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一)蕲州镇位于蕲春县南部。历代军事家、政治家都称蕲州为“全楚锁钥,鄂东咽喉”;又是“皖西屏障,江右藩篱”。可见,蕲州自古及今都是全社会注重的地方。“蕲州”之名,始于北周大象元年至大定元年(公元579~581年)。“蕲”因“地多产芹,故字从芹”,蕲亦音芹。“蕲”又为细叶草之总称,细叶草乃诸药草之义,亦为“本草”。西汉高祖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设蕲春县,蕲州地域属之。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始有“蕲口镇”地名。开皇九年(589年),隋水军与南陈军战于蕲口镇即此。蕲口镇在今蕲州镇驻地北向2公里处之挂口(亦称上河口),原为蕲河出口。宋景定三年(1262年),知州王益筑新城于麒麟山、凤凰山麓,次年(1263年)蕲州州治、蕲春县治均从江心石穴洲(后称鸿宿州)迁入蕲州新城,成为鄂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赤东湖元兵攻蕲州,知州管景模以城降,以免生灵涂炭。蕲州属元后,设为蕲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欲北伐元兵,先攻占蕲州,改蕲州路为蕲州府。明朝正式建立后的洪武九年(1376年)降蕲州府为蕲州。此时虽降低了行政级别,但随之加强蕲州的军事防御。洪武十一年(1378年)设蕲州卫,属朝廷前军都督府直接掌控;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原就藩于江西建昌(今南城县)的荆王府迁建于蕲州;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蕲州设下江防道。清代降蕲州为散州,民国设县。1938年10月8日被日寇占领。抗战时,蕲州属蕲广边县。国民党政权在蕲州设立过专员公署。1949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十七)蕲州城解放,中共蕲春县委、蕲春县人民政府迁蕲州办公,8月迁返漕河,蕲州设立蕲州城关区。1956年8月,撤除蕲州城关区,设立蕲州镇(辖黄土岭指导组),“蕲州镇”名称自此始(中间曾改设红专人民公社、蕲州人民公社)。2012年被列为全省“经济发达镇”,为副县级镇。蕲州镇东与武穴市接壤,南与阳新县隔江相望,西与八里湖办事处(农场)毗邻,北与赤东镇连界。镇政府驻地蕲州大道12号,距蕲春县城2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为其水上运输提供极大的便利,东至上海和西距重庆均为1250公里左右。版图面积172.8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150.6平方公里,占86.6%,有耕地3.3万亩;水域面积16.4平方公里,占11.4%。下辖49个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共321个村民小组、5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07289人,其中农业人口65300人。基本为汉族。蕲州镇主要为平畈湖区,加之部分丘陵地带。境内海拔最高点苏家山235 米;最低点牛皮坳闸底(亦为蕲春全县最低点)—10.5米。境内为亚热带大陆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无霜期285天,年均降雨量1360.7毫米,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 ![]() 境内各种资源丰富,人文、旅游、动物、植物、药材、矿物等多种资源并藏,形成了立体资源网络。历史人文资源有医圣故里、文昌之乡、博士名街、王府胜地“四大名片”;旅游资源有李时珍陵园、龙泉花海景区、金陵书院与纯阳阁旅游点、胡风纪念馆等;已查明的植物资源351种;药材资源664种;动物资源117种。唐宋以来,蕲龟、蕲蛇、蕲竹、蕲艾称为“蕲州四宝”(今称“蕲春四宝”),蜚声海内外。还有芹菜、九孔莲藕、油姜等土特产,享誉县内外。(二)蕲州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当分5个阶段。①唐初以前的落后阶段。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之蕲地,“民风剽悍”,生产落后。②唐初至唐中时的初步进取阶段。白布、竹簟、鹿毛笔、茶叶、白花蛇(蕲蛇)、乌蛇脯被列为贡品。按《本草纲目》载,多产于蕲口镇一带(今蕲州地域)。此时蕲州为淮南“上县”。③唐后期至南宋的发展阶段。朝廷在蕲口镇设立榷货务,是全国的六大商埠之一。镇区发展到“四十里长街”。全年商业税收额占全国商业税收总额的5%至10%(十分之一)。朝廷还在蕲口镇附近的百家冶山开矿炼铁,铸造钱币(具体地址在今蕲州镇红石头社区境内),是全国十二治之一。宋沿唐制,此时跃为“望县”,在全国排第三等次。 ![]() ④南宋至明末的鼎盛阶段。蕲州新城依麒麟山、凤凰山所建,是天下三大风水宝地之一。南宋后期配套建设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得到开发。明初引进种棉技术,商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荆藩王府迁建蕲州,整个蕲州风生水起,“人物彬彬,英杰代兴”。前“四大家族”即冯天驭、顾问顾阙兄弟俩、郝守政、李儒等,震撼蕲城。后“四大家族”二李(李时珍、李儒后人)顾(顾氏后人)张(邦翼),更声名远传,威振蕲黄。⑤清朝时期的停滞阶段。由于明末张献忠三进蕲州城,破城后一是“屠城”,二是火烧荆王宫,加上此前的(1640年)沿江地陷(地震的一种形式),蕲州遭到毁灭性打击。清代是满族统治中华,民族矛盾激化,加之天灾人祸,二百七十余年,均停滞不前。(三)晚清时期,蕲州人民生活悲惨,每遇灾年,则饿殍遍地,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太平天国革命军曾五克蕲州城,曾一度建立县级政权。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10月10日,武昌首义一举成功。第三天,蕲州即在同盟会员田桓等人的领导下和平“光复”。清末至民国时期,近代工业在蕲州萌芽,如银山煤矿的开采、美华化工(肥皂)厂的创立。外国“洋货”进入蕲州市场,英、日轮船公司在蕲开设“洋棚”,天主教进入蕲州并建造黄冈八属总教堂。这一切虽然改变了蕲州的经济成份,但由于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蕲州人民仍过着悲惨的生活。 ![]() 1926年,中国国民党蕲春县党部、中国共产党蕲春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先后在蕲州成立,蕲州民众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党员领导下,开展工农运动,成为全省20个“搞得好”的县份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蕲州支部继续秘密活动。1930年5月15日,全县第一个乡级工农政权——雨台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与敌人开展不屈不挠的斗争。1938年10月8日(农历中秋节),日寇侵占了蕲州。从此,蕲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8年的浴血抗战,蕲州黄土岭、施家塘一带成为坚强的抗日根据地,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后又经过3年的内战,1949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十七)蕲州彻底解放,也是蕲春全境解放的时刻,有49位勇士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整个革命进程中,蕲州已查明的烈士112名,他们将名垂青史。(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蕲州走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蕲州人民群众在区委(后为镇委)、区政府(后为镇政府)领导下,重建家园,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前进。经过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952年,全区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农民自动组成互助组。1953年,全区各互助组通过合并方式组成初级生产合作社。1956年8月,蕲州区改为蕲州镇后,全镇各初级社合并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收入较之解放前普遍提高。解放后,蕲州城区工商业、手工业亦得到发展,政府重点扶持手工业和私营企业。1952年底前,蕲州有各类厂、店、铺、坊545家(户)。1953年底,县政府按国家规定,对蕲州城区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和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运动,逐步过渡为国家和集体所有。至1956年,镇内私营企业不复存在。至1958年,全镇推进“全民办工厂”、“大小并举”、“土洋结合”,建成了一批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办起了6家国营工商企业。 ![]() 1959年开始,蕲州全镇连续3年遭受旱灾,农业生产普遍歉收。“大跃进”造成的损失和人民公社管理上的失误,加重了经济困难。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市场物资奇缺,各项事业发展停滞不前,城乡居民生活十分困难。1961年,蕲州公社按县里统一部署,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小了体制,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六十条)》,改公社一级核算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三级核算方式。正式停办公社大食堂,允许社员拥有自留地和从事家庭副业;蕲州工业关、停、并、转了部分企业,恢复了部分企业原来的所有制形式和管理体制,保留了几家骨干企业。同时,注重社会事业的平衡发展。经过两年的调整,至1963年,经济形势得到好转,人民群众生活基本上渡过了难关。至1965年,各项经济指标已全面超过“大跃进”前的1957年,社会环境也得到好转。1965年冬,继1964年农村“小四清”运动后,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当时称“四清”)在全镇铺开,县委“四清”工作队进驻蕲州各大队、小队。至1966年夏,“社教”运动并未结束,全国范围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全面开始。1967年2月,受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蕲州镇内“革命造反”组织进行“大夺权”,2月下旬,镇、公社、大队各级党政负责人“靠边站”,陷于瘫痪。 ![]() 后至1968年10月下旬,蕲州镇及下属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3年间,蕲州发生大小武斗十多次,其中大型武斗3次,死亡2人。工厂停工,商店停业,城乡居民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尔后,“文化大革命”虽然仍在进行,但社会秩序渐趋稳定,工人正常上班,农民正常种地,学生恢复上课。至1970年前后,“五小工业”在蕲州掀起了高潮,小农药、小煤窑、小化肥、小水泥、小钢铁等国营企业厂近10家。特别是1975年“工业学大庆”的高潮时期,蕲州成为黄冈地区的工业基地,“五小工业”在湖北全省也有一定的名气。与此同时,“农业学大赛”高潮亦推动了蕲州农业的发展,各种农产品连年丰收,增收幅度超前。到1978年底,全镇粮食总产量9269000公斤,最高人平纯收入193元;全镇工业企业总数168家,从业人口3417人,全年工业总收入4211300元(11家国营厂矿未计入其中)。城乡面貌有所改变,居民生活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五)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蕲州迈入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全镇干部群众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招商引资,努力做好李时珍这篇大文章;坚持真抓实干,为振兴蕲州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不断努力奋斗,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艰苦拼搏,再现了当年“望县”雄风!从传统农业到观光农业1982年秋,全镇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制不变,耕种使用权属农民;1997年,实行第三轮土地承包,农民对于土地的使用增添了活力;2004年,国家对农民种地实行“一卡通”,补贴到农户。 ![]() 2006年1月1日,历时2600年的“皇粮国税”全部取消,国家对农业的一系列重大的优惠政策,真正激活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产业结构实现全面调整,农村面貌得到彻底改观,传统农业已被全面冲破。2017年底,全镇有种植大户 137户,粮食总产量30.6万吨;总产皮棉362吨;药材种植面积1667.7公顷,总产药材3465.8吨。观光农业走向主流,蕲州镇龙泉庵村、西角湖村先后被省政府评授为全省旅游名村,每年接待游客十多万人次;从五小工业到集团工业90年代中期,蕲州工业向“麻纺、玻璃、建材、陶瓷、食品”五大支柱产业转型;新世纪初,全镇开展招商引资,一些老厂相继改制或资产重组,出现再度勃兴的局面。到2017年底止,全镇工企业3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家。工业总产值78.5亿元。2017年末,进入薪州工业园区企业2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年总产值32亿元,实现利润13600万元,上缴税收7200万元。其中,蕲州棉纺有限公司、湖北龙全置业集团、湖北万俊置业集团等,都成为蕲州工业企业中的龙头大户。从优质服务到网络天下商贸服务素为蕲州强项,改革开放后发展更为齐全。到2017年底,有商贸批发网点8处,有大型商场5个,营业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95家,从业人员1200余人,全年商业零售总额11.87亿元。有金融网点7处,存款金额27.73亿元;其中居民存款金额19.3亿元。蕲州交通四通八达,黄黄高速穿境而过,农村公路如网交织;2017年,沿江一级公路全线刷黑通车。电信营业网点5个,交换机容量2.16万门;发射基塔48个,固定电话1.34万户、移动电话4.7万户,宽带用户7000多家,电信网络兼济天下。从风水宝地到文昌之乡蕲州自古及今,人物彬彬,英杰代兴。这里是医圣故里,曾养育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家李时珍;这里是文昌之乡,明代著名理学家顾问、顾阙兄弟,明末清初著名文史学家顾景星;当代文艺理论家、翻译家、诗人胡风(张光人),报告文学创始人,共产党红色情报专家、国际“情报大王”、五重间谍袁殊等天之骄子,均从蕲州走向世界。 ![]() 辛亥革命至2017年,蕲州有教授、副教授和相当于副教授以上高级人才400余人。蕲州东长街仅1公里长,上世纪90年代有博士26人,现有博士120名。如与华罗庚齐名的国际著名数学家王忠烈博士,我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上海医科大泌尿专家熊汝成教授,美国帕森斯医院麻醉专家李宝珍博士,美国长岛化学实验中心主任徐珞晶博士等等。其中,李宝珍博士一家有五位博士。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黄恒学,一个人戴有3顶博士桂冠。东长街闻名天下,是名副其实的博士街。从明星乡镇到洁美乡村自改革开放以后,蕲州先后对城乡建设制订了5次规划。1983年初系统编制了《蕲州镇城镇建设规划》;2008年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城镇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蕲州镇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南京大学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蕲州镇全域旅游发展概念规划》;同年,华科大再次来蕲州编制了《李时珍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区建设规划》。2016年,仍由华科大编制了《蕲州镇总体规划(2016-2030)》,30多年来,持续做好城乡建设基础工作,改造旧城区,开拓新城区。城区总面积由80年代的4.2平方公里发展成现在的12.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80年代的1.6万人增长到现在的4.2万人。城市功能比较齐全,配套服务比较完善。1992年10月被省政府授予“楚天明星乡镇”称号;1996年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国乡镇之星”称号;1997年11月民政部再次授予“全国乡镇百颗星”称号;1999年12月省委、省政府授予96~98年度全省“文明乡镇”称号。2001年10月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农业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2005年10月被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示范点”;2012年3月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试点;2014年7月被国家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民政部、科技部7部委公布为《全国重点名镇》。 ![]() 2017年12月省委列蕲州为全省特色乡镇中的“蕲艾小镇”。自2015年开始创造“洁美乡村”活动以来,蕲州镇各村面貌大改观。雨湖村、扎营港村被省里授为“宜居新村”,龙泉庵村,西角湖村被省里授为“旅游名村”,其中,西角湖村正在打造李时珍健康文化小镇。从观赏游览到生态旅游蕲州自古及今,皆是旅游胜地。唐时麒麟山、凤凰山、龙峰山、四祖寺、五祖寺等,曾吸引天下名流来此观光朝拜;南宋至明代的蕲州名城、蕲阳八景(后为蕲州十景)、荆王府第等,更招徕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游览猎奇,且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解放后的1956年首修李时珍墓,至1981年李时珍陵园建成对外开放并接待游客,到2012年实施“药旅联动”战略,蕲州旅游业得了3个方面的发展。①景观数量增长。80年代只有李时珍陵园一处参观点,现有李时珍陵园、龙泉花海、李时珍文化健康小镇(原华中影视城)、胡风(张光人)纪念馆、金陵书院与纯阳阁、昭化寺等多处旅游景点和景区。②景观层次上升。李时珍陵园由单一的纪念地,经过多次扩建、改建和增加展览内容,2009年即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同时是中宣部等多家国家部委和大专院校的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尤其是2017年5月起,为迎2018年5月26日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活动,再次投入6000万元对其改建、扩建,使之成为一处集旅游观光、考察学习、养生保健等多功能的生态旅游基地。李时珍健康文化小镇(原华中影视城)原为拍摄电影、电视专用景区,自2016年由湖北联投注入8000万元进行打造后,现已成为一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培训学习、食疗保健、养生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龙泉花海以“花”为上,正月春梅,二月桃花、三月杜鹃花、四月樱花、五月海棠花、六月荷花……一年四季有花香的生态休闲景区。③游客人数暴涨。由于各旅游景点、景区档次不断提升,吸引着海内外宾客从四面八方涌向李时珍故乡古城蕲州。八十年代前期,仅李时珍陵园一个景点,每年接待游客在10万至30万人次之间。现在,蕲州镇内各景区每年接待游客数在60万人以上。蕲州每日有流动人口10000人以上,在较大范围内拉动了城乡消费,提升了城市形象。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蕲州的其它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同时得到发展,再现“望县”雄风和盛世昇平,张扬“吴楚文化”结合部的深邃内涵,展示李时珍人文资源的强大生命力。 ![]() |
登独山文/张北平都说红叶是秋风写给大地的情书,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像我,秋日要是不出门去拥抱秋风,
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12期(上)(总第52期)新团员优秀团课作品展闪烁在红色中的光芒徐思晟秋日的阳光
家有美妻妻子年幼时家里也很贫穷,稍比我家经济条件好点,上有父母和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家住蕲北小镇银杏
家乡的四季美文/胡钧尧我的家乡在鄂东蕲州乡下,有山有水,现有人口400多人,明洪武年间由江西瓦屑坝迁徙至
小村庄的嬗变文/余四海湖北省蕲春县横车镇有个铺尔嘴村位于大别山南麓,距离漕河城区约16.8公里,东与白鹤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