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藩王府古今之初考 张晓康 明代各朝皇帝继位后,为防止其直系亲属篡夺皇位,当朝皇帝会将自己的直系亲属册封为潘王,然后派到全国各地就藩,史称实行封藩制。明代藩王分封之地或为边陲要塞,或为名都大浥,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代的行政区划为南、北直隶(即“北京、南京”两京),有十三个布政使司(即“省”),即山东、山西、河南、湖广、江西、陕西、四川、广西、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省份;其中南、北直隶(即两京)不封王,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省无长久的的藩王国;浙江为供养朝廷的富足之地不可封王,遂成为定例;广东、云南曾短暂封王,但不久后迁封;贵州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不分封藩王。明代藩王府主要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湖广、江西、陕西、四川、广西,共计八司,其中以山东、山西、河南、湖广、江西、广西等省最多。 明代各朝皇帝先后册封了三百多位不同年号,不同等级的藩王,在全国各地建有五十座潘王府。在历经明朝末年的战乱和此后数百年的社会变革后,全国各地潘王府的建筑物大多已不复存在了,如:很有可能是明万历年间(1592年)金陵世德堂梓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诞生地有关的,位于明代湖广省蕲州的荆宪王府,就由于明朝末年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焚毁,导致相关的学术研究难以获取实地考证资料。现在能够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并有详细史料记载的,应该说已是凤毛麟角;保存较为完好,并有些史料记载或有遗留地名的,也就那么几处了。 下面是笔者收集并整理的相关资料: 1、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潭王府/谷王府/襄王府/吉王府。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八子朱梓为潭王,在长沙老城区建有潭王府(《西游记》中就有关于“潭府”的描述)。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册封其弟朱穗为谷王,就藩于长沙谷王府;永乐二年(1424年),明仁宗封其子朱瞻墡为襄王,就藩于长沙襄王府;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英宗封第七子朱见俊为吉王,并以潭王府故址为基础,依藩王规制改建吉王府,吉王成年后来长沙就藩。在明朝时的长沙善化城地图中,吉王府占据了大半个长沙城;现存的藩城堤、司门口、八角亭、走马楼、藩正街等地名,都是原藩王府内的建筑名称。明末叛军首领张献忠率部攻入长沙后,第七代吉王携家眷狼狈逃窜,吉王府或被焚烧,或被拆除,拆下来的砖石木料等建筑材料,全部拿去修缮在战乱中被损坏城墙及官衙。吉王府的后裔为了安全而隐匿朱姓,以吉王府的“吉”字加上“冂”为姓,即以“周”为姓后潜入民间。其中有位叫周达武的吉王后裔投靠湘军后,因军功卓著,很受到骆秉章和左宗棠的赏识,先后任四川、贵州、甘肃提督;后来周达武买下长沙城北的蜕园以为休憩之所,这是当时湖南省城首屈一指的苏州式园林。中华民国成立后,周达武的次子周家纯呈上家谱,请求当时的湖南督军府批准恢复“朱”姓,并改名朱剑凡。朱剑凡是个醇儒,乐于揽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后来将蜕园全部捐赠给当时的周南女中作校舍。 2、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肃王府。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祖朱元璋将其庶第十四子朱木英由汉王改封为肃王,就藩甘州(今张掖);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请求内徙,迁往兰州后,即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室;肃王府墙高1丈,周垣3里,中部为府署,东、西、南三面均有府门,正门为朝门,南门为棂星门,后有端礼门,再后有承运殿、存心殿、再后即肃王府宫,分东、西二宫;府署东、西、北三面为王府宫苑,东苑花园是肃王及妃嫔游憩之地。肃王府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封藩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陷兰州时,已历经252年,共延续九9世十一王。肃王府历经明清二朝代,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数十年中,一直是甘肃省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所在地。因此,肃王府故址依然雄姿骄艳,风采不减,直到解放前都是保持了原来的布局和园林建筑,可惜在解放后逐渐被拆毁和改建了。 3、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德王府。 明代第六任(正统年)、第八任(天顺年)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于(1464年)去世时,其长子朱见深继承皇位[即明宪宗(1464-1487年在位)],次子朱见潾则被册封为德王,但德王并未依照藩王府建造规制,而是大兴土木修建德王府;府内修了一条玉带河,把珍珠泉、溪亭泉、云楼泉等几十处泉水串连起来,宫城楼台殿阁花木掩映,泉水围绕,犹如一座皇帝行宫。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攻占济南,德王府大部被焚于火。崇祯十二年正月,清兵攻破济南,德王朱由枢被清兵处死。明军夺回济南后重建德王府,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朝入关,德王朱由棷降清。清康熙五至六年(1666-1667年)山东巡抚周以德以德王府中心地带为基础,缩建为巡抚衙门,形成现在的规模。民国时期则为都督府,“七七事变”省主席韩复榘南逃时,将大部建筑破坏,再经日本飞机轰炸,王府遂成废墟。建国后对珍珠泉大院重新修葺,除了遗留的几座明清建筑外,又添了新的建筑物。德王府经修复,始成现在这样美丽的景观;1979年12月,这里成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驻地。 4、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宁王府。 明朝朱棣(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后,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改封宁王,在位于今南昌市星火路处建造宁王府,为历代宁王居住之所。宁王府依照藩王规制建造,建筑规模宏伟,雕梁画栋,十分华美,但因年代久远,房屋多已倒毁,仅头门尚存。头门两壁还嵌有用青石刻成的“屏翰”二字,高8尺,宽6尺,为明代娄妃(明朝大儒、著名理学家娄谅之女)所书。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宁王朱宸濠起兵夺取武宗帝位,史称“宸濠之乱”,失败后宁王府被废。清代改为藩署,新中国成立后,南昌市政府、江西省文艺学院等曾设于此,现为江西省京剧、话剧、歌舞三团的团址。 5、位于广西桂林市的靖江王府。 现位于广西桂林市的靖江王城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潘王府。明洪武三(1370年)朱元璋封其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就藩于广西桂林。靖江王府始建于(1372年),于(1392年)建成;座落于风景秀丽的桂林市区,背靠独秀峰,左临漓江,右临靖江,似两条巨龙呵护独秀峰这颗“龙珠”,实为皇家风水宝地。靖江王府依照藩王规制建造,主体布局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御苑、左宗庙、右社坛、广智门等;主体两侧有众多厅堂楼阁、书屋轩室;独秀峰东北麓的月牙池还辟作亭台桥榭相连的御花园;城垣东南西北四门,名为:体仁、端礼、遵义、广智,南北长556.6米,东西宽335.5米,通高7.92米,厚5.5米,内外警以方石,内充片石浇灰浆。所有建筑系大式歇山顶,红墙碧瓦。靖江王室在这里繁衍子孙十二代,袭王14人,历时280年,是明代封藩时间最长的一支。清顺治九年(1652年),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将王府焚毁自殁。此后,清政府将这座靖江王府改为广西贡院;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在王城内设立北伐的大本营,运筹北伐大计,现于独秀峰下立有“中山纪念碑”,供后人瞻仰。民国时期为广西省政府所在地,是桂系领袖李宗仁、白崇禧的大本营。解放后,靖江王府为广西师范学院,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的主校区。沧海桑田,经历600余年风雨的王城,虽履遭兵变,但仍昂首屹立,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位于湖北省钟祥市的郢/梁/兴/岳/景王府。 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栋,洪武辛未(1391年)四月十三日,仅三岁就被册封为郢王。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锦衣卫指挥刘贵、郎中曹贵等督工,在安陆州都城西北隅(钟祥市郢中城区中心)兴建郢王府,同时开垦田地,以实封国。明代嘉靖皇帝诞生于此。清朝时,郢王府为清朝察院,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为湖北省钟祥市第二中学。 7、位于宁夏银川市区的庆王府。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封十六子朱栴为庆王,在封地宁夏韦州城(今吴忠市)建造庆王府;建文三年(1401年),庆王奉命迁王府于宁夏镇城南薰门内(今银川市中山南街西),负责庆阳、宁夏、延安、绥德等地的军务,直接管理中护卫。庆王府依照藩王规制建造,萧墙高4.33米,周长1.5公里,内有王宫、东宫、西宫、承运殿、逸乐园和宜秋楼等,设仪卫司、长史司、工正所、典膳所典仪所、广济仓等机构。庆王府迁往宁夏镇城后,庆王每年春季居于韦州,秋季返回镇城,韦州庆王府则成为了庆王避暑的行宫。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宁夏,末代庆王朱倬漼全家被俘,但并未立马杀他们;崇祯十七年(1644年)4月,李自成下令处死末代庆王朱倬漼。由于庆王家族在宁夏就藩历时长达251年,共计传藩王十世11人,繁衍后代数千人。因此,明末庆王的远支宗室并未被杀光,至今还有后裔。庆王就藩于宁夏,对促进宁夏的文化进步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8、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王府。 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朱棡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晋王后,遂委托其岳父谢成在宋建太原城外东北面修建起一座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晋王府;晋王府方形城池内南北中轴线上及周围建有宫殿无数,其格局类似皇宫;宫城辟有三个宫门,即今日仍称呼的东华门、西华门和南华门,北面有为方便王府人员行走而开的后宰门;宫城外建有四道城墙,即东、西、南、北的萧墙,西南建有天地坛,供晋王祭祀天地,东南面是杏花岭和松花坡王府花园,西有典膳所,晋府店等保障王府生活的机构,还建有万寿宫(皇庙),祟善寺;晋王府虽说比不了皇宫,但这三位皇子也想在天高皇帝远的太原享受当皇帝的感觉。晋王府就是朱棡内心的皇宫,晋王子孙世袭为王,代代相传。晋王府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天不知何故突然起火,经久不息,巍峨豪华的王宫化为灰烬,从太原城内消失了。 9、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赵王府。 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第三子朱高燧被封为赵简王,于洪熙元年(1425年)将府署改为赵王府;现仅存的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建的高阁寺,阁高10米,重檐九脊,琉璃瓦顶,建在梯形的方台上,台高8米,长宽各13米,周围有石板护栏,正面设台阶32层,登临台顶,举日西眺,与文峰塔遥遥相望,阁壁石雕游龙25尾,形象各界,栩栩如生,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赵王府于满清时改为高阁寺,但仅存后半部分;如今这座寺院仍在老城中。 10、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蜀王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及前后蜀遗留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建蜀王府;蜀王府建筑类似北京紫禁城,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虽为王府,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陷成都,曾以蜀王府为宫,两年后撤离时纵火焚城,蜀王府毁之一炬。公元1655年,清政府将蜀王府旧址改建成贡院,民国时贡院先后被用作军政府、学校和其他民政办事机构,其建筑群才得以保留,成都老百姓仍习惯称之为皇城。新中国成立后,在五十年代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皇城屡遭破坏,文革时皇城彻底消亡。 另外,河南地处中原,位置较为重要,条件颇为优越,又距两京较近,是潘王府最多的省份,先后有:开封周王府、南阳唐王府、沁阳郑王府、洛阳福王府、洛阳福王府、洛阳伊王府、彰德(今安阳)赵王府、汝宁(今汝南)崇王府、钧州(今禹州)徽王府、卫辉潞王府等十座潘王府。 其他有历史记载的还有位于湖北武汉的楚王府、湖北襄阳的襄王府、湖北荆州的辽王府/惠王府、湖北蕲州的荆宪王府、山东青州的衡王府、山东兖州的鲁王府、山西大同的代王府、山西长治的沈王府、陕西西安的秦王府、河北宣化的谷王府、江西抚州的益王府、湖南武冈的岷王府、云南昆明的滕王府、台湾台南的宁王府等,但由于战乱,明代潘王府的建筑物大多已被焚毁,相关历史资料多已缺失。 从上述各潘王府的情况介绍中不难看出,按明代规制建造的潘王府已经相当豪华奢侈了,但有些潘王却不按规制建造潘王府,而是大兴土木,把潘王府建造得如同皇宫;不能当皇帝的潘王,也要尽情享受当皇帝的滋味。从燕王朱棣起兵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到宁王朱宸濠起兵夺取皇位未遂的“宸濠之乱”,一些受“内圣外王”极端心性影响的潘王们时时刻刻想着的是要“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从而导致了明王室一次又一次的大动乱。 明代学者陈元之在《刊<西游记>序》中称“《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其中的三个“或曰”,应该是有所依据的。近代以来,有学者考证《西游记》是出自明代的某个藩王府,还指出《西游记》第八十八至九十回神话故事中所描述的天竺国下郡,“今已五代”的玉华王,应该是在暗指明代荆宪王府的支系,第四代樊山王朱载埁。笔者也认为,与《西游记》诞生地有关的,很有可能是明代湖广省蕲州的荆宪王府;可惜的是,荆宪王府于明末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焚毁,现已无法找到遗址,但还是有《明史》和蕲州地方志,以及一些后人族谱中记载的相关资料可以借鉴与考证。(关于世本《西游记》是“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出王自制”的问题,笔者在前面文章中已有论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笔者在对《西游记》的章回结构进行分析时,发现百回神话故事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至第七回为第一部分,这部分写了个“唤为花果山”的山名;第八至第十四回为第二部分,其有“附录”的版本中有个“姓陈名萼”的人名;第十五至第一百回为第三部分,这部分则有个“里社祠”的地名;若将这三个部分中的山名“花果山”中的“花”字,人名“陈萼”中的“萼”字,地名“里社祠”中的“社”字连起来,就能找出“花萼社”三个字。另外,还可以在第五回“金花玉萼影沉浮”的诗句中,找出“花、萼”二字,与“里社祠”的社连起来,也能找出“花萼社”三个字。正是由于在《西游记》神话故事中找出了“花萼社”三个字,就可以依据《明史》中的史料,来考证“花萼社”这个类似于“读书社、文学社”的地方与《西游记》的关系了。 根据清代张廷玉所著《明史·诸王列传·诸王四》中的记载:“荆自靖王诸子交恶,失令誉。及厚烇兄弟感先世家难,以礼让训饬宗人。见澋曾孙载埁尤折节恭谨,以文行称。郡王女例请禄于朝,载埁四女皆妻士人,不请封。尝上《应诏》、《正礼》二疏。不报。读《易》穷理,著《大隐山人集》。子翊釒氐、、翊䥶、翊鎙皆工诗,兄弟尝共处一楼,号花萼社。翊钜表载埁贤以训诸子。”在《明史·诸王列传》中,还有关于朱见澋的曾孙朱载埁被封为樊山王的史料记载。笔者认为,如果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如陈元之所称:“出王自制”,那结合《西游记》第八十八至九十回神话故事描述,这个天竺国下郡“今已五代”的玉华王,很有可能是暗指明代荆宪王府的支系,第四代樊山王朱载埁。(上述问题笔者在“世本《西游记》是历史积淀之作”中已有论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那么,明代的荆宪王府的遗址在哪里?在《明史》中有明确记载的,荆宪王府支系的樊山王府中的“花萼社”又在哪里?朱载埁的《大隐山人集》是否还能找到?在《明史·诸王列传·诸王四》中所记载的“花萼社”与《西游记》神话故事中的“花萼社”有何关联?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笔者一直在苦苦求解这些问题,无奈至今仍未找到相关史料,故无法求解上述问题。在此,真心期望有专业学者能够提供上述史料,或是能够解答上述问题。 (2019年6月14日于长沙) |
有这么一本书,被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等著作中多次引用,并盛赞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
1980年,我任狮子公社党委书记,一次我随黄冈代表团到武汉参加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开会期间,我去看望蕲春县
我生于1948年元月,1968年蕲春高中毕业。毕业时正逢文化大革命,我们是三届学生(1966、1967、1968)一齐毕
五代纷争黄州之战五代时,黄州治所已迁赤壁江边,地势险要,为南北五朝群雄纷争之重镇。宋初黄州刺史王禹偁
原来宋朝廷文武官员对于金军的入侵,早就分成主战(抗战)、主和(妥协)两派。这两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构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