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余秋雨先生曾写过一篇《脆弱的都城》,说是从庞贝古城、柬埔寨吴哥窟到中国历史上许多都城,经过时间的磨砺,剩下来的就不多了。同永远的乡村相比,城市的确是脆弱的。都城如此,最小的城市——县城则更容易被岁月淘汰。县,设于春秋而定于秦。中华帝国政权历朝历代更迭频繁,而“县”的变更却甚微。清人《问樵山人诗稿》说“一县三千年,百代无更改”,这说明“县”的历史地位,因其承上启下而不可动摇。自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开始,中国的县制历两千多年至今,留下来的古县城很少,保存较好的县衙仅河南内乡和山西平遥两处;而数以万计的县令、县长、县尹或知县,大部分为历史湮没,一部分保留于县志,一部分却永久地留在人们的心里。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有情与无情。该遗忘的尽其遗忘,该记住的也将长期被记住。其实,作为中华帝国时代皇帝直接任免的最小官吏,虽为七品芝麻小官,却是帝国金字塔的基础。他们的称呼在变化,宋朝以前多称县令,之后多称知县;但地位却始终重要。他们手中的权力之大,肩上的责任之重,与官品之低微并不对等。 在行政和司法合一的社会体制中,县令是一县的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负有征税纳粮、听讼断案、劝民农桑、灾荒赈济、兴学科举和教化百姓忠君爱国等等责任,县内事务无所不管,所谓父母官是也。 这些父母官中,平庸者有之,贪墨者有之,残暴者有之;为民请命者、清廉刚正者、政声和人品俱佳者,也不在少数。那些青史留名者,有如帝国浩瀚的天空中一颗颗耀眼的星辰,光耀了历史,也照亮了人心。 就像都市虽不存而历史尚在,众多的古县城没有了,一些曾经的县令却还活着。最早知道的县令,是小学语文课本上介绍的西门豹。说是战国时魏文侯派西门豹做邺县令,西门豹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新繁荣起来。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至今铭刻在心里。 其后,在一本方志上看到,一位被朝廷提拔到家乡蕲州任知府却未到任的县令李信圭,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李信圭是明仁宗时的清河(今江苏清江市)知县。清河土地贫瘠,但地处要冲,官船往来相接,需要很多纤夫,常常数以千计。过去,州府安排邻近的沭阳县,每年派五百名纤夫到清河拉船。但这些人离家很远,食宿很不方便。李信圭上任后,就同邻县商量,请他们不用派人拉纤,而代清河缴纳一定的税收,这样两县都各得其便。随后,他了解到自江淮至京师,沿线各县百姓,每年要动用二三千民夫拉纤,而这些地方,大多地广人稀,劳力紧缺,致使土地荒芜,民无积蓄,若遇灾年,后果不堪设想。他便多次上疏朝廷,请求免除杂役,以便百姓尽力农桑。结果得到朝廷同意,沿河各县都蒙受了恩泽。 明英宗正统元年,朝廷提拔李信圭任湖北蕲州知府,清河郡百姓上书恳请留任。朝廷改任他为清河知州兼清河知县。当时,淮河经常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李信圭命人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并上奏朝廷,尽免杂税徭役。清河郡有湖田数百顷,被淮安(今属江苏)卫卒占有,但田赋仍由百姓缴纳,此事已有六十年了,一直未解决。李信圭再次奏准朝廷,还田于民。 李信圭在清河任职二十二年,做了很多好事,深得百姓爱戴。他死后,清河人为他立祠纪念。 前年到海南琼山,在县博物馆见到一幅纪念知县余立丰的挽联,却是著名清官海瑞所作:“执政迸诸氛,邦夷实靖民多福;完真还造化,勋勒吾琼神祀乡。治生海瑞顿首拜挽”海瑞一生是不大愿意说恭维话的,能够得到他的极高评价,应该非常难得。 仔细了解余立丰的业绩,令人顿生敬意。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劫掠我国东南沿海诸县,琼山是遭掠的重灾区;加之岛内多民族聚居,常发生矛盾冲突,农渔业都受到影响。因而地荒人穷,民不聊生。嘉靖三十二年,朝廷派余立丰任琼山知县。他到任后,经常微服出访,深入民间,熟悉民情,了解疾苦。然后制订了《治琼十事》:组织人民武装,保岛自卫;劝导民族之间要和睦团结;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减轻税赋;惩官贪污;兴办教育;开发三亚,通达诸港;开辟商贸市场,抑制物价;恢复海上渔业生产;提倡官员亲民。 这些措施,对症下药,针对性强。余立丰在琼山县任职十一年,始终贯彻这十项举措,把它作为施政的纲领,做到身传言教,与民同忧共患,使倭寇海盗无法登陆劫掠,岛内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和睦共处,农渔业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和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当地百姓称余立丰为“海上仙吏”、“廉洁忠贤”、“卫国爱民”的知县。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余立丰积劳成疾,卒于任所。当地百姓悲痛不已,护丧由水路到达福州,再从福州转归仙游故里。后人建祠纪念,海瑞感念其在他家乡政绩昭著,并以此激励后世为官者,特书挽联,表达了琼山百姓共同的心声。 二 说到海瑞,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是广为流传。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使海瑞家喻户晓。海瑞和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海瑞先后出任过浙江淳安、江西兴国和山东诸暨知县。在知县任上,他推行清丈土地、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海瑞的清官意义,更重要的表现在其刚直不阿上。 在淳安有两件事情,使海瑞的刚正远近闻名。 一件是拿办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公子。 淳安县经济比较落后,又位于南北交通要道,接待应酬,多如牛毛,官员和百姓不堪其扰。海瑞上任后,作出规定,严格按标准接待,对吃拿卡要的官员毫不客气。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着随从路过淳安,住在县里的官驿里,因为接待不如意,便吊打驿吏。海瑞明知是顶头上司的公子,却没有丝毫宽容之意,坚持公事公办,没收了这位少爷随带的大量银子,还报告胡总督,说此人冒充总督公子,胡作非为,败坏总督官声。弄得胡宗宪哭笑不得,只好自认倒霉。 一件是挡了都御史鄢懋卿的驾。 鄢懋卿是严嵩的同党,以视察为名,到处勒索钱财。海瑞听说鄢懋卿要到淳安,当即送去一封信,借用了鄢懋卿牌告上的两句例行官话,说大人“素性俭朴,不喜逢迎”,但听说大人所到之处,铺张用度并非如此,这就让我们很为难,若按牌告办事,就怕怠慢了大人;如是像别的地方一样铺张,又怕违背了大人的意思。一封信把鄢懋卿顶了回去,绕道不来淳安了。 海瑞的刚直由来已久。代理福建南平县教谕时,御史到学宫视察,随行的两位教官都跪地相迎,海瑞却站着,只行抱拳之礼,三人的姿势俨然一个笔架。这位督学官大为震怒,训斥海瑞不懂礼节。海瑞不卑不亢地说:“按大明律法,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是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这位御史虽然怒发冲冠,却拿海瑞没办法。海瑞由此落下一个“海笔架”的雅号。 海瑞的刚正直言,最有名的,是他任户部主事后,上疏皇帝朱厚熜。 世宗在位日久,不再按时上朝,长年身居西苑,专心于练道,祈求长生不老。朝廷上下讨好皇帝的人很多,纷纷上祥瑞,而那些说真话的人一一被治罪。海瑞却买好棺材,冒死上谏。说皇帝二十年不上朝,致使“法纪弛,名器滥,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实在是太不应该。并恳切希望世宗能“一旦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否则,如仍然只知“敝精劳神以求之于系风捕影,茫然不可知之域”,则必然会“劳苦终身,而终于无所感也”。还说,嘉靖嘉靖,是让天下家家都尽。 这无疑是自找死路。嘉靖帝看到海瑞的谏书,气愤至极,当即让海瑞下了大牢。虽然世宗最终没有处死他,但海瑞却成为帝国官僚体制中一个公认的异类。海瑞之所以成为异类人物,其根源在于,他的行动,打破了官场的潜规则。吴思先生说:所谓的“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帝国时代,官场中人唯上媚上,皆成为场中人心照不宣的规矩。上司的行为无论对错,都不宜妄加评判,更不可逆势而行。海瑞在学宫不给御史下跪,于法于理都是对的,但别人跪了他却不跪,自然使自己游离于潜规则之外。胡公子逍遥法外,鄢懋卿借机敛财,也都当为世人所鄙视,但如果同他们较真,不仅得罪了两位上司,更得罪了权势集团。对一尊神不敬,就是对一切神灵的亵渎。更有甚者,海瑞竟连皇帝都敢骂,这就更了不得。宋江是农民起义领袖,尚且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海瑞骂皇帝远在宋江之上。 海瑞打破了潜规则,皇帝不仅不杀他,还要提拔他,这既能体现最高统治者的胸怀;树立清官楷模,更有利于治理官吏,顺应民心,维护帝国的统治。因此海瑞的官是越做越大,职位却越来越清闲。 在那个时代,海瑞所坚守的道德操守,也许只能是一个人的独舞,连喝彩者都被拒之门外,虽则凄凉,却透出悲壮。 黑格尔说,传统美德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 海瑞留下了一身正气,留给历史一声叹息。 三 如果说海瑞是正义的化身,于成龙则是清廉的标本。 于成龙是在广西罗城开始他的仕宦生涯的。 桂北山区的罗城县,地处九万大山中心南麓。那里的剑江山水、崖宜风光、原始森林和少数民族风情,构建了一处风景秀丽、民俗独特的景观,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但是,旧时的罗城,穷山恶水,交通闭塞,被认为是边远地区、烟瘴之地,很少有人愿意到此为官。清朝初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罗城已是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由于民情复杂,百姓无法生活,或逃亡在外,或铤而走险,沦为盗贼;加之少数民族与汉人关系紧张,相互残杀,社会秩序十分混乱。罗城隶属于清廷统治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 顺治十八年,四十五岁的山西籍进士于成龙,不顾亲友的劝阻,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朝廷委任,出任罗城知县。 踏入罗城县境,于成龙见到的是遍地荒草、断墙残壁。城内只有居民六户,茅屋数间,县衙仅有三间破茅房,没有半点官府气派。他只好寄居关帝庙,以野菜充饥。由于环境恶劣,同来的五名仆从,不久或死或逃。而他却没有退缩,咬紧牙关,坚持扶病理事。 罗城百废待举,于成龙一方面张榜告示,招抚流亡;一方面奏请朝廷,要求减轻徭役。同时,正法纪,严管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当时,县内盗匪十分猖獗,地方豪强欺民害众,柳城西乡一带的盗贼经常犯境扰民,罗城百姓不堪其苦。“治乱世,用重典”,于成龙先后在全县城乡建立保甲,组织乡民练兵,实现联防联治,严禁盗贼,严惩缉获案犯。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尽行退还”,本地豪强“皆奉法唯谨”。 他制定了恢复生产的措施,对困难农户,安排送粮种和农具;对迁入新居的农家,他亲自题写楹联,以示鼓励。他常常深入田间地头访问农事,劝耕助种,奖勤罚懒。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 他了解到当地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就下令废除苛捐杂税,带头不要“火耗”。所谓“火耗”,是指散碎的银子重新融铸入库时会有所损耗,在额外要多收一些银子用以弥补。清朝初期,政府允许官吏向地方加派少量“火耗”钱,标准以俸禄的十分之一为限,又叫做“养廉钱”。然而,于成龙却将“火耗”看作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所以他坚辞不受,以示要与全县百姓同甘共苦。 他在罗城苦干了七年,罗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史书记载:“稻粟遍野,牛羊满山”。 百姓生活改善了,于成龙却很清苦。有一次,他的儿子于廷冀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临别时他没有银两相送,只有一只还舍不得吃的咸鸭,就割下一半让儿子带回老家,他因此得了个“半鸭知县”的绰号。 于成龙离开罗城到四川合州上任,老百姓哭送数十里,却有一单眼瞎子坚持送他到合州。于成龙不允,瞎子说:怕你路费不够,我用相命看风水的钱接济你。 后来,在黄州知府任上,正逢灾荒。他以糠代粮,用糠粥充饥,把结余的口粮和薪俸送给灾民,百姓亲切地称他“于糠粥”。为广行劝施,让富户解囊,他以身作则,将仅剩下的一匹供骑乘的骡子“鬻之市,得十余两,施一日而尽。”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离湖北时,依然是一捆行囊,两袖清风,沿途以萝卜为干粮。 于成龙官阶虽然越升越高,生活却更加清苦。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他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众呼其“于青菜”。他为官二十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同结发妻子二十年后才得一见。 于成龙病逝时,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 康熙十九年春,康熙帝褒赞于成龙“今时清官第一”。于成龙去世二十年后,康熙视察江南,人们仍念念不忘于成龙,康熙感慨道:“实乃天下廉吏第一也。”不久前,在于成龙老家发现了他的手书碑文,是其赴两江总督任前所作:“行行复过井陉口,白发皤皤非旧颜;回首粤川多壮志,劳心闽楚少余闲;钦承帝命巡畿辅,新沐皇恩出固关;四十年前经过地,于今一别到三山。”短短数语,简述了他不平凡的仕途经历,又抒发了他感戴皇恩、忠君爱民的报国之志。 作清官不易,作于成龙那样的清官更难。 中国古代的清官都是饱读圣贤之书的人,他们的人生信条非常明晰:修身齐家平天下,也就是于成龙所说的“天理良心”。于成龙清廉一生,靠的就是这四字。“天理良心”即道德底线。坚守了这道底线,人格也得到了升华。周敦颐《爱莲说》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虽然以于成龙个人的道德之长,不能补救帝国体制之短,但他的清廉无疑成为污秽里的一缕清风,浊水中的一脉清流。道德的力量有如暗夜中的萤火,总在关键时刻给人们带来慰藉和希望。 四 郑板桥当上知县,费了不少周折。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十月,郑板桥出生于江苏扬州兴化县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个私塾先生,他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很小时便颇有才名。但他科考并不顺利,考中进士时,已经四十四岁了。他画了幅《秋葵石笋图》以示庆贺,并题诗曰:“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样。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中了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身份,还不能马上做官。而进身之道大有讲究,说到底是要凭关系,要有重量级人物举荐。他曾找过一些名流,献诗作画,表明自己的心迹,但都没有效果。后来,他通过自己拜访过的江南布政使晏斯盛和两淮盐运使卢雅雨,结识了皇帝的叔叔允禧。允禧是雍正帝最小的弟弟,比郑板桥小十八岁,却酷爱书画,喜欢与有才识的文人相处,因而对板桥十分赏识,并成为朋友。经允禧向吏部举荐,五十岁的郑板桥当上了山东范县的知县。 范县是鲁西南一个只有十万人口的贫困小县。县衙墙断屋破,荒草芨芨,苔痕处处,郑板桥却从破败荒凉中看出了陶渊明式的诗意,他很高兴做这个七品小官。一则中进士后,待业五六年,现在总算有个正式职业;二则范县这地方让他产生了许多文化联想,“朝歌在北,濮水在南”,一边是殷商古都,另一边是《诗经》里歌唱的遍地桑麻的沃土。在此为官,事情不多,也乐得个逍遥。因此,他多数时间,是到百姓的田边地角走走,了解一些农事,“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 有一首四言诗《止足》,描写了他的范县官衙生活:“时时作画,乱石秋苔;时时作字,古与媚皆;时时作诗,写乐鸣哀。闺中少妇,好乐无猜;花下青童,慧黠适怀。图书在屋,芳草盈阶。昼食一肉,夜饮数杯。有后无后,听已焉哉。” 三年后,郑板桥调到鲁东大邑潍县。“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潍县的人事关系显然比范县复杂得多。 郑板桥来到潍县的前后几年,适逢该县连年灾荒。他到任后所见到的,是田园荒芜,灾民流离,卖儿卖妇,饿殍遍野。 “万事不可言,临风泪如珠。”出身贫困的郑板桥,作为一县的父母官,心情十分难受,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必须解民众于倒悬。 他接连做出了两项决策:一是冒着丢官的危险,私自开仓赈济灾民;一是动员潍县城内豪绅捐资重修县城,让灾民以工代赈,帮助他们度过灾荒。 县内的粮仓储备着代管的皇粮,动用皇粮要申报朝廷。如果层层申报,待上面批准后执行,百姓将会饿死。郑板桥毅然决定开仓赈济,并表示上面降罪,由他一人负责。《潍县志》只用了三个字,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活万人。” 如果用一顶七品纱帽,换来一万余人的性命,在郑板桥看来,这个交易十分合算。当然,事后朝廷并没有摘掉他的乌纱,但“擅开官仓”给个处分是少不了的。 潍县城池初建于汉朝,后曾多次翻修维护,到清朝雍正年间,已塌毁十分严重,防匪盗御洪水的功能几乎丧失。郑板桥决定修筑城池。 但是,他手头没有钱,必须向地方富人筹集。这对于一个新来的外籍县官,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以身示范,带头捐出三百六十千铜钱,约半年薪俸。城内的富商豪绅深受感动,大家纷纷解囊相助,毕竟修城受益的是地方公众。这样一共筹到了银子八千七百八十六两。当年十月动工修建,次年三月完工。板桥修城实际上是件一箭双雕的事情,不仅保护了潍城内居民的安全,更因此唤回了四乡逃荒的县民,让他们修城,发给他们工钱,提供他们饭食。这样,既使灾民度过饥荒,又不耽误耕种农时。 旧时的县衙,按部就班,尽是些繁缛琐事,像这种挽狂澜于既倒的英明决策机会,自然不会很多。作为文化味很浓的地方官,郑板桥在潍县,倒是留下了不少文人式的办案经典。 石佛寺一和尚与天月庵的一尼姑,出家前是一对恋人。入佛门后,旧情难割,暗通情愫,被人发现后以“有伤风化”之罪告到县衙。郑板桥传来僧尼,问明情况,当堂判决,让这对僧尼还俗成婚。并写诗一首:“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挑。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有位教书先生找郑板桥告状,说他辛辛苦苦地教了一年书,乡绅不按契约付给薪金八吊钱,反而把他赶了出去。乡绅说教书先生胸无点墨,误人子弟,不该给钱。郑板桥为了测试这位教书先生究竟有无才学,就以公堂上悬挂的灯笼为题,出了一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教书先生从容对了下联:“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一听,知道教书先生确有学问,倒是乡绅狡猾赖账,便判定乡绅加倍还付酬金。 专制时代的衙门,具有十足的可怖性。身为县太爷,高高在上,出则鸣锣开道,前呼后拥,以示尊不可犯。功名与利禄紧密相联系,很少有官员想到民间疾苦。郑板桥却一反官场积习,深入民间,访贫问苦、采风问俗,对民间琐事倍感兴趣,乐此不疲。 他的《潍县竹枝词》,表现了难得的赤子之心:“东家贫儿西家仆,西家歌舞东家哭。骨肉分离只一墙,听他笞骂由他辱。”他在《逃难行》中写卖妻卖儿的悲痛;在《还家行》中,写一妇与前后两夫及儿子感情有间而难割难舍的幽情,读来让人心酸。他对县民的关切,虽已尽心竭力,仍感惶恐未足。他写于范县的诗中有两句:“县内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他给山东巡抚包括画过一幅竹,并题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求官到为官,郑板桥经历了渴望到失望的心路历程。面对民间疾苦,他看在眼里,写在诗里,痛在心里,却无力从根本上解救民众。这种心灵的折磨,自然流露于言行,感时忧伤,愤世嫉俗,而官场上的折腰逢迎、欺上谀下,又使他日益憎恶,他有一方闲章,刻曰“俗吏”,以此自嘲。 一日,板桥到潍县西北的莱州文峰山看郑文公碑。流连至晚,借宿于山间一处茅舍。茅屋的主人是一儒雅老者,自称糊涂先生。两相叙谈,竟情意相投。老者有一方桌面大小的砚台,石质上乘,刻制精雅,使板桥打开眼界。老人请板桥题字,以便刻于背面。板桥由老人自号糊涂而顿生灵感,提笔写下“难得糊涂”四字,并用一颗“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印章。砚台过大,板桥建议老人写一跋文,老者也欣然下笔:“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于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人也。”也用了一方印章:“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看了,不禁大惊。细谈之余,感慨良多,见所题尚有空隙,又补写道:“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此番顿悟,郑板桥的人生得到了质的飞跃,他决定摘去乌纱,到扬州卖画。 离任前,板桥作了一幅画,画上题诗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他离开潍县时,百姓遮道挽留。 人们看到,绝意仕途的郑板桥只有三头毛驴,他和书童各骑一头,另一头驮着书籍和阮琴。他走后,“无留牍,无冤民”。这十二年中,两县数次空狱。潍县百姓将他的画像供奉在家中,还为其立了生祠。 而在板桥的故乡扬州,画家李葂以一幅对联迎接他的归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既高度概括了板桥的艺术造诣,还用了《归去来兮辞》的典故。 五 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时,已经离开了彭泽县令的职位。 与郑板桥所不同的是,陶渊明曾多次辞官。 青年时代,陶渊明有“大计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透露了建功立业的宏愿。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尤其严酷,这种社会环境,使他无法施展远大的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进入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而辞官。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愿就职,在家闲居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先后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和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第二年又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按理说,当上了一县之令,不同于过去的参军幕僚,可以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以遂平生之志。也许,这一次入仕,他会比以往干得更畅快舒心些,时间也会长一点。但是,到任仅八十三天,即辞官归隐。这一次辞官,使他永久地离开了官场。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上说:“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的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即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写下《归去来兮辞》。 不论是《宋书》,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行役”,即心志为形体所役使,想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事又不得不做,违心悖性却无可奈何。一方面,诗人为生存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其鼻息,深感屈辱和厌倦;另一方面,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为世难容。 在陶渊明看来,逆情悖性,违己违心,扭曲灵魂,玷污心性,不由得深感惭愧,惆怅悲伤。一旦幡然悔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因而决计弃官归田。他的诗中说得更加直白:“少无适俗咏,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在凡俗之人看来,陶渊明辞官不可理喻。而对于心性高洁、目不容沙的陶渊明,弃官归田则是他心灵和人格的回归。 然而,透过《归去来兮辞》,我们不仅看到了陶渊明心灵得到解放的喜悦,也感受到诗人理想幻灭、忧伤无助的痛苦。诚如清人龚自珍所言:“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脱离宦海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也是一曲吐露衷肠、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 陶渊明辞去了县令,他少时的理想也许化成了乌有。但是,一代田园诗人之宗却横空出世。 梁朝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爱不释手,亲自为其编集、写序、作传。初唐的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其《戏赠郑溧阳》曰:“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奉寄河南韦尹丈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他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无不对陶渊明推崇备至。 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六百二十六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竟达六十首。他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同海瑞、于成龙、郑板桥一样,陶渊明这位曾经的七品县令,算是达到了为官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县委组织部) |
3月20日上午,蕲春县副县长高金磊视察公司重点项目S205刘河复线
积蓄力量 化茧成蝶——职场小白“变形记”县机保中心程娟尊敬的
深入走访 合作共赢02广州雪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走访第二站来到番
为做好2023届高考二轮复习备考工作,优化各市县备考策论,提高备
春风春雨芳草盛一路繁花醉游人近期,农村公路沿线油菜花、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