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甘才志✦抢占制高点 江清明✦星月交辉,映照蕲阳教苑 张北平✦永不消失的钟声 李 韧✦走进校园(组诗) 周志启✦亲近每一朵蓓蕾(组诗) 抢占制高点 ——蕲春教育巡礼 作者\甘才志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制高点,谁占领谁就能掌握未来,引领风骚。 蕲春县的制高点要不要占领呢?由谁来占领呢?县教育局一班人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答卷,扉页清楚地写着“建”“教”“学”“管”“改”五个大字,让我们来看看里面的内容吧: “建”—— 走进蕲春县第五实验小学校园,让人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一所县城的普通小学,是由原来几个“村小”合办而建的。“五小”占地90余亩。仅一个体育场就占地30亩。体育场下面是停车场,家长接送学生从停车场进出,避免了学生淋雨和拥堵交通的发生。教学设施是一流的,60个班能容纳3000名学生。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独立布局。教学区除教室外,配有录播室、创客室、数字书法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计算机教室、实验室,功能一应俱全;生活区的大食堂能供三千人就餐,一、二年级学生送餐到教室,其他各年级学生到大餐厅分区领餐,秩序井然,生活标准达到了科学配餐的要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家长还有什么担心的呢?“最好的房子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教育。”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如今实现了。“五小”仅是一个样板,新建的县实验小学河西校区如此,刘河“实小”也如此,今后全县新建的学校都如此,好的苗圃才能育出好的苗木。教育局的同志如是说。 “教”—— 教学的重点是教师。曾几何时,教师被认为是“全能”的才适用,体育教师能教语文,美术教师能教数学,小学教师能教初中,不懂就临时学,头晚学会了第二天上讲台,一些地方还当作经验交流呢。是的,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年代,学校只能这样作。进入新时期,师资不缺了,可仍有学校这样做,原因是想进城的教师多,进城的机制延用老一套,批“进”批“出”的权力在教育行政部门,不是学校,于是就出现了城里教师过多,乡下教师奇缺的现象。而城里教师多又不是多在主课教师,一些学校的副课教师多于主课教师。主课教师分布也不均匀,“体音美”教师教“语数外”的事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不仅城里学校有,乡镇学校也有。县教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后,采取“扩容积”“教联体”“按需调”“统筹考”的办法,打出一套组合拳,有效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扩容积”是扩建城区学校。根据目前存在的“人往城里流”的总体趋势,县城漕河扩建了第五实验小学、第六实验小学、县“实小”河西分校,增加了7000名学生和300名教师的容积量;“教联体”是每所城里学校联一所乡镇学校带一所“村小”,组成教学联合体,教师在联合体内合理流动;“按需调”和“统筹考”是由各学校提出所需教师名额,新招录的教师一律到基层学校,符合条件后可以择学校,学校也要择教师,形式是参加统筹考。此办法实施两年来,就把教师分配不匀的问题一揽子解决了。现在,再也没人为调动而跑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心尽其专,教师的热情都发挥在教学上,如此教出的学生哪有不上进呢? “学”——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的最佳方法。针对以往存于教学环节中的弊端,县教育局亮出“不补课”“不排位”“不办重点班”的警示牌,解决了教师上课不用心、补课很专心,教学有偏心,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等问题,树立均衡、持久、长效的教学思想,扭转了长期存在的“重点突出、整体下滑”的教学局面。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相同的阳光,学习热情骤然高涨。 “管”—— 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区域内全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整体活力。教育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有别于业务管理,是一个最能体现管理水平的独立系统。县教育局审时度势,打出“撤组”“联体”“党管”一套组合拳,局面出现了可喜变化。“撤组”是撤消全县乡镇办教育组,取消“中心学校”的行政功能,人员安排到各学校。教育组和中心学校承担的管理职能一部分收回到县教育局,一部分分配到新成立的“教联体”;“联体”是“教联体”的简称,如刘河镇教育组和中心学校撤消后,成立了以刘河实验小学为中心的教联体,管理辖区内两个校区11所小学,每个校区和小学各有校长,校长对本校的校务负总责,教学业务上接受教联体学校的指导与协调。各校区和学校实行双重领导体制,行政上接收县教育局领导,教学上接受教联体学校的指导与协调;“党管”是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刘河“实小”成立党支部,各学区和学校成立党小组,党支部接受上一级教联体学校党总支的领导。党组织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校长实行负责制。如此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校长一人说了算”的弊端,强化监督,减少了教学和人事管理上的失误。 “改”—— 教育改革是在探索中推行的,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多年来的经验证明,教育体制总是在“不改则死、一改则活、一活则乱”的怪圈中循环,正如政治体制中的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社会管理中放与统的关系。蕲春县教育局坚持党管教育的原则,与上级保持高度一制,按照省委教工委的部署,今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融合型教联体”改革,雷厉风行,快速推进,成立22个教联体核心学校,统筹协调29所初中、109所小学成员学校,实现了编制、机构、人员、制度、工作五到位。新学年开始后,新机制启动了,全县教育系统出现了一派你追我赶、欣欣向荣的局面。 无数事实证明,山因势而变,人因思而变,事因人而变,蕲春教育因换思路而变。抢占制高点,是昨日的奢望,是今日的行动,是明日的捷报! 作者简介 甘才志,湖北省作协会员,黄冈市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儒陈诗》,中短篇小说刊发在《长江文艺》《长江丛刊》《都市小说》《芳草》等刊,十余篇散文发《湖北日报》东湖版,先后有百余万字作品发表在全国省级以上报刊。 星月交辉,映照蕲阳教苑 作者/江清明 蕲春旧称蕲阳。蕲春历来崇文重教,旧时的蕲阳秀才、进士、举人、状元不计其数,“水漫红石头,状元满街游”,境内蕲州镇红石头一小街这一说法便是很好的佐证。而今的蕲春享有“教授县”“人才之乡”等美誉,建国后,6000多位教授级人才从这里走出,蕲州东长街、赤东范铺村是众所周知的“博士街”“教授村”。不足500米的东长街就有博士126人,而范铺村既长庄稼,又盛产教授,有教授80余人。蕲春的人才库里,明代医药双圣李时珍,当代国学大师训诂学家黄侃、文艺批评家胡风等当属佼佼者。 蕲春地处吴头楚尾,长江北岸,交通发达,信息通畅,陈旧的观念和固有的思维通过这里汇集、交叉、碰撞,然后裂变成“书者——智者”的思维定势,让孩子通过进校读书得以教化,并以此改变命运。一个家庭没出个“读书人”是很没面子的,甚至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的感染熏陶下,城乡上下,好学成风,如此人文地脉,孕育出颇有质地感的“教授县”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继续向共和国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人才,让“教授县”的名号更加响亮,是摆在蕲春县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着重思考的问题,也是大蕲百万子民企盼和津津乐道绕不过的话题。谁家没有孩子?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出人头地、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大投入,合理布局学校是第一抓手。没有校园,没有好的教学环境怎让孩子静心读书?蕲春提出了撤县建市的目标,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旧城区的改造和新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县城人口密度逐年增加,原有的学校根本容纳不下进城的孩子,急需扩容增校。蕲春县第五和第六实验小学相继动工建设,并投入使用。五小在城东。城东原是新兴的节能灯具城,十几年的发展渐成规模,随之而来的居住楼盘相伴相生。根据地形地貌,依山就势,投入1.32亿元,一个占地面积近100亩的五小应运而生了。 城南是新兴的行政办公区,也是宜居之地,巨无霸的蕲春县第一实验小学新校区虽然相距不远,6000多名学生早已饱和,急需一所新校缓解压力,这就有了六小。六小占地面积60亩,投资8200万元。五小和六小两所新校均按高标准要求设计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学校教学区、活动区和生活区相互独立,一切按国家标准配备录播室、创客室、数字书法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卫生室、校园电视台、计算机教室、科学实验室等。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气息覆盖校园每一个角落,随行的一位县老领导看后大发感慨:这设施哪里像小学,不看学生,还以为进入了大学校园,比我当年就读的华农还要好不少。 在西方和一些宗教地区,最好的建筑是教堂,那是宗教信仰之地,在蕲春,最好的建筑是学校,那是立国育人之所。为弥补河西工业园区学校的不足,提前谋划,设立了蕲春县第一实验小学河西校区,避免日后无建校用地之困。 蕲春第一高级中学自1951年建校以来,为国家培训了不少高级人才,光恢复高考后,就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人才16000多名,是湖北省示范中学。近五年高考,有14人过北大、清华线;有9人被北大、清华录取;2人夺得黄冈市理科状元;1人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2人进入全省高考总分前15名。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黄冈市教学工作“优秀奖”。从建校至今,70多年了,校园与当今传授解惑环境条件极不相符,迁址刻不容缓。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全县之力,将人才的摇篮蕲春县一中迁建。新一中位于城南东壁大道奥体中心对面,蕲河之滨。占地338亩,总建筑面积165701.85㎡。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53396.93㎡:3栋教学楼、1栋实验楼、1栋艺术中心、1栋教科研中心、1栋学术交流中心、1栋德育教育中心、1栋体育活动中心、1个标准操场、8栋学生宿舍、1栋学生食堂、3栋教师周转房。投资6.8亿元。现已动工建设,3年后即可搬迁。 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蕲春教育的另一大亮点。为推进县域融合型教联体建设,顺应百万群众呼声和建设教育强县的民生举措,加强教联体建设,坚持城乡配、强弱配、大小配、远近配四个原则,突破原有乡镇、学校的限制,分学段将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捆绑在一起。一所城镇学校与几所乡村学校全面重组,实行“一校多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7月10日,全县22个融合型教联体正式挂牌,并在探索中运行。与此同时,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素质和师德教育,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教师楷模汪金权那样,默默耕耘教坛的红烛。 如果把蕲春千万个教师比喻成浩瀚天空中的星星,那蕲春教育界的管理者则是倾洒银辉的月亮,星月交辉,映照着蕲春教苑。教授县的荣光有这些星月相伴,更加光彩夺目。 作者简介 江清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6岁就有短篇小说《桥头街轶事》问鼎《丑小鸭》。迄今在《长江文艺》《长江丛刊》《芳草》《当代小说》《小说月刊》《佛山文艺》《短篇小说》《奔流》《莲池》《散文选刊》《海外文摘》《湖北日报》《中国青年》《知音》《金融时报》《中国文化报》《南方周末》《江南时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有多篇作品上各类选刊和获奖,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爱你好难》和纪实文学作品集《伊甸园,不该偷吃的禁果》等。曾下海经商过,搁笔近20年,2020年复笔。 永不消失的钟声 作者\张北平 过去的校园里提示上下课的声音不叫铃声,叫钟声。七八十年代,每个学校升旗台后面的房梁上都会悬挂一口古老的铜钟,汤碗口大小,里面悬一个铜球,球上悬一根长线,人站在长线下拉一下绳,钟就“当------”地响一下。我小学时的老校长就站在长线下敲了一辈子的钟。 记得我进入小学的第一天,有着花白头发的老校长站在升旗台下给我们训话,我们一帮小萝卜头一样的人儿齐刷刷地站在升旗台下,毕恭毕敬地听着校长喋喋不休地说着要怎样遵规守纪,初秋的太阳直逼我们的眼睛,汗珠殷勤地从额头滚落下来。我们大气也不敢出,只盼望校长的训话快点完毕。正在我们不厌其烦的时候,校长突然话锋一转,他说到了学校的钟声,他说,学校里的钟声是按照作息时间、按不同的节奏响的。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三声三声地响是预备;当-----当------当------一声一声地响是上课;当当-----当当-----两声两声地响是下课。说着,他走到那铜钟的下面,拉起绳子把预备、上课和下课的钟声都给我们演示了一遍。那钟声十分地清脆悦耳,在乡村小学校的上空肆意悠扬地回响着。我们好奇极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铜钟,心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去敲两下,那该多有趣啊! 那时候,我似乎魔怔了一般,每天都在想着怎样背着老师去敲那口钟,我甚至幻想出那铜钟下的绳子在我手中摇摆的样子来。遗憾的是,每次我趁老师不注意去敲打钟声的时候,自己的身高都够不着那绳子。 一个星期天,我死缠乱打终于说动我的堂哥跟我一起翻过学校的围墙爬进去敲钟,我们从教室里搬来两把椅子叠在一起,再爬上椅子,我们兴奋极了,手忙脚乱地敲了起来。可惜那钟并不听我们的话,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敲不出预备、上课和下课的节奏来。倒是钟声一直响,惊动了住在学校不远处的校长,他急匆匆地跑到学校来。见是我们才长吁了一口气,还伸手摸了摸我的头说:“小家伙,想敲钟那就好好学习,将来当个老师,那就天天有钟敲了。” 后来,我真的当了老师。老校长还在村办学校里当校长,他经常给我写信,告诫我做一个好老师要热爱学生要为人师表。我在管窑的南征中学教书的时候,学校里也有这种老式的铜钟,只是南征中学不同于我读小学时的那种村办小学校,钟声是没有办法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的,学校的四周装了好几个电铃,每到预备、上课和下课的时间,电铃就会“叮铃铃------”“叮铃铃------”地自动响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老师敲钟的麻烦。学校也由过去的瓦房变成了楼房,每当学校停电的时候,老师们还是轮流值日,那口古老的铜钟还是会“当-----当------当-----”地响起来。每次我去敲钟的时候,我都会响起那个敲了一辈子钟声的小学老校长,想起他慈祥的微笑,想起他说的想敲钟就当老师的话语来。 再后来,我因工作调动,进入了县教育局。十年前的一天,父亲给我打电话说老校长来城里找我帮他办点事,让我赶紧去老车站接他。我赶紧请假骑着摩托车赶去老车站。原来是校长听说城里的学校有一种电铃,不是“当当当”的声音,也不是“叮铃铃”的声音,而是一种亲切,甜美的提示音,他想让我带他去实验中学看看,回头也给村里的学校装一个。 我把老校长带到了实验中学,看着学校里实验室、风琴室、舞蹈室、计算机教室和音乐教室一应俱全,校长的眼中充满了羡慕的神采,他告诉我,虽然村里的学校现在也是三层楼房,学生也有了干净的饮用水,学校有了干净的卫生间,但是和城里的学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他说,他现在不是校长了,虽然他早就可以回家颐养天年,但是他喜欢看着一茬一茬的学生来了又去,去到了更高等的学校。而他更喜欢用钟声敲打着四季,敲打着岁月,敲醒一个又一个懵懂的心。他现在在学校里帮忙敲敲钟,打扫打扫卫生,做一点杂事,他的孩子都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他想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钱给学校装一个像城里学校一样的电子铃,这样,如果有一天他离开这个世界了,好歹也能给孩子们留点什么。 我帮老校长选的是那种音乐电铃,设置好作息时间就会有音乐播报“上课时间到了,清迅速回到教室,准备上课”和“下课时间到了,老师您们辛苦了,同学们,请有序上下楼梯,注意安全”的悦耳音乐。老校长乐呵呵地带着新买的电铃搭车回去了。我站在老车站里望着他转身离去的背影,心中不由又想起我进学校第一天,他站在升旗台下给我们敲钟时的画面来,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那时满头青丝的老校长,如今却是满头白发,步履蹒跚了。 10月11日,我再次走进了县第五实验小学、县第六实验小学、县实验中学、县实验小学河西分校、刘河实验小学参观时不经意间听到校园里响起“上课时间到了,清迅速回到教室,准备上课”的上课音乐铃声温馨提醒时,不由的再次想起我的老校长来。我多么想与我的老校长分享分享他所掂念的蕲春教育:近两年我县清北录取16人,一本人数两年过千人大关,高分人数始终全市领先。国家还投资了6.8亿的建设新蕲春一中。今年全县的义务教育学校和学前教育都实行了融合型教联体了,城乡均衡教育,他所担心的"城里挤农村空"的不均衡教育今年已经彻底变了。如今每所中小学都有功能室,管弦乐、锣鼓乐不绝于耳;民族舞、拉丁舞优美展现;学生在书桌前挥毫泼墨,在篮球场上活力飞扬。县实验中学还建了新的运动场和清风文化长廊,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我多想告诉他,我们蕲春县教育局以潘华局长为首的一班人今年全力推进融合型教联体,这种新的发展取向不仅会提升乡村教育发展的信心与能力,打开乡村教育发展新格局,而且必将为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下课时间到了,老师您们辛苦了,同学们,请有序上下楼梯,注意安全”,刘河实验小学的铃声又响了,我和几个朋友在刘河小学的校园里静静地站立了一会,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愉快地奔跑,做游戏。朋友们深深感叹:现在蕲春县的学校房子变大了,操场变绿了,教师变专业了,城乡差别变小了,教育质量整体变好了……而我却想起上课铃声的转变,钟声,铃声,音乐温馨的提醒声--------光阴最易把人抛!恍惚中,我似乎又看到那口古老的铜钟“当-------当----当-----”悠然地回响在悠长、悠长的岁月中。 作者简介 张北平,黄冈市作协会员。文学爱好者,有多篇作品发表各级各类报刊和网络。 走进校园 ——一个民办教师的随记 作者\李韧 写在前面:这篇随记,表述本人作为一个老民办教师,随县作协同仁走进几所校园的一些见闻和感悟,供关心蕲春教育的同仁参考。 ◆五小 教学楼,地下车库,报告厅,若大的运动场 来到五小 我惊呆了,犹如 见过的黄高,黄冈师院 华农毕业的同行者感叹 比那时的华农豪华 我随手翻开一本小册子,80多位同学 分享他们找到学习好方法的钥匙 那么好的教学环境,条件 印证了一句古语 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 ◆六小 一座规模宏大的校园 三年时间 替代了 一片山坡,几方鱼塘 文化立校 一开始 就进入大厦根基 校园主雕塑,红色壁画,名人文化长廊,科技园,地理园,阅读园,农耕园 应接不暇 农耕园里 有学生耕种 操场上 有学生操练 在六小 我看到的不只是分数 还有 素质 ◆河西校区 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接纳44个学幼班,计2000学位 县实验小学教学点延伸到了城郊 涉及九村,二个新建小区 近距离 我看到黑板上的投影仪 天花板上的护眼灯 老师耳边的扩音器 拼音字幕 还有不同楼层里的电视台,舞蹈室,计算机室,心里咨询室,实验室 城郊教育 已融入实验小学教联体 农民的孩子 享受到优质的红利 ◆实验中学 改造运动场,科教楼广场 新建清风文化长廊,高标准综合楼 356名教师,5600名学生 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 自律自信,全面发展 连续四年中考第一,全县基础教育排头兵 获得了好口碑 黄冈与县一中优质生源基地,清华北大的摇篮 86年建校历史 自我扬鞭,再造辉煌 ◆刘河实验小学 见到了 一座乡镇新建小学,投资3800万 下辖2个校区11个完全小学,一个教学点 我想了解教师知识结构 翻开档案 看到了三化 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一个乡镇实验小学 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 英语,体育,音乐,美术达标率100% 一桶水套一碗水 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之重要因素 我一个老民办教师 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一中建设工地 县一中近年考入北大清华学生位于全省前列 县一中走出了院士骆清铭等一大批精英人才 我已烂记于心 投资7.5亿,县一中要整体搬迁了 在新建工地 那一排排圆柱体钢构 将从地面直接打入地下 获取足够的深度 再从内部浇灌 组成铜墙铁壁 然后 默默无闻 矗立地面 支撑起 一个高大帅气的新一中 ◆百年树人 围绕人民满意 着眼于做好基础义务教育文章 蕲春教育围绕均衡,公平,优质 打响了一场攻坚战 教授县教育新篇章 掀开了 作者简介 李韧,公务员退休。湖北作协会员。出版文学作品集《春天畅想曲》《时光》《风景》。于公开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偶有获奖。 亲近每一朵蓓蕾(组诗) 作者\周志启 ◆一块地与一粒种子 当作业本一样抚平 取名“农耕园”,方寸之地 由此占用“六小”大半的阳光 幼芽不断高出 任由牵引,倒置或重复 所有枝条已准备好花朵 土地眼里噙着泪 一直不说话 哪怕季节总是毫无防备 怀里,仍有种子等待营救 困在底部太久 蹲守或欠身,都牵扯旧疾 庆幸的 在荒芜之中 我们还能找到一些光亮 ◆铃声 预备铃,上课铃,下课铃 一天中,听到最多的声音 顺从铃声的指引 学生们清晰地知道 下一刻,应该抵达哪里 铃声响了 像不约而至的节气 冷热总在不经意间互换 生活和工作,也无法阻止 寒凉从体外走进体内 中年之后 幻觉领先于听觉 如果碰到那个突然竖起耳朵的人 请不要惊动他 太多铃声需要一一认领 ◆时光内部 从二楼窗户往下 一群孩子绕塑胶跑道不停转动 操场宛如一个巨大的时钟 有秒针,也有嘀嗒走动的分针 他们或许在模仿 或许一直不甘被超越 其中,有个孩子正飞快后退 那是最奢侈的 ◆蓓蕾 用一枝粉笔打蔓,剪枝 在此梳理了近三十年 不停被扎伤 又被花开反复治愈 他只是一个乡村老师 用躬耕的身姿亲近每一朵蓓蕾 用尽礼数 善待内心深处的圆满 面对身体陷落又蓬勃的部分 他是春天的随从 ◆花帽 认定一朵花,就不顾一切 护住怀抱里的芳香 交出热情,黑发 任风吹,任霜冻,雨雪沿指间流走 眉头始终明亮 总在不经意间,突然绽放 我已心甘情愿脱落 不必追,不必目送。师生一场 许我替你老去 ◆空房子 结石被取出 深夜醒来,仍惦记空了的位置 虽不再需要按压来止痛 失落在暗中不断变幻形状 不断扩大并巩固空的容量 连简单的招呼,答问,也暂时没了 每学期结束,看到孩子们离校 如同一些判逆的石子从体内摘除 那一刻,体内有数不清的痛点 如果有些石头从此停下 不再生长 我愿一直忍着,一直病着 ◆六月雨歇 送走孩子的教室,四处漏风 一副举目无亲的样子 那么多雨水像急促的鼓点 来不及寄身檐下 我们之间,从未有过完整的情节 有人忘记带伞,有人赤脚趟水 习惯探过雨缝立成锃亮的伞骨 暗中撑出一片天空 被唤醒,又注定被忽略 还有茫茫前程等待休养生息 时光总在每一个六月轻了又轻 借此侧身庞大的雨势 作者简介 周志启,八零后,湖北省作协会员。爱诗,写诗,诗作散见《诗刊》《星星·诗歌原创》《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林》《绿风》《诗收获》《芒种》《牡丹》《湖北日报》等。 |
在早年鄂东人际交往中,酒席提供了一个平台,平日大家都是与田地打交道,与日月、耕牛、家人为伴,只有在有
蕲春县李时珍中医院原名蕲春县李时珍医院。蕲春县李时珍医院的前身为1935年天主教在蕲州创办的意大利刘神父
北伐军鄂东之战民国15年(1926年)9月9日,皖系军阀孙传芳部第五方面军陈调元军集中武穴,阻止国民革命军围
徐国华,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湖北蕲春县彭思镇余凉村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毕业于蕲春一中。1986年
经统计,《湖北通志·艺文志》总共收录清代黄州府人物826位,分属于他们的著作共1311部,其中,经部即儒家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