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管窑镇:党建引领促陶艺小镇精彩“窑变”

发布时间: 2023-2-21 21:09|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19| 评论: 0

近年来,管窑镇以工业遗产、历史遗迹、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项目为依托,统筹推进“党建+文化”“党建+产业”“党建+美丽乡村”等品牌项目建设,管窑陶艺小镇全面提速,成功孵化培育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创新打造文艺村镇,焕发出乡村振兴精彩“窑变”。
一群人,擎举火炬重燃窑火拥有千年陶文化历史的管窑镇,曾在近代陶艺发展史上赫赫有名。彼时,蕲春管窑与汉川马口窑、麻城蔡家山窑并称“湖北三大民窑”,鼎盛时期,管窑境内人人晓陶事、户户有陶工、家家皆做陶,其生产的日用陶曾走进全国千家万户,享誉中外。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窑陶业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匠人、窑工“景漂”“云漂”比比皆是,手工制陶技艺面临着消亡的风险。如何让千年陶艺重焕光彩、让千年陶都重获新生,是一道悬而未决的历史顽疾,管窑镇历任党委班子在多年的探讨和实践后得出,要想彻底消除这道顽疾,变革和创新是唯一的道路。但“怎么变、如何新”,又成了眼下亟待解决的另一道难题。2013年春节,管窑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筹划,借由外流大师、窑工回乡探亲的契机,开办了第一届陶艺家座谈会,与10多位陶艺大师就推动管窑陶艺文化传承和陶艺产业发展展开了深入交流。“千年的陶艺文化不能断在我们手里。”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对陶艺的情怀,省级非遗传承人、老党员何良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年近古稀再创业,带领儿女三人创办“湖北明窑陶艺有限公司”,新建了2000平米厂房和2000平米工作室,在生产“日用陶”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工艺陶”,成功研发“管窑红”等系列专利产品,探索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现代产业的转型之路。一花引蝶,群芳争艳。何登明、王文志等一大批散居在全国各地的管窑籍陶艺大师,纷纷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建工作室,他们汇集全国制陶技艺,在传承、发展管窑陶艺中不断创新。窑火重开灶,好戏再开锣。一大批老厂房、旧窑棚在改造中涅槃重生。融合工业旅游、艺术展览、非遗传承和文创孵化的管窑国际艺术区(岚头矶工艺厂),被誉为文艺爱好者摄影圣地的李家窑,农家私厨、轻奢民宿、咖啡酒吧等配套齐全的芦窑艺苑,主打保留、还原八九十年代工业化生产场景原貌的管窑厂,以及集展览展示、生产加工、大师创作、游客接待、陶艺培训、陶艺研发于一体的柿外陶园在加速建设中落地面世,“四厂一司”的文化格局雏形初现,管窑开始向外骄傲亮出“党建+文化”的标志性品牌。
一座堡垒,汇聚合力赋能发展行不进则退,功不积则返。亮出“文化牌”还不够,得多出实招打好“产业牌”。2022年,管窑镇立足现阶段发展实际,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务共商、人才共育、发展共促的“六共”工作思路,创新打造陶艺产业党建联盟,推动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助推管窑陶艺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工艺的复兴要靠人才,人才的集聚依托完备的产业链,进而带动工艺繁荣发展。”被问及陶艺产业党建联盟的组建初衷时,管窑镇党委书记徐红霞这样解释道。她认为,陶艺产业党建联盟是一个极佳的媒介,能够更紧密联系人才和企业,帮助实现陶艺人才“引、育、用、留”的共同驱动和陶艺产业的跨界融合、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以前,几个窑厂各做各的,互有长短,但通过陶艺产业党建联盟,我们交流的机会多了,取长补短,设计和技术方面能力大幅提升。”柿外陶园负责人何建平在引导游客参观陶艺产业党建联盟内部陈设时自豪的说道。在陶艺产业党建联盟引领下,管窑镇创新奖补同步、艺匠并举、课赛融合、校企共育新机制,与18所高校建立了互联互动互促关系,大学生实习实训、研学旅行、毕设合作等活动常态化开展,陶艺匠人技能培训、艺能比拼、作品对话等个性化活动深受业界好评。据悉,校企共创作品编钟茶具系列荣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独立创作的管窑木叶盏荣登《荆楚有好物》直播平台,先后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2022年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等重量级展会。从发展中规范,到规范中发展。管窑陶器“制造”跃升为“智造”,“遗产”迭代为“文产”,陶艺企业和陶艺人才规模效应显现,“党建+产业”品牌效应声名鹊起。
一体式规划,厚植优势谱写振兴窗边围炉煮茶、窑口赏景听雨,这种“诗和远方”,在管窑镇李家窑触目可及。掩映在一片竹林和树影间的李家窑并非是特例,寒婆岭村管油铺、楼岗村王家湾等地同样别具特色。依托陶文化,管窑镇以发动群众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为基点,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合力打造以陶艺文化、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主的乡村振兴示范片。“以前大家都在外打工,没心思琢磨自家那三亩地,现在组织号召、能人带动,陶艺小镇发展欣欣向荣,在家就能把日子越过越好,大家纷纷自发美化庭院、配合乡村改造,谁也不想给家乡‘丢面’。”寒婆岭村管道军乐呵呵地说道。如今,“党建+美丽乡村”品牌渐入佳境,一批批民生工程顺利落地,平整宽阔的旅游公路将景点“连珠成串”,文化浓厚的美丽村落、精工巧琢的非遗工艺、客朋满座的节庆演出、火遍网络的乡村民宿、远近闻名的研学基地不断吸引着八方宾朋,乡景有提升、乡民有收入、乡村有特色的振兴画卷徐徐呈现。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