府谢昶女为樊山王妃”。据《明孝宗实录》卷一七八,“弘治十四年八月庚戌”条记载,谢昶(?—1501),字孟明,黄冈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四川重庆府知府,江西九江府知府、赣州府知府,四川布政司右参政、左右布政使,成化十九年(1483)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以清慎著称。 [13]大桴《朱氏宗谱》(1990年七修)谱头卷一《山图·见澋公墓图》,称见澋“妣熊氏”、“复妣何氏”,并说见澋与妻室熊氏合葬,或许谢妃早逝,熊氏为继妃。 [14]《明孝宗实录》卷八七,“弘治七年四月乙丑”条。 [15]《明孝宗实录》卷一八九,“弘治十五年七月戊戌”条记载:“赐……荆府樊山王庶长子曰祐榆”。称祐榆为“庶长子”,可能有误。 大桴《朱氏宗谱》谱头《荆王支下世系表》,说见澋有二子:祐构、祐棣,但未载祐桮、祐楔、祐柞、祐杓、祐榆等人。“祐棣”,触犯了成祖朱棣的名讳,因此大桴《朱氏宗谱》可能有误。 [16]朱祐构的生年是推算出来的。祐构于嘉靖七年(1528)去世,史有明载;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三六《郡王·仁宗以下郡王宗系》“荆府”条,说祐构“寿四十四”,据此推算,祐构生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 [17]《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荆王世表”;《弇山堂别集》卷三六《郡王·仁宗以下郡王宗系》“荆府”条。 [18]《明世宗实录》卷一○四,“嘉靖八年八月庚寅”条。 [19]嘉靖《蕲州志》卷八《陵墓》;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一《山图·祐构公墓图》。 [20]据嘉靖《蕲州志》卷七《流寓》记载,罗田县知县沈俊,祖籍苏州昆山县,因女儿为都昌惠靖王祁鑑(宣德七年即1432年生)的妃子,于是“随居蕲州”;沈俊的孙子沈惠,因女儿为樊山王妃,而“恩授南城兵马指挥”。沈惠的女儿,是都昌惠靖王妃沈氏的侄孙女,与祐构(成化二十一年即1485生)年龄相当,辈分相同,于是亲上加亲,成为樊山王祐构的王妃。参见《都昌王支系》[注]3。 [21]《明世宗实录》卷一三二,“嘉靖十年十一月乙亥”条。《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荆王世表”,说厚焌于“嘉靖十一年袭封(樊山王)”,有误。 [22]《明世宗实录》卷三七七,“嘉靖三十年九月己丑”条;《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荆王世表”;《弇山堂别集》卷三六《郡王·仁宗以下郡王宗系》“荆府”条。 厚焌的谥号,《明史·荆王世表》记为“恭恪”,有误,应为“恭裕”。《明穆宗实录》卷七,“隆庆元年四月乙巳”条记载:“封荆府樊山王载坅生母张氏为樊山恭裕王次妃”。《弇山堂别集》卷三六称“(樊山)恭裕王厚焌”;卷七二《谥法考三》“恭裕”条,也列举了“荆府樊山王厚焌”。朱谋㙔:《藩献记》卷三《荆藩》,也称厚焌为“恭裕王”。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也说厚焌“谥恭裕”。 [23]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 [24]《明世宗实录》卷一五七,“嘉靖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条。 [25]《明穆宗实录》卷七,“隆庆元年四月乙巳”条记载:“封荆府樊山王载坅生母张氏为樊山恭裕王次妃,……从其请也”。厚焌在世时,张氏并没有被封为王妃,而是在厚焌死(1551)后十七年的隆庆元年(1567),因载坅请求,被封为樊山恭裕王次妃。 [26]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记载:“(厚焌)妣方氏,葬红莲庵”。《宗谱》没有记载厚焌的其他妻室,或许“张氏”与“方氏”近音,朱氏后人将“张氏”误为“方氏”。 [27]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记载,厚焌第三子名载和,可能有误。据《明史》卷一百《诸王世系表一》记载,明太祖考虑到子孙众多,怕命名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按理,厚焌之子命名,末字偏旁应为“土”。 [28]载坅与翊钅+氐两人的字号,常常被后人混为一谈。参见拙作《“昇甫”、“震岳”是哪位樊山王的字号?》。 载坅“字竹平”,见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 大桴朱氏裔孙观鱼在《三修编辑旧谱序》(见大桴朱氏七修《宗谱》谱头卷首)中说:“‘载坅’,依《明史》作‘埁’。”可见,大桴朱氏旧谱所记为“载坅”。其实,《明史》也是一处作“载坅”(卷一○三《诸王世表四》“荆王世表”),一处作“载埁”(卷一一九《诸王列传四》“荆王瞻堈传”)。《藩献记》、康熙《蕲州志》等,均作“载坅”。 [29]《明世宗实录》卷四四九,“嘉靖三十六年七月庚午”条。 [30]《明史》卷一二一《公主列传》;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 [31]《藩献记》卷三《荆藩》记载:“王自以己禄靡费国廪,无所补甚,奈何复令女子冗食乎?故王四女不复乞封,而以妻诸郡学弟子。” [32]《明史》卷一一九《诸王列传四》“荆王瞻堈传”称赞载埁“折节恭谨”。《藩献记》卷三《荆藩》记载得更为详细:“(载坅)为人脱略不羁,能折节下士。藩王故不投人名刺,接诸搢绅,亦无宾主礼,王独易之。……王贫而好客,不以冕爵矜人。……箨冠野服,灌畦种药以自娱。人咸称‘昇甫先生’。” [33]《明史》卷一一九《诸王列传四》“荆王瞻堈传”,《藩献记》卷三《荆藩》。《藩献记》还记载:“隆庆六年,(载坅)尝上书请自试效用。” [34]《藩献记》卷三《荆藩》,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七《别集类》、卷三二《词曲类》。《藩献记》称“三径绪词”,《千顷堂书目》称“三径词”,姚勇等点校陈诗《湖北旧闻录》,则把“茹蜡子三径词”作为一本书。 [35]康熙《蕲州志》卷九《艺文志》,卷十一《艺文志》。 [36]王世贞:《答樊山王书》,康熙《蕲州志》卷九《艺文志》。 [37]王世贞:《又答樊山王书》,康熙《蕲州志》卷九《艺文志》。 [38]吴国伦:《奉樊山王书》,《甔甀洞稿》卷五三;另见康熙《蕲州志》卷九《艺文志》。 [39]康熙《蕲州志》卷十一《艺文志》。 [40]《甔甀洞稿》卷二八;另见康熙《蕲州志》卷十一《艺文志》。 [41]《明史》卷一一九《诸王列传四》“荆王瞻堈传”;《藩献记》卷三《荆藩》。据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记载,载坅有四子,第四子翊鋐,字龙湖,其余情况“失考”。 [42]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朱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传”。 [43]《明神宗实录》卷三九二,“万历三十二年正月甲戌”条。 [44]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朱翊荆王府史话——文明门内樊山王传”。 [45]《明史》卷一一九《诸王列传四》“荆王瞻堈传”。 [46]《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荆王世表”。 [47]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一《山图·载埁公妣何氏墓图》。 据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一记载,民国二十二年余家油铺余姓做屋掘挖屋基时,发现一块石碑,原来是荆府樊山王妃胡氏圹志,《圹志》记载,“荆府樊山王妃胡氏,乃湖广黄州府黄冈县兵马指挥胡大顺之女,于嘉靖丙辰(即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仲夏月廿一日册封为妃”,但当年“仲冬三日”就不幸病逝,“享年二十有三”,没有留下子嗣,“嘉靖辛酉年(即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二月望后三日葬于圆峰山之原”。按:樊山王厚焌于嘉靖三十年(1551)就去世了,因此胡氏不可能是厚焌的妃子,而应是樊山王载坅的嫡妻。但载坅直到嘉靖三十六年(1557)七月才袭封樊山王,本人尚未袭封樊山王,胡氏又怎能被册封为樊山王妃呢?待考! [48]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说载坅“谥昭惠”,不可信。《明史》、《明实录》以及历代《蕲州志》,均未记载樊山王载坅的谥号。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七(瞿凤起、潘景郑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45页),很明确地说:“樊山王载坅……无谥。” [49]翊钅+氐的生年,是笔者推算出来的。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记载:翊钅+氐“天启六年薨”,天启六年即1626年。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朱翊钅+氐传”又记载:翊钅+氐“年七十薨”。 [50]《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九《集部三十二·别集类存目六》“《广宴堂集》提要”说:“翊钅+氐字匡鼎,自号隐真子。” 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说翊钅+氐“字龙洋”;而顾常德先生手抄的大桴朱氏六修《宗谱》,似乎是“龙深”,段涛涛、王宏彬主编的《湖北蕲春荆王府》(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2月版,第15页),就写为“龙深”。 [51]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朱翊钅+氐传”。 [52]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朱翊钅+氐传”。 [53]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文苑》“朱翊钅+氐传”,说《广宴堂集》有八十卷;而《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九《集部三十二·别集类存目六》“《广宴堂集》提要”,则说《广宴堂集》为二十四卷,且列出各体诗卷数:“赋及三言四言诗共一卷,五七言古今体诗共二十二卷,长短句一卷。”因此,康熙《蕲州志》所说,似不准确,但也可能是四库馆臣采录本为二十四卷,而卢綋所见版本为八十卷。 [54]《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七《子部五十七·道家类存目》“《道德经说奥》提要”,说:“旧本题朱孟尝撰,附刻朱翊钅+氐《广宴堂集》后。……此曰孟尝,盖其字号,惟未审即翊钅+氐或其子孙所作耳。”四库馆臣不知“孟尝”即朱翊钅+氐的字号。 [55]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卷八《人物志·文苑》“朱翊钅+氐传”。 [56]《明熹宗实录》卷七九,“天启六年十二月甲寅”条。 [57]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说翊钅+氐“谥文简”,不可信。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明确记载:“未请谥”。 [58]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 [59]常沧死于何年、有无谥号,史无明载。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说常沧“崇祯十六年薨,谥襄毅”,所说卒年可能准确,但所说谥号则不可信。据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一《荆藩次序考》记载,末代荆王慈烟“崇祯十五年冬薨,因乱无谥”。常沧只是一个普通的郡王,朝廷可能更无暇顾及给他赐什么谥号了。 [60]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 [61]大桴《朱氏宗谱》支谱卷一《亲王郡王世系》。 [62]有关翊钅+氐次子的情况,众说纷纭。顾景星《白茅堂集》卷四五《家传·桂岩公诸客传·樊山王》,说翊(钅+氐)的次子为“常巛上水下”,这个字一般人都不认识,顾氏特加注释:“音师。字书无。”而王葆心《蕲黄四十八寨纪事》卷三《山寨列传》,则认为“音揣”,说“师”也许是“帅”字的讹误,“揣、帅,音近也。”笔者认为:王氏所说也不一定准确。大桴《朱氏宗谱》所记翊钅+氐的次子为常泗,蕲春话,“师”、“泗”都音“si”,或许顾氏所说才是准确的。陈诗编《湖北旧闻录》,采录《顾氏家传》、《朱杜溪集》中有关翊钅+氐次子的史料各一条,但称其名为“常?上水下”。 王葆心还说,常巛上水下开始封为镇国将军,后进封樊山王;因荆王慈烟“无嗣”,常巛上水下由樊山王进封荆王。王氏还十分肯定地说,常巛上水下袭荆王慈煙爵,是明安宗(即明朝覆灭后建立弘光政权的福王朱由崧)、明绍宗(即弘光政权覆灭后建立隆武政权的唐王朱聿键)时候的事。 顾氏说:“顺治三年,(常巛上水下)复归蕲,与英山男子王六姐起兵斗方寨,死之。”陈诗没有采信顾氏这一说法,而是采录了朱书《朱杜溪集》中的记载。王葆心综合诸家所记,在《蕲黄四十八寨纪事》卷二《鄂寨续篇》附《皖寨篇》中说,常巛上水下于顺治二年十二月从蕲州到英山,“与王六姐起兵于蕲水斗方山寨,旋踞太湖司空山”,顺治三年被诱杀。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常巛上水下的一些情况扑朔迷离,完全在情理之中。 |
有这么一本书,被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等著作中多次引用,并盛赞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
1980年,我任狮子公社党委书记,一次我随黄冈代表团到武汉参加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开会期间,我去看望蕲春县
我生于1948年元月,1968年蕲春高中毕业。毕业时正逢文化大革命,我们是三届学生(1966、1967、1968)一齐毕
五代纷争黄州之战五代时,黄州治所已迁赤壁江边,地势险要,为南北五朝群雄纷争之重镇。宋初黄州刺史王禹偁
原来宋朝廷文武官员对于金军的入侵,早就分成主战(抗战)、主和(妥协)两派。这两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构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