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蕲春文物“朱书上衣”:血书比宫廷剧更残忍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2-10-13 00:04|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177| 评论: 0

(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文物记载故事梗概1996年湖北蕲春县出土了一件令人有些窒息的文物:朱书上衣。衣服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红字,控诉了一起真实发生的触目惊心之事。衣服上的“血书”为明万历河北广平府一位叫“王鉴”的官员所写,此人在《明史》中不见其名,估计是个小官。他在这封“血书”中讲述了一件他后宅中发生的妾灭正妻事件。从内容看,王鉴对自己的发妻冯氏眷恋至深,对自己妻子被小妾凌虐至死极其愤恨。冯氏惨死后,他便用红笔写了这么一件“血衣”埋入妻子坟茔,以求“于阴世而世为夫妇”。据王鉴朱笔控诉,他妻子冯氏死时年仅34岁,二人婚后举案齐眉,冯氏为王鉴生下了一男一女,不过都在2岁时夭折了,此后冯氏再无身孕。古人观念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王鉴不得已娶了一名妾室胡氏。胡氏是他一位“胡世兄”介绍,出身不咋样,据王鉴说是“出自里巷贱类……性险泼”,按这话理解这胡小妾怕是出自勾栏里巷,性格阴险泼辣,按我们今日称呼,妥妥的“心机婊”是也。王鉴说他自把这胡小妾抬回家后,家中不得一日清净,胡氏经常伙同婢子对冯氏说三道四、指桑骂槐,言语极其不堪。冯氏此人涵养甚好,默默承受,王鉴自己都看不下去了,问冯氏为何不反击。冯氏说我有子女(后来又为王鉴生了一儿一女),但胡妹妹没有,所以我应当让着她。王鉴见妻子如此,也只能一声叹息,无可奈何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王鉴因公解送钱粮进京,妻子留在家里等他,谁知他这一走,祸事了。在他走后,胡小妾开始肆无忌惮凌虐冯氏,冯氏此时又有了身孕,受尽折磨,只好每日里躲在房间里暗自哭泣。4月份王鉴回来,不久后冯氏生下一名女儿,不过由于在孕期期间被胡小妾迫害欺辱,坏了身子,在生下孩子后就吃不下饭,接着又转成腹泻,吃什么拉什么,不久之后便卧床不起,直到死去。冯氏死后,王鉴极为悲伤,又想起胡氏之恶,就于冯氏下葬时在坟墓里留下这件“朱笔上衣”,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录在上,封在墓中,也不知是不是特意用此方式来诅咒胡氏。这是一件明朝时期真正发生过的“宅斗”故事,比电视剧上演的真实多了,不过居然是毫无地位的小妾获胜,而且发生了这样的事,这王鉴还只敢偷偷摸摸将此事写在“血书”上埋入墓中来表达自己的憎恨,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还有这冯氏之死很是离奇,生完孩子后先是不能吃东西,然后反复腹泻直到一病不起,这事情怎么看都不太正常,可惜时代久远,我们也没法得知其中究竟有何真相了。文物详情1996年5月26日,在国家黄(石)黄(梅)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于湖北省蕲春县茅山镇螺蛳岗村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当文物考古工作者赶赴现场,墓葬已遭破坏,一具尚未完全腐烂的尸体已被当地农民掩埋,经当.地政府及派出所的大力支持,墓内出土的2枚金簪、1枚金耳环、1枚铸有“早升仙界”的金冥币和1件朱书文字衣服得到了妥善保护。目前,朱书文字上衣已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术室脱水处理并入库珍藏。
朱书文字上衣为丝绸质地夹衫,无袖对襟,为整块绸布剪裁成“亚”字形后对折而成。其中前襟裁开,形成对襟,所有布边皆施缘。衣通长120、肩宽55.5、下摆宽87.5厘米。下摆有折缘,缘宽14厘米。衣服保存较好,经脱水处理后除颜色显褐外其绸料仍比较牢固(图一)。从现存折痕看,该衣不是着之于尸的敛服,而是人葬时折叠置于墓中的一件随葬品。
经仔细观察,上衣制作较为简单。它是由一整块面料制成,其制作过程是先将面料裁成亚腰形,并在面料一半处的上中部挖一上宽下窄的梯形孔,形成左、右前襟(图二:1),然后再施衽和两边的缘,缘皆为剪裁时的余料拼成,其缝法是缘边与衣边对齐以线连缀后再反折包住衣边(图二:2)。边缘施好后即加施前襟及背部的下摆缘(图二:3)。最后将前襟向两边平展后加施领缘(图三:1),再将前后摆对齐缝合衣边(图三:2)。衣为手工制作针脚不一,针脚距0.1-0.15厘米。从侧边看衣之两袖是在人葬前拆掉的。上衣的后背、前胸皆正楷纵向书满朱色文字(图四)。经统计,共有701字和4个花押符号,其中除30字漫漶不清外,余皆可辨识。文字内容主要记述墓主的死因、籍贯、生卒年月。其语句连贯、通顺,所述内容完整,当无缺失。朱书文字的释读顺序依次为后背、左前襟下半部、右前襟下半部、左前襟上半部、右前襟上半部。文物记载的文字原文摘录中无句读,此处参考前人成果重新补充整理:妻赋性贞静柔顺,自万历拾贰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曰归予,盖十有五年矣。初生壹女婴北囗,又生壹男名童儿,皆再(在)贰岁而逝,此俱丁亥(1587年)春事。后妻不孕,予惧无后,至庚寅(1590年)秋不得已娶胡世囗(兄)义妹胡氏为妾。胡氏姓严出自里巷贱类。非为色也。不意胡性险波,往[复][滋][事]。[妻]以礼待,予以胡无礼而远之。妒益甚,妻绝不以为意,每婉言于予曰:“胡氏艾年,君足及!或非情也”。予曰:“胡氏[无]行,[尝]非语谗子予,予斥之,固尝为子言矣。今反为其做说客,何耶?”妻曰:“吾意只欲使[彼]己皆安耳已”。壬辰(1592年)冬,妻从予谒[祖][晋]京,癸已(1593年)冬举壹子名王龙儿,至丙申(1596年)秋举女王北姐。胡氏不念其有子女,妒愈炽,居有小事叱奴婢必含语辱及。妻虽不能堪半语不向辩论,亦绝不对予谈壹言为不平语。久久,予询侍碑,知其委曲,以问及妻,曰:“我有子女,彼方无出,固当让而受之耳”。予曰:“吾闻妾受嫡妒,未闻嫡反受庶辱也!”妻叹曰:“嗟乎,命也奈何?”万历贰拾柒年己亥(1599年)春,予官幕广平府,以解金差入都,遗妻在署。方有娠胡氏绝无忌惮,大肆凌轹。妻惟闭房独泣而已。四月初,予归自都妻随产壹女,名[王]囗囗。[妻]以胡氏故忧恨,患胸胸膈[憋][闷],不能饮食。久转泄痢,遂致不起。痛哉,伤哉!世谓嫉妒者死,予妻宽柔,不嫉妒也,胡为乎死也?世谓险刻者死,予妻平易,不阴从也,胡为乎死耶?世谓淫虐灭天理者死予妻贞静积阴德也,胡为乎死耶?天乎,神乎!是何报应之,无闻也;是何灭善植恶也?伤哉痛哉!弃此孤儿幼女,何所依也?痛哉,伤哉!
予虽不娶报妻又奚益也!倘魂灵有知,泉台有路,愿妻常来梦寐,虽死犹生,芳魂不离左右。更愿于(与)妻于阴世而世为夫妇。[念]人间[是][非][难][辫]谨书事始末于衣上,用相伴于棺中。[它]日持此相会于九泉。惟为妻记之念之,夫王鉴为正妻[冯][氏][啼]血痛[书]。[时]万历贰拾柒年八月初柒日也。冯氏之命系嘉靖乙丑年贰月贰拾玖日(1565年3月30日)辰时生,于万历己亥拾捌初拾曰(万历二十七年八月七曰,1599年9月25日)卯时卒。(花押)生湖广蕲州四牌坊街,卒北直广平府公署(花押,河北永年县)。如有天理不灭善人,愿妻反魂或假他尸再为夫妇。(花押)如妻有灵,愿速报仇,殄灭恶人,仍阴中保佑孤儿女。(花押)衣(试笔字)。文物分析从朱书文字内容看墓内死者为王鉴之妻冯氏。冯氏为湖广蕲州四牌坊街人,生于明嘉靖乙丑年二月二十九日(1565年,即嘉靖四十四年),死于北直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东南)公署卒年为万历己亥年(即明万历二十七年八月初七曰,文末误写为“拾捌初拾日”),享年仅三十四岁。其墓葬于湖北蕲春,当属归葬。从文字记录看,衣服上的文字当为明广平府官员王鉴所书,死者冯氏为王鉴之正妻。通篇文字所表露的就是王鉴对其妻冯氏的眷恋和对其妾胡氏的愤懑之情。王鉴其人,明史无传,从文字内容看,为明广平府的一般官吏,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曾“以解金差人都”。尽管文字内容所及皆为家庭琐事纠纷,但对于明史的研究仍具有史料价值,尤其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封建婚姻家庭和明代的妻妾制度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墓主冯氏被妾胡氏凌辱致死,这在我国绵延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极其罕见。男子纳妾的习俗尽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但妾的地位与丈夫及丈夫的妻子的关系是主奴关系,这一点诸史所载都十分明确。宋以后的法律大都对纳妾作过一些限制。明代的法律则更具体地规定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可纳妾,并且只准纳一人。妾的地位十分低下,唐宋时期,甚至有明确的律历规定,丈夫及妻可以随意鞭打妾,即使打死也只按主奴之间的杀伤罪给丈夫及妻处以流刑[2]。明清刑律则更进一步减轻,仅杖一百,徒三年,过失杀妾则不论罪[3]。反过来,如妾骂詈家长及其妻者一律杖八十,殴斗不问有伤无伤,唐宋律皆徒一年半[4],明清律仅一年[5]。墓主冯氏长期遭受王鉴之妾胡氏的凌辱致死,按《大明律例》足以对胡氏治罪,但身为大明官吏的王鉴并未对其妾胡氏依法论处,只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其妾胡氏的憎恨,发出”吾闻妾受嫡妒,未闻嫡反受庶辱也”的哀叹。需要指出的是朱书文字上衣是一件无袖短衣,从“相伴于棺中”一语看显然是王鉴为其妻所做,王鉴并在其上记其妻之死的始末。出土时衣之两袖无存且明显是在人葬前拆掉的,推测衣之两袖可能为王鉴本人所持有,这从文字本身所述的“持此相会于九泉”一语中得到证实。无袖之衣也可称之为一件半衣,夫妻双方各持一半,以喻双方相会于九泉。以伴物随葬在考古发现中多见,我国自战国以降,皆发现有夫妻间用半镜随葬的习俗,以祈望到冥间或来世的再团圆|6]。明代流行夫妻合葬,而王鉴并未与冯氏合葬一茔,原因已不得而知。从朱书文字内容看,王鉴对其妻眷恋至深,并流露出“于阴世而世为夫妇”的夙愿。以无袖之衣随葬所表述的含义当与半镜所表述的含义相同,这对于研究明代的丧葬习俗无疑是有价值的。注:[1]《大明律例》卷六《户律.婚烟.妻妾失序》。《大清律例》卷一O《户律.婚姻.妻接失序》。[2]《唐律疏议》卷二一《斗讼.殴伤妻妾》。《宋刑统》卷二二《斗讼律:夫妻妾相殴并杀》。[3]《大明律例》卷二八《刑律.斗殴.妻妾殴夫》。《大清律例》卷二八《刑律斗殴:妻妾殴夫》。[4]同[2]。[5]同[3]。[6]周厚强《古代随葬半镜习俗散见》,《中国文物报》1989年6月30日第3版。作者:黄凤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原载1999年第八期《文物》。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