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19-4-17 02:04|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2166| 评论: 0|作者: 宋光锐|来源: 《蕲春文化研究》

编者按:本文以《强烈呼吁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为题获“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一)中国至今没有国家中医药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先后在全国建立了两千多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其中大多数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但也有一些弘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专业博物馆,北京有印刷博物馆、江苏有丝绸博物馆、福建有海外交通博物馆、湖北有冶铜博物馆、四川有盐业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的建成对历史文化和科普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异彩纷呈的博物馆大观园中,唯独没有一座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中医药博物馆。

早些年,以上海中医学院为首的中医院校和大型老字号中药企业,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等,办有自己内部的中医药博物馆(严格来说只能是陈列室)。然而,他们所办的博物馆是为了配合医史教学或企业文化宣传的,并未打开大门向社会大众开放。还有一些医药家的故里建立的纪念馆,如河南南阳的张仲景纪念馆,陕西耀县孙思邈纪念馆,湖北蕲州的李时珍纪念馆等等,但是这些馆仅限于人物纪念,不能反映中医药文化的全貌。

2004年,北京市中医药博物馆建成,其规模和馆藏文物多少暂且不论,从形式上看,那仅仅是一座网上博物馆。

从以上情况可知中国至今还没有一座完整意义上的国家中医药博物馆。

(二)中医药博物馆和中医药科普教育

中医药科学普及教育,是要求中医药从业者,把古老深奥的中医药理论知识,通过多种形式变得通俗易懂,能让更多的社会大众理解、认同;把简单的传统诊疗技术,灵活地传授给更多的人,使大家运用,进而推广。

作者与《中国中医药报》领导合影

中医药科学普及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举办中医药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形式最好。

首先是其直观性。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是医药文物标本和其它辅助实物组合的陈列,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作用于参观者的感官,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其次是系统性。中医药博物馆的陈列是通过认真研究后的合理有序并讲究艺术性的排列组合,体现了科学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再则是实践性。观众可运用自己在中医药博物馆所学到的中医知识和掌握的中草药生态标本的外部特征,在野外、采集到自己需要的中草药。在药店购药时就可以辨认、识别中药饮片的真伪与优劣。在中医药博物馆掌握了简单的诊疗技术,便可以在实践中应用,自己受益,也惠及他人。

(三)中医药博物馆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国医学史课,课堂老师讲,下课学生阅读,过程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而到中医药博物馆参观,内容形式方面,都比在学校听老师讲或下课自己阅读那种模式要优越、灵活。

炎黄子孙们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和发展了中医药学。其灵活性还在于能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接受。在中医药博物馆里,无疑会以波澜壮阔的时代画面为背景,展示中医药精英的群体形象。通过展示他们治病救人的生动事例,向社会大众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医德教育。

(四)中医药博物馆和文物保护

文物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浩若烟海的中医药古籍,包括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及大量古代医药器具等,全国各地出土的医药文物,存放在基层文博单位,设备简陋,保管条件差,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年长日久,自然腐蚀,对文物有着潜在的损害。如果这些文物在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得到集中有效地保管,必将会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

(五)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数十年里,全国各地建成了为数不少的博物馆。但是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土地面积只有我国的二百分之一,人口相当我国一百二十分之一的丹麦,就有400多座博物馆,与我国当时博物馆的数量相近。而他们博物馆的种类比我国多,专门性博物馆(或行业博物馆)包括历史、民俗、古遗址、音乐、戏剧、邮电等数十种。瑞士苏黎世是一个仅有三十多万人口的城市,有大小不一各种类博物馆27个,几乎每一万人就有一个博物馆。自上世纪末以来,许多教育事业发达的国家离开博物馆、离开实物教育,教学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日本、美国、人们把博物馆看成是“知识的宝库”,“文化的乐园”,看做是“重要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

脱胎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泱泱大国,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医药,却没有一座展示中医药发展历史的博物馆。电影传到中国也不过百年,可是电影博物馆早就建成;与其同时建成的还有中国现代文学馆。据媒体报导,四川地震博物馆已在筹建,投资26亿元……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要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恒性,各个方面的发展要互相适应互相促进”党的十七大强调的科学发展观,已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鉴于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不平衡,博物馆布局不协调的状况和至今没有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这一事实,建设中医博物应该是贯彻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六、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刻不容缓

从上个世纪开始,不少中医专家呼吁,2001年,全国政协委员龙致贤、冯世良、周超凡、王智琼、钟南山等11位专家联合递交了《关于建立中国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议》6月19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邀请国务院办公厅、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及在京的提案委员,召开协商办理座谈会。11月6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又召开了“关于建立中国中医药博物馆工作协商座谈会”。

2001年12月3日,由国家中医药局牵头,在北京国门路大饭店召开了“中国中医药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医药局副局长房书亭、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赵炜、中医药局顾问于生龙以及全国知名的医史学、博物馆学专家58人,会议围绕中医药博物馆的性质、定位、规模及展示、运行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中医药局领导还满怀信心地对博物馆建设项目上马以后的工作做了安排。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项目,一搁再搁,从2001年到现在,时间过去了八年。不能再等了!面对目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环境状况以及不断出现的问题,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不仅要摆上领导们的议事日程,而且应该是刻不容缓。作为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多年的老同志,我们殷切地期望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会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广泛的关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中医药博物馆建成,建好,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无愧于后代子孙。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