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新闻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风格切换

蕲州在线

搜索

蕲州在线
[切换区域]

消逝的方言:有偏了。

2023-6-5 14:02 215
(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过去,一般在中午和晚饭前后时间,只要碰到熟悉的人,总是要关切地问候一声:“你吃了冇?”。如果是早上,人们相见,往往会问一句:“过早冇?”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统一标配的打招呼方式。这个问候的习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今天,还在延续。对于这种问候方式,大约一二十年前,有人发表过非议,说鄂东人庸俗,一见面总是问别人吃了没有?还有人就这句话搞了一番“考证”,说是旧社会穷,吃的都难到口,人们穷怕了,所以,开口闭口就问人吃了没有。消逝的方言:有偏了。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饮食在人们观念中,是件平常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对熟悉的人平常而又重要的事情表示关切,会获得对方好感与亲近感。如《触詟说赵太后》中,触詟(一说“龙言”)明知赵太后脾气不好,于是迂回地问候:“日食饮得无衰乎?”用“吃”的话题来套近乎,再切入正题。又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均是关心他人饮食,也是关心身体。当被问到“吃了冇?”时,如果已经吃过,回答通常是:“吃了,有偏你了!”表示“不好意思,偏待您了,没能邀请您和我一起吃饭。”一般用在别人问候“吃了冇?”的回敬语。消逝的方言:有偏了。
“有偏”一词,常见于江淮官话江苏南京、阜宁话,安徽安庆、池州、六安话,西南官话湖北鄂东、武汉、襄樊、沔阳等方言。它多用于饭前饭后,实施客套性致歉。“有偏”通常有三种用法:第一,言者(要)独自或先行吃喝时。例如:(1)客:吃过了。主:那我有偏了。客:当偏当偏。(鄂东话)(2)燕青:“员外请。”陈文义:“好汉请。”燕青:“院哥请。”院公:“好汉请。”燕青:“(如此)有偏了。”(王飞云《清风岭》)此用法的“有偏”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习见。例如:(3)艄公:“江水湍急,往来船只又多,喝了酒,就怕掌不稳舵了。”李白:“如此有偏了。”(《吴文心文集》)消逝的方言:有偏了。
(4)坐在上首正中的绅士对陈细怪说:“陈先生,有偏了。你怎么现在才来?”(郑伯成《猫子·老鼠和乌龟》)第二,同食时先吃完或共处时要先离开。例如:(5)(司马公)三下五除二将贾作仁大腿上的这块肉几口就吃完了……似乎还有点没吃够的样子,说:“有偏,有偏了。”说完一抱拳,退了出去。(任清顺《洞房花烛泪》)消逝的方言:有偏了。
(6)那嗯我尬家去了。有偏你侬尬您啦。那我回家去了,偏待您/你老人家了。(江苏阜宁话)
此用法的“有偏”见于江苏阜宁话、江西九江话和湖北鄂东话等方言。以上两类“有偏”下文记作“有偏1”。第三,在对“随便吃”之类关照或“吃过了吗”之类询问作肯定回答时。例如:(7)主:从直随意/别客气/别拘束呀!客:多谢多谢。那就有偏了。(赖国清《曾经的乡土》)(8)甲:吃了冇?乙:吃了,有偏你家。(湖北武汉话)(9)甲:王先生,阿用过饭啦?乙:有偏了。(江苏南京话)。消逝的方言:有偏了。
由此看来,“有偏”的基本含义是表示:吃过了;对不起!偏待了;少陪了。可见,鄂东话说的“有偏”,其实是有文化传承的。现在有些人说方言是通俗语言,用词用字不需要讲究,好像有点歧视感,显然是小看了方言里蕴藏的学问。进入2000年以后,鄂东人说“有偏”的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对这句方言感到困惑不解,不明所以。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也简单,现代人的生活、居住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了。过去的鄂东,居民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外出务工的少,左邻右舍,塆前屋后,彼此朝夕相见,打招呼处于高频,而且,那时的人也比现在热情、单纯、友好。消逝的方言:有偏了。
一到夏天,各家大门口摆出竹床,很多家庭的晚餐都是在众目睽睽下进行的,遇到邻里,大都真诚、友情地招呼道:“吃了冇?来来来,加一点。”邻里之间也不乏大方者,礼节性地加入到友邻的晚餐中,彼此形成常态。上世纪80、90年代,“吃了冇?”“吃了,有偏。”还时有耳闻。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邻里固有的关系和感情基础先后解体,人们的礼行不知不觉地渐失对象,邻里互动逐渐被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占据,即使偶尔在一起坐坐,也是各自抱着手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上三言两语。以前很多讲情重礼的老人也纷纷谢世,一家做圆子、包清汤、蒸馒头,四邻分享的情景已成昨夜星辰。现在鄂东人见面语是标配的“你好!”晚辈遇到长辈也不主动叫上一声,擦肩而过,扬长而去。他们一般不爱当面与熟人打招呼,在微信上发个“早上好!”就已经够讲礼了。过去,一个代表鄂东人热情、大方、友好的高频率方言“有偏”,渐渐地从鄂东人口中遗憾地“有偏”了。本文来源“人文武汉”公众号胡全志《武汉方言 有偏 “有偏”了的“有偏”》和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爱玲《现代汉语方言中“有偏”的用法及其溯源》。

消逝的方言:有偏了。
蕲春文学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