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历史上曾频发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蕲春修县志,岳军,陈湘二位老先生从浩繁的历史志书中寻出一千多年间发生的灾异资料,这些灾异资料极有价值,特刊载以飨读者。 ——编者 为了查阅方便,采用公元纪年冠首排列。 △551年(南梁简文帝大宝二年)齐昌(即今蕲春)等地连年发生旱灾、蝗灾,死人遍野,百姓流亡,“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堆”。 △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湖水泛滥成灾。 △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湖水溢。 △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七月)大雨,水坏民庐舍。 △965年(宋太祖乾德三年七月)大雨。 △990年(宋太宗淳化元年八月)水。 △1025年(宋仁宗天圣三年六月)蕲春榷货务火。 △1131年(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旱。 △1167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六月)水坏庄稼,漂人畜。 △1180年(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大旱。 △1190年(南宋光宗绍熙元年)旱。 △1191年(南宋光宗绍熙二年)蕲州饥。 △1226年(南宋理宗宝庆二年三月)蕲州火。 △1236年(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三月)大雨,水漂民居。 △1265年(元世祖至元二年、南宋度宗咸淳元年)蕲、黄旱。 △1272年(元世祖至元九年、南宋度宗咸淳八年)大水。 △1301年(元成宗大德五年冬)蕲州之蕲春、广济、蕲水旱。 △1320年(元仁宗延祐七年)蕲、黄二郡旱。 △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正月)蕲州、蕲水饥。 △1227年(元泰定帝泰定四年二月)饥。 △1330年(元文宗至顺元年)蕲、黄等路饥。 △1335年(元顺帝至元元年十二月)蕲、黄地震。 △1336年(元顺帝至元二年)蕲、黄二州旱。 △1349年(元顺帝至正九年夏秋)大水伤禾。 △1352年(元顺帝至正十二年秋九月)蕲、黄大早,人相食。 △1353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三月)月食太白,蕲、黄大旱,疫。 △1455年(明代宗景泰六年)江水泛滥蕲州湖田尽没。 △1456年(明代宗景泰七年)江水泛滥湖田尽没。 △1495年(明孝宗弘治八年十一月)大雪甚寒,树木冻死,鸟飞堕地。 △1508年(明武宗正德三年)大旱,六、七月湖水尽涸可驰驱。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大水,漂流人畜。 △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大水,低田尽没,市巷行船。 △1600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七月)大风,坏屋舍。 △1603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夏)大水。 △1604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春)蕲州大泉山东南裂百余丈,阔二丈。 △1606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蕲州荆王府火灾,宫室尽毁。 △1608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五月)大水,蕲州城堞可登舟,城内巷道水有深丈余者。 △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火毁荆王府宫室。 △1614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大水。 △1619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冬)大雪深五、六尺。 △1621年(明熹宗天启元年正月)大雪大冰,屋瓦、地上冰厚尺许。. △1626年(明熹宗天启六年)旱。 △1627年(明熹宗天启七年)田鼠害稼。 △1629年(明思宗崇祯二年春三月)蕲州地一日五震,声如雷,自东北来,屋瓦摇堕。 △1636年(明思宗崇祯九年夏)蕲州昼瞑,大风提大树数百株,根皆向天,小者无算。秋饥,自是岁多灾,冬至第二年春,蕲州风霾,沙飞扬如北地。 △1637年(明思宗崇祯十年七月一日夜)蕲州大风自西北来,瓦雀飞投南城壕死,蕲州竹遍生花。 △1639年(明思宗崇祯十二年)蕲州夜有五色虹下属地,数刻许,天变暗,如蒙雾,累日不解。二月初一,蕲州署有石铳十一门自震,堂瓦崩颓,署州事李色新将火药倾出,移出堂前空地下,后于三月初一自震,烟火冲天,堂柱亦自起火。 △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三月州署所藏火炮未置药,一日自发,栋瓦轰塌。五月,蕲州、汉阳、九江皆雨土,于时,黄雾四塞,百步内不见物,气温臭焦,扑人口鼻,看物皆黄尘,旬日始霁。五月,蕲州江岸崩陷,百余户民房崩入长江。六月,蕲州,虎入城伤人。冬十月,蕲州昼暝,路人失措,鸡犬惊措,五刻始复。 △1641年(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天下大旱,疫,蕲黄等处飞蝗蔽天,料艮四钱,民死过半。 △1642年(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夏秋)大旱大疫,蕲州树梢火发,焚其木殆尽,多蝇,飞集孔道,团结行转,民死十、七,殍尸载道。 △1643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正月)二十五(六)日夜,蕲蒙雾,黑气四塞,漏一鼓,大雪添尺余。五月,蕲、黄、九江、武昌、汉阳,每当日将西,即见青气二,撑日脚,广各二丈至地,历七日始散。夏、秋间,蕲州尝有黄气,非云即雾,高数丈,远望则有,即之则无。蕲州城内多虎穴,白昼出攫人。荆棘满衢巷,官民惟取一二道行。 △1644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蕲州桃、李、梅、杏之属,常秋冬华。蕲、黄鸡翼生距,讹传食之杀人。 △1652年(清世祖顺治九年)旱。三月至八月不雨,民有嚼柏叶饮水者。 △1657年(清世祖顺治十四年)旱。捐恤。 △1663年(清圣祖康熙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天黑如夜,至晚复明。七月,永福乡有虎,一日伤四十余人,至渴(今豁口)口与牛斗,为乡民所杀。九月一日,雪,海棠、梅、榴并开。九月,大水,“居民巢栖,入城必舟筏”。贫民膳粥不给,御寒无衣,饥荒病疫交迫,死亡相率,暴尸野外,蝇逐鸟啄。州境一片“减口给里正”,“征徭闾左空”,“军中给寡妇,江畔泣流氓”的惨景。 △1668年(清圣祖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地震。 △1671年(清圣祖康熙十年)大旱,捐恤。 △1674年(清圣祖康熙十三年)旱灾。 △1679年(清圣祖康熙十八年)旱灾,虎入城。 △1686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旱灾,捐恤。 △1690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旱饥。 △1693年(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旱。 △1694年(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旱。 △1721年(清圣祖康熙六十年)虎入城。 △1723年(清世宗雍正元年)崇居乡杨家寨土忽裂一口,深入无际,观者引绳数十丈,缀石投之无际,但觉清泉隐隐,越数年复合。 △1726年(清世宗雍正四年)江水泛滥,田亩浸没。 △1743年(清高宗乾隆八年)大饥。 △1747年(清高宗乾隆十二年又三月)大风,东关城楼毁,石器俱移置所。屋瓦纷飞如燕,古木拔折无算。 △1753年(清高宗乾隆十八年)水,漂民居。 △1755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大风,坏民舍三百余间,压死十余人。毁蕲州卫常平仓六间。 △1764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蕲州卫水。 △1767年(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水溢屯田。 △1769年(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大水,城内可泊舟。 △1782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四月望后)暮夜大风,屋瓦纷飞无算。 △1785年(清高宗乾隆五十年)大旱,秋、冬道殣相望。 △1788年(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大水,市巷行船,庐舍田屯俱被漂没。 △1793年(清仁宗嘉庆元年问)大疫。 △1802年(清仁宗嘉庆七年)旱。 △1808年(清仁宗嘉庆十三年)旱,谷米腾贵。 △1810年(清仁宗嘉庆十五年)饥,新谷未登,市价甚昂。 △1812年(清仁宗嘉庆十七年四月)地震。 △1814年(清仁宗嘉庆十九年)大水。 △1820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大旱。自四月不雨,至明年首夏始通,田可耕插,人心稍安。 △1822年(清宣宗道光二年)六月大风拔树,坏民居无数。七月间,夜有五色虹见西北角。 △1824年(清宣宗道光四年)六月间大旱,斗米钱五百,流民四起,九月间雨雪。 △1826年(清宣宗道光六年)蝗。 △1827年(清宣宗道光七年)六月霖雨,山水大发,漂没田庐人畜无算。 △1831年(清宣宗道光十一年)大水,城内市巷水深数尺,漂没田庐无算。 △1832年(清宣宗道光十二年)饥,瘟疫大作,饿殍载道。 △1833年(清宣宗道光十三年)大水。 △1834年(清宣宗道光十四年)饥。饥民流徙。 △1835年(清宣宗道光十五年)大旱,蝗。 △1841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大水,饥。十一月大雪,平地深数尺,四十余日未消,人畜树木多冻死。 △1842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大饥,民取草根树皮以食,夏秋大疫。 △1843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春二月,天上有白气一道,斜指西方,经月始散。 △1844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秋水。 △1847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大水。 △1848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大水。十二月布谷鸣。 △1849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大水,雉堞通舟,仅存麟凤二山及熊化岭未淹。青、崇、大三乡数起蛟,漂流人畜无算。饥,菱茭亦不可得,山间草根树皮剥掘殆尽。 △1850年(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大水,民取野菜以食。 △1851年(清文宗咸丰元年)大水。青山陈氏家下红雨。 △1852年(清文宗咸丰二年)秋多疫,饥。 △1854年(清文宗咸丰四年)十月初五日,脯,池塘水斗高数尺,俄倾复平。 △1856年(清文宗咸丰六年)大旱。六月初十日,安平乡塘水高涌数丈,其上水珠四溢,俄倒,声如雷。 △1857年(清文宗咸丰七年)夏,蝗。 △1858年(清文宗咸丰八年)夏,蝗。 △1861年(清文宗咸丰十一年)冬大雪,平地深四、五尺,坚冰弥月不解。 △1862年(清穆宗同治元年)正月十三日起,大雪三日,深数尺。 △1863年(清穆宗同治二年)夏,有蝗,自宿松、太湖至,不伤稼。 △1864年(清穆宗同治三年)夏,旱,蝗为灾。 △1867年(清穆宗同治六年)旱。 △1870年(清穆宗同治九年)大水。 △1872年(清穆宗同治十一年)五月下旬,有鹊飞集州署,驯抚依人,匝月始去。 △1876年(清德宗光绪二年)六月,桐梓河一带蛟水突起,冲压田地数百顷。 △1877年(清德宗光绪三年)腊月,大雪冻结三十六日不解,堆积树枝,晶莹如树架。 △1879年(清德宗光绪五年)崇居,大同两乡疫。 △1880年(清德宗光绪六年)夏,山水骤发,自崇居,青山至挂口,滨河田地悉没,房屋被淹,岁大饥。 △1881年(清德宗光绪七年)二月,大雨雪,冰结弥旬,杀伤菜麦,摧残树木无算。夏大水,长江水溢,堤防毁坏多处,湖区庄稼大都无收。 △1887年(清德宗光绪十三年)饥。 △1889年(清德宗光绪十五年)夏秋,蕲、黄连月大雨,江河横溢。庄稼不毁即涝,百姓逃荒外地。 △1901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初夏,蕲、黄昼夜大雨月余,夏粮多无收。 △1908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秋,蕲、黄江水山洪并患,居民流离失所。 △1909年(清宣统元年)六月,山洪大水为灾。 △1910年(清宣统二年)江水破堤成灾。 △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天大雷雨电,大风。 △1919年(中华民国八年)江水倒灌,破堤成灾。 △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水灾。 △1925年(中华民国十四年)大旱近两月,人畜缺饮水,田禾枯死,许多地方缺谷种。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江水倒灌破堤成灾。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洪水决堤。 △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饥。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秋,蕲、黄江水山洪并患。蕲春最高水位比光绪二十七年水位高二昵五时(英制),永保、永固、茅山、鼎丰、新洲、李家洲等官民圩堤,共溃五十余处,淹面积八十平方公里,居民五千六百余户。颗粒无收,民房倒塌殆尽,受灾。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由春至夏,时有淫雨,五月中旬飓风,豆、麦、禾、麻尽拆毁,房屋倒塌甚多,死伤数十人。加之山洪暴发,江水猛涨,连破四十八圩,被淹田地达十万余亩。 △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亢旱,庄稼枯死大半,山地杂粮干枯殆尽,灾民约四万余。 △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江水倒灌,破堤成灾。 △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早秋,大雨滂沱半月,决堤四十六处,受灾面积近七万亩。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六月初,山洪爆发为灾。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大雨半月,朱家堰、马家湖、中畈圩、灯笼圩等四十六处溃堤,受灾67490亩。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江水泛滥破堤,堤内无收。 △1949年。江水泛滥,破堤成灾。 △1953年,6月24日至28目,五日降雨322.4公厘,26日一次降雨151.4公厘,造成突发性洪涝灾害。受灾188104亩,其中无收56528亩,受灾32662户134857人,倒屋9972间,死41人。 △1954年,五、六两月,三十七个雨天,降雨1077.8公厘,六月二十五日一次降雨191.5公厘。长江水位高达24.94米,山洪江汛并患,受灾205653亩,其中无收145426亩,灾户51663户,198789人,倒屋45808间,冲压田地21312亩,淹死46人,倒屋打死12人,死耕牛68头。 △1956年6月27至28日,突降雨180.4公厘,酿成洪涝灾害,受灾38个乡,407个农业社,45960户,214,868人。死9人、伤19人,死耕牛2头,死猪3头,房屋全部倒塌229间,大部倒塌10l间。 △1958年5月20日至8月21日,94天中有93日无雨,只7月12日降雨6l公厘,形成旱灾。受旱作物322156亩,其中无收107399亩。3月10日,青石,刘河、株林、横车等地突起10级以上暴风,伴降冰雹(大的直径达3―4公分),11日暴雨73.7公厘,破河堤52处,塘堰366口,倒屋1404间,死6人,死耕牛6头,猪49头。 △1961年4―8月的153天内,有150天未下过透雨,其中94天全无雨,全年降雨量946.6公厘,较年平均雨量(1360公厘)少三分之一,280681亩作物受旱,55796亩无收。 △1964年4月至6月,降雨56天,雨量836公厘。6月22日至30日,连续九日降雨436公厘。而24日至25日两天降雨256.3公厘,山洪暴发,受灾161509亩,其中无收135833亩,粮食减产3057万斤,倒屋5176间,损坏塘堰3261处,破围口101处,冲压田地22742亩,死14人,伤59人,受灾人口133971人。 △1966年5月18日至l0月31日,连续167天中,全无雨133天,34个雨天内,仅6月28日降雨44公厘,造成旱灾面积333521亩,其中无收121879亩,仅粮食减产达6648万斤。 △1968年,全年雨量800.6公厘,低于年平均雨的500多公厘,为我县历史最高量枯水年,自5月25日至10月6日连续135天中,有100日无雨,35个雨日中,只9月24日降雨43.4公厘。因旱无收面积为13774亩,粮食减产470万斤。 △1969年6月23日,一次暴雨136.8公厘,6月28日至7月27日,连续降雨l9天,雨量704.4公厘,洪涝造成无收面积49792亩,仅粮食减产2312万斤,倒屋106间,破围7处。 △1972年5月28日至8月10日74天中,有53日全天无雨,受旱面积63893亩,其中无收6632亩,粮食减产2779万斤。 △1973年5月至7月,降雨52天,雨量793.7公厘,造成洪涝,受灾10867亩,其中无收37596亩,粮食减产291l万斤。冲破磨尔林水库一座,塘堰120处,河堤155段,围堤17处。冲压田地15384亩,死3人。 △1975年,受四号台风影响,8月13日至15日,突降暴雨,全县平均达315.2公厘。田桥、青石等地日雨量达206至221公厘,造成大洪大涝。受灾323623亩,其中无收70737亩,粮食减产4091万斤,倒屋5290间,破坏葫芦石小水库一座,塘堰1141处,河堤260处,围25处,冲压田地18313亩,冲走粮食416.5万斤,冲坏水电站5座,损坏水电机械41台,桥毁22处,死39人。 △1976年6月19日至8月31日的75天中,大晴54天,受旱34万亩。其中早稻4万亩,晚稻l0万亩,棉花4.7万亩,其他农作物8万亩。虽经抗灾斗争,仍减粮食1905万斤、棉花58.8万斤、油料45万斤。 △1977年6月28日至30日,蕲北的孙冲、檀林、田桥、张塝,花园等公社降雨达288.3公厘,洪涝成灾,受灾19万亩,其中淹没5万亩,水涝沙压2万亩,减产粮食2719万斤,倒屋500余间。 △1978年6月15日至10月26日,共134天持续高温,大晴l0l天,全年总降雨量918.3公厘。因之蕲河断流,水库塘堰干涸,有550多个生产队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65万亩,收成大减,粮食减5581万斤,棉花减171.3万斤,油料减143万斤。 △1979年入春后,雨水偏少,早稻普遍抗旱抢插。自7月10日至12月17日的16l天中,微雨日30天,共降雨103公厘,水库除大同、花园而外,均已干枯,蕲河断流,塘堰枯竭。57.3万亩夏作物受旱,并影响秋播,粮食减产1751万斤,棉花减产92万余斤,油料减产106万斤。 △1980年6、7、8三个月,降雨52天,雨量733.1公厘,超全年雨量半数,暴雨时间隔短,强度大,江、河、湖、库、塘、堰水位猛涨。9月2日,长江水位达23.86米,仅次于1954年,百万方以上水库9个溢洪,十万方以上水库48个溢洪,渍涝严重,早晚作物49万多亩受灾,其中无收近32万亩,粮食减产近1.2亿斤,棉花减产119.7万斤,油料减产153.7万斤。 △1983年6月29日至7月6日,总降雨量528.7公厘。29至30日日降雨328.2公厘(西河驿)至339公厘(桂华水库)。6月29日,蕲河水位高达28.52米,而长江水猛涨(7月9日为24.48米),山洪江汛并患,沿河滨湖围畈淹没,村庄受浸,5600多户社员房屋倒塌,38000多人被迫转移。流经漕河镇的雷溪河决堤,镇内公路渍水深达1米,位置较低的机关、单位、学校、民宅进水或倒塌,造成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停业、交通、电话中断。全县农作物受灾36.4万亩,其中无收6.7万亩,造成粮食减产8833万斤,棉花减产116.7万斤,油料减产584万斤,损坏渠道9671处,干支堤出险221处,塘堰溃口损坏13448处、淹电排站3处、淹电站2处。全县有12个公社、234个大队、2068个生产队、46000多户、220000人受灾,死39人,伤179人,倒塌房屋24000间,损坏房屋31000间。 △1985年5月3日晚9时10分,株林、狮子、张塝、大同四个区的20个乡,116个村、656村民小组,10938户,53530人,遭受10一12级大风袭击。兼至有冰雹、暴雨,冰雹颗粒有的重达4两,死亡11人,重伤59人,轻伤148人,死耕牛8头,猪74头,家禽2850只。损坏房屋39183间,其中全部倒塌l895间。冲溃河堤75处,塘堰68处,田岸35000余条,冲断公路25段,桥梁9处,涵洞20处,折断高压电杆141根、电话、广播杆3110根,受灾31000余亩,吹断树木45万株,楠竹28万株。 (岳军、陈湘执笔) |
有这么一本书,被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等著作中多次引用,并盛赞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
1980年,我任狮子公社党委书记,一次我随黄冈代表团到武汉参加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开会期间,我去看望蕲春县
我生于1948年元月,1968年蕲春高中毕业。毕业时正逢文化大革命,我们是三届学生(1966、1967、1968)一齐毕
五代纷争黄州之战五代时,黄州治所已迁赤壁江边,地势险要,为南北五朝群雄纷争之重镇。宋初黄州刺史王禹偁
原来宋朝廷文武官员对于金军的入侵,早就分成主战(抗战)、主和(妥协)两派。这两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构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