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新闻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风格切换
蕲州在线
搜索
[切换区域]

合作化时期的黄冈农村经济(1949-1957)

2023-11-15 11:29 1108
(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一、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黄冈地区自1950年11月开始实行土地改革,到1953年春基本结束。彻底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全区190多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农业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导下,广大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一)土改后的农村还非常贫穷、落后,个体农户在经济上十分脆弱。黄冈地区人多地少,土改后,人均耕地1.49亩。其它主要农用生产资料都比较缺乏。据1952年浠水县望城乡15个自然村的调查,在19户雇农和手工业工人中,土改前6户共2   头耕牛,3户无耕牛,5户共3 部水车,14户全缺;8户有4   具犁,11户全缺,耙、耖有2户各一具,其余全无;主要锄头10户有10张,9户缺。土改后,除6户雇农共分得l头耕牛和犁、耙、耖各一具外,其余户同土改前一样。合作化时期的黄冈农村经济(1949-1957)
广大农户特别是贫雇农生活虽然比土改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生产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缺乏耕畜、农具、生产资金是普遍现象。浠水县田汉松互助组7户人家一套(犁、耙、水车)农具;蔡德华等7户共32亩田地,只有3条牛腿和一条牛尾巴。农民不仅不能扩大再生产,甚至简单再生产也难维持。在这种条件下,他们要克服困难,进行生产,最好的办法是彼此合作、互相帮助,使有限的耕畜、农具和劳力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就是说,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是最佳的历史选择。(二)战胜自然灾害,呼唤着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黄冈地区自然灾害频繁,解放前“十年九淹,三年两旱”。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翻身作主人,但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却无能为力。“独木不成林,棚柴火焰高”。农民呼唤着组织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特别是在1954年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农民从常年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抗灾中所经受的严峻考验,看到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从而积极要求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据统计,全区在水灾前,互助合作面为42%;到12月底,发展到68.3%;其中有160多个是农民自办起来的所谓“自发社”。合作化时期的黄冈农村经济(1949-1957)
1978年夏,黄梅县80多万亩农作物面临干旱。全县干群引江水、抽湖水、提库水,抗大旱,誓夺粮食大丰收。(三)老区人民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互助合作道路就是跟共产党走。黄冈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老区人民听党的话,坚决跟共产党走,党指向那里,就奔向那里。早在大革命时期,部分地方就有组织变工互助的经验,给农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所以土地改革一结束,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并作出了一系列有关组织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群众就热烈响应。他们说:“过去跟着共产党是拿起枪杆闹革命,现在跟着共产党走是搞好互助合作”。一批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带头响应党的号召,很快成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骨干。浠水县望城乡贫农协会主席饶兴礼,在1952年春天带头办起全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四)小农经济是十字路口的经济,只有组织起来才能避免两极分化。土地改革以后,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仍然是个人私有。当时,在农民中,一方面存在着发展个体经济和实行互助合作两种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人因种种原因失去生产资料,另一些人则凭借某些优势不断聚集生产资料,以致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买卖耕地、聘用雇工,放高利贷、放青苗债、屯积粮食、投机经营等等现象,各地都有所发生;就是在基层干部中也不乏其人。据统计,当时各县参加集训的2470名干部中,有上述情况的占14.7%。另据蕲春、浠水两县980名共产党员的调查,情况更严重,约占20%。再看农民,据7个乡4161户的调查,出租土地的户占总户数的11.37%,出租的土地占全部土地面积的7.7%;承租户占总户数的24.37%。出租户中有60%的是孤寡老弱、残疾、烈军属和缺少劳力的农户。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使农民避免两极分化呢?出路就是改造小农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共同致富道路。合作化时期的黄冈农村经济(1949-1957)
1952年,浠水县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村民报名入社。(五)黄冈地区农民历史上就有换工互助的习惯,也为建立新型的互助合作关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农民为了战胜灾害,不违农时,常常亲帮亲,邻帮邻,互相帮助。他们大都是采取换工、挽工、搭牛等形式。所谓换工,是指人工换人工或人工换牛工、农具等。所谓挽工,是为了抢住季节,不违农时而邀伙集中突击干活,特点是有人牵头,临时邀请,自愿组合。所谓搭牛,就是一头耕牛几户共有,或无牛户向有牛户稞牛、租牛等。有的搭牛还包括犁、耙、耖等农具一起,按耕种田亩计算代价,秋后结帐,关系比较固定。这些旧有的互助换工方式,尽管还不适应土改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要求,但它继往开来,确实为开展新的互助合作运动打下一定基础。正是上述历史前提和现实要求下,黄冈地区从1950年起就开始办农业生产互助组。这年6月6日,中共黄冈地委发出指示,要求“在生产互助中要贯彻自愿两利与发展生产的原则,克服强迫命令、登门造册的作法”。1951年春耕大生产中,浠水、麻城、薪春、罗田、黄冈等县已经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涌现出近千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其中以浠水县最多。这种互助组,是在不改变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农民固有的互助习惯发展起来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临时互助组,为季节性的劳畜变工形式;一是常年互助组,为长期定型的、有共同发展生产计划和一定组织制度的互助形式。这两种形式的互助中,临时性居多,并逐步转向常年互助。1952年,全区有60709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其中临时性互助组占85.6%,参加互助农户共有37.2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28.51%。到1953年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候,全区农业生产互助的组织面就占总农户的40%左右。1954年,在抗御特大洪水灾害的斗争中,互助合作的强大组织功能,更产生出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这一年全区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到11.43万个,其中常年性互助组4.7万个,占41.5%.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增加到83.2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60.2%。合作化时期的黄冈农村经济(1949-1957)
红安干部在田埂边开会,解决夏收和秋播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互助的基础上,中共黄冈地委到1953年又先后办起了浠水县饶兴礼、蔡德华和蕲春县高荫余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坚持用典型示范的方法引导农民从临时互助组转为常年性互助组再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3个初级社试办一年多的时间,在兴修水利、积造肥料、改良土壤、推广良种、改良农具、扩大生产门路发展多种经营、全面增产增收等方面都取得了比单干户、互助组强几倍的成效,成为黄冈地区乃至湖北省农业互助合作社的旗帜。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发展渔业等多种经营生产的互助合作组织。1953年11月,中共黄冈地委计划安排各县试办71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但实际执行结果,共办起204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40—50%,还试办了100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4年的抗灾斗争中,全区的农业社就发展到2000多个,98%的区、41.3%的乡有了农业社。这种在互助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还是私有的,在产品收入分配上除按劳分配外,还保留土地分红。它的统一经营发挥了比互助组更大的优越性,而私有土地分红又符合当时农民思想觉悟程度和利益要求,参加者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占有方面大体均等,十几户至二、三十来户的小规模也便于管理。因此,在党的积极正确引导下发展较快。到1955年,全区初级农业社已发展到3958个,人社农户由1952年的35户增加到8. 68万户。合作化时期的黄冈农村经济(1949-1957)
浠水县十月人民公社成立报喜大会会场全景组织互助合作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改变农业生产关系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有急于求成倾向。因而出现了一些冒进现象。加之在办社的过程中工作又比较粗糙,执行政策不严格,管理制度没跟上,遗留问题不少。如土地评产、投资、负担办法不当,耕牛、农具作价不公或尚未作价,对山林、鱼塘、桑茶园、竹园、果园等有的也过急强求人社,等等。以致有些地方发生砍伐树木、挖桑毁园,竭泽而渔等不正常现象。遵照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黄冈地委于1955年结合实际,在全区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整顿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整顿内容是贯彻落实各项经济政策,妥善处理具体问题,建立规章制度,健全领导核心。要求通过整社,达到这样四个标准:一是确保增产增收;二是合理分配:三是自觉接受国家计划,完成国家分配的各项征购任务;四是成为团结互助和单干农民的核心。地、县两级分管办社的干部都住在农业社里,蹲点带面,调查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地委还讨论制订了《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若干问题的具体政策意见》,有效地保护了生产力,避免了因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而继续出现些破坏现象,使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在整顿巩固初级农业社中,中共黄冈地委通过实践认识到“农业社必须按照自身条件和社员要求,循着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逐步发展。”初级社巩固了,但不能停滞不前,还要不断地引导农民从初级社逐步过渡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1月7日,浠水县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由7个初级社和周围5个互助组以及55户单干户共同组成十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首先在这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合作化时期的黄冈农村经济(1949-1957)
1964年,英山县草盘地镇岩石岭大队干群一心在山沟沟里开辟良田。同年11月15日,地委确定浠水、蕲春等县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化为特征的生产合作组织,取消了土地分红,把耕畜和大型农具作价归公,产品收入按劳分配。这种高级社如果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稳步前进,应该说是可以显示一些优越性的。问题是发展过快,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群众觉悟程度,以致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偏差。特别是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批判所谓“小脚女人”的左倾思想,黄冈地区1956年一年全部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社农户达到136.96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8.79%。在组织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同时,农村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全区供销、信用合作也都”化”到了每个乡镇。实践证明,广大农民在共产党的正确引导下,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化的道路是正确的。农业合作化时期,除1954年特大水灾外,农业连年增产丰收。粮食总产年均递增率为7.2%,棉花和油料比1952年分别增长71%和48.7%,比1949年分别增长了3倍和1.3倍;牲猪存栏数、鲜鱼、茶叶、蚕茧分别比1952年增长1.64倍、93.7%、54, 6%和48.6%。农业合作化,不仅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带来了许多现在仍在起作用的成果,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装备应用方面。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缺点和偏差,正如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在1955年夏季以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黄冈地区的实践证明,党中央的论断是正确的。尤其是1956年互助合作组织转高级农业合作社,既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也违反了农民自愿原则。有些地方还出现一些几百户乃至千户以上的大社。据统计,全区200户以上的大社占农业社总数的20.4%,千户以上的大社有5个。

合作化时期的黄冈农村经济(1949-1957)
蕲春文学
  • 张北平《登独山》

    张北平《登独山》

    登独山文/张北平都说红叶是秋风写给大地的情书,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像我,秋日要是不出门去拥抱秋风,

  • 清水河文学社社报 2023年第12期(上)

    清水河文学社社报 2023年第12期(上)

    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12期(上)(总第52期)新团员优秀团课作品展闪烁在红色中的光芒徐思晟秋日的阳光

  • 《蕲春作家》2023年第50期

    《蕲春作家》2023年第50期

    家有美妻妻子年幼时家里也很贫穷,稍比我家经济条件好点,上有父母和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家住蕲北小镇银杏

  • 胡钧尧《家乡的四季美》

    胡钧尧《家乡的四季美》

    家乡的四季美文/胡钧尧我的家乡在鄂东蕲州乡下,有山有水,现有人口400多人,明洪武年间由江西瓦屑坝迁徙至

  • 余四海《小村庄的嬗变》

    余四海《小村庄的嬗变》

    小村庄的嬗变文/余四海湖北省蕲春县横车镇有个铺尔嘴村位于大别山南麓,距离漕河城区约16.8公里,东与白鹤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