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至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天下终归于一统,故隋文帝之平陈战役乃非常重要的关键。隋文帝在受禅后,即有平定南方之志,因为高颎的举荐,便将伐陈一事委任与贺若弼,后于开皇元年三月(581)任其为楚州总管,镇守于广陵〈江苏江都〉,新义县公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守于庐江〈安徽庐江〉,并命令二人开始进行南伐的事前准备,目标即为尚在南方苟活的陈朝。 从名义上讲:东晋帝国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正统王朝;可实际上,东晋帝国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与五胡十六国并无本质区别。东晋帝国的核心地区就是扬、荆、江、徐、豫五个州,如果某位实力派能够真正控制其中一个州,在东晋帝国的朝堂之上,就能当得起“举足轻重”四个字。 同年九月,任命薛国公长孙览和宋安公元景山二人并为行军元帅,皆受尚书左仆射高颎节度,准备兴军伐陈。隔年陈宣帝薨,新帝继位,后主陈叔宝遂遣使向隋请和。隋因为陈朝正值国丧,高颎乃向隋文帝上奏,请以礼不伐丧。但这种让陈朝休养生息的机会,隋文帝当然不可能给予,故尽管将军队调回,但又问计于高颎:隋文帝采取了高颎的计策,得到了相当的成效,陈朝对于隋朝的计策无计可施,使国势更加疲敝。 而桓温在三次北伐之后,竟然把荆、江、徐、豫四州全部控制在了桓氏手中,唯一的例外只有扬州,因为那是东晋帝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但就算如此,桓温本人也兼任了扬州牧。从表面上看,桓温已经完全控制了东晋帝国。加扬州牧、录尚书事,使侍中颜旄宣旨,召温入参朝政。——《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六十八综上所述,我认为桓温已经拥有了足以篡位的实力。 隋文帝开皇八年时(588),隋朝正式南伐。以晋王广、秦王俊以及成安县公杨素三人为行军元帅,分别自六合〈江苏六合〉、襄阳〈湖北襄阳〉、永安〈四川奉节县〉率军出发,这三路为主路部队。除此之外,又有荆州刺史刘仁恩、蕲州刺史宜阳公王世积、庐州总管新义公韩擒虎、吴州总管襄邑公贺若弼及青州总管落丛公燕荣分别自江陵〈湖北江陵〉、蕲春〈湖北蕲春〉、庐江、广陵及东海〈江苏东海〉出兵。隋的南征大军总人数有五十一万八千人,全军以晋王杨广所节度。 虽然桓温的北伐一直在做无用功,但由于桓温在东晋帝国的实力最强,所以桓温依然可以借助各种机会对豪门士族进行渗透。比如说桓温第三次北伐惨败,他立刻把罪责推给了豫州刺史袁真,然后开始名正言顺地吞并豫州。但在吞并豫州的过程中,桓温受到了一些挫折,因为豫州刺史袁真竟然选择了扯旗造反。虽然这并没有影响桓温吞并豫州的进程,但军事重镇寿春却被袁真占据。袁真更是以此为资本,先后向前燕帝国和前秦帝国申请庇护。这对于桓温,乃至整个东晋帝国而言,都是莫大的威胁。 同年十二月,杨素首先率领水军沿着三峡而下,在陈朝沿江的守军逐一被击败后,顺江而下。陈朝前线在被隋军攻陷而向首都建康告急时,所有的警急书信全部被湘州刺史施文庆和中书舍人沈客卿等人所扣押,二人为了自己在朝廷上不在被陈后主所宠信,因此隐瞒前线告急的军情,使得陈后主全然不知国土前线已经处于非常危急的态势。 对比前秦帝国和前燕帝国,东晋帝国在实力上并不占优势。如果北方军事集团借东晋帝国内讧之机趁机入侵江南,整个东晋帝国都有覆灭的危险。可没过多久,前秦帝国征讨前燕帝国,袁真的儿子袁瑾(此时袁真已死)暂时失去了外援,桓温趁机收复了寿春。 |
康铎(1360-1382)湖北蕲春人,康茂才长子,十岁时陪皇太子朱标
最近,我们联系到了那批老知青中的一个群体——1958年赴湖北八里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演讲比赛新思想凝聚奋进力量新征程彰显
蕲春县2023年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开班了3月8日至10日,蕲春县2023
为确保将老旧小区改造成基础完善、功能提升、宜居宜业、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