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蕲春往事 | 我是一中“借读生”

发布时间: 2023-2-7 17:19|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94| 评论: 0

(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1984年新年刚过,我接到在县一中工作的姑爷的消息:即刻从上了半年的赤东六中转学起程来一中就读。我哪个兴奋劲啊,就甭提了。父亲肩挑个扁担,欢快的脚步透着精神,从儿子这个人生的转折中仿佛看到了未来和希望。我呢,心里也象揣着个兔子,七上八下的,不知道我的实际成绩,能否通过一中最苛严的检测。沿路没有看风景的心情,有的是我和父亲两人步行70里路的艰辛,还有父亲一路的百般叮嘱。从凌晨五点,一直走到午间一点,但我们没有觉得劳累。现在每回味起这段路程,我不禁想:假如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是不是也不觉得辛苦呢?当然,这是后话。差不多是准一点了,到了姑爷家里,父亲送上从家里捎带来的老母鸡,土特产什么的,姑爷不免客套一番,总之是费心多余之类的话。我们吃了剩饭,就等着姑爷的下一步安排了。
蕲春一中八五届三(2)班毕业合影

上课准备铃响了,学校的高音喇叭想了起来。姑爷的声音覆盖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同学们,我刚才见识到了两位同学的本色。两位同学都是从农村出身,一位同学家里贫啊,用的是酱油掏饭吃;而另一位同学呢,家里也贫,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供学到一中,可他说我们学校的饭菜连猪食都不如,这叫什么?叫忘本呢。”这背后的故事,可能只有姑爷和我还有我那位同乡心知肚明了。一中的规矩,是接连三次中级以上的考试在年级占据前180名,班上占前30名,方可被一中追认为正式生,否则永远是临时生(现在叫借读生),连个毕业证也没有。
那时我们班上有108名同学,学生们叫108好汉(算了女子在内),年级有6个班。你想啊,县一中呢,集中了全县最优秀的学生,98%为自己考取,我这个插班生的到来,不可谓压力不大的。为了应付一中的检测,我在六中的半年时光里,自学了整个学期的课程,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万一进的了一中的话,到时可以减轻些压力。果然,三个月过去了,期中考试来了,我考了班级第七名。这下班主任怀疑了:你这个开后门来的落后生,抄的吧!抄书的?还是抄同学的?自己坦白。


一中的学生就条件而言大概是分两种的:家庭好的和家庭差的。我前排坐着一位女同学,我们都在靠窗的位置,她父亲当时是县粮食局的局长。局长大约每星期在窗户边给她送一次钱,每次他来的时候,总是先轻轻地敲下玻璃,给女同学十来张,父女双方一个是面带笑容,一个是乘心如意的。我的父亲呢,也来送钱,但时间上不固定,而且每次来时,必是通过教室大门;他总是惟恐打不开门似的用力推,也顾不得老师在讲课,目中无人似的在整个教师用眼搜索一番,发现了我,很高兴似的拖长了声音大喊(或是大吼)一声:超……弄的全班同学哄笑。我红着个面走出教室,在门口接过了父亲给我的一包钱。咱这一包钱可比不上女同学几张的。那时最大张是10元,还没有100元。父亲给的全部是一毛两毛五毛的,最稀罕的是5元,一元居多。父亲用废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小心翼翼的剥开几层报纸,一张张的点给我。可叹我呀,那时一点也不体会父亲的艰辛,我这心里一个劲的恨呀,怎么我的父亲就不是哪个局的局长呢!


因为高三,老师可以不必抓的那么紧,一切全靠自觉。这一年来,我认真的总结了落败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高强度的试题训练完全没必要,紧扣书本举一反三才是正理。一年来,我的1/3的时间差不多是在野外菜圆边度过的,见证了春夏秋冬的时令蔬菜的种植全过程,虽然考取的不很重点,倒也是轻轻松松地取胜。末尾,想告诫天下的寒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而后才有所为。也告诫天下的老师们:有些老师可以让学生一生想念,因为他的道德操守;也有些老师,可以让学生鄙视一生的,因为他根本不配老师这个称号。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