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蕲州镇区东北部,有一汪美丽的赤东湖,浩渺的湖水自西向东绵延数十里,湖畔山川纵横、林木茂密,掩映着许多村庄,邵垅村就是被湖水环抱的无数山村中的一个自然村落。![]() 据老一辈人讲,古时这里三面环水,十年九涝,人烟稀少。不知那一年来了一户邵姓人家,开荒平地、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慢慢就有了村庄,取名“邵垅”,沿用至今。这里是革命老区,赵辛初、居文焕、张翼南等前辈和先烈曾在此浴血奋战。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然而,由于地处边缘,交通不畅、经济发展滞后,邵垅村多年来一直是重点贫困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群众念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经,围湖汊“人放天养”捕点小鱼小虾;圈山坡“柈柴火”卖点杂木茅草。也曾望山兴叹跃跃欲试,试图栽种柑橘、桃李,终因诸多要素屡屡失败。水还是那个水,山还是那个山,贫困的帽子总还是没有甩掉。几任班子都在探索的路上步履维艰。 党的十八大,如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也点燃了邵龙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连续几年来,村支部书记陈建生和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人民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的路子,改造荒山荒坡“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矢志不移,努力奋斗,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邵龙村蝶变的华丽篇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穷则思变。如何摆脱贫困、靠什么脱贫、怎么脱贫?一直困扰着邵垅人。陈健生当上“领头雁”后,带着一班人充分调查研究,反复分析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自2014年以来就苦苦探求,寻找能立足自身条件发展支柱产业的路子。县委、县政府“药旅联动”战略和“李时珍文化旅游区”建设,为他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生在李时珍的故乡,几百年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广袤的中药材生长土地空间、良好的自然山水和气候环境,不正是梦寐以求的良方和底气吗。经过深思熟虑,邵垅人认为真的可以做一下“山水文章”了。 ![]() 邵垅村版图面积5.6平方公里,13个村民小组,328户,1370人,耕地面积2000余亩,山林面积3000余亩,水面面积近1000亩。山水风光秀美、自然植被完好、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种植环境,自古就是天然植物“王国”和中药材“宝库”。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中药1892种,蕲春境内就有700来种。种什么呢?古有“四宝”“蕲竹、蕲艾、蕲蛇、蕲龟”,更有银杏、栀子、紫苏,葛根等等许多道地中药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参观学习与考察,反复论证、多次筛选,最适合种植银杏。对,就是它,众里寻“她”千百度----银杏。 千呼万唤始出来 银杏,俗称“白果”。是一种寿命长、观赏和药用价值皆高的落叶乔木,其果实和叶子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现代科学分析银杏叶具有抗菌、敛肺平喘、增强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功效,可防止动脉硬化。真可谓“宝中宝”。认准的路就要走下去,认准的事就要干起来。在“引老板,抓流转,建场园,联农户,齐发展。”的思路引领下,2014年9月成功引进蕲春县明秀银杏专业合作社进村联合发展银杏产业。 ![]() 农村自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自留山几乎成了农民的私有财产,习惯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怎么种就怎么种,要全村统一种银杏,一时还拐不过弯来。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陈健生带着村“两委”一班人,先从退休老干部、党员户入手,全村300多户挨家挨户起早摸黑、夜以继日做思想工作、算经济效益、分析市场前景,用真情讲道理,用真心劝行动。历时三个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做通八成农户思想工作,流转近千亩荒山、坡岗地给明秀专业合作社发展银杏示范基地,采取村民可土地入股、可在基地务工就近创收的方式带动发展,农民房前屋后、路边、山边、水边等闲散地块发展小银杏园。初步形成了村有示范基地、户有试种小园,成片连作区、采叶间作区、大苗培育区、村庄美化区和道路绿化带“四区一带”。银杏还真的栽起来了!初战告捷,极大地提振了一班人的信心。望着满目葱郁的树苗,陈健生感慨万千,“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凤凰涅槃蛹化蝶 曾几何时,邵垅人头顶着“老区人民勤劳勇敢、无私奉献,支援革命建设的先进单位”的光环,过着贫穷的日子,几十年来,在“重点贫困村”中挣扎。如今,由于找到了发展银杏产业的路子,特别是在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三级老促会关心和支持下,始终坚持发展“银杏专业村”、打造“一村一品”,实行“党建+银杏”模式壮大村级经济,不断改良品种、改造基地、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 迄今为止,全村集中连片发展银杏1600余亩,建集体场园300亩,农户采叶场园400多亩,栽种各类银杏700多万株、景观银杏树2万余株、挂果银杏近2000株。村里125户贫困户除8户五保户外,其余117户全部实现银杏产业脱贫。贫困户杜光大、杜国清、张志伟、张长桂等人通过在银杏基地务工,年净增收8000余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9200元以上。他们逢人就讲:“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村的好决策,我们终于脱贫了!” 2016年底,邵垅村顺利通过省、市、县、镇四级验收,终于成为重点出列村,村级集体收入实现了从零到15.7万元的突破。如今的邵垅村处处栽银杏、家家有银杏、人人爱银杏,银杏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银杏也终于使邵垅村这只历尽沧桑的凤凰浴火重生、化蛹成蝶,翩翩起舞。 火树银花添异彩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党的十九大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更坚定了邵垅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时代的邵垅人怀揣脚踏实地建设美好家园的美丽梦想,传承不甘落后创新创业的家国情怀,奋力奔跑在追梦征程上。甩掉贫穷落后帽子的邵垅人,终于有了干大事的底气。近年来,邵垅人不满足于仅仅脱贫,把目标定位在建设美好家园,为梦想增光添彩上。 ![]() 银杏,使邵垅人摆脱了贫困;银杏,引跑邵垅人正步入小康;银杏,也必将圆梦于邵垅未来。邵垅人紧紧咬住银杏不放松,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增加采叶的一产基础上,尝试着二产加工、三产旅游观光、休闲服务等产业融合,力争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利用现有的基础筑巢引凤,先后又引进王曙专业合作社、坤杰农场进村联合开发银杏产业,建设名副其实的银杏专业村。银杏使全村人民实干促变,村庄面貌日新月异。掰着指头,陈健生说:近三年我们干了六件大事:修建机耕路 5 条 5000米、排水沟渠 6 条2000米、标准水塘6口、景观池塘3口、硬化通组公路8公里;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卫生室、群众活动广场、安装路灯156盏亮化村主干道路12公里;加大洁美乡村投入,整治村庄环境,投资 66万元修建26个垃圾池、全村每户配备一个分类垃圾桶、全面实行塆组农户“厕所革命”;投入30万元实现自来水、通讯光纤、有线电视全覆盖;新建异地扶贫搬迁点,解决7户15人特困人员住房保障;投入80万元新建银杏文化园,做好做活银杏文化文章,激发全村人民爱银杏、种银杏、用银杏的热情,并不断吸引辐射周边村居,发挥效应作用。 如今的邵垅,远看就是一片碧绿的园林、一幅夺目的山水画。走近了,随风摇曳的树叶如扇如蝶,婆娑起舞。晨曦中,青翠滴露,令人心旷神怡。夜幕下,夕阳的余霞和路灯的灿烂交相辉映,阑珊中的银杏恰似火树银花,大放异彩。村民们徜徉在绿荫下、芳草中、花丛里,脸上荡漾着幸福的春光。 (撰稿人:张国辉) |
2023年4月21日至23日为期三天的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
2023年4月17日,蕲春县文化和旅游局召开县政协民主评议文旅局工
Spring大好· 春光春日里来百花开正是踏青赏春好时节你瞅阳光一
春天是一个可以用美食来回味的季节菜场里那一捧捧青翠欲滴滋味各
主办单位:中共蕲春县委宣传部蕲春县文化和旅游局蕲春县农业农村
烟花三月十里长道当暖风拂过脸庞虫鸣擦过耳畔生活的惬意感油然而
三月汤冲抖音有约用镜头记录下美好用作品展现自我东坡庙会R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
从故宫博物院的“朝珠耳机”到冬奥会上的“冰墩墩”再到兵马俑的
“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还有莲子,黄药子、苦豆子、川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