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蕲州在线

搜索

蕲州在线

张步千 | 六十年前的漕河老街

2023-8-21 00:41 142
(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一九五四年,我未滿五岁,一场大洪水,我家不得不搬到漕河街。那年,父亲在白河小学任校长,母亲带我们随父亲居住在白河小学(白河中学前身,现白河村伊畈伊氏宗祠)。只记得连续几天瓢泼大雨,农民头戴斗笠出门不一会就被大雨打穿斗笠油纸,只剩下篾扎网筋。外江迅速涨水,水位超过赤东大堤(1953年兴建)和沿江大堤的承受能力,一时间几处溃口,洪水汹涌着奔向四十八围,那隆隆的洪水声如雷怒吼,迅速淹没整个四十八围的农田房舍。张步千 | 六十年前的漕河老街
五十年代漕河手绘图白河小学马上就要被淹没,父亲带着全校教工,归置了校内可能会被洪水冲走的财物,迅速带领大家转移。他背着全家细软,母亲牵着弟妹,我由朱楚鹏老师牵着,撤离至白河燕屋雷溪河岸,再回望伊氏祠堂,洪水已淹没到窗底。在河岸高地,父亲遣散教工,自己就近听取上级指示,开展抗灾自救。故把母亲和我们安排在漕河下街头道人桥南端(下街)第五家一安姓人家典屋暂住,他则投身救灾前线。安定后,我一贯喜见新鲜事,又是第一次进城,在安姓人家租住两年里,常与房东孩子们一起在街上闲逛。故对当时漕河街及各单位布局有些记忆。漕河街那时就一条南北相向的长街和一条半横街,主街长约一公里左右,街面用石板铺路。两边是一溜临街店面。张步千 | 六十年前的漕河老街
五十年代漕河手绘图
整条街分上街头和下街头两段,中间以铁箭河与雷溪河的交汇口所隔,连接上街和下街的靠道人桥贯通。上街正街,从道人桥头至上约八十米,东西两面边街面各有一巷口,朝东是一条丁字街,叫横街,街宽不过三米,全长不过百米东至现在益民园止,往前即是雷溪河沙滩。街内有两家豆腐店和一家酱厂,酱厂对面有三四列民房,被漕河镇征用开设一所民办小学(后曾改为漕河民办中学),我就是在该校启蒙的。西面巷口无街道,进巷约五十米便是铁箭河,河上一座小木桥,长约三十米,宽仅两米。过桥后便是县人民医院,那房子有点西洋模式,据说从前是某洋人办的保育院。医院门向南,门前小路向西一公里左右便是漕河中心小学(漕河中学前身,父亲一年后调到漕小任教导主任),这一公里小路两侧全是农田和菜地,杳无人烟。再沿正街走过横街巷口向上约一百五米,又有一巷口,巷口往东是刚修的半边街道,当时叫新街(连同横街所以称一条半横街)。农民在此出卖农产品(现在市府超市),新街仅南面有几家房屋,北面则偶尔有一两间民房,街道尚未形成,向东延伸至河边,那时红旗一桥未修。只有一座小木桥过河,过河后要经过好长一段距离才能县政府,中间经过全是农田,还有一座老式青砖瓦窑(大约在现电力局上下)。县政府所在地原一朱姓富户的房子,那时的县直单位及各科局都在那里办公。张步千 | 六十年前的漕河老街
五十年代漕河手绘图新街口对面向西边街面有一个巷口,进里面不远被铁箭河所隔。上街头北端至玉石门,(今商业大楼边玉石门农业信用社。六十年代初,在玉石门上头建起汽车站直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再向上,遥看对面修有一座像是古戏台的建筑,名叫“万年台”旁边不远有一座庙宇,破旧不堪,远望阴森森的,我年幼,只敢驻足远处瞭望,不敢近前。漕河正街那时只有四米多宽,而道人桥以南的下街,街面稍窄,约计仅三米多。常记得我家租房隔壁一家姓龚,他家架一台弹绒机,经营弹棉花生意,因常有绒灰入口,咳嗽直接对着大街吐痰,非常不讲究。商业贸易上街居多,横街往上有五金厂,照像镶牙馆,漕河镇中医诊所,五一餐馆,红旗商场,五金公司,理发店,新华书店,人民银行和红旗食堂等政府企业。下街行政机关多,如漕河镇委会,文化馆,五一家俱厂,当然上街和下街除上述稍大单位外还夹杂几家公私合营商店和私人粑铺,清汤馆。漕河道人桥相传是清咸丰年间一高姓道人发起募捐修建,原为五孔石桥,全长约二十米五六米。孔内可通帆船。后来不知何时,因洪水侵蚀,五孔倒塌四孔,我所见的是仅剩桥北头(靠上街头)那端仅存一孔,约五六米长也为淤泥堵塞,仅可竹排通过。余下桥身为木码凳架木梁再铺方木枕的木桥,木桥全长约二十米,宽两米五左右,桥面是用木枕铺成,枕与枕之间约有二寸间隙,为便于花车通行(当时运货送客的独轮车)在桥面正中铺设约三寸厚,宽一尺五寸的木板直通过桥,为独轮运行方便並在那厚木板中间钉有三寸宽铁皮以防年久车轮压损坏桥面。桥下水流湍急,时不时有运货竹排通行。说起竹排,也有一趣闻。那时竹排靠纤夫拉纤绳行走,如向下流运货,纤夫可手拿撑篙撑排前行,倒也“轻松”,如向上游运货全靠纤夫胸扛木板,板约长一尺五寸,宽两寸,木板两端系上纤绳,纤绳另一端系在竹排前面的支架上,行走时拉纤人把木板往胸和肩上一挎,行走于河岸,拉竹排逆流而行。张步千 | 六十年前的漕河老街
五十年代漕河手绘图
夏天纤夫全身赤裸,仅在中身系一方纱巾遮羞(一是散热,二是爽脱,反正穿衣全身总是汗淋淋的又不能时常擦汗,干脆不穿衣服方便)。我所说见到趣闻,是那次我正在桥上玩,看到河面上正碰一上一下两排相遇,因纤绳相绊 扯掉了纤夫腰间方巾,那拉纤人顿时全身光溜溜,根纱不沾,而他则不慌不忙捡起方巾在河里搓洗几把,再拧干水重新围在腰间,全然不顾一河两岸加桥上的行人睁眼相看。我亲眼见那人方巾落水露出裆毛,顿觉奇怪,心想:此人怎么长出一大片黑毛,怪不得不穿衣服也不在意,莫非是个野人?心中甚感新奇。那知纤夫的辛苦。道人桥是铁箭河与雷溪河交汇的河口,桥下因大水冲积形成一大片沙滩(今漕河第一菜市场)解放前常有湖南杉树客贩杉树于此地堆聚出卖,所以人们叫此处为杉树厂。杉树厂当时一大片沙滩延伸至雷溪,向下游一直延伸至当时五一家俱厂后面,形成一大片冲积地,长有大片杨树,故人们叫楊树林。杉树厂的沙滩上常有孩童拍沙雕,打沙仗。盘沙坑。有时处地来的马戏团,小型戏剧团和杂技班常在此处围栏卖票演出。记得一年春夏之际,一家马戏团来此卖艺,他们围起两米高帆布围栏,圈内约三百多平方,里面搭建高台演出高空飞人等惊险节目,很是精彩。我们孩童羡慕得要命,只得在围栏外团团转,不时听到里面阵阵喝彩和掌声,心里痒痒,便约几个同龄人在帆布围栏下的沙地上刨一深坑(约一尺宽,半尺深)然后仰面朝天用脚蹬沙地向里滑行。张步千 | 六十年前的漕河老街
五十年代漕河手绘图
我们先前几个孩子有幸悄悄滑进后,往人群中一钻如愿以偿算走混过昭关,后面还有人继续往里爬时,被看守发现,当即被生生地揪住耳朵摔出围拦外。下街五一家俱厂后面那块杨树林,杳无人烟,五五年政府在那里建一戏台,(即是蕲春人民大会堂前身,原聋哑特种学校原址)全县许多大型集会,如人民公社成立,国庆十周年等活动,当然也有大型演出在那里举行。直至六十年代初经县政府筹资,历三年完成的蕲春县人民大会堂建成,(中途因资金短缺被迫停修一年多)此处才改建为蕲春外贸公司,九十年代后改建为特种学校。正街住下到傅家墩,原县兽医站设在那儿,那里原是地主的房子被没收征用的。那儿门前地势较低,进屋要上十来级台阶。五四年大水那门前竟有十多米长的街道被淹没,水深至成人膝盖。行人上街必须高挽裤脚趟水而过。再往正街玩,再下便是徐家弄的一片大竹园。这就是五十年代的漕河镇,蕲春县府所在地。

张步千 | 六十年前的漕河老街
蕲春文学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谢谢!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联系QQ:5665305(微信同号) E-mail:admin@qizhou.com.cn 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微博:hubeiqizhou 抖音号:hubeiqizhou 快手号:hubeiqizhou

Copyright 2006-2023 蕲州在线 (https://www.qizhou.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