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读胡风行书横披“气质第一”杂记——文星墨痕旧影之五

发布时间: 2019-4-17 14:11|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371| 评论: 0|作者: 梅春林|来源: 《蕲春文化研究》

胡风晚年行书横披《气质第一》,笔势从容,苍朴有骨。《诗品》作者司空图曾说过:“人之格状或峻,则其心必劲,视其笔迹,可以见其人。”“气质第一”四字,辞句清卓,是见道之言。回顾胡风先生坎坷一生,可知“气质第一”之深意。

自从五十年代批判胡风直到酿成冤案以来,胡风的名字成了一个不祥的特殊符号,类似恶魔撒旦的同义词,谁与胡风沾亲带故立马遭殃。就连所谓“胡风分子”的学生和朋友,只要与胡风沾了边,顷刻间运交华盖,受到追查和迫害,有的含冤致死。当代书法家卫俊秀先生在一九五四年写了一本《(野草)探索》小书,由上海“泥土社”出版,没想到在次年,胡风先生出了事,受到株连,因为“泥土社”是胡风主持的。从此,卫俊秀遭到厄运,由一名大学教师贬成为“胡风分子”,受到劳教处分,遣至陕北付佳县一带服役。一九七九年平反后,卫先生已是七旬垂暮老翁。

近日查阅1954年《文艺报》合订本,但见大量篇登载的都是批判胡风的文章和漫画,一些文坛名流,同室操戈。个别画坛大腕如丁聪、黄永玉、韦启美等,此时或受上峰指使,或有个人用意,大出风头,把胡风妖魔化。据作家白桦先生回忆,当时的“反胡风”运动,定个“胡风分子”只要一句话,一行文字就够了。在这样恐怖气氛下,胡风成了众矢之敌,真正可以说是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当时的文艺界要整肃打击一个异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祭起一个法宝:你的思想已经堕落得和胡风一样了,对方就会应声而倒。即使与胡风毫不相干,如批判秦兆阳、邵荃麟、艾青等等就是这样。

上世纪九十年代,白桦先生在回忆与胡风交往的文章里常常感到困惑,他在《我和胡风短暂而又长久的因缘》一文中说:“我在国外经常遇到一些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大国的作家们都在干什么?即使从数量上来说,作品为什么如此之少?我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回答他们”。其实,胡风所书“气质第一”格言,玄妙地回答了这个困惑的问题。胡风先生本是一个很典型的文学家、诗人。一个文学家偏偏怀着强烈的抱负和愿望介入政治活动,有史以来不会有好的结局,有时还会引起政治家的厌恶和排斥。如汉代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相如一生寥寂,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卓文君娘家资助,不然一生就要开夫妻酒店度日。司马迁虽出身良史之家,然为著成《史记》,甘受宫刑。故鲁迅先生叹日:“盖雄于文者,常桀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人。”读鲁迅先生这段话,联想起胡风一生信守真理而九死不悔的作为,使我明白了他的精神思想和气质根源。西方圣哲说过,一个人为了追求真理,就会认为世界精神不会死的,因此个人精神也不会死的。世界精神战胜了死亡,因为他战胜了日常生存的欲望,战胜了使用享受物质生活的冲动——战胜了死亡的恐惧。只有靠这个战胜,精神才可以变成人生的主人。其实就是一种个性和气质。鄙弃死亡的恐惧,克服对于日常生活快乐的重视,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我想胡风先生在牢囚的日子里,肯定是用这样一种英雄主义精神作为信念支撑。

胡风晚年平反后,他独立特行的个性不改。《新文学史料》是在国内外文坛很有影响的一家刊物,主要刊登有关现代作家的史料和回忆录等。自1984年第一期起,就遇到了麻烦。因为,胡风在文章里写到自己去东京留学时,提到了茅盾在东京与文学青年秦德君同居的一段婚外恋生活,引起了茅盾家属的抗议。编辑部打电话来与他商议,能否把这一段文字改一下。胡风深知编辑工作的甘苦,但此事他认为是事实不能回避,只能秉笔直书,不同意修改。

关于茅盾与秦德君的婚外恋,陈仁德在《老照片中的旷世情缘》一文中有详细叙述,并说与胡风有关联。陈文说茅盾与秦德君在东京同居生活的日子里,结出了一个喜果——长篇小说《虹》。“婚外恋”在那时的文人里算不了什么劣迹,何况茅盾与原配的婚姻属父母之命,更何况这一热恋还促成了他的创作业绩,本无需讳言。然而茅盾向来以文学巨匠自居,也许觉得这一恋情不太光彩,所以在其晚年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里略而不提。不提倒也罢,只是在记述《虹》创作过程甚详,却不见这位恋人秦德君的名字,或张冠李戴,如携恋人拜访某作家,竟写成同行的是原配夫人孔德沚。茅盾这样不顾事实,欲盖弥彰,引起了知情者的不满。事实是:1930年4月,秦德君和茅盾结束了在日本的流亡之旅回到中国,他们公开了情人关系,仍然住在一起。他们一起去看望了茅盾的母亲,还一起去看望了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经鲁迅先生介绍,两人加入了左联。这时事情发生了变化,茅盾的妻子孔德沚找上门来,坚决不同意离婚。让茅盾更无法面对的是,茅盾的母亲坚决支持孔德,不准离婚。

事情到了这份上,秦德君觉得不能再勉强下去,提出分手。谁知茅盾不同意,经过商量,最后茅盾同意暂时分手,四年后再图百年之好,这四年里,茅盾将专心写作,用稿酬来支付离婚费用。海誓山盟后,这对才子佳人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六寸的分手照片,作为四年后团圆的信物。

谁料到四年之后,茅盾失约,秦德君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一怒之下烧掉了茅盾的所有来信,并把在上海与茅盾的合影也撕得粉碎。秦德君和茅盾的分别合影世存两张,一张玉碎,另一张在茅盾手里。茅盾和孔德和好后,照片放在家里不妥,毁了可惜,于是茅盾就把照片交给了最信任的胡风帮忙保存。胡风受人之托,一直把照片精心保存着。1949年后,茅盾官运亨通,直至当了文化部长。胡风在解放后却运交华盖,并被钦定为反革命集团首犯,差点成了刀下之鬼。但胡风不论遇到什么灾难,都把照片保存得很好。1966年,胡风被押解到四川前,找到了秦德君,将照片交给了秦德君。此时,这张珍贵的照片精心保存了三十六年,胡风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至于秦德君,也算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侠女。生前是全国政协委员,死后新华社电讯稿称其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秦德君的丈夫郭春涛也非等闲之辈,早年留学法国,与周恩来有深交。新中国成立后,经周恩来提名,任了政务院副秘书长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1981年,文坛巨匠茅盾去世,治丧委员会给秦德君发来了讣告,此时,秦德君抚摸自己当年与茅盾分手的照片,不禁老泪纵横。她考虑再三,没有参加悼念茅盾的任何活动。审读完茅盾与秦德君这段“婚外恋”史料,怆然感怀,对胡风先生为文不苟作的风骨,良深倾仰。

韦庐主人曰:世间但有好胜人,少慷慨人。有积怨人,无感恩人。但多炫才人,无怜才人。但有为生计人,未有为死计人。但为近计人,少有为远计人。问亦有之,可不谓贤者乎?“气质第一”,贤者之志也。《荀子》云: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穷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琐遮之,邪说畏之,众人愧之。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观此,胡风乃大儒也。

2010年1月14日于韦庐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