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新闻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风格切换

蕲州在线

搜索

蕲州在线
[切换区域]

揭秘 | 蕲北汪氏家族兴旺之谜

2023-6-5 14:00 124
(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相关链接:蕲春望族 | 汪姓蕲春人物|汪敬虞 汪同三蕲春人物:汪潮涌蕲春望族 | 张塝汪氏族群人才知多少蕲春人物|汪光尧与南日岛战役
氏族发展,人才兴旺,素质提高,此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但其发展、兴旺、提高的概率与状况,不同族群与地域却迥不相同。究其原因当各有所自。我们蕲北汪氏这一宗支,族群素质有所提高,人才有所发展,除因国家兴盛社会进步使然以外,自身因素大抵有以下方面:族风启励我们这一族群局促山乡,其所以不太低劣落伍,与我们的族风不菲应有关联。前已有言,我们的先祖是从江南迁徙过来的。春风早绿江南岸,江南自唐宋以来渐成中华文化繁荣发达之乡。我族唐初统管江南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政事军务,被封为越国公的祖先汪华,子九皆有爵位封地,后嗣椒蕃瓜蔓,遍及江南大地,代有贤儒显宦,形成敬宗睦族、崇儒好学的风尚。怀着族风祖训迁蕲始祖一公,择吉选里,访知蕲北中干山脉中段荷槎山之阴有一古寺曰“栖贤”,相传是宋代处士程谷栖居之所,便决定卜居于此。意谓“地灵人杰,后嗣必有盛焉!”事实未必果然,但其传承祖风之心可见。此后,后嗣生生息息,瓜瓞绵绵,以耕以读,相成相辅,使族人数量素质得以发展提高。我犹记少时,执教族塾的一位先人曾撰有一副自况也是自励的对联云:“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名利不图不问,只将希望付儿曹。”便可见族风扎根人们心灵深处的梗概。揭秘 | 蕲北汪氏家族兴旺之谜
张塝高中首届毕业生合影民初留学日本归来的汪应蟾更进而站在国族振兴的高度在谱序中为宗族发展献言:“窃生存竞争日趋激烈,人群进化渐跻大同。日耳曼、斯拉夫、盎格拉丁、大和诸民族,正各发挥其智能技力,争执世界牛耳,而我庞大悠久的中华民族岂可袖手敛步而不起与周旋。我伯叔昆季子侄应能认识国族团结力大须由家族团结合力所致,各自建树,互相砥砺,安我诗书耒耜素业,践仁义之行,泯嚣竞之习,矢友爱之忱,聪听祖考遗训,远绍绩溪(汪氏先祖发祥地之一)遗规,由家族亲亲尊尊,进而为国族竭忠尽志,处则同心同德和睦宗亲,出则同泽同胞巩固疆域,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强盛,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也是民初族下一德高望重的先辈在五修宗谱序言中提出殷切期望:“愿吾族中子弟咸知德育智育体育为富强纲要,淬励精神,合群奋进,求实学,兴实业,由家而国,争巩固于健全共和之政体,家兴族盛,民富国强。”凡此都会启迪族人勤学进取,奋读成才。事实早有所见:清代中期,科举考试盛时,族中不少学子,废寝忘食,孜孜以求。有位号光起的先人,发奋忘乎所以。他“幼读近村某寺中,其父数往视之,初至见其貌渐瘦,以为偶尔之事;其后瘦益甚,大骇,察之衾枕,虹虱猥集,他还不及知也。”年十六举州学茂才(即秀才)。还有一位号汉渚的先人,“幼遵父命从师读,性甚钝,每授经一帙,非数日不能熟。自是或诗古文词,一受于师,辄手自钞录贴于几,日夕伏案吟哦不绝声,必熟乃已。既熟则以水涤其几贴,诵如前,久之,胸中贯穿,终身无或遗。弱冠后,举州学茂才。”更有一先人号杏村,清末举郡文庠生(秀才),“少家贫,力难得书,辄借邻本钞之,必端楷。生平钞录之书,集垒几等身高,未尝作一草字。其刻苦认真不苟,悉类是。”不仅前人,今人力学成才的更广,也随举一例:即我家乡同村叫汪瑞林的一晚辈,家境贫困,父早逝,母躬亲哺育,辛劳耕种养饲,苦苦撑持,让他上学,他知读书不易,特为刻苦用功。倦不休,假不憩,尤其上高校读长春科技大学后,北国苦寒,衣单食菲,忍饥耐冷,学不稍懈。课余还常写稿外投,既练了笔,又获些稿酬,补贴了自己经费之不足。毕业后分到教育部的《中国教育报》社工作,并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就读,取得硕士学位。后升任教育报高教部的主编。族风启励,不但学者勤奋,教者更诲人不倦。清代后半叶,族中入泮的秀才成批,当时只进士有资格为官,举人少数有入仕的机会,秀才才学再好也无缘踏入仕途,为了谋生多数以教书授徒为业,故本族早先学馆优秀师资充斥,良师出高徒,教出族中子弟便如桃李满园。如我的曾祖父洗尘公曾是个十分严谨执着,竟世为童子师的典范。“公幼嗜读,终岁手不释传,经史外,兼通堪舆卜筮星命之学,慷慨有大志,思以儒生起家,连不得志,退而怡然以课童子为乐。其教授生徒,不徇俗好,从之游者,无论年龄何若,皆令背诵,每授一卷讫,能一字不遗者,捻须轩眉笑,谓孺子可教,奖之至再。或嬉游废学,非壮声呵斥,即夏楚交加。镇日坐拥皋比,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必使通彻其意乃怏。尝语人曰:吾为师训告若辈,聪者故可喜,钝者吾亦不烦苦也。族之人皆信之。为父兄者皆愿子弟出其门。称其得循循善诱之术焉。”还有些学识更为渊博的先贤,特设经馆教授读经应试的年长学生。又如我的堂叔曾祖镜江公,“少即刻苦,日手一编,寒不炉,暑不扇,每空山月上,一灯荧然,仰而读,俯而思,至晓不觉,年甫冠便学有大成,乡试取州文庠生,回乡设经馆,从游者甚众。公授经严立课程,解经析义,穷根究底,孜孜然”。强调“好书不厌百回读”,出其门者“多一时名士”。族中为培育后人,还确立了有关机制:一为开办族学,用祖产开支,免费让族中子弟入学就读。二为助学奖学机制,即对外出读较高级别学校的。贫者助,优者奖,以支持并鼓励上进。我少时离乡读中学时因家贫学优就曾享受过每年两担助学谷和两担奖学谷(由祖产开支)。这两项机制直到解放后,社会改革,祖产不存在而停用。以上所云多是前此族人繁衍前进过程中形成的族风祖制,似是昨日黄花已成过时之物。但它却是永恒潜在的精神力量,不仅已曾启迪激励过前人,而且数典难忘祖,饮水会思源,后之族人亦必将继续在此祖泽族风辉映下不断奋发前行。家教培基族风是社会氛围,是育人的大环境,对人才成长固然有影响,有薰陶催化作用。但家庭教育才是具体培育造就人才的摇篮和根基。根基雄厚了,人才的参天大树才会枝繁叶茂。“养不教,父之过”,“子不学,非所宜”。教子育人,培育人才成长的根基,责任则在父母。故作为家庭之主的父母,必须重视并抓好家庭教育。我们族人中对于教育后辈大多较为重视,因而使能受到良好教育的后人便也较多,故为更多后人的成长成才打下了较为宽实的根基。还是以敬虞先生和我两家为例说一说。敬虞的曾祖父益林公生平为期后人成才,极重家庭教育,对其子课读甚勤,但惜谢世过早。永诀时弥留之顷,仍谆谆以不废学业嘱其子。子延福、绥福(即访之、履之)二公,时年尚少,母亦早亡,赖其祖母周太孺人鞠育。祖母娴文墨,二公初识之无,便教之诵,口授句读,强其记忆,每不稍懈。待其稍长,延师入门授教,督导甚力,故二公勤攻奋读,均获大成。时当清季,两公从容应试,同举州文庠生(秀才)。深受族人推重。二公之后,代代承袭祖泽,厉行家教,以育后嗣。延福公后半生即在家立馆设教,亲课子侄及族晚。长子应蟾(即寿千)在其躬亲教诲下,学业优异,并使远离故土,留学东瀛;次子应蜍(即寿凡)幼端敏,年十三群经皆诵习,则有意使其去读湖北省立铁路专科学校,以便日后投身工业报国;幼子应蚨(即寿绵)则留于膝前,授以经传和新知,以便在家教诲再下辈。揭秘 | 蕲北汪氏家族兴旺之谜
蕲春县张塝高中第三届毕业生二(三)班全体同学合影至敬虞父辈,已值民国时期,见识更新更远,教诲子嗣更不遗余力。敬虞和长兄敬陶幼时原都在家塾就读,其父寿凡在外地工作,以为山乡闭塞,受知有限,便将他们带领出去进新学堂。寿凡积劳多病,45岁便早逝。病重时,家人想通知他正在南京上学的长子回来看望,他却决不同意。他告诉家人,如果自己真会一病不起,也不要让儿子知道,免得他奔丧回家,耽误了学业。其教子求学之心何其殷切。敬陶又能更好地继承祖与父的遗志,不仅全力扶持其弟敬虞读完大学、研究生,成为高级人才,并又精心培育二子,使其学业分别成为硕士、博士,事业分别成为教授、研究员。敬虞当然也极关注子女的教育,女留学美国,子成为经济学博士,任国家社科院数量技术经济研究所的领班人。敬虞的子、侄对再下一代的教育亦复如此。故其家连续五代皆书香门第。再往下代,预料书香还会继续传承,人才还会辈出。前面已讲,我家先辈也曾是累世耕读相传,只至我父亲这辈才因家道中落而辍读。但我父亲不甘心在他手上中断了亦耕亦读的家声,不顾艰困,坚持让我上学读书。我也因之奋发,终致学有所成。且我又与贤妻同操育李培桃之业,深知家教培基育人之重要。故除辛苦耕耘教好他人子弟外,自当更加关注自身孩子的哺育成长。但不意恰逢十年“文革”动乱之期,“四人帮”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我们则坚持照常教育孩子认真读书学习。教材单一或供应不上,则手自抄录有关辅助读物或找出原有旧课本供孩子诵读,使其学有长进,并养成好学之习。随后动乱愈烈,我们也受到冲击,甚至被遣回原籍。有人不让我大孩子上高中,我们并不放弃。先让孩子在家自学,不久我即被调往外地教高中,便将其随身带往自己执教的学校去学习。小些的孩子跟着妈妈在其所教的学校就读。妈妈言传身教,孩子学的更勤,学业都很优异。“文革”终于结束了。国家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制度,我们便及时议订了对孩子的全面培育计划,使其都能更好地成长成才。长子超英当时己由下乡知青被推荐在读华中理工大学;次子刚从高中毕业在一初中教书,我们首先勉励他参加刚恢复的第一届高考,他因原也随我读毕高中,学业有较好的基础,在那届高考50:1的录取机率中,脱颖而出,考取湖北大学数学系,成为我家也是全族第一个十年未遇的新大学生:接着便是女儿爱群已在读高一,见两个哥哥都已上大学了,迫不及待,倍加勤奋,于第二年(1978年,高中两年制毕业),16岁参加高考,以全县理科第一的成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而长子超英1978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于华中理工大学毕业,分配回县城工作,但不满于专科学历和已有的知识,1978年秋,在我们支持下再参加高考,重上全日制大学;这一年我家考取两个大学生。剩下来的只是幼子潮涌,我们便将关注焦点集中到他身上,盼他先读好高中,然后紧跟哥姐之后向大学进军。他也真不负所望,1978年秋年甫13,参加中考,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县第一高中。因其年尚小,首次离家外出独立生活,我们放心不下,她妈常去探望。虽然生活艰苦些,但他学习不懈,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两年后(1980年秋)参加高考,被录取于华中理工大学经管系,时年十五,人称为神童。至此四个孩子都已进入大学,作为我们家教计划的第一步实现了。当然四个孩子同时上大学会带来经济供给上的困难,除我们自己节支省用并借债支持外,孩子们都能克勤克俭苦读寒窗。因而我们把教育孩子成长过程的这一部称作“教子寒窗苦读”。大学毕业后又该怎样?我们设想的第二步是要“教子博学广才”。从实际出发,长子次子大学毕业后,需让他们工作,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困境,学业再深造之事待以后适时而定。女儿和幼子时年尚少,深造情切,我们支持他们毕业后考研,故他们一气呵成,读完硕士、博士学位。长子次子后来也坚持在职读研,获取硕士学位。这使我们家教计划第二步“教子博学广才”的愿望也实现了。第三步“教子学成报国”,主要是对后来留学国外的两个子女而言。小儿子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后,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创业,甚至为回报故土,已把发展经济改变面貌的愿望投向家乡来。女儿虽尚在国外,但她所进行的工作却仍与国内有关方面联络,交流互补,不忘对国家有所贡献。人们曾有询问我是如何教子成才的。我只引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中的一句“我教子,惟一‘经’。”来作答。就是说我们家教子成才的唯一办法便是让他们读书。当然具体实施是分了上面所述的三步走。因为不“苦读寒窗”,便打不好坚实基础;不“博学广才”,便提升不了层次,只能是俯拾可得的一般;不“学成报国”,便显不出成才的作用。我们对于家庭的第三代,孙子辈,也以同样的期望付与他们。孙子、女、外孙六人中,已有一人在国外大学毕业,一人在国外正读大学,一人在北京一大学读研。三个小的在中、小学勤读。我还深切感受到,教育后人成长,必须从早启发其立志,而且要志存高远,志在四方。如果只怀温饱之志,只满足于浅学粗知,拘守一隅,不思进取,决难成为大器。典范生辉物有良莠之分,人有贤愚之别,不可一概而求。但榜样的力量无穷,典范可以影响大众。我们汪家这一宗支,在人文发展方面,其实也很一般。所以较受称道,先赖一些典范门第。“一枝红杏出墙来,”常会引发千红万紫。揭秘 | 蕲北汪氏家族兴旺之谜
蕲春县张塝高中第三届毕业生二(二)班全体同学合影迁蕲始祖一公有两子五孙,后翤分两户五分。长期繁衍,各有异同,一些房户孕育了一些较优秀的人丁,他们便成为庸中佼佼,进而影响带动他人,形成较大的优秀群体。从前面所举的“两个秀才塆”形成的过程看便是如此。六溪冲汪家塆这个十多户人家的“秀才塆”先是一位号龙泉的先人勤学成才,科考得中州秀才,其后他家三代人中又中七名文秀才,一名武秀才,是突出的典型秀才世家。从其游,受其教,影响所及,求名上进,奋发向学的邻人族众纷起,也先后有多人登上州秀才榜。自清中叶以后,全塆共举州文秀才12人,武秀才6人,真一时之盛,故被称为秀才塆。有的家世代书香,一直传承到现在。另一个“秀才塆”。汪瓢铺的老屋塆,也是先由清乾隆末一位号商六的先人发迹。商六公先世有厚德,并饶资财,但无名禄,乃奋起读经,自身虽无大成,而其二子则开始腾达,都以优等举州文庠生(秀才)。后便带动全村后嗣勤奋向学,立志成才。至清末,共有14人考上州文秀才,5人考上州武秀才。影响所及更为深远。至今人才更为兴盛的汪敬虞这个世家便是此秀才塆典范光辉的延续。不仅此也,事物发展还会不断产生连锁反映,汪敬虞家的发展又像电子辐射,激发更多人跟进。这里也举两例:抗日战争时期,汪敬虞这个家以其长兄汪敬陶(即光尧)为首及其另两堂兄弟汪敬韩、汪敬岳三人都投身抗日前线英勇杀敌,同塆便有两个读初中的房弟和房侄慕其爱国精神,同仇敌忾,也毅然投笔从戎,读军校,入军旅,抗战胜利后未退役,后随国民党军去了台湾。他们一人是汪荣洋,去台后,留学美国学电信技术,任职于台国防部,干到上校军职;一人是汪醒非,去台后,在台政大读研究生,后在台交通部任研究专员。他们的子女也都已成才。汪荣洋三子一女,学士一、硕士二、博士一,其中二人留美,现均在台企业、科技部门任职。汪醒非在台有一子二女,均留学美国。长女汪开祥在美柏克莱大学获数学博士,并在该校任教授:次子和小女均在美获硕士学位,现在台工作。试想当年如无外因诱发,见贤思齐,他们也许终身困隘闾里,怎能带来后人如此兴旺。还再说我家,在当前族下,也姑且作为一个新典型,起了一定影响和带动作用。汪瓢铺还有个族孙叫汪敏,是个纯农家的孩子,家中还很贫困。在我家孩子影响下,胸生大志,大学毕业后,决定考研,特别见我小儿原是考的“清华”研究生,他也暗下诀心,考研非“清华”莫属。可第一年考的成绩还不够,他决然放弃了其他学校的录取,来到“清华”校外,租了一住所,自我复习起来,第二年再考,一举成功。榜样的力量真的在他身上体现了。今年他已圆满完成学业,获取清华MBA学位,在北京觅得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借助他山在整体社会中,一个族群的发展,常离不开其他先进族群的影响和相助,我汪氏自不例外。蕲北山区,钟灵毓秀,久远以来,各氏族都孕育有贤达人才,彼此交流互动,影响深远,形成了一种勤劳朴实、好学上进的优良社会风尚,对我族的人文发展也有所影响和帮助。揭秘 | 蕲北汪氏家族兴旺之谜
蕲春县张塝高中第三届毕业生合影距我们汪家住地都不甚远的同里人:楚北大儒清乾隆时的进士陈诗(号愚谷)、民初国学大师黄侃,民初国民革命先驱詹大悲等先贤都赫赫有名,受人敬仰,奉为楷模而尊崇。我族先人有不少与这些名流或同窗,或契友,或姻亲,交往甚笃,过从甚密,因而常借重他们的道德文章,博闻广识,来充实自身,开启后学,深受裨益。我有一叔高祖正宇公,生平重族亲亲,教诲族晚,不遗余力,当时士子咸称慕。他与陈工部(即进士陈诗,因其曾在清廷任工部主事,故人以陈工部相称)乡前辈友善,工部晚年主讲江汉书院,岁暮怀乡思旧,曾给公寄一联云:“老我尚怀龙井水,故人先问马鞍山。”(龙井水是指故乡的地方“龙井河,”言其怀乡;“马鞍山”是指正宇公的居地,言其思旧。)可见他们友谊之深。正宇公乃我族名儒,晚年也在家乡设帐课徒,便常将陈工部少时好学和博学的轶事广为传颂。如说工部幼家贫,靠母织供读,倍极勤苦,终成大儒;举进士,居官多年,后告退还乡执教,三楚名士皆出其门。如浠水的状元陈沆,蕲春的探花陈銮皆是其门生。他学识渊博,著作极丰,书目近50种,900余卷。给了学生极大启迪。我另一叔高祖逸凤公,好学至老不厌,曾手抄“六子书稿”(六子指孔、孟、荀、老、庄、孙)藏于家,陈工部特为作序,可见他们当时在为学方面交流协作何其密切。黄佩国师的故居与我们故里汪瓢铺不过十余里地,对于他与他家先父清季进士黄云鹄前辈及其侄武汉大学名教授黄焯先生,我族学人无不慕名景仰,作为师宗而学习。他们家与我族人联有姻亲,族下寿千先生与黄焯教授有深厚友谊,彼此往来甚密。寿千先生七十寿诞时,黄焯教授特为他作寿序以庆贺。詹大悲前辈与我房叔祖楚良公也是姻亲关系,他们过从不断,楚良公之先父传曾是大悲前辈手笔所撰,我们族人受他的关切和影响也很深。还有其他乡贤不一而足。他们都是我族士人学习的典范和崇仰的偶像,都深深影响和启迪了我们。就我个人的身受,不妨再赘几句:幼时我在村塾读书,曾闻人言“黄侃少时读书能一目数行,过目不忘”“黄焯幼年即刻苦学习,家贫无油灯,烧‘松光’照读,有时‘松光’尽,夜兀坐黑处,背诵日间所学之课。”我敬慕他们的聪慧和苦读精神;再听传说:“詹大悲七岁随父读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907年投考黄州府中学堂时,名列第一。”我钦佩他学业成绩优良;我还传抄诵读过陈诗早年写的《咏石牛》诗(他家临近蕲北名山——“石牛山”,山顶上躺有一块巨石形似牛,故名石牛,山也因此得名):楚北山中一石牛,古人留下几千秋。微风拂拂无毛动,细雨淋淋有汗流。芳草纵多难适口,长鞭任打不回头。牧童着力牵不动,天地为栏夜未收。我更羡他才华出众,妙笔生花。乡先贤们这些遗行轶事使我们心神向往,给我们向学进取影响极深。

揭秘 | 蕲北汪氏家族兴旺之谜
蕲春文学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