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主要存在于南宋至明末的“江西填湖广”移民大迁徙,是与“湖广填四川”相提并论的长江流域两大移民高潮之一,在我国移民史上赫赫有名。湖北省东部(简称“鄂东”)的蕲州和黄州是“江西填湖广”移民大迁徙落藉定居的重点地域,自南宋至明末形成过三次移民大迁徙高潮,它促进了鄂东人口的变迁、发展与文化教育的兴盛,导致鄂东民众多认为自已的根在江西,并称原籍江西人为江西老表。 江西填湖广形成的三次移民高潮 南宋时期,鄂东首次出现“江西填湖广”移民潮。 蕲州和黄州(简称“蕲黄”)在南宋始终处于国防前线。蕲黄先有金兵入侵,后有蒙军蹂躏,战乱频繁,加之天灾人祸,民众或死或逃,人口呈现下降趋势。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朝廷于绍兴三年(1133年)和乾道九年(1173年)间,两次组织江西民众大规模迁居蕲州和黄州,鄂东首次出现“江西填湖广”移民潮。 李成原为南宋初年祸害一方的盗匪,朝廷将其收编后授予舒蕲光黄镇抚使,但他匪性不改,建炎四年(1130年),在黄州、蕲州等地发动叛乱,匪众在黄州的黄冈、麻城、黄陂县和蕲州的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县各地烧杀抢掠,城乡俱废。时任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兼黄复汉德安制置使的岳飞参与指挥平叛,叛乱平定后,他鉴于蕲黄二州各县人口锐减,田地荒芜,从绍兴三年(1133年)开始,大量从江西鄱阳湖一带移民,组织江西民众迁入蕲黄定居。自此以后,移民蕲黄的江西民众接踵而至,其中在蕲黄二州的马祁、洗马、石桥、麻城山场定居并种茶贩买者尤多。 乾道八年(1172年),江西隆兴府(今南昌市一带)灾情严重,民众无以为生,饥民倾家外出逃荒,其中,大批流民北渡长江,涌入邻境蕲州和黄州,朝廷为了妥善安抚流民,派大理寺主簿薛季宣在黄州故治(址今武汉市新洲区)、麻城设官庄22处,按户给屋,按人给田,并发耕牛、农具、种子,进行移民垦殖,用以安置江西灾民。流民除在官庄定居外,还有一部分“逐熟投主”,投靠在马祁、洗马、石桥、麻城等茶区种茶的亲友并定居,故蕲黄各地皆有江西流民落藉定居。例如,今新洲、罗田、团风、浠水、麻城一带的史姓土著,其始迁祖关柱公在南宋孝宗时从陕西长安逃难至浙江杭州,由杭州辗转至江西,于乾道九年从江西迁居麻城并落籍,其二世祖天正公、天富公再迁于今新洲区辛冲镇。 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移民形成第二次高潮。 此期移民高潮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元朝末年,罗田人徐寿辉等发动反元起义,建立天完国,蕲黄之地是天完国根本之地,元军与天完军在此反复作战,民众死亡逃散,蕲黄地域人口空虚,田地荒芜,但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军队攻占蕲黄后,蕲黄战事完全消歇,恢复平静,社会得到安宁,而此后数年,朱元璋的军队与大汉国陈友谅的军队在江西争雄,江西鄱阳湖一带成为双方战场,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迫使深受其祸无法生存的江西民众逃离家园,外迁到一江之隔、地广人稀、了无战事、相对安宁的蕲黄之地。其二,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江西残破太甚,湖广已相对恢复元气,且距离较近,就因循元末江西民众外迁路线,制定移民政策,鼓励江西民众大规模迁居湖广,特别是到蕲黄一带定居垦荒,甚至由官府组织江西民众迁居蕲黄,从而使洪武年间,江西民众迁居落籍湖广又形成高潮。 明朝末年,形成“江西填湖广”移民第三次高潮。 形成第三波移民高潮的原因,主要是明末长期战乱和水旱蝗震等自然灾害,迫迫使大批江西民众北逃到蕲黄并落藉定居。魏源在《湖广水利记》中记载:“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见《古微堂外集》卷6) 综合各方面资料可知,“江西填湖广”移民主要出自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州府,大致是现在的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一带,尤其以饶州府之鄱阳、德兴、安仁、余干、浮粱、乐平等地民众外迁最多。 “江西填湖广”移民以波阳瓦屑坝为移民聚散地和出发地,所以,瓦屑坝成为江西填湖广移民后裔一致认同的根。 瓦屑坝的具体地点,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明初大移民之聚散地——江西瓦屑坝》一文中有明确指向:“今波阳县城西面一个叫做‘瓦燮’的村庄,……‘瓦燮岭’就是元末明初的‘瓦屑坝’。瓦燮岭今属莲湖乡,离波阳县城鄱阳镇(即当年饶州府治)不过一二十里,处于鄱江三角洲,离鄱阳湖的汊湖大莲子湖不过十来里,周围湖泊密布,水路通畅。……当年的瓦屑坝是一个濒临鄱阳湖、靠近鄱江的聚落和水运码头。”(转引自鄂豫楚黄张氏宗亲联谊会会刊《鄂豫楚黄张氏》2010年第3期) 地方历史文献中对“江西填湖广”的有关记载 成千上万户江西移民扶老携幼,远途跋涉,迁入两湖,自主择居,受相对地理位置和迁移距离的影响和制约,鄂东是江西移民定居首选之地,故而蕲州和黄州各地皆有大量江西迁居落籍民众,有“居楚之家,多豫章籍”之说。虽然具体迁入人数已无法确知,但迁居人口之多,声势之大、影响之广却是闻名古今。地方志、宗谱等地方历史文献对此多有记载。 据宣统元年《黄安乡土志·氏族录》记载:黄安在元代以前有40个姓氏迁入,以江西最多,来自江西饶州、南昌、九江、吉安等地的姓氏多达34个,占外来移民的85%。如:张姓“始祖文德,江西余干人。”卢姓“江西临川人,避难迁黄冈中和里花园铺。”黄姓“始祖万三,江西南昌人,元至正甲申举人,避陈友谅乱,迁黄冈。”邹姓“始祖迁八,元进士,官主事,元末由江西新建县卜居麻城点兵山。” 1992年版《红安县志·人口》中分析了红安县35个姓氏的源流和分布情况,其中(华河)王姓、韩姓、周姓,(县城)张姓、徐姓,(八里)刘姓、胡姓、詹姓、卢姓、钟姓、何姓、邹姓、熊姓、戴姓、黄姓、余姓等16姓氏可以确定是元末明初由江西迁居的,几乎占了所知姓氏来源的一半。 据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介绍,从2005年3月到2006年8月间,他们在麻城境内收集了142套族谱,这些族谱涉及麻城125个姓氏。麻城市2011年总人口116万,此125个姓氏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95%左右,较全面地反映了麻城人口的来源情况。钟世武、曾锋对这142支家族之源流进行分析后认为:“从江西迁移到麻城的姓氏及宗支有125个,占入籍麻城家族的88.03%。其中,来自江西“瓦屑坝”这个小地名的有41支,占外籍移民总数的28.9%,占江西移民的32.8%。在这142套家谱中,只有17套族谱未反映其祖源自江西。而这17套族谱中,有3个姓氏来源未注明,有7套只注明是从麻城的邻县红安、罗田、阳新等地迁入,而麻城邻县也大部分来自江西,所以这10支姓氏是不是来自江西还很难说。” 2011年版《麻城市志·人口》对麻城移民情况记载颇详:“境内的现有人口大部分为江西移民后裔,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收集了境内142套族谱,这些族谱涉及境内人口较多的125个姓氏,覆盖境内总人口的94.8%。通过对这142支家族源流分析,从江西迁移到境内的姓氏及宗支有125个,占这批族谱人口来源的88.03%。其中,来自江西瓦屑坝的有41支,占总数的28.9%。外籍人口入籍境内的时间以元末到明中为多,上述142支家族的族谱中,133支注明了迁麻城时间,分别是:唐代2支,宋代14支,元初2支,元中3支,元末28支,明初62支,明中19支,明末2支,清代2支。从元末到明中期,迁到境内的多达109支,占总支数的82%。” 新洲三店地方志办公室曾对三店区116个姓氏进行统计,并对其中50个人口较多的姓氏进行源流考证,认为:“大部分姓氏是在元代以后陆续从外地迁入的,大致来源为:一、明朝洪武初,奉诏从江西移民而来;二、明清民国时期在湖北、黄州、河南等地为官、经商、做艺的人,途经此地;三、世居此地的老户。其中以第一种为最多,第二种次之,第三种极少,也可能还有其它一些原因。”(引自《新洲县地资料选辑》第二辑)。其中元末明初由江西迁居三店姓氏的主要源流情况如下: 姓氏始迁祖原籍迁居三店时间 万万武希江西洪武初 马马成辅江西筷子乡洪武二十四年 王王瑞卿江西元末 方方伯武`江西洪武二年 邓邓均材江西洪武初 石石谷禄江西都昌县白水塘洪武四年 刘刘广三江西梓溪明初 朱朱英江西洪武四年 许许明甫江西饶州东平洪武初 宋宋寿山江西饶州余干县瓦屑坝洪武六年 邱邱兴于江西饶州余干县岭茅余洪武初 何何万江西洪武初 吴吴琳江西饶州乐平县洪武初 陈陈昌杰江西明初 陈陈杰江西洪武二年 杜杜锋江西饶州洪武初 张张能用江西饶州洪武年间 周江西饶州余干县瓦屑坝元末明初 段段国荣江西广信府弋阳县元末 胡胡伯猷江西南昌元末 胡胡子文江西饶州洪武初 施施贤辅江西饶州余干县明初 徐徐宗岳江西饶州乐平县洪武二年 郭郭仁甫江西饶州余干县洪武二年 栾栾胜一江西饶州洪武初 高高海峰江西饶州元末 黄黄文昭江西饶州鄱阳古楼埠洪武初 萧萧鹏江西建康府洪武初 曹曹清甫江西饶州乐平县洪武初 彭彭元江西洪武年间 程程同瑞江西都昌县南桥明初 喻喻聪四江西饶州乐平县洪武元年 曾曾祯江西卢陵县迁营乡洪武二年 戢戢士圣江西洪武初 廖廖碧江西元末 谭谭天八江西饶州余干县元末 蔡蔡祥甫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洪武初 如此区区一隅之地,密集元末明初由江西迁居而来的众多宗族,可见“江西填湖广”声势之众,规模之大。 查阅黄冈市各地家谱,家族自江西迁居落藉蕲黄者比比皆是。 如蕲州的熊、管、萧、顾诸姓; 如广济的方、邢、钟、蒋、阮、甘、毕、闵、樊、邹、章、费、向、喻、许、高、洪、魏、丁、姚、曾、冷、江、金、华、寇、傅、陈、李、张、舒、杨、柯、朱、戴诸姓; 如黄冈的舒、万、刘、童、殷、官、詹、吴诸姓,他们的始迁祖多数来自江西。 乾隆麻城《胡氏族谱序》称:“始祖胜三公生元顺帝年间,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罗塘乃其居址。尔时初被徐兵毒,继而友谅肆虐,而江州豫章之地,日无宁所,草木皆惊。一时望风远走者,正不止我祖矣。及洪武定鼎迁府,其偕来胞兄荣一荣二,各居一处,我祖胜三公始析居兹土。”? 民国麻城《陈氏宗谱》称:“我始祖陈太大人,系江右饶州府人氏也。饶州生齿繁庶,穿木为田,难容耕凿。开科擢起,有文武二公,乃太祖同胞昆弟也。始祖意欲各立门户,闻红头巾作乱,杀戳甚众,土旷人稀。太祖乃抛弃故里,自饶州历鄱阳风涛,经历险阻,至湖广黄州府,访黄麻二县界地,名黄泥畈落钗河古刹天齐庙一带,此处人心醇而风俗厚,遂以旅人寓焉。” 张际春详考了红安县一百个姓氏的详细源流,认为红安姓氏大多数与“江西填湖广”有着密切联系,并在编著的《红安百家姓氏源考》中进行了详细记载,如红安刘氏两支,其一原籍江西南昌府,于南宋隆兴年间迁居麻城锁口,其一原籍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居红安八里太平。书中还记载道:“元代至正年间江西饶州鄱阳人周秀,子名周铣,周铣生有四子,长子名周兴,次子名周隆,三子名周茂,四子名周盛。明洪武二年(1369年)周兴偕二弟周隆为江西填湖广移民,自筷子巷出发移迁到黄冈县中和里周家大屋卜居,即今红安县觅儿镇周家大屋。” 按照明初的户籍管理规定,户籍以入籍早晚分为土户、客户两大类,元朝以前的土著户为土户,明初以后新入籍的为客户。但经过“江西填湖广”后,江西迁至蕲黄的客户往往在人口数量上超过土户,成为蕲黄人口的主要成分,经历百年后,这些“江西填湖广”的江西老表也成了黄州土著。 江西填湖广促进了黄州文化教育的兴盛 “江西填湖广”给鄂东地域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人口的变迁,还有文化教育的兴盛。宋代以前,江西是唐宋文化精华之区,庐陵文风鼎盛,才秀辈出,俊杰星驰。白鹿洞书院是古代书院办学之样式,享有“海内第一书院”盛誉。而湖北文化重心也在荆州、襄阳地域。相对而言,蕲黄二州土著文人不多,文化氛围不浓,社会地位不显,处于文化高地的边缘。 大量来自人文发达地区的江西民众迁居鄂东后,江西文化随之浸润,蕲黄文风为之一振。自明代始,黄州府广设学校,弦歌悠扬,科甲鼎盛,人物飚涌,人才济济,俊杰络绎,名士纷呈,著述繁多,学术灿烂。因之,荆楚文化重心由荆、襄之地向黄州转移,黄州进入文化高地的中心。这种文化地理的变动,改变了湖北文化重心长期徘徊于江汉地区的格局,史称“楚风东渐”,是湖北人文历史上第三个黄金般鼎盛时期,黄州因此赢得“唯楚有才,鄂东为最”的盛誉。这其中,詹同、刘子壮两人堪称代表。 明太祖朱元璋的名臣詹同,原籍江西婺源,元末任郴州学正,因兵乱迁居黄冈,从仕于陈友谅,任翰林学士承旨。朱元璋攻占武昌,召其为国子博士,赐名同,历任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吏部尚书、《日历》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等职,编写有《皇明宝训》等。《明史·詹同传》称:“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清顺治时状元刘子壮(1609—1652),其先祖是江西清江县人,明朝初年迁居黄冈县堵城雅淡洲(今属黄州区)。他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于乡,清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殿试,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国史馆修撰。他是清初著名学者,博综群籍,精制举文,雄厚排傲,淩铄一切。《清史稿·选举三》称:“开国之初,若熊伯龙、刘子壮、张玉书,为文雄浑博大,起衰式靡。” 资料来源:《黄冈文史》。 |
童年是一首赞美诗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童年是一首幻想曲遥想未来充满
为加强我县矿产资源管理,配合推进全县“扬尘治理”专项行动,不
“我宣布,2023年黄河厂水库防汛抢险救灾应急演练现在开始!”5
煦暖五月,扬帆奋进正当时;王府胜地,四方宾朋共襄盛会。5月26
说起中医,不得不聊聊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医药学家,被誉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