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据文献资料可知,迁蕲汪姓有五大支裔,均源自颖川,脉延皖南“新安汪氏”,同出自四十四世祖越国公支下。都是在元末明初前后,由皖南或赣北相续迁来湖北蕲春各乡落籍至今。第一支迁蕲始祖是62世省五公,因避江南之乱,于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由江西婺源大坂,至蕲春横车马桥村落籍,复迁株林石板岩汪破屋。后世繁衍至五房塆、杨树塘、学童冲、汪家咀、花园岗、土库、瓦屋咀、汪家冲、朱角冲、徐家垅、长塘角、凉亭岗、伟元塆、坳上铺、陈塆、罗家坳、新州、乌石山脚、朱栏湖、吴家塆、李大塆、新建塆等,遍布横车、株林、彭思、狮子各乡镇。今人丁约计五千余,其裔堂号为绍封堂。第二支迁蕲始祖是75世兴甫公,于元末明初(公元1350年)由皖南至蕲春竹瓦店一带落户。其后三世分衍为珊、瑚、珂、珀、珑、琥六分支。后二支散居江夏。珊分居清水河、汪家垴。瑚分居漕河豁口。珂分人丁最多,分居竹瓦村、汪兴、下扬仓、汪家坝、五斗地、汪六房。珀分居上扬仓。明末清初,珂、珀二分宗昆移居蕲州镇的不少,清代进士汪蘅即东长街本支裔宗昆。他们有教书办学的,有为官宦的,有开钱庄商贸的,跻身于州府的豪门大户之列。其祖于竹瓦店中心,立祠为慎思堂。人丁约计三千余众。 ![]() 张塝镇第三支迁蕲始祖是76世茂嵩公。公元1378年,其父随军来蕲屯田军垦,茂公子承父业定居蕲春漕河枫树林村。就村西沼泽地围堤垦荒数代,耕耘拓展,故有汪家畈之地名说。其祖立祠为务本堂、人丁六百余。第四支迁蕲始祖是78世源泗公,其弟洙、浞、浈、流四人相继同来。也因避乱,于元末明初自江西上饶之乐平,至蕲春大同乡。泗居大同汪坝、后世散居瓢铺、百叶、郝子堡、六溪冲、盘龙,东山冲、马鞍山、黄梅山等村。洙居株林黄城河、花亭、马家冲。浞、浈、流三户散居张榜下马、歇肩岭、檀林汪岭朱冲等。其宗支兴盛蕲北,户显蕲阳,后裔子孙遍及全国和海外,人丁约计一万五千之多。(不包括外籍)其海外后裔曾多次回国,七修宗谱,立堂号为龙溪堂。第五支迁蕲始祖是85世大义,大信二公。此支相对来蕲较迟,于明末清初乱世迁蕲。居青石芭茅街、水车河、向桥、桐梓、刘河河西上村等一带,人于近两千,堂号为云山堂。清末民国初年,蕲春汪氏五支裔均有宗昆移居蕲州、漕河两镇的不少。省五公支下迁居蕲州镇的有近200人。浠水马歧山汪姓支裔迁居蕲漕两镇的也有近百人。解放后,周边各县及赣北、皖南移居蕲春的小股支裔汪姓也不在少数。这些暂且不计,有据可考的全县五支汪姓总人口约二万五千余众,占全县总人口约2.5%。就是说:每百人中有二至三人姓汪,在蕲春县的人口发展变化中,汪姓宗支有着不可忽视的人脉关系。自公元1300年至今,迁蕲汪氏宗支,枝繁叶茂、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新中国五代,历时七百余年,他们饱经社会动乱和变革之磨难,顽强拼博。汪姓宗昆们不乏掌军政、执文衡、秉杏林、务医农、从商贸、干革命。行行无不人才辈出,成就斐然,终不失望族之遗风。据文献资料所知:蕲春竹瓦兴甫公支下珊、珂、珀三分先祖,均为清代鄂东领兵将官。以珂分汪兴户汪国泰公为例:咸丰四年,公武举中首魁,授黄梅千总,屡建奇功,卒后追授武德骑尉。其子汪伟臣袭封云骑尉,历署黄梅千总,补授黄陂千总。二子汪本恭历署广济把总,西河戌府。其孙汪振衡亦任西河戌府,即蕲春漕镇。谱载曰:“公由是奉檄就命,爱养士民,不期而境内大治,后移署漕镇,儿童竹马,举市欢迎。历任四十年,民无谤读,口碑载道,迄今西河之畔,访德政之碑,其其道公之贤者,不可枚数,盖公生平至诚感物,遇事不轻假刑,故漕镇向多盗贼,自公莅任后,咸卖刀卖牛卖剑无,有龚遂渤海治绩焉。”同支宗昆汪远徵公,“办樊川厘务,从五品花翎,清廉出名”。枫树林茂嵩公支下,屯粮军垦十数代人,开拓出汪家畈,为子孙造福。中国现代史中,大同源泗公支下汪应蟾先生,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员。先生留学归国后,以蕲州高等小学堂为依托,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引导青年进步学生闹革命。民国初年,他应召中央教育部任职,袁窃国后,他愤然辞职回到蕲州继续办教育。辛亥革命前辈还有兴甫公支下汪正选先生,谱载曰:“先生长窥清庭之頹败,不愿籍举子业以干录,遂然舍去所学,力蓄意干革命。远兄别妻,遍游津沪浙间,豪俊交游,专研讨清庭之秘密计划,举义于武昌。公亲冒石矢,身先士卒,非自惜也,虽蹈万死一生而不辞。幸而奸逆授首,清道败亡,中华民国之鼎于兹,四万同胞得太平之象。公深恨世风日下,党派纷争,公愤然脱身宦海,寂然一身,且耕且教,置世事于不闻。”同裔汪钦喜先生,谱载曰:“大丈夫处事当以救时为先,泊然舍去平生所学,遂抱终军请缨之志,怀定远笔之枕,毅然置身行武,以抗战为已任,建国为本能,舍安逸而就辛苦,二十余年奔走革命。”同裔还有汪天锡先生,谱载曰:“天锡公文以经邦,武以平乱,文武兼长,古今罕见。汪君喜书好剑,满腹诗书,身是胆。 七七事变,君乃从戎,枕戈待旦,誓扫妖气,收回禹甸。作长游击,统军数万,倭敌寒心,功同韩范。”兴甫公支下珀分汪士恒先生,生于1903年,毕业于武昌省立第二中学,受“五四”学生运动影响,加入武昌“蕲春学社”等进步团体,1926年,先生任北伐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团训导员。在攻打武昌的杨林凼战斗中负伤离队。伤愈后,先生任北伐军伤兵委员会财务科长,留守武昌(后参加“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27 年国共分裂、先生转入地下,回蕲州开展地下斗争,安插于县财政局任杂税主任,协助地下党魏今非在蕲州商界开展工作,并为筹集革命活动经费。可是当年组织暴露,先生随魏今非避于南京江宁县,以办学教书为掩护。1928年秋又潜回蕲州,秘密建立蕲州特别支部,先生负责商界的经济抗日宣传工作。1930年党组织又一次遭破坏,先生与魏今非同时被捕入狱。先生之父卖去田产,找同窗的县长说情,得以保释回家。魏经组织营救出狱,去江西参加长征,先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50年,魏今非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托蕲春副县长汤少屏上门请先生赴汉担任秘书。1957年“反右”中,先生冤为“右派”,1959年屈死农村。1978年县民政为其平反,为革命军人。汪士恒长子汪钦文,1922年生,蕲州沦陷,先生送子参加新四军,先在何启部下当卫生兵,于赤东湖一带打游击。后转入中原军区李先念部下。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转战鄂豫皖。汪钦文先生参加过“中原突围”和“高山铺战役”。1949年调北京接管铁道医院,去苏联医科大学进修,1951年回国接任北京铁道医院院长,兼党组副书记。副部级退休,今89岁仍健在。先生参加过新四军军史的编写工作,享受在京老干待遇,每年国务院举办的春节茶话会有其席位。为蕲春抗战和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汪姓宗人还有56位,他们在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而被载入蕲春县志,他们的英名永垂不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编蕲春县志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蕲春汪门人氏有以下人等。株林:汪清香(1885-1941),1928年入党,中共蕲春县委委员,县赤卫队暴动总指挥。汪晚峰(1917-1931),1927年入党,中共蕲春县委委员,1930年领导株林河暴动。黄城河:汪肖先(1904-1930),1927年入党,红军三师九团任营长。汪渭清(1905-1931),1927年入党,红军三师九团一营营长,特务连连长。汪继凡(1906-1932),1930年入党,红军十五军营教导员。汪晋云、汪平安、汪南松、汪利生、汪佐卿、汪旺火、汪正凡、汪金谷、汪斌、汪镜明、汪细焱、汪南方、汪声炳、汪应连、汪如门、汪仲民、汪少林、汪少成、汪万金、汪一成。何铺:汪天星、汪伯兰。范湾:汪茶花、汪荣树、汪荣六。边街:汪任尔、汪花苟汪坝:汪明照、汪龙新、汪意成、汪元有、汪江尔、汪自芹、汪细星。田六:汪盛友、汪正才、汪仲凡、汪良才孙冲:汪月星、汪登水、汪会清、汪正英。刘河:汪贵水、汪柏生、汪柏树。赤东:汪兴龙、汪炳山、汪茂华、汪振华(解放军团长)。青石:汪云龙(青石区委书记)。投身教育事业的迁蕲汪姓也大有人在:兴甫公支下汪春瀛先生,谱载曰:“公历署黄州府教授,潜江、京山、应城、谷城、罗田教谕,钟祥、应山训导。每至官,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士伦翁然。历任督抚学政、交口推奖,”其支珀分汪蔚臣、汪少丞、汪南儒、父子堂侄三位在蕲州办塾学、教经馆,教书育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清末西学东渐,时风未开之下,先生力排众议,锐意教育改革,倡导新学。于1904年偕众同仁,率先在蕲州外行官办起第一所初等小学堂。在先生的影响下,全县各乡纷纷仿效,次年全县六十余所初等小学堂一轰而起,从此改变了蕲春千年塾学旧制,为西学中用、中西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奠定了根基。当今,蕲春教育战线上又出现了一位汪氏的杰出代表,即蕲北源泗公支下汪金权先生。他为蕲北的山区教育呕心沥血几十年,作出的重大贡献,得到党中央、教育部的肯定,被视为全国教育先进典型。为汪氏宗昆树立了光辉榜样。在科技、学术方面,蕲北源泗公支下宗门尤为突出。远的不说,当今著名经济学家汪敬虞,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其支裔居美旅台的宗昆也枝叶成荫。其中知名学者、教授有汪大华、汪定华、汪铁志、汪大晖、汪思危、汪开祥、汪大明、汪思齐、汪用中等。蕲北源泗公支下的子孙人才辈出,声振中外,真乃我迁蕲汪氏的骄傲。今天,蕲春汪姓五支裔的后代,大学生、博士生遍布全国各地,数不胜数,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报效祖国,创造辉煌。不少宗人回报家乡,为蕲春的振兴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本县政界任职的汪姓宗人也不少,从乡镇到县府,成为一方父母官,为一方乡亲操持。汪氏家族的家训是:“爱国、完赋、孝亲、敬兄、睦族,和邻”这对汪姓子孙教益匪浅,影响深远,其传统美德将永世传承。 ![]() |
童年是一首赞美诗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童年是一首幻想曲遥想未来充满
为加强我县矿产资源管理,配合推进全县“扬尘治理”专项行动,不
“我宣布,2023年黄河厂水库防汛抢险救灾应急演练现在开始!”5
煦暖五月,扬帆奋进正当时;王府胜地,四方宾朋共襄盛会。5月26
说起中医,不得不聊聊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医药学家,被誉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