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得如今青杉在 莫忘当年植树人 黄修池 春节期间,因有事去了一趟漕河,在两河口上了公共汽车,一路南下。 当车行至谢围路段,透过车窗,我突然发现河东远处的群山之中,有一处大约连绵几百亩墨绿的山林,远远望去,不由人不心旷神怡,我也情不自禁地低声赞叹:好一派层林尽翠的水墨山水画。 不料,我的一番感叹却引起了邻座的发言:“你对那儿也很有兴趣吗?” 我连忙回答:“是的,我特别喜欢这样富有生机的青山碧野。” “啊,看来我们还有些臭味相投了”。他似乎有些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我们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话题。 我指着河东问他:“你是那个村子的人吗?” 他说:“是的,那就是我们汤坝村。” 我指着那片山林问:“那儿是人工造林,还是自然生态林?” 他说:“那不是自然自态林,是真正的人工造林。” 他接着说:“说起那片杉树林,它来的很不容易,那可是一代人经过千辛万苦用汗水浇灌而成。” 我从他额头的皱纹推断,他大概也有六十好几了。就试探地问他,“那你当年参加过这一伟大的工程吗?” 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他显得有些激动,而且有些自豪的回答我:“参加过,那片杉树林从挖山、育苗、栽苗到培育管理,我是全程参与者。” 一半出于我想知道那片杉树林的今生前世,一半是为了排解旅途的沉闷,我又试探地问他:“那你可不可以给我讲讲当年的挖山造林的故事呢?” 他说:“可以。” 到此时,我也算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如今的青山在当初可没有如今的这般模样。那个时候到处都是短短的芭茅、荆棘,社员烧火做饭都要到十几里以外大山上去,一天才能砍得一担柴,更别说日常生活添置家具需要用材,那更是难上加难。全村大队没有一片像样的树林,放眼望去,全是荒山秃岭。 面对成片荒山,群众生活困难,何时能改变现实的困境,成了人们日常的话题。 当年的支部书记齐义发看到群众困难,家乡面貌颓废,作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人工造林,绿化荒山。 事不宜迟,想干就干。他马上召开当时的大小队干部会议,商量如何实施这一计划。 通过会议讨论决定:组建一支专业造林队伍,营造一片像样杉树林。并由书记当场点将:民兵连长田礼成挂帅任造林专业队队长,在各小队抽调劳力组成专班。 说是劳力,其实各小队选派的都是老弱、劳动能力不强,生产队长不太喜欢的三类劳力而拼凑起来的专班队伍。 人员算是有了,要造林先要育苗,齐书记亲自联系林业部门,几经周折才算买到了种子。 种子解决了,要有适宜的育苗场地,当时是小队核算,涉及到各小队的利益,好田好地队长又舍不得拿出来,只给一些小队不愿耕种的土瘠地薄、不便管理的小块废弃地作为育苗场地。 这些小队的“山大王”各管一块天。齐书记多次召集专班人员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为汤坝造出一片像样的山林。 面对书记的信任与安排,田连长自知没有退路,只有前进。他只好带着自己的队伍,扛起锤头,凭着双手,顶着烈日挥汗如雨,湿透衣衫;冒着严寒,踏霜破冰,无所畏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栽种着众人的希望。齐书记在忙完其它工作之余,经常亲自参加专业队劳动,同队员们谈心做思想工作。 光栽下去,并不能就算成功了。没有长期的精细管理,幼小的杉树苗不可能一夜成林。田连长还是带着自己的队伍长年奋斗在一座座山头,一片片凹地,长年忙碌辛勤抚育着这几百亩绿色的生命,直到它们长大成林。 如今这数百亩杉树林郁郁葱葱,早已成为参天大树,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着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产生的生态效益,它就是一座巨大天然氧吧,装饰着祖国蓝天白云水绿山青的锦绣画卷。 这期间,浸透着当年齐书记的几多心血,田连长和他的同伴们几多汗水,才有了今天的青山常在,白云悠悠,绿意盎然,生态优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生活在这美好的时代,享受着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也该想想为后辈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留得如今青杉在,莫忘当年栽树人。 |
盛放的禾雀花让人心底总有一丝心动眼前充满着浪漫与美好花与人,
“真没想到,我就在店里眯了一会儿,手机就不见了……”3月29日1
田桐,号梓琴,又号玄玄居士,湖北蕲春县人,二十二岁入武昌文普
大概是几年前,蕲春要建高铁站的消息刚传出时,我就计划着,等我
我的故乡高新铺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镇,它没有历史记载,也没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