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上)(征求意见稿) 陈仕猛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1]晚号藏六野人[2]。事迹散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方术传》、顾景星《白茅堂集》卷四五《桂岩公诸客传》。0201李言闻为蕲州名医李言闻颖敏向学[3],博洽经史[4],以医为业[5],“每治人疾,以调元保和为主”[6],是蕲州名医,被康熙《蕲州志》写入了《人物志·方术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父亲李言闻两则治疗验案。一则是:李时珍因感冒咳嗽而致骨蒸发热,人们都以为必死无疑,但最后被父亲李言闻用一味黄芩汤治愈。《本草纲目》卷十三“黄芩”条记载:予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几废,六脉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月余益剧,皆以为必死矣。先君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两,水二钟,煎一钟,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面对爱子患病生命垂危,多方医治无效后,李言闻改投一味黄芩汤,顿时妙手回春。诚如李时珍所赞:“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肯綮(qìng),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关键的地方。“中肯綮”,比喻解决问题方法对、方向准,正中要害。桴(fú),鼓槌。“如鼓应桴”,用鼓槌敲鼓,立刻就有响声,比喻见效很快、作用明显。这则医案,充分显示了李言闻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辨证论治功底。另一则是:荆王府老王妃刘氏中风,不省人事,群医束手,被李言闻用一碗藜芦汤治愈。《本草纲目》卷十七“藜芦”条记载:我朝荆和王妃刘氏,年七十,病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群医束手。先考太医吏目月池翁诊视,药不能入,自午至子。不获已,打去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一声,遂吐痰而苏,调理而安。患者是已故荆和王的妃子,地位尊贵,年老体衰,因中风不省人事,王府里所有医生束手无策。李言闻临危不惧,果断施药,老王妃吐了一口痰,苏醒过来,调理而安,足见李言闻医术精湛,胆大心细。据蕲春县博物馆专家王宏彬考证,这则医案发生时间大约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左右。他是这样推论的:古人十分重视婚姻生肖属相相配,荆和王朱祐橺生于成化七年(1471),属兔,与兔六合的生肖有狗、猪、羊,自1471年往后推,1475年属羊,1478年属狗,1479年属猪,古代一般男长女五岁以内比较合适,因此刘妃有可能是成化十一年(1475)生的。朱祐橺与刘妃的嫡长子朱厚烇生于弘治六年(1493)。[7]从明清时公认的女性适龄年龄(十六岁),推测刘妃是1475年出生的,比较合适——十六七岁结婚,十八岁生育头胎。李言闻帮七十高龄的老王妃渡过了鬼门关,因此荆王府对李言闻十分看重。顾景星为康熙《蕲州志》写的《李时珍传》[8]中说:“父言闻,……以医为业,王侯重之。”可能是由于荆王府的推荐,李言闻获得了一个“太医吏目”的从九品官衔。李言闻可能还为驻劄蕲州的下江防道兵备佥事刘大人治过病。据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方术》“李言闻传”记载,兵宪刘公对李言闻非常敬重,不仅为李言闻题了一块“恒堂”匾,还赠了一首诗,诗中说:折肱君以稔,振物我何能。时闻春有脚,欲向李仙求。兵宪刘大人把李言闻誉为“李仙”,足见李言闻医术之高超。由于医术高明,李言闻成了蕲州豪门大族笼络的对象。当年,蕲州有“冯、顾、郝、李”四大家族。“李”指东门李。顾氏家族的顾问(1511—1591),字日岩,顾阙(1528—1613),字桂岩,先后于嘉靖十七年(1538)、嘉靖三十二年(1553)考中进士,分别官至福建左参政、福建按察司副使,兄弟两人都是理学名家,素有“天下清绝”之美誉,人称“二顾”。“二顾”把李言闻奉为座上宾,经常与李言闻父子切磋养生之道。[9]顾阙是顾景星的曾祖父。顾景星著《白茅堂集》,把李言闻写入了《桂岩公诸客传》。《传》中说,李言闻“卒,桂岩公哭之恸”。恸,音tòng,极其悲痛的意思。李言闻并非顾阙的亲人,去世后,顾阙哭得那么伤心,可见李言闻在顾阙心中分量之重。郝氏家族的郝守正(字中夫),嘉靖二年(1523)进士,曾任温州知府、怀庆知府,退休回乡后,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参与纂修《蕲州志》;[10]郝守道(字立夫)远到京城、山东、江淮等地行过医,给曾任浙江布政使、山东巡抚、总督漕运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刘节(世称梅国先生)等达官贵人治过病。[11]郝守正饱读医书,“自负知医”[12],郝守道乃一代名医,兄弟两个曾与李言闻父子谈医论药。从李言闻开始,李家子孙非儒即医,或儒医两兼。万历丁丑(即万历五年,1577年),李言闻已去世一二十年,顾问为李言闻的儿子李时珍所撰《奇经八脉考》作序(即《奇经八脉考引》)[13],称赞说:“濒湖世儒,兼以医鸣,一门父子兄弟,富有著述。”[14]顾问特别强调了李时珍的家学渊源,“父子”,包括了李言闻、李时珍父子,李时珍出身“世儒”之家、家族“以医”闻名,也是从李言闻开始的。可以说,家学熏陶,以及李言闻积累的人脉资源,为李时珍成长为医圣、药圣,提供了一些客观条件。0202“兵宪刘公”何许人也?关于称赞李言闻为“李仙”的“兵宪刘公”,《李时珍史实考》根据顾景星《白茅堂集》卷四十,说“兵宪刘公‘敕封文林郎、河南内乡县知县’,其余无考。”[15]郑伯成、张月生编注《李时珍家传选注》,沿袭了这一说法。[16]《白茅堂集》卷四十有一篇《公祭兵宪刘公太封翁文》。“太”,是对他人之父的尊称。父祖因子孙显贵而受封者称“封翁”。顾景星这篇祭文,致祭的对象是当时的兵宪刘公之父,并不是李言闻时代的兵宪刘公之父。显然,《李时珍史实考》《李时珍家传选注》,对“兵宪刘公”作出了极其错误的解读。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前期,兵备道副使、佥事兼理军务,被尊称为“兵宪”。兵备副使、兵备佥事为文武合一的职官,多由进士出身的文官担任,受督抚节制,平时担负一些整饬地方事务的工作,但最主要的任务是督理军务,承担敉平民乱、防制外患、江防海防等重要职责,享有监督水陆官兵、管理卫所兵马、督调军民官兵之权。[17] 嘉靖十五年(1536)正月,朝廷增设下江防道,派兵备佥事驻劄蕲州,“专管汉阳而下至蕲黄德安等处”。[18]明廷之所以在蕲州增设兵备道,一是明中叶以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二是荆王建藩蕲州,“因立藩封,易恣骄横,故须重臣弹压”[19]。康熙《蕲州志》称“兵宪”为“道宪”。据康熙《蕲州志》卷六《职官志·道宪》记载,明代时,刘姓任蕲州道宪的有:刘光文,号继纯,四川阆中人,进士,嘉靖二十三年(1544)八月任;刘弘道,字志甫,直隶常熟人,进士,万历九年(1581)任。嘉靖甲子(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的上元日(正月十五),李时珍在《濒湖脉学》自序中称父亲为“先考”,说明在此之前,李言闻就已经去世了。那么,这个与李言闻交往的“兵宪刘公”,就只可能是刘光文了。康熙《蕲州志》卷六《职官志·宦迹·道宪宦迹》记载:刘光文,字继纯,号亦斋,四川阆中人。壬辰进士。任佥事,嘉靖二十三年至。公锄击豪横,不避强御,一时狐鼠屏迹。甲辰、乙巳,仍岁大祲,民无敢啸聚剽劫,四境晏如者,公之力也。无何,以外艰去。今升陕西右参议。 这里的“壬辰”,为嘉靖十一年(1532)。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刘光文为明嘉靖十一年(1532)三甲第一百零四名进士。[20]“甲辰”,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明世宗实录》卷二八二,“嘉靖二十三年正月癸亥”条记载:“升……浙江杭州府知府陈仕贤……为按察司副使;……兵部员外刘光文……为按察司佥事……仕贤、光文俱湖广……”康熙《蕲州志》说刘光文于嘉靖二十三年八月任蕲州道宪。情况可能是,刘光文于嘉靖二十三年正月升任湖广按察司佥事,后被安排负责下江防道,同年八月到蕲州走马上任。刘光文在蕲州任兵宪时,打击豪强,保境安民,政绩卓著。 ![]() “以外艰去”的“艰”,意思是“忧”,遭父母之丧为丁忧,也称丁艰。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须守孝三年(实际为二十七个月),官员须离职,称“丁忧”。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称外艰;母丧或承重祖母之丧,称内艰。因为父亲(或承重祖父)去世了,刘光文辞去下江防道兵备佥事,离开蕲州,回家守孝。据康熙《蕲州志》卷六《职官志·道宪》记载,嘉靖二十五年(1546)五月,卜大同继任佥事。推算起来,刘光文在蕲州兵宪任上不足两年。“今升陕西右参议”的“今”,怎么理解?康熙《蕲州志》于康熙元年(1662)开始编纂,康熙三年(1664)成书。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到清康熙三年(1664),长达一百二十余年,刘光文活到一百几十岁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活到一百几十岁,也不可能继续为官。显然,这个“今”,不是康熙年间,而是旧志编纂时的年份。康熙《蕲州志》主要参考了嘉靖三十一年本《蕲州志》[21],这里照抄旧志以致发生讹误,“今”,应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0203李言闻所著医书李言闻博洽经史,精通医业[22],不仅临床经验丰富,而且理论造诣深厚,他善于总结,所著医书很多,据现存文献记载,至少有8种。据《明史》卷九八《艺文志三》记载,李言闻著有《四诊发明》八卷。这部书让李言闻在正史上留下大名。据《本草纲目》卷一《引据古今医家书目》记载,李言闻著有《月池人参传》《月池艾叶传》《痘疹证治》。据《本草纲目》卷十二“人参”条所述,李言闻著有《人参传》上下卷。《人参传》与上述《月池人参传》当是同一部书。在这部书中,李言闻对人参的性味、作用、贮存修治、配伍禁忌、功效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据《本草纲目》卷十五“艾”条所述,李言闻著有《蕲艾传》一卷。《蕲艾传》与上述《月池艾叶传》也是同一部书。蕲艾是蕲春著名的道地药材,“蕲春四宝”之一。李言闻对蕲艾作了精心的研究。据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方术》“李言闻传”记载,李言闻著有《医学发明》《脉学发明》。据《白茅堂集》卷四五《桂岩公诸客传·李言闻》记载,李言闻著有《医学八脉注》。李言闻还对宋人崔嘉彦有关脉学方面的《四言举要》进行了删补,成果保存在李时珍《濒湖脉学》一书之中,署名“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 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23]。令人遗憾的是,李言闻的著作,包括被《明史·艺文志》著录的《四诊发明》,都没能完整地流传下来。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李时珍在巨著《本草纲目》中,吸收了其父医书中的大量精华。试举三例:《本草纲目》卷九“雄黄”条,采录了其父《痘疹证治》中的一首治“小儿痘疔”的医方:“雄黄一钱,紫草三钱,为末,胭脂汁调。先以银簪挑破,搽之极妙。”《本草纲目》卷十二“人参”条说:“考月池翁讳言闻,字子郁,衔太医吏目。尝著《人参传》上下卷甚详,不能备录,……”李时珍多次摘引其父《人参传》的“要语”,并注明“李言闻曰”或“言闻曰”。如,“言闻曰: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在《本草纲目》卷十五“艾”条中,李时珍为了说明端午节时收割的艾叶药效最佳,说:“先君月池子讳言闻,尝著《蕲艾传》一卷。有赞云: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宋人剽窃魏晋间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杜撰出《脉诀》一书,尽管“鄙陋纰缪”,却流行不衰。[24]元人戴启宗撰写《脉诀刊误》,驳斥了这一赝本的许多错误,可惜破而未立。李言闻在《四诊发明》中,进一步纠正了《脉诀》的错误。因《四诊发明》写得有些深奥,一般读者难以理解,李时珍就以此为基础,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歌诀形式,著成《濒湖脉学》。[25]嘉靖四十三年(1564)上元日(正月十五),李时珍在《濒湖脉学》自序中说:“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乃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26]李时珍将其父删补的《四言举要》附载书中,与《濒湖脉学》互为补充。《四库全书总目》“《濒湖脉学》提要”,称赞《濒湖脉学》的功绩时,记下了李时珍父亲的一份:“时珍乃撮举其父言闻《四诊发明》,著为此书,以正《脉诀》之失。……自是以来,《脉诀》遂废。”[27]从李言闻留下的吉光片羽看,李言闻擅长写作四言诗,文学造诣很高。如上述“蕲艾赞”,诗虽四句,仅十六字,却凝练地概括了蕲艾的最佳产地、采集时间和用法疗效。0204李言闻是否任过医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十二“人参”条中说:“考月池翁讳言闻,字子郁,衔太医吏目。”在《本草纲目》卷十七“藜芦”条中,也说“先考太医吏目月池翁”。李时珍和其兄李果珍为父亲立的墓碑上,称“先考太医院莲幕李公月池”。《辞源》解释说:“南齐王俭于高帝时为卫将军,即宰相之职,[28]领朝政,一时所辟,皆才名之士,时人以入俭府为入莲花池,言如红莲绿水,交相辉映。后因称幕府为莲幕。”乾隆《蕲州志》卷十一《人物志·孝友》“李言闻”条,说李言闻“精于医,官太医”;卷八《选举志》的《选举表》,说李言闻“为太医院判”。明代时,太医院主官为院使,正五品,副职为院判,正六品。太医院吏目为从九品医官。[29]乾隆《蕲州志》说李言闻“为太医院判”,身为人子的李时珍却从未提过,乾隆以前的文献也从无记载,因此,所谓李言闻“为太医院判”,毫无根据。钱远铭主编的《李时珍史实考》,已指出其谬误。[30]上海中医学院[31]吴佐忻在《湖北中医杂志》1987年第1期上,发表了《李言闻任太医院吏目考》,认为李时珍所说父亲“衔太医吏目”,只是一个虚衔,李言闻实际上并没有担任过太医院吏目的职务。该文征引沈德符《万历野获篇》卷十七中一则资料:“宋时杂技异途,亦有虚衔,如某州医学助教之属,以优假闾里中杂流耳。惟本朝则凡医人出入贵家者,辄求得告身,称太医院吏目;门下奴目客,则称礼部铸印局大使,遂俨然铨曹选人矣。”[32]据此分析,普通的医生出入“贵家”,可以称之为“太医院吏目”,在明代成了一种风尚。顾家是当时蕲州四大乡绅之一,李言闻是当地名医,经常出入顾家,按照时尚,李言闻便可自称和被人称为“太医院吏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他父亲“衔太医吏目”,无疑是为了“优假闾中”。李果珍、李时珍为父亲所立墓碑,称“先考太医院莲幕李公月池”,而明代和此前各个朝代,都没有“太医院莲幕”一职。李时珍生活在封建社会,难免不受“荣宗耀祖”思想的影响,所谓“太医吏目”“太医院莲幕”,都是“含含糊糊地提高”。这一论述,可谓有理有据。笔者认为,称李言闻为“太医”,也是当时的一种尊称。其实,李言闻并没有在太医院任医士、医生甚至医官。李时珍说父亲“衔太医吏目”,在“太医吏目”前加了一个“衔”字,正说明其父未任实职、只是虚衔。很可能是因为荆王府或兵宪刘公的极力推荐,朝廷真的赏给了李言闻这个虚衔。【注】[1]《本草纲目》卷十二“人参”条说:“考月池翁讳言闻,字子郁,衔太医吏目。”[2]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方术》“李言闻”条。[3]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方术》“李言闻”条。[4]《白茅堂集》卷四五《桂岩公诸客传》。[5]《白茅堂集》卷三八《李时珍传》。[6]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方术》“李言闻”条。[7]参见拙著《荆王府史话》。[8]康熙《蕲州志》卷十《艺文志》。[9]顾问:《奇经八脉考引》,《李时珍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7页;顾景星:《白茅堂集》卷四五《桂岩公诸客传》“李言闻”条。[10]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文苑》“郝守正”条。[11]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方术》“郝守道”条。[12]郝守正不一定真的懂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十七“乌头”条中特别提到他:“吾蕲郝知府自负知医,因病风癣,服草乌头、木鳖子药过多,甫入腹而麻痹,遂至不救,可不慎乎?”[13]“引”是古代一种文体,类似序。[14]《李时珍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7页。[15]钱远铭主编:《李时珍史实考》,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16]郑伯成、张月生:《李时珍家传选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17]参见谢忠志:《明代兵备道制度:以文驭武的国策与文人知兵的实练》,(台湾)《明史研究丛刊》2002年版。[18]《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三,“嘉靖十五年正月壬戌”条。[19]康熙《蕲州志》卷六《职官志·道宪》。[20]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006年重印本),第2049页。[21]康熙二年(1663),卢綋在《蕲州志序》中说:“按旧志凡三册卷十二,……修以明嘉靖三十一年,兵宪括苍公为之序。”这个“兵宪括苍公”就是翁学渊。翁是浙江遂昌人,明代时,遂昌县属处州府。隋开皇九年(589)置处州,州治设在括苍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四《浙江六·处州府》说:“处州旧城,在府东南七里,括苍山麓。”翁与刘光文是同科进士,但名次靠前,为二甲第二十三名。翁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二月到蕲州就任兵宪,嘉靖三十一年(1552),与蕲州知州崔一濂,组织王俨、郝守正、陈吉言等人重修《蕲州志》(后人称之为“郝志”),翁为志书作序(见康熙《蕲州志》卷首),自称“整饬下江防道兵备、湖广按察司佥事……括苍丹山翁学渊”。[22]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方术》“李言闻”条。[23]《李时珍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9页。[24]李时珍:《〈濒湖脉学〉序》,《李时珍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7页。[25]《四库全书总目》卷一〇四《子部十四·医家类二》“《濒湖脉学》提要”。[26]《李时珍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7页。[27]《四库全书总目》卷一〇四《子部十四·医家类二》“《濒湖脉学》提要”。[28]《辞源》所谓王俭“于高帝时为卫将军,即宰相之职”,有误。南齐时,卫将军并非宰相之职。据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杨剑宇研究,南朝的宰相是尚书令、尚书仆射,至于中书令、中书监一般只是荣誉职位,只在少数情况下行使宰相之职(杨剑宇:《中国历代宰相官称演变考略(代序)》,《历代宰相录》,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据《南齐书》卷二三《王俭传》,南齐高帝时,王俭曾任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尚书左仆射、领选如故,高帝崩逝,遗诏以王俭为侍中、尚书令、镇军将军;武帝(世祖)永明元年,进号卫军将军(《南史》卷二二《王俭传》作“卫将军”),参掌选事,永明七年,改领中书监,参掌选事。王俭常以风流宰相谢安自比,世祖对他非常信赖,“仕流选用,奏无不可”。[29]《明史》卷七四《职官志三》。[30]钱远铭主编:《李时珍史实考》,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第38页。[31]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32]《万历野获篇》卷十七“名器之滥”。 |
天下风云出我辈,追梦少年始惊秋蕲春县第三实验中学 吴志勇校长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在
蕲春清水河文学社特刊 社长美文百丈又三漈蕲春清水河文学社第三任社长:王 菲飞流三千尺,银河落九天;百丈
时珍故里 美丽蕲春文/余四海世界艾草看中国,中国艾草看蕲春。湖北蕲春,地处大别山南麓,这里有举世闻名的
东蒙山之旅蕲春清水河文学社第三任社长:王菲烈阳烘烤大地,又是个不平凡的夏天。每当一轮烈日斜射入窗内时
在蕲春县狮子镇有一个叫三叠石的村子,背靠青山,绿水萦绕——山叫响动山,水是从花园水库顺流而下汩汩流淌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