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四库全书〉中的蕲春人著作》一文时,笔者注意到明代荆王六世孙朱翊的著作入选《四库全书》“存目”。《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的别集类存目,在介绍《广宴堂集》时说:“明樊山王朱翊(yi益)(chi齿)撰。翊字匡鼎,自号隐真子,荆王瞻堈(gang刚)六世孙,万历庚子(1600年)袭封。其父载岑(cen)以文行称。翊世其家学,与弟翊(li历)、翊(shuo朔)皆好为诗。兄弟尝共处一楼,号花萼社。楚藩多强横,樊山一派其最文雅者也。”笔者查阅嘉靖《蕲州志》,从“藩封”篇中看到“樊山王府在州城文明门内”。明荆王、樊山王及子孙应该算是蕲春人。再查阅《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在《湖北古代著述人物表》中,“朱载岑”、“朱翊”、“朱翊”等人,赫然列入“明·蕲州”一栏。 樊山王是荆王的支系。第一代荆王朱瞻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曾孙,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的第六个儿子,他的王府开始(宣德四年,1429年)是在建昌府(府治在今江西省南城县),正统十年(1445年)移到蕲州。朱瞻堈死后,他的大儿子朱祈镐袭封荆王。第一代樊山王朱见澋,是荆王朱祈镐的第三个儿子,成化三年(1467年)被封为樊山王。朱见澋死后,他的大儿子朱祐构袭封为樊山王;朱祐构死后,他的大儿子朱厚焌袭封为樊山王。朱载埁是第四代樊山王,是朱厚焌的大儿子,庶出(侧室生的),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袭封为樊山王,当了四十一年樊山王,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才死。朱翊是第五代樊山王,是朱载埁的大儿子,也是庶出,万历十三年被封为长子,万历二十八年继承樊山王王位。 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篇记:“载坅薨(hong烘。君主时代诸侯或大官死,称“薨”),子翊嗣,别号正岳”;卷八《人物志·文苑》篇记:“朱翊,字昇甫,号震岳”。乾隆《蕲州志》“藩封”篇、“文苑”篇,都说“翊,字昇甫”。咸丰《蕲州志》“藩封”篇、“文苑”篇,则说“翊,字孟尝”。光绪《蕲州志》“藩封”篇说“翊,字孟尝”,而在“文苑”篇却说“翊,字昇甫”。对于朱翊的表字、别号,几部《蕲州志》的记载不一致,也许“昇甫”、“孟尝”、“震(正)岳”都是朱翊的字号?陈诗(檀林人)是清代乾嘉时期湖北著名的地方文史专家,有“楚北大儒”之称,著有《湖北旧闻录》,这部书卷十五《藩镇二·明代藩王·荆王》篇记:“载埁字昇甫,别字震岳,……著有《大隐山人集》及《茹蜡子三径词》。”“樊山王翊,载埁庶一子,万历十三年封长子,二十八年袭封。”“翊,字孟尝;翊,字仲良;翊,字叔卫。”对于朱翊的字号,到底哪些记载是确切的呢? 康熙《蕲州志》卷九《艺文志》,收录了李维桢为樊山王家族作的两篇序文(以后的乾隆、咸丰、光绪三部《蕲州志》也照样收录了),一篇是《大隐山人稿序》,另一篇是《玉光斋诗草序》。李维桢(1547-1626),字本宁,京山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万历年间(1573-1620年)先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地方官,当过陕西右参议、提学副使、布政使,天启年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李维桢的事迹在《明史·文苑传》中有记载,他生平最活跃的时期是在万历年间。 李维桢在《大隐山人稿序》中写道:“樊山王昇甫辑其所著赋颂乐府五七言诗体、诸志铭表状序记尺牍,凡十有七卷,名之曰《大隐山人稿》。”“昇甫列爵为王,高皇帝之云孙,今天子之叔父,而荆王之某孙也。”到李维桢作《玉光斋诗草序》时,樊山王昇甫已经去世,序中写道:“荆樊山王自署大隐山人……元子孟尝嗣王,仲仲良,叔叔卫……玉光斋诗草者,叔卫作也。”古今之人为他人的文集作序,难免有些溢美之词,但对当时人特别是文集主人及亲属的字号,则一般是不会出错的;涉及当事人与当时皇帝的辈分关系方面的,那就更不会出错。从这两篇序文看,樊山王昇甫是当时皇帝的叔父,自称大隐山人;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孟尝,次子仲良,三子叔卫;孟尝在昇甫死后继承了樊山王王位。 康熙《蕲州志》卷八《人物志·文苑》篇记:“朱翊,字仲良,荆樊山王仲子。”明代皇帝中,是“昇甫”侄子辈、与“朱翊”同辈的,只有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大隐山人稿序》中所说的“今天子”,无疑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朱翊是朱翊的长兄,与“今天子”朱翊钧同辈分。如果“昇甫”是朱翊的话,那“朱翊”不就成了朱翊(仲良)的父亲,“今天子”朱翊钧的叔父了吗?这显然是荒唐的!因此,“翊字昇甫”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昇甫”只能是朱翊、朱翊的父亲“朱载埁”的表字,而“孟尝”才是朱翊的表字。因此,《蕲州志》中有的地方说“翊,字昇甫”是错误的;而陈诗说“载埁,字昇甫”、“翊,字孟尝”,才是正确的。而且,古时人如果有兄弟多人,常常有按长幼次序取表字、别号的习惯。“孟”为排行老大,“仲”第二,“叔”第三。兄弟三人中,翊排行老大,用“孟”字取表字,完全合乎情理。 “翊,号震岳(正岳)”的说法对不对呢?古人的名、字、号之间一般是有一定的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翊的二弟翊,“”是一种三足的鼎,可以装五谷,容量有一斗二升,翊字仲良;翊的三弟翊,“”是一种丈八长矛,翊字叔卫。“震岳(正岳)”的“岳”,与“岑(埁、坅)”,在字义上有关联,“岑”的意思是“小而高的山”。查《中华大字典》,“”同“鉹”,是一种鼎,上大下小,像甑。《四库全书总目》中说:“翊,字匡鼎”。古时有的人字号比较多,“匡鼎”是朱翊的另一个字号。而“震岳(正岳)”则应该是朱载埁的另一个字号。上文所引陈诗先生在《湖北旧闻录》的记载,也是“载埁,别字震岳”。乾隆、咸丰、光绪时《蕲州志》,袭用了康熙《蕲州志》中“翊,号震岳(正岳)”的错误说法,应予以纠正。 至于上述四种《蕲州志》和《湖北艺文志附补遗》,称“《震岳诗话》为朱翊所著”,那是连带错误。《震岳诗话》有可能是朱翊帮他的父亲朱载埁(震岳)整理编辑的。朱翊本人则撰有《广宴堂集》、《道德经说奥》,都被列入了《四库全书总目》“存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说,《道德经说奥》“旧本题朱孟尝撰……未审即朱翊或其子孙所作耳”,笔者在《<四库全书>中的蕲春人著作》一文中,论证了《道德经说奥》是朱翊(朱孟尝)撰著的,这里不再赘述。 |
3月20日上午,蕲春县副县长高金磊视察公司重点项目S205刘河复线
积蓄力量 化茧成蝶——职场小白“变形记”县机保中心程娟尊敬的
深入走访 合作共赢02广州雪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走访第二站来到番
为做好2023届高考二轮复习备考工作,优化各市县备考策论,提高备
春风春雨芳草盛一路繁花醉游人近期,农村公路沿线油菜花、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