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新闻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风格切换
蕲州在线
搜索
[切换区域]

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7期(上)

2023-6-5 14:19 306
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7期(上)(总第47期)  蕲春黄侃故里文学采风作品集

桀骜少年气自华,“量守”之名焉可灭?
文学社社长  王 菲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7期(上)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一位奇才,却不为人所知,一身傲骨恰似红梅,洁身自傲;一身正气犹如石灰,清白留间,时光荏苒,月如刀刃,惟有樟树愿停下与他相伴,永护他百世。谈到革命斗士,秋瑾、鲁迅等人尽显眼前,可黄侃这位倒还真未曾听说,起初连他的名字也叫不全,但当了解他的身世后,心中更多的是震惊,没曾想我们是同乡。一份好奇与敬畏涌上心头,带着这份心,一起去拜访这位老乡。
桀骜不驯的“国学大师”
黄侃生平倒真是一位伟人,眼看七岁便能做诗的他,心中只觉得自愧不如,这何止是伟人,简直就是一位神童。我倒觉得他颇有几分似李白,似他的狂傲,似他的大气,似他的放浪不羁,就如一位桀骜不驯的少年。双瞳大略地扫过了他的故事,只觉得目不暇接,内心又有另一发感受,这位圣人没有什么大架子,越发的平易近人了,没想到这黄侃是如此有趣,甚至搞笑。就拿与章太炎先生相逢为例吧。黄侃那时是一位书痴,曾经“读书读到吐血”,他自己想上厕所又怕耽误了看书的时间,厕所离他并不是很远,下个楼梯就到了,可他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居然直接从窗户上解决。这在如今社会定会被当做神志不清精神紊乱的人,而事实也是如此发展。这不,楼下的章先生发现后便与他大骂起来。这位章先生可不一般,他是鲁迅等人的导师,那学问也就不言而喻了。他从天骂到地,从古骂到今,而黄侃也丝毫不畏惧,一句句地怼了回去。现在看来,挺佩服他的胆量,完全就给人一种“我乐意”的感觉,活有年少轻狂那味了。那然后呢?结局你定想不到。他们在互怼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好感,停战过后坐下来交谈一番,发现很是投缘,章先生就成了黄侃的老师。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打不相识”,尽管后来成了一段佳话,再次回忆起来,倒真有点令人发笑,细想想这倒也在情理之中,像黄侃这样如此有才学的人,不更应该特殊一点吗?算他们任有什么问题呢?
上天妒英才 樟树来相伴
在了解黄侃之后就是,我曾有过疑问:既然他如此富有才学,为何他不“火”呢?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鲁迅可谓是深受人们的欢迎,是文学界的“大明星”,我们的书店里,课本上,就连影视作品处处皆有他的身影,他为我们留下大量长久之前是知识文献供人们参考。可黄侃不一样,相比之下,他所留下的书籍寥寥无几,不被众人知晓也正常。毕竟人们常说,书籍才会使人们铭记和缅怀历史。跟大部队一起来到黄侃的坟墓前时,与其他人相比,他的上面并未有些许生机,取而代之的是杂乱的枯草,不知这位少年在埋怨着谁,是人还是天?我们也无从知晓。手中的菊花在烈阳的照射下显得更加耀眼,可也因为缺水,边缘之处被烈阳夺去了原本的色彩,可始终遮不住它的美艳。一旁的樟树伸出枝芽,影子倒映在墓碑上,留下道道黑纹。也许在黄侃生前,它们也受到黄侃照顾甚至呵护。它们虽为草木,又怎会没有情感?这不,它们用自己的身体将黄侃的墓碑围了个圈,恰似一个小摇篮,精心地去庇护他。相对之下,有时候仰望高高的天空,我真觉得它很自私,明明包揽天下一切,拥有富贵荣华,还受了人间的烟火,却始终不满足。它从不过问世事,看见美艳突出的花朵便想采,又妒忌我们身边有这样的英才。于是便带走了这位桀骜不驯,和蔼可亲的圣人,只留下一片残屋破瓦,却也被风沙所无情的埋葬,如果再来晚一点,或许就一点足迹都没有了,但我想黄侃一定不会孤独,因为还有几棵老樟树陪伴他,守护在这片土地上,沉默不语,走过一个又一个黄昏。伟天而又神圣的天神啊!我以孔明之灯与你们画押,愿你们能够在那片极乐之土上永安他的魂灵,不让他被风沙所遗忘,让他的千古之名化作不涸之河,把他的名字深深的刻在青史上,永垂不朽,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集古韵之大成者一一黄侃
711班 陈 汝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7期(上)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曾有一个人被郭沫若称赞为"古韵之大成"者;曾有一个人被后人尊称为“国学大师”者。他,就是我国的辛亥革命先驱一一黄侃。黄侃爱书成痴。曾有这么一个故事,陆宗达(黄侃的弟子)白天陪黄侃四处游玩,填词作赋,每次等到吃完晚饭已是晚上十一二点,陆宗达回去倒头就睡。第二天去上课时,陆宗达却发现黄侃桌上有几卷已用笔画圈点好的书籍。后来他才知道黄侃每天晚上一二点开始看书,等到鸡鸣时才睡,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或许正是因为他有这种勤奋,这种毅力,才让他在训诂、文字和音韵等方面都拥有了超乎常人的成就,成为了我国首屈一指的语言学家。曾有人问黄侃什么时候最高兴,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认为玩乐时最高兴;也有人会认为吃美食时最高兴;也有人会认为儿女双全时最高兴。但黄侃却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回答,他说:“一本书看到最后一卷了,还剩最后一篇时最高兴。”他把这种爱好维持到死前最后一刻,在面对死亡时,他仍一面吐血,一面在批注圈点《唐文粹补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这样,黄侃对于书有了超乎常人的理解,经他手圈点批注的书籍往往让不少文人墨客都有很大的启发。黄侃不仅自己读书刻苦,还将刻苦读书的良好习惯传给了下一代。他曾说过,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具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强梁者化为妄诞。同功之法,每人至少应该圈点书籍五部。也许真是有如此恳切教导后辈的前辈,黄侃的后辈才能异常优秀,代代出博士吧。但转念一想,这又何尝不是在警示新时代的我们呢?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以网上阅读为主,我们部分同学读纸质版书看一半便半途而废,就是只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而已,不去深究书内蕴含的精华,更有甚者明明不懂还装懂,如同牛嚼牡丹,白白作践了前辈为我们留下的一大片金银财宝。黄侃这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和追求卓越的读书治学精神值得去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去赞扬。带着对黄侃的缅怀之意,我去了他的墓前。今天并不是什么特别的节日,但他的墓前仍摆满了贡品,香火也没有断绝。在令人垂涎三尺的饱满鲜艳的桃子中,在庄严肃穆的娇嫩欲滴的菊花中,一支笔倔强地挺立其中。这支笔,如同霍去病墓前金戈铁马,如同李白墓前五湖四海的酒,如同袁隆平爷爷墓前的水稻。黄侃作为一名语言学家,一辈子最离不开的就是笔。这支笔寄托着人们最真诚的悼念,最真诚的怀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就要学习新思想,学习从革命先驱身上提取出来的新思想,学习黄侃那拳拳赤子,爱国护种的精神,学习黄侃保存国粹,刻苦求学的精神。黄侃已为民牺牲,为国牺牲!斯人已逝,但他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游黄侃故里有感
      804班  康卓兮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7期(上)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但黄侃却从小优秀到大,其贡献之大,连郭沫若都称赞其为“集古韵之大成” 。      黄侃的这般成绩,或许也离不开他父亲的教导。黄侃的父亲黄云鹄规定《史记》和《汉书》必须从头背到尾,且一字不差。他对黄侃的教育特别重视,将自己从四川带回来的几十箱书集中在一个屋子里,作为黄侃读书的地方,上题“归学处”。虽说父亲要求严格,但黄侃五岁时,便能按照父亲的要求背诵《史记》和《汉书》,而他也在父亲给他的“归学处”,打下了厚实的文学基础。不幸的是黄侃十三岁丧父而孤,这之后黄侃受刺激甚深,励志奋发学习,在大家庭中有立足之地,其敏而好学亦绝人,幼年时便提笔写下流传至今的《游子吟》书法作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逝,母承父业,请人给黄侃在归学处。上课结束已经深夜,家中偏门已锁,黄侃常要翻山越岭,以从小径绕到大门回家,辛苦至极。但他的母亲问他:“汝亦知求之道乎?”他怕黄侃有畏难情绪,而黄侃也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便答到:“读书而已。”     黄侃青年时可谓桀骜不羁,嫉恶如仇。黄侃在南京期间偶遇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戴季陶问他:“先生近来有何佳作?”黄坎答:“正编《漆黑文选》你的那篇大作已经入选。”而这里漆黑二字自《昭昭文选》的昭昭的反意而来,意指戴季陶平日里为人做事不够光明磊落,讽刺意味颇为明显。戴季陶听了他的话也悟了,不知所措,一时尴尬的说不出话来。“书中自有黄金屋”,黄侃爱书如命,他一生最大的家私,便是书籍。黄侃举家搬迁,仓库中存了八卡车书,运到采石矶暂存,却不料被当地居民盗出,成筐论斤的当做废纸卖了。于是以后不论如何他都不搬住处,别人问他为何,他只是淡淡地回答:“书太多,不好搬,所以我就不去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黄侃虽自知学问高,目中无人,但对老师章太炎却执礼甚恭。他骂同行千百遍,有胡适、鲁迅等人,但他从不骂他的恩师章太炎。有次,和章老师谈问题,老师错怪了他,他只是一声不吭,连连地点头,别人问他为何,他说:“与章先生有恩罢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黄侃于1935年10月5日去世,虽未出版著作,但其影响对文学界之高也,毋庸置疑是海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  

学黄侃之德,铸青年精神
        702班  高 棋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7期(上)

是谁?尊师重道,殷勤传教。是谁?刻苦求学,博古通今。又是谁?一身傲骨,狂傲不羁却又拳拳赤子,保存国粹,心系国之大任。国学大师黄侃身体力行,书写他的人生华章。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黄侃师从章太炎老先生,不允许旁人一点诋毁,当他早已名满天下,比刘师培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却依旧行磕头拜师之礼,其恭敬心可见一斑。“为学莫重于尊师”,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尊师重道。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教育模式如何改变,尊师是我们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可见,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敬爱老师,尊重老师。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要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勤勉的态度治学,学习黄老先生的“为徒之道”,吾辈义不容辞!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黄侃七岁能诗,九岁解经,十五岁中秀才。堪比"天才儿童"了。且黄侃读书时喜欢随手圈点,许多书不止圈点了一遍,且再长的书也一卷一卷圈,以极强的耐力,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他笑着说:“一本书圈点到最后一卷,还剩末一篇儿的时候最高兴。”   这种以勤勉为帆,以自强为船的学习精神,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所应具备的。我们是未来国之栋梁,更应该以黄先生为榜样,努力钻研、刻苦求学,在形势纷繁的国际浪潮中奋勇前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要谈到黄侃爱国,可谓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民国建立后,他弃政求学,仍关心国事,毕生志行唯以兴国为务。对军阀混战,国民党的腐败统治都予以尖锐抨击。特别是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黄侃痛心疾首。在临终前,黄侃仍念念不忘国事,问家人:"河北近况如何"?叹息:“难道国事果真到了不可为的地步了吗?”    闻一多说过,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而今,我们身逢河清海晏之时,定发奋图强,不负黄先生为国之托,以梦为马,以青春风发意气承国之重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黄先生,您常以笔锋为刃臂,灵魂铺墨,您那狂傲不羁的文章,震撼人心。黄先生,您于光中振臂高呼青年奋进,拳拳赤子心,国魂堪当! 

   古士之灯燃永夜,名士之脊撑风流
803班 方 意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7期(上)

青葱藤蔓,千年樟树因为一个名字进入人们的视野。刻在石碑上的那个名字叫黄侃。
爱国者,其血难凉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以字为剑为戟,以埋首钻研为鞘为盾的学者们,一面在外奔走呼号兴国拯民,一面在煤油灯下静静思索。他们是文学和革命路上的火炬,是一名平凡的爱国者。冗杂浩瀚的书海中,他用蝇头小楷将历史筛选过的经史细细圈点注解,将文言文标上了符号,给了传统典籍生存的新希望。习总书记说过,当世界文化激荡时,中华文化是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然而那时传统文化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处境狼狈。被人抗拒的,遗忘的,被南京战火洗劫了的传统书籍难得被人珍视,黄侃努力将藏书和部分古文经典保存了下来。零落的撕碎的书籍里,他收集着装订着校对着。训诂学的奠基者,辛亥革命的先驱,引发了伟大的武昌起义的您送传统书籍上了新时代的一叶舟。您将它们送往汪洋,避免它们的流离失所。这也许是士大夫对所学的忠,是知识分子对知识传承的礼,是一名爱国者对祖国的恩。“沧海匆匆又启程,九州神鼎付何人。”您的热血化作土壤,新事物在上面发芽。保存下的典籍不再让人可望而不可及,他们因为一个爱着祖国文化的人长出了血肉。兰衰蕙替,萧艾生生不息。
真名士,其心常热
您写诗词歌赋,游三四五州。考得功名,做得田舍郎。这是名士之风吧。照前人说,这是名士之皮。“沐猴之消君无惭,今日非猴直是鼠”,批腐讽贪,痛快淋漓。这是名士之风。照前人说,这是名士之肉。“或云南北征,一家如寇仇。”您伫立着,您眼前是因为争权夺利视人命如草芥的军阀,是家破人亡流落四方的可怜人。您愿意去感受这似乎与您无太大关系的人间疾苦,为国家衰弱为民不聊生而愁,这是名士之骨。所以您让“名士”这个词在如今没有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您为国为民忧,为国为民愁,为国为民奔走呼号。这是文人的脊梁,是知识分子的荣耀,是国家的擎天柱。
大丈夫,其光耀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您不因饥寒改气节,不为名利乱真掩善,不畏强暴敢说真言。您是那个时代的火炬,是那个时代真文人的代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您以保存国粹为出发点,你以清明干净为“旨”,这是您的“居”吧,您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这是您的“道”。救国为己任,您是真正的大丈夫,您的品格在岁月中熠熠生辉。巨树上人们用红绸承载祈愿,竹林小道间,人们用竹叶表达对君子的追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您的名字将在石碑上永垂不朽,后生将带着您的精神代您历这春秋。 

     赤子爱国心                802班 赵芷瑶   
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7期(上)

“当门一前山色,送绿到窗前。”当我踏在这布满红色足迹的神圣土地上,俯视着如今山河秀美,人民安居乐业,大樟树在微风下颤动着枝叶,正如我激动的心,渐渐地,在这烟袅袅下,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革命先驱心中燎原的星火。“卖报,卖报…”一个清脆的声音在耳边清晰起来,黄侃走在这街上,阴沉的早晨,周围的山城隐藏在灰蒙蒙的雾霭里,听到卖报声,他眉头一餐,只见一个赤脚卖报童在雾边跑边喊着。街上的流民,瘦骨伶仃的孩子,紧缩一团在路边的鞋匠,黄侃见这样的晚清景象,怎能不让他心痛?他恨清朝腐败无能,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时,他投入政治的洪流中,他拿起笔杆,加入同盟会,主持民报《大公报》等一系列文章。他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抨击军阀积极参加反对清政府封建专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老百姓穷啊,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是因为富人夺之。”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极其先进,他坚定信心,用满腔饱满的热血对尽受屈辱的中国重新站起抱有信心。                             黄侃返回家乡,在青石这里宣传革命斗争,组织乡亲们坚持革命斗争,风雨浇不灭他心中的火,寒冬不能绊住他的脚步。你可以看到他在台上激情演讲,台下不论酷暑寒冬都坚持用笔杆做斗争,他是辛亥革命的元勋这种拳拳赤子之心,爱国护种的革命精神。早已使我心中某种子生根发芽。最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一举推翻清王朝的黑暗统治。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开始弃政从文,专心研究国文。有时为了专心,在楼上一坐就是半个月饭都是他的夫人送来的。头发因长期不打理而变得毛躁,衣服半个月都不换。有一次,佣人见他还以为他是一个要饭的,便把他赶了出去。我既心疼又好笑是啊,他就是这样靠自己,靠一支毛笔,靠无数张纸拯救中国,后来人们称赞国学问那样精深,正是因为他将学问与革命一样严谨,认真对待。黄侃喜欢夜读,常坐在灯下读书,把眼镜移到眉毛上,很是投入。而且无论如何劳累,晚上照常读完才就寝。他常圈点批注读书,不因人事,贫困或疾苦而改变,除夕之夜爆竹之声通宵达旦,独坐室内精心研读不知疲倦。《唐文粹补遗》的圈点批校,甚至在临终前吐血也要坚持批校完毕,这治学严谨是他永远保持不变的态度!我心里的种子早已枝繁叶茂,如那棵挺拔的大樟树那样傲然挺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交到你我手中,吾辈当自强,不负韶华,再迈红色新征程!

当之无愧革命先驱—黄侃大师
 710班 李芷乔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7期(上)

踏上蕲北的路,我来到黄侃国学大师故里。我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可以被当成一种故事来讲述的,但是在这一次的文学采风活动当中,我愿称他为:当之无愧革命先驱——黄侃!   他虽说生在四川成都,可永生永世都为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人,让世人最悲悯的是,他只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只活到四十九岁。    拳拳赤子,爱国护种。黄侃生在旧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以毕生之志,行以国兴拯民为务。早年清政府实在腐败不堪,社会的阴暗笼罩了旧社会,换作是我,可能早早的就随波逐流,成为结束大众主义的成员之一,可他却不甘如此。  他积极参加反对清政府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或许,这也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批判性精神!他的勇气当之无愧,是我此生所崇拜的!     我走在林荫小道上,周围有许多刻印着不同人物的墓碑,我想。这里也许都是那位“当之无愧”的家人、友人与爱人吧。    记得到达黄侃曾经的住址的时候,那里只剩下残砖断瓦,早已被岁月磨剩的所剩无几,但周围的竹林生得如此茂密,这也让我浮想联翩到黄侃生前。听说他七岁作诗,那么,在这种丝竹声脆脆的“仙境”当中,他偶尔也会小吟一首诗,对着这世间的美好而赞叹,对着那腐败的清政府而批判。虽说他父亲做官,但他们家境清寒,家件摆设简陋,从这也可以看出他么一家人为人清廉,正气凛然。    他在临终前说,河北近来情况如何?还叹息道,难道国事果真到了不可为的地步了吗?  那颗千年樟树,承载了太多故事,它熬过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一代又一代的精神,黄侃已经是辛亥革命先驱,樟树枝叶肆意地生长,贯穿了一串又一串的红绳,它们象征了和平的白鸽,曾经的先烈用热血挥洒战场与革命的道路,只为报之以歌! 弃政从学,仍关心国事,对军阀混战,国民党的腐败统治都予以尖锐抨击,这是我当之无愧的革命先驱!这是我敬之所向的语言学家、国家大师黄侃!愿我和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把黄侃大师常放在心中,作为心中的圣人,崇拜吧!当之无愧革命先驱——黄侃大师!

好圈点批注的国学大师
                705班  姜孚嘉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7期(上)

    “知道什么时候最开心吗?是一本书圈点到最后一卷还剩末一篇时最高兴。”这句话出自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黄侃之口。他是一个名副其实地爱读书,精读书的人。    “读书贵专不贵博”,是的,黄侃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喜欢在读书时做一些圈点勾画,他虽是学者,但出手不凡,字迹工整而纤细。    黄侃先生虽是高度近视,但可以写蝇头小字,如群蚁排衙。每本书的圈点勾画与批注都很多。他的父亲官居二品,却家境贫寒,但这并不能阻碍他读书圈点批注的好习惯。我想,这是他成为训诂学的奠基人的原因之一吧!     黄侃先生在七岁时就能作诗,这是我万没有想到的,也许,这与他喜爱作批注有不少关系。    黄侃先生是现代“选学”的引路人。他对《文选》不仅有传统的校总、点评,也有更深入的探究。他还对《文选》正文进行了分章断句,字词训诂,文史考证,义理解析,文学批注。这些成果并不是看一遍、两遍就能做出来的。就得看上成百上千次,做许多圈点批注才可以成就。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黄侃先生读书读到吐血。1913年,他旅居上海,在除夕这辞旧迎新的夜晚,人们都在谈笑,而他独坐在室内,精心研读,不知困倦,直至临终时,他仍一面吐血,一面将《唐文粹补遗》圈点批校完毕。这是有多么热爱文学啊,如果换作我,我肯定会停下做批注,安静地等待死亡。    黄侃先生与世长辞时年仅49岁。我想,如果黄侃先生再多活几年,他会不会继续创作不朽著作?上天为什么不让他多活几年呢?我想了许久,还想出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他已经将读书这一事放在生命之上,不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能像黄侃先生这样呢?    他对读书的热爱与坚持,是我们后世许多人都做不到的,现代的读书人包括我,有多少能做到将书写满了圈点勾画呢?又有多少只是读完一遍就草草了事?很多同学,读书走马观花,读书不求专业,对某一学科的学问常常不愿多深入思考,追求精益求精。    “读书贵专不贵博”,这位好圈点的国学大师,真是当之无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805班  张依禾清水河文学社社报2023年第7期(上)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题记   
阳光洒落叶隙间,照于我心,格外温暖。今日一早,便出发,一路向着光,去瞻仰辛亥革命先驱——黄侃。      1915年,黄侃在北京大学讲国学,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足不出户。一次,他像往常一样,备好了馒头和蘸料放在书桌上,饿了便吃,边吃边学,一不注意,读书读到了忘我的境界,眼中只有书,仿佛书是整个世界一般。看着看着,竟将馒头伸进砚台,吃了一嘴的墨水,他还浑然不知。直到有朋友到访,看到黄侃如此模样,捧腹大笑。黄侃摸不着头脑,事后才知,原来自己吃成了“花脸猫”。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到也成了一桩趣事,流传至今得已成为经典,被人们所传颂着。黄侃读书时正襟危坐,读书前记下其卷之日,读完再记下时日,一丝不苟。他喜欢夜读,坐在灯下读书,将眼镜移在眉毛之上,很是投入。我不禁感叹他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虽不知他为何如此潜心研究学问,但我知他的为学务精,宏通严谨的治学精神让我钦佩。无论白天他有多劳累,晚上坚持鸡鸣就寝。有朋友来访时,谈至深夜,客人走后,仍在夜读。灯光下有他奋斗的影子,不管他有多大成就,那月下努力的模样,定格在岁月的洪流。   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他还在北京大学向刘师培学习,指通春秋左氏学家法。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他一直在学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不回头。     学无止境,在黄侃的身上充分的体现出来,给我以莫大的启发。黄侃这一生,像太阳一样灼热,像月亮一样清冷,像星星一样闪耀。激励着我前行的,不只是黄侃的事迹,还有他那种求学精神,是学无止境的写照。    “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我们不仅要学习黄侃,还要成为比他更好的人,以英雄为榜样,一代更比一代强,代代相传,华夏永不倒。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苦,很多累,很多烦恼,但是,当你去面对它们,去尝试打败它们,有着像黄侃一样的求学精神,坚持不懈,努力奋进,就会发现,原来你也能成功。所有的英雄都曾是个普通人,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多么伟大,只是,平凡造就伟大。如果不能像黄侃一样吃苦耐劳,又怎么能拥有像他一样的伟大成就呢?就像八上语文课本中的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苦难有时是只舟,而学习之路是海,人要过海,必先造舟。勤奋是途径,脚下是未来,前程似锦,继往开来。黄侃确乎是个家乡伟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承认,黄侃有天赋,但这证明不来什么,光有天赋还不够,还要有付出,努力才有回报。你付出了多少,就会得到多少,成就与汗水是成正比的,它很公平。   作为学生,我自然知道学习的苦痛,但是,只要熬过来,你的人生就跨越了一个大阶段,你的青春年华不会虚度。老师总劝导我们:“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是呀,不吃苦,哪里来的甜?别再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所以,努力吧,就当是为了你想见的人,想做的事,想成为的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青春奋斗正当时,此时不搏何时搏?希望你能有黄侃一样的坚毅!   请记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未完,待续)

蕲春百科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