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新闻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风格切换
蕲州在线
搜索
[切换区域]

蕲春古戏台、戏场及演事活动

2019-4-17 14:28 《蕲春文化研究》 815
戏台、戏场以及戏园子,都是人们对戏剧演出场地的称谓。

究其蕲春古戏台的来历,也如同一些史章典籍中所述,戏台是从“勾栏瓦舍”而慢慢地演变过来的。

横车镇长石庙万年台(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过去在皇宫里,皇上、太后要看戏,皇宫、御园中有戏楼;达官贵人要看戏,府邸、豪宅中有戏台;老百姓要看戏,就在村头场院筑土为台,也有在祠堂寺庙里用木板、砖石搭建戏台的,还有富绅、员外的花园子里也有固定的戏台或戏场。在蕲春民间,每逢祭祀大典,重大节庆,红、白喜事,爱好戏曲的人们,都会叫一两个戏班子来唱戏,这就叫唱“堂会”,也有的叫唱“庙会”,乡村的民众则叫唱“采子戏”。唱几场、唱几天都很随意。来唱戏的一搭帮人就叫“戏班子”,班子里通常还有班主。对被接来的戏班子,主家都要向班主预付“定金”,也可以在演完之后再付钱的。假如戏班子的“角儿”唱得很卖力,而且又“挠”到了主家的“痒痒处”,主家一高兴,还会大把大把地撂“赏银”……

蕲春县自有史以来,文化较为发达,戏曲演出活动较为普遍。据《蕲春县文化志》记载,从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全县计有汉戏、楚戏、采子戏等戏班20多个从事演艺活动。因此各个历史时期都很注意演出场地建设,不仅有室内的戏楼、剧场,而且有室外的戏台或戏场。尤其是清代至民国年间,在一些繁华的集镇,较大的庙宇,以至人烟稠密的塆村,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戏台、戏楼,甚至还建有等次不同、大小不一的“万年台”。

戏楼自明清至民国初年,蕲春曾建有大小不一、规格各异的戏楼。这些戏楼多数建在富户人家。戏楼一般是较大房屋的附属设施,大多建在较大的祠堂、庙宇以及大户人家的庄园里。一般只在“一进两幢”的楼栋里,才具备建戏楼的条件。前幢进大门处就是建楼位置,戏楼口都有雕花装饰。演戏时,演员在楼上演出,观众就坐在上幢房子大厅里观看。在这里,不惧怕风霜雨雪的侵袭,倒也是寻求欢乐的好去处。但由于戏楼和观众大厅窄小,只能演出小型戏曲,容纳少量观众,所以,解放以后,就基本不在戏楼演出了,戏楼只作为堆放柴草杂物之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房屋的拆建和更新,戏楼大部分被拆除,现在檀林镇刘曹村尚存有少数戏楼。

万年台蕲州外行宫万年台,座落在东长街外行宫院内,为明代建筑。戏台高两米,四周均用花岗石砌成。台面筑土,土内埋有大缸五口,意其为扩大音量,提高音质用。顶部呈亭式结构,四角翘起;前台由四根大柱支撑,木柱上雕刻有龙凤,四季花鸟等;后台较前台宽大,四面石墙包围,全台周长40余米,占地面积100余平方米。台顶系木椽布瓦,顶内刻有八卦图。较为奇特的是,台顶四周还挂有一串小铜玲,微风吹来,叮当作响。惜该万年台于1966年“扫四旧”时被拆毁,人们无不为之扼腕。

横车长石庙万年台,座落在横车镇长石岗的东侧。是长石一带三大名胜古迹之一,也是我县迄今为止保存完好的一座万年台。它始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光绪十年八月(公元1884年),由当地十二位知名人士发起募捐筹款,将此万年台进行多次大规模地修葺后,才一直保留到现在。该台坐东面西,造型古朴典雅,具有民族建筑风格。台高10米余,台面2.2米,呈正方形结构,四周边长为41米,占地面积为90余平方米;台面中间全用粘土夯实,四周均用花岗石条砌成;台顶盖系木质结构,杉椽布瓦,青砖压脊,瓷砖嵌顶,四角翘起,上雕乌龙含珠,或跃跃腾起之势;台架柱均有木刻浮雕,各种戏曲人物,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前台由四根八方形石柱支撑,后台木架与前台相接,并与三面砖墙相倚,面积较前台宽,专供演员化妆小憩之用。

长石庙万年台曾一度由于年久失修,其大梁、架柱倾斜,油漆绘画斑剥,台基裂缺,墙体濒危。1987年,县文化局与长石乡组成了修缮小组,组织群众集资重新修缮,如今,这座两百年前的古戏台又焕发了青春。

至民国年间,蕲春县的戏台(或戏场)就越来越专业化了。有的戏场的旁边还有了卖票的“票房”,送水的“茶房”。戏场外头的墙上,还挂有红底白字的“粉牌”,上面写着当天和未来几天上演的戏目以及“名角儿”的姓名。一般的看客只要在票房的小窗口前,把钱塞进去,就能买到戏票,先来先买,卖完为止,没有什么“开后门”之弊,进到戏场里去,尽兴地欣赏和享受。在蕲州江边的“风仙剧院”,还设有一种“站票”——那就是一根三、四寸长的竹签子,没有座位,只能在远离戏台的地方站着看戏——这也是生活在州城最底层的人们和临近州城含辛茹苦的农民们苦中作乐的一种享受。

过去,在蕲州的戏场里,当一通开场锣鼓响彻后,先不上“正轴戏”,得先跳“加官”,也叫“跳加官”,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财神”勾着金脸,身穿“红蟒袍”,脚蹬“厚底靴”,抱着大“金元宝”在戏台上疯狂地起舞,恭祝看客们加官晋爵,祈祷诸位升官发财……这等闹演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无非是祈祷平安、祝福吉祥而已,其真正的目的是静场,为正轴戏作铺垫。看客们把它叫做“加演”,戏班子把它叫做“垫唱儿”、“静场”。等看客们都到齐了,落座了,“正轴”戏才能正式开锣。

株林镇达城庙戏台(蕲春县文物保护单位)

那时候,戏班里从事伴奏的人不叫乐队,而叫“场面”,操板、胡、琴、笛的叫“文场面”——也叫“文场”。而持锣、鼓、铙、钹的叫“武场面”——也叫“武场”。幕布只要一拉开,那些或坐或站的文、武“场面”们,就无遮无挡地展示在看客面前,他们高矮、胖瘦不等,服饰不一,但都紧盯着“打鼓佬”的鼓键子,配合默契地吹、拉、弹、奏。而台下的看客们也常常会为“场面”们一段精彩的《曲牌》或“过门”喝彩叫好。

剧场1950年,蕲春县人民政府曾将漕河老上街头的“育婴堂”,改建为漕河剧场,后为县黄梅戏剧团的演出场地。在剧场戏台的台沿处,还安有一圈尺把高的小木栅栏,戏台两侧的柱子上往往还挂有“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之类的楹联;在电灯还没普及的时候,戏台的前沿顶端,总会吊上几盏在那时是十分时新的“汽灯”,把个戏台照得亮如白昼。戏台前还安装有大幕,“开锣”之前大幕总是合闭着的,当底下的看客们陆续就座,而且已到开演时,便会听到一阵《急急风》的开场锣鼓响起:“哒呔、呛、呛、呛呛呛……”,随后,幕布就会徐徐地拉开,这时,整个戏台就展露了出来。

那时的漕河剧场,地面是砖铺的,顶上是敞露的,没有什么顶棚、吊顶,仰头就能看见椽子、檀条;没有现如今这种阶梯式的观众席,更没有现在这种塑制软垫椅,只是一排一排的木质长条椅,从戏台下一直排到戏台后面的入口处。椅背子上头写着座号,椅子的侧面还有排号。人们进来后,看看这字码,就能找到自己的座位。那椅背上有一条几寸宽的搁板,那是便于坐在后排的观众们搁放茶杯、烟卷、瓜子的。

那些年,来到漕河剧场看戏的,不管是当官的有钱人,还是平头百姓,都是对号入座。反正来的都是客,各凭票一张,于是便出现了官员前面是百姓,富商旁边坐平民的现象。没有现在那些什么“领导席”、“贵宾席”等名堂讲究,倒也体现了平等。

每当演戏之时,戏台下还时有挎着小篮子的妇女和孩子在戏场中游来游去,把用报纸包成的小小三角形状的花生、瓜子包送到观众们面前,低声招揽着生意,他们不管戏台上窦娥正在咒天骂地哭得多冤;也不管孙猴子偷金丹、盗仙桃闹的多欢,总是不急不慢地在戏场的过道中穿行着,给观众们送去瓜子和烟卷。

解放初期,漕河剧场既是县文工团的演出场所,又是他们的宿舍,同时还接待外地专业剧团的演出。剧场可容纳600余名观众。

1966年冬,漕河剧场转交给县棉织厂,县城漕河的演出活动就转移到县人民会场了。

至上个世纪50年代,全县城镇乡村的戏台一般都不大,浅浅的,窄窄的,戏台的规格都大同小异,靠最里边是后幕布,后幕或戏台的左右两侧有上场门帘和下场门帘,门帘上面往往还有“出将”、“入相”、“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字样。那些唱念做打的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龙套、武行、上、下手们,不管是“角儿”还是院、旗、车、轿的底包们,都会从这两道门上场下场,“出生入死”地上来下去,川流不息地轮番献艺,撩拨得观众们如痴如醉,以致献花的,送钱的,起哄的,吹响哨的什么都有……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曾有较多的公社、大队拿出公积金来修建礼堂,而礼堂内都有戏台。但由于资金不雄厚,在建筑质量以及设备上存在差异。那时候的戏台规模都较大、质量很一般、设备较齐全的有八里湖礼堂、横车礼堂、赤东礼堂、彭思礼堂、张塝礼堂、高新铺礼堂等,这些礼堂当时都是红极一时的“开会、演戏、放电影”的“三用”场所。

剧院蕲州剧院,民国年间至解放初期,蕲州曾有4处建立过剧院。一是清江街的太平剧院,院内设木台、木椅等座位300余个,此剧院于解放前夕被拆除。二是蕲州江边的“凤仙”剧院,为瓦盖木板屋结构,可容纳观众400人,经常上演汉戏,并配有茶水、擦脸等服务项目。三是抗战胜利后,地处蕲州东长街的安徽会馆,曾被修缮为蕲州剧院,常接待串堂班子来演出,戏场内可容纳观众300余人。四是蕲州馋头尖的蕲州剧院,此剧院开始时只可容纳观众500余人,后经扩建后,座位增加到一千个,并将原来的条凳改为排靠椅。1981年,又将这个剧场改建为蕲州电影院。

人民会场大戏台1953年,蕲春县人民政府在今濒湖宾馆处,曾修建一大礼堂。它主要用于召开大型会议,也兼作演出场地。因台面较小,难以接纳大型表演团体演出,所以1963年,又将原大礼堂拆除,在今市府大道修建成今天的人民会场,设有上下两层座位1200多个,会场内的大舞台高大宽敞。每当演出时,那具有现代化的高级声、光、电设备,那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更是今非昔比。全县各机关单位、各人民团体,不仅经常登台轮番献艺,而且还经常接待全国各地各种大型表演团体前来演出。

作为县人民会场,它是全县政要、名流的集会场所;而作为大戏台,更是全县人民重大节庆活动消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作者单位:县文化局)

(部分资料参阅于《蕲春县文化志》)
蕲春百科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