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大美蕲春·烟火年味”有奖征文作品选丨又见炊烟升起……

发布时间: 2023-2-2 13:39|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116| 评论: 0

又念炊烟升起

文/熊启文


天渐明,炊烟起。乡间的炊烟是有香味的,香味里杂糅的锅巴粥味道尤其独特。背井离乡远离家乡的土灶,驻守风雪高原,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品尝酸甜苦辣丰盛味道,可锅巴粥香味一直蕴藏在我的味蕾,驻留心间。

我是扶着土灶台学会走路的,闻着土灶的烟长大的,揣着土灶煮的鸡蛋走向军营的。因而,对家乡的土灶升起的袅袅炊烟,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愫。

家乡蕲春县算是红色革命老区,当年刘邓大军剑指大别山,著名的“高山铺战斗”就发生在那里。贫瘠而勤劳的山里人沿袭靠晒干的麦杆、菜籽壳、树叶、地沟草烧火做饭的传统。母亲就是在土灶升起的炊烟中,忙活家里的一日三餐。只要煮饭,少不了的香味锅巴粥。记得要到二十里外的镇上读书的那天早晨,只因省钱,我选择了步行翻山抄近道去报到。为了让我按时启程,母亲半夜里悄悄地爬起来为我煮饭,煮锅巴粥。为了添增火力,母亲用嘴对着中空的竹筒,冲着灶膛里的秸杆鼓起腮帮用劲吹气。看到忽明忽暗的火花中被烟火呛出泪水的母亲,一阵酸楚在我心间泛起。

不过,母亲倒是很乐观。她常说,以前还有不准自家生火做饭,一律得吃“大食堂”的时候呢!据姥姥讲,那是母亲年幼时,家家户户的炉灶统统扒掉,断了炊烟,合为集体大食堂。可是那叫什么食堂呢,每家只能分到一瓦盆能照见人影的稀汤充饥,孩子们的脸上失去了光泽和欢笑。那时,多么盼望闻到甚至有些苦涩的炊烟呀。

母亲年轻时,仍是实行公社大集体,社员没有自主权,干活时“打呼隆”,上地头“混道道”,种小麦时,上一年的麦茬还长着。俗话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粮食减产减收,紧抓紧挠也填不饱全家人的肚皮。那时炊烟时强时弱,像是呼吸不畅的病人,发出一阵阵凄怨的叹息。

直到改革开放后,家乡才渐渐变了模样。朴实的农民是最容易知足的,只要不去变着法儿地折腾他们,能让他们独自做主去生产,生活,哪怕暂时还在受穷,却会充满希望……

我高中毕业时,村里就都用干柴做饭了。帮母亲做饭时,看着灶膛内熊熊的火苗舔着锅底,望着母亲脸上露出的舒心的微笑,我仿佛闻到炊烟的香甜。

再后来,就是父亲高兴地用书信向远在边陲军营的我述说家乡发生的一切:乡亲们富裕起来了,乡间小楼林立:家里也有些闲钱了,我跟你妈一合计,就到靠京九铁路近的县城开发区建了新家;新房上下两层,带后院,用的是煤气灶、电饭锅,做饭又快又干净……我倒很高兴。偶尔也会惆怅,怅然若失地想:这样的住宅,怎么能留住我熟悉的炊烟呢?

军营里过年别样热闹,精彩纷呈。可轮着休年假已成惯例,远隔千里之外,时常盼着春节回家。保家卫国,当兵在外,与父母亲一起团圆过年,常常是一种奢望。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知晓轮到我可以休年假,准备回家乡过春节,父亲擦亮自行车,打算骑车到县城汽车站接我。奔驰在县城吴庄开发区街巷里,两边一色别墅式小楼,如排兵列队般接受着检阅。只是,不出我所料,竟不见一缕炊烟,心中不免有几分失落。

跨入家门,不一会儿,母亲便为我们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突然,母亲像是变魔术似的,给盛来一大碗稠稠的锅巴粥,那种把米汤倒在焦黄锅巴中用柴火烧就,是我饮食中的最爱。

电饭锅做饭也能煮出这个么?我正纳闷着。父亲目光有些迷醉地从碗沿上望着我,笑着说,其实呀,后院有个土灶。我随母亲来到后院,拉亮房檐下的电灯,一间小屋正安静地倚在墙角处,门侧便是那土灶,旁边还堆满了成捆的干柴。母亲说,你在当兵肯定外苦,就为你爱吃的锅巴粥,听说你要回来过春节,就让你爸赶着搭个土灶,也算是一种的犒劳吧。吃口试试,锅巴粥好喝不?是那味不?顿时,泪泉涌动心里……

男儿有泪不轻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抬头,可见余烟袅袅,像精灵一样向空中飘去。不禁深吸一口气,似乎要把它收进怀里。低头走进偏屋,灶里余烬未熄。

炊烟里的年味,兹去经年。让我再深情地望着你,勇敢地向前进,是你给我贴心的温暖。每当遇见年关,耳畔总会情不自禁地响起“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绵软歌声,鼓荡起我这个戍边军人思乡情绪,平添了对亲情年味的深度追忆。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