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旧时的渔民生活蕲春南部多湖,水面辽阔,春汛季节,连成一片,方圆数十里,一望无垠,此为蕲春渔民常年生活作息之所,历来渔业兴旺。1915年,王宣编纂《王氏宗谱》载,“明洪武初,胜武公由兴国州迁蕲州南关外雨湖,遂为蕲之始祖,胜武公生宣堂公,久居蕲州之雨湖,因名王宣”。蕲州王宣居民即为蕲春最早专业从事渔业的渔民之一。又据《沔阳河的来历》载,沔阳河位于赤东湖上游雷溪河流经今县城漕河道人桥下的一段河流。相传湖北沔阳因地势低洼,年年水灾,民众无法生存,便四处逃荒要饭,明代有48户驾船游到人烟稀少的蕲春漕河落户,便在中支河一带靠捕鱼、捞菱角、割菱角米维持生活,集居于漕河下街一带,久之人们便把这一段河命为沔阳河,以示纪念,48户沔阳人亦成为蕲春早期的渔民。 ![]() 明嘉靖七年(1528)《蕲州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蕲州12935户,78689人,洪武十一年(1378)8月凤阳军户到蕲春建军卫的就有4000余户,还有移民、流民,以及王宣、沔阳渔民迁徙,比比皆是,数不胜计,因此,蕲春居民80%为移民迁入的“客户”,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习惯,发展各自专长,滨湖居住的有的重操捕鱼、养鱼旧业,有的拜师学艺,学习捕鱼,亲帮亲,邻帮邻,穷人帮穷人,就这样一支支捕捞和渔业队伍形成,渔、农船只日渐增加,沿至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县纯渔民有17户,渔船22只;半渔民704户,渔船704只;共计渔民721户,渔船726只,从事渔业人口3750人。蕲春渔民按区域分布在赤东、漕河、彭思、蕲州4个地区,大致分为纯渔民、半渔民、季节性渔民3种类型纯渔民。纯渔民。为渔民中最贫苦者,全家以捕鱼为生,吃住都在船上,称为“连家船”,陆地上无片瓦寸土,漂泊五湖四海,过着游浪生活,仅蕲州有17户,70人,一户一只船,家境好的备有一条小舢板下钩做业,因此共有渔船22只。这17户有巴河人、金牛人、保安人、阳新人、叶家洲人和本县苏家圩、竹林湖等地人。清乾隆时自愿结合起来,自称“苏帮”。这些渔民常年“蓝天作瓦,绿水为墙”,“青山装四壁,住在水中央。”过着“卖得鲜鱼百二钱,折粮买米转回还。拾得湿蒿燃不着,晒在垂杨绿柳边”的生活。 ![]() 半渔民。半渔民有少量土地,以渔为主,以农为辅,陆地定居,农忙季节,一部份人种田,另一些人捕鱼;人手少的则集中把少量田地活做完后,常年在江湖游弋,同样受寒风、苦雨、烈日熬煎,担心惊涛骇浪、暴风骤雨危险。季节渔民。季节性渔民以农为主,以渔为辅,渔农兼营,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捕鱼,并视其利大小而为之。船只为渔农两用船,此类渔民生产资料齐全,钩、网俱全,除灾歉年外,一般为季节性捕鱼,大体为春生、夏浮、秋涸3个季节为多,赤东黄通八“敲网捕鲂”以及赤东、漕河、彭思、白池和蕲州南门、横坝等地漩网、大网业渔民大多属此类型,一般粗布衣,菜饭饱,可自给,略有节余。无论纯渔民、半渔民和季节性渔民,在旧社会均被视为“贱民”,比人低下,周叫捕鱼人为“徒”,宋叫打鱼的为“鱼蛮子”,明、清至民国时期把渔民叫“渔花子”等。新中国成立后渔民新中国成立初期,渔业生产以个体经营为主。蕲春县渔民主要分布在蕲州、白池、赤东、彭思等襟江带湖地区,而以沿江滨湖蕲州镇为最多,占全县渔民总数的38.2%。除17户连家渔船纯粹以捕鱼为生的纯渔民外,其余260户均为长年作息于江、河、湖、港,以渔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季节性务农的半渔民,其分布于白池等地的半渔民254户,占渔民总数的35.2%,分居于四十八围低洼围区,有部分田地,因地洼堤低,水灾频繁,部分生活来源靠渔业。 ![]() 1952年,全县有渔民854户,3346人,渔船844只,其中纯渔业户仍为17户,65人,渔船24只;半渔业户(即以渔业为主业,农忙务农)277户,893人,渔船235只;兼营渔业户610户,2388人,渔船585只。党和人民政府对渔民关怀备至,1950年-1952年,3年恢复时期,发放救济粮款,借给无息或微息渔贷,3年共发放渔贷3亿元,使渔民迅速修好船网,投入捕捞渔业。为使其逐步摆脱贫困,1952年县委决定发放渔业长期生产证,除证明渔民习惯作业水域、业司和渔民身份外,并长期免征渔业税收,调动渔民生产积极性。在发放渔民生产证工作中,对全县渔民进行一次甄别,使真正的渔民都能享受长期免收渔业税的优待。这些渔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产对象是江、河、湖、港中的天然鱼类,称为“天然成鱼”,每年捕捞量25-50万公斤,最高年为1955年,天然成鱼捕捞量83.5万公斤,超过一般年景的70%。时天然成鱼捕捞为县内商品鱼主要来源,对改善人民生活,调剂市场供应,活跃城乡经济均起到极大作用。渔村建设。把分散的个体渔业者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最终目的是使渔民摆脱贫困,共同富裕,共同上升。江河渔业社时为蕲春唯一的以17户纯渔民组成,新中国成立后,经历捕捞天然鱼,养捕并举,多种经营;以航运为主,多种经营和“棉纺工业”为主,渔航业为辅4个阶段,党和政府安排渔民陆地定居,改变连家渔船状况,1957年,收入1.28万元,人平收入168元,户平711元;1961年,收入2.19万元,人平最高1500元,17户共有楼房59间。江河渔业社由渔业发展到航运,1975年,兴办棉纺厂,当年投产,当年实现利润18万元,全社人平251元,劳平480元。后交归镇办,船队归镇。 ![]() 雨湖渔业村王宣村以渔为主,多种经营,农工结合,渔业并举,兴办有雨湖渔场、苗种场、林场、畜牧场、砖瓦厂、塑料厂、板车队、机船队等,有机船4只,共160匹马力。明清渔业管理明嘉靖八年(1529)《蕲州志》载,“赤东湖河泊所,洪武元年(1368)知府左安善创建”。自蕲春创办赤东湖河泊所后,每年征鱼课、鱼苗课、鹅鸭课、池塘课等课钞。至洪武十年(1377),赤东湖河泊所划归荆王府掌管,更加为所欲为。荆王在金沙湖(赤东湖)畔赫家墩(恒丰堤闸头)之董家山(董家祠堂旁)建有腌鱼池、晒鱼场,专为王府制办干鱼,今池、场遗址旧迹仍历历在目。 ![]() 明末州人顾景星同情渔民,曾写《赤东湖夜鱼》诗,有“自笑为农闲袖手,渔租岁岁当苗畲”之句,描述当时渔民常年辛勤劳动,仍交不起渔租渔税,年年还要典押好田好地去偿还。永乐十年(1412),河泊所岁收原额各色课钞1.98万贯。明嘉靖八年(1529年),赤东湖课银523两7钱8分3厘,连鱼油、鱼鳔、鹅翎等均课征实物,暴敛横征,剥削渔民。“自康熙三十年(1691)后,课原额307倾94亩5厘,实征课银336.3两,地原额及乾隆四年(1739)以前新增额除泥套沙滩不堪载课逐次坍卸,又除鸭蛋洲拨归江西外,实芦地、草塌、草地共317倾7亩3分1厘,实征课银410两6钱1分2厘。自乾隆九年(1744)至嘉庆十四年(1809)新增额实征课银646.88两。”后渔业租税由县承兼管或河泊所专管。 清乾隆二十年(1755)《蕲州志》和清蕲州湖围《八十户印册》(俗称铜版册)载,“蕲春赤东、赤西两湖,向归八十户管有,仿于明,沿于清。湖水涸则割草,可粪田畴;水涨则取鱼,可供日用,蕲民实利赖之”。《八十户印册》实为地方权豪对湖区人民分权分利的契据。其中规定,八十户所有公水,每年以八户督管,故名“八总”,督办钞课。每年三月三日以后,八月二日以前,凡东、西二湖涨水时,连私人子池亦属公水,私人不得干涉。沿湖潭套等,无论涸水、涨水,常年皆归“八总”独有。“八总”以下设有“湖差”、“业甲”等专管人员。湖区渔民一直被八十户湖主控制,先交湖租渔税,凭证作业。当地流传有“鱼儿出水富三家(做官的、湖主、鱼行),苦了渔民当渔花”,“鱼死不闭眼,打鱼不发家”,“水中鱼百样,业司九十九。累死打鱼人,空着两只手”的民谣。 ![]() 湖主、湖霸还蓄意挑起宗派户族纠纷,勾心斗角,明争暗夺,其中影响最深的是洪头湖纠纷案,妇孺皆知,黄通八祖族于明初由江西迁徙蕲春始祖,明实行招抚流亡,移民垦荒,插标占地政策。黄通八祖携儿带女移徙蕲春,时良田好地均被捷足先登者占有,黄通八祖便奠基湖内,红塘湖(时称吴塘湖)段在塆前,遂插标占有,用粿业捕鱼,久无干忧,不料后移民日增,众姓瞩目,八十户竞煽动众姓械斗。黄通八族人少,姓也不多,因以致讼,互争不息,久未结案,后州官为了此案,强行判断,“谁戴红帽,穿红鞋跑,跑到那里,本官就断定管到那里”,时为祖人争气,四万公义愤填膺,两位年轻者胁着四万公一气跑到内塘口,3人同时晕倒累死,后全族披麻带孝,将其葬于黄通八祖山,内塘从此归黄通八管有。因湖霸操纵,竟一次致死3人。后人为纪念先祖义举,遂将吴塘湖称“洪头湖”。民国渔业管理民国时期,湖课仍是政府主要税源之一。1934年,《县政概况》载,“蕲春县湖课正银433.66两,每两按1.4元折,计银元607.12元;芦课正银374.919两,每两按1.4元折,计银元524.89元,卫芦课正银579.458两,计银元730.11元。”湖区民众还要负担田租税、修堤费、防洪费、鱼费、湖草费、捕鱼税等。民国时期,又加上保甲费、征兵费、民佚费,再加上围霸、湖霸、渔霸巧设名目,摊派盘剥,民众收不抵支,衣食难保,苦不堪言。解放后渔政管理1950年5月,成立县湖业管理局,内设渔政股。1951年7月,县人民政府将水产和湖税分开设置机构,县湖业管理局更名县水产局,内设渔政股。1952年,成立县人民政府水产科。1956年,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水产科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水产科,内设渔政股。1960年5月,县水产科更名为县水产局,内设渔政股。1986年5月21日,县编办印发蕲编办[1986]6号文件,成立渔政股,下设渔政管理站,驻蕲州镇赤东湖渔场蕲州鱼行办公。1986年5月21日,县编办印发蕲编办[1986]6号批复,县水产局内设渔政股,下设蕲春县渔政管理站,站与股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其主要职责为推广实用养殖技术,维护全县渔业生产秩序,处理、打击侵害各类渔业生产违法违纪行为,保护渔农利益。1988年9月,县渔政管理站更名为县渔政监督管理站,属县水产局二级单位,政府事业编制。2000年9月21日,县编委印发蕲机编[2000]8号文件,县渔政监督管理站更名为县渔政船检港监管理站,其机构性质、级别不变。2007年12月5日,县编委印发蕲机编[2007]68号文件,县渔政船检港监管理站更名为县渔政船检港监管理局,为副科级事业机构,内设办公室、渔政股、渔技股等3个职能股室,事业编制26名;2017年有在册人员33人,其中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18人。该局位于县城漕河镇体育路43号,有办公楼1栋,建筑面积190平方米,办公设施12套,渔政执法车1辆(东风风行),执法艇1艘(中国渔政42084)。 ![]() |
在蕲春县狮子镇有一个叫三叠石的村子,背靠青山,绿水萦绕——山叫响动山,水是从花园水库顺流而下汩汩流淌
大美枫树塝作者/吴磊看瀑布,别去黄果树了欣赏叠泉奇观也不用再上庐山来枫树塝村吧这里还有蝴蝶泉等着你浪
夏枯草(外二首)作者/周志启◆夏枯草头颅被揪掉身子还在手指下剧烈地摇晃似乎在挣扎此时的夏枯草多像一群
荷花轻舞,摇醉了夏日的夕阳(外一首)文/万秋分西边的天际,一不小心泼洒了漫天的橙黄夕阳醉了酒,清风迷
心有狮子,细嗅芙蕖(组诗)文/张昌进■狮子之荷我得先读一些诗歌然后去拜访你我带着清风、露水和思想没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谢谢!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联系QQ:5665305(微信同号) E-mail:admin@qizhou.com.cn 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微博:hubeiqizhou 抖音号:hubeiqizhou 快手号:hubeiqizhou
Copyright 2006-2023 蕲州在线 (https://www.qizhou.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