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康复医院”昔与今

发布时间: 2019-4-17 01:59|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2037| 评论: 0|作者: 钦光|来源: 《蕲春文化研究》

今天蕲州人们仍称作康复医院的“黄冈市第二人民医院”,座落于蕲州古城南门,风景秀的凤凰山北麓,东依城内古老的四牌楼,西临浩瀚的长江。占地面积152亩,建筑面积32144平方米,绿色覆盖率达80%。院内建有中心花园和康复怡园,环境优美,是鄂东地区重要的医疗机构,也是患者康复的理想之地。

中国神甫居住楼现为医院放射科、小儿科

该院创办于1951年7月,经原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特批,选址原在天主教堂。这里一是环境优美,园林式建筑独具一格;二是紧靠长江,水陆交通便利,作为志愿军的后方医院,既安全又方便,因此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黄冈休养院”,是湖北省当时三所军人休养院之一。黄冈专员公署卫生科长苏登身任院长,军分区教导队教导员王仁任政委。医院不仅不需要再建房屋,而且天主教会遗留的医疗设备也不少。医务人员是从全省各地抽调来的,其中有的曾是国民党军和日本军医,如汪士准、张素一、张崇安、徐传增、屠勋等,参加过反战同盟的日籍军医浅见遼任外科主任,成为建院初期的技术中坚。还有伊藤、冈冒美、山本等十多位日籍军医,他们在医院工作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陆续离开,浅见遼工作到八十年代退休才回国,医院至今每月还向他们汇去退休工资。当时,从朝鲜战场转下来的伤员源源不断,治好的走了,伤残的又不断转来,至于到底医治了多少伤病员,因医院相当忙碌,没有精确统计。当时医院专供志愿军伤员和省内行政干部治病和疗养,不接纳社会患者。朝鲜战争停战后,医院会堂扩建成大礼堂,每周末,伤残军人和医务人员在礼堂举行舞会,放电影或开联欢会,赴朝慰问团回国后也曾来医院为志愿军伤病员演出。黄冈地区各县文工团每年都来演出一次以示慰问。医院当时的娱乐活动是相当丰富的。

1955年将原天主教堂改为医院会堂

医院的疗养区原是意大利神甫住的别墅楼,修女们住的小洋楼,以及原启明中学校舍。顺山势而下的是林荫道,两边是花园和怡园,下边一带房屋是医疗服务和管理机构,布局至今未变,可见当时意大利人的设计之周到。院中开阔地是为伤病员放电影预留的,也称露天电影场,蕲州人那时沾了康复医院的光,最早看到了电影。

解放时,蕲州虽是李时珍的故里,以中医、中药著称,但是没有西医和医院,放电影和演现代歌舞更是闻所未闻,休养院院给古城带来了新鲜的文化空气。从朝鲜前线转来的伤员因伤残痛苦脾气暴躁,院方管理困难,1952年,上级派老红军正团级干部丁自和接任院长,正团级干部王边玉任政委,一年后,调来省荣军医院院长余荣来任院长,并将医院更名为“湖北省卫生厅第二康复医院。”志愿军伤员由治疗逐渐转为休养阶段,所以开始接纳省内高级干部来疗养。1955年,湖北省的洪湖三院和咸宁一院被撤销,全省三所军人休养院合并到蕲州,此时医职员工增加到五百多人,休养人员也增加到六百多,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疗养院。随之更名为“湖北省卫生厅康复医院”。老红军出身的师级军人李才常任院长,正团级干部贾坤南任政委。1956年医院由军队建制转入地方行政建制,原第一副院长贾振亚接任院长兼党委书记,从此医院再也没有设政委。

随山势下延的林荫道和怡园

1958年,志愿军伤病员绝大多数已经康复出院,省政府决定,将医院改名为“湖北省黄冈专署康复医院”,成为重点医治肺结核病的专科医院,仍未对外开放业务,仅仅接受全省区级以上患有肺结核病的干部,分配到各县的指标极有限,须由组织部门审定,每县不得超过八名患者,入院要转户口和组织关系。当时医院治疗肺结核的专家有叶弘志、屠勋、徐传增,他们为治疗肺结核病作出了贡献。

1958年,黄冈行署决定在医院里办卫校,取名为“蕲春卫校”,由副院长张亿浩兼任校长,师资和校舍全部由医院负责,蕲春县委仅派三位负责人来挂牌。卫校设中医、西医和护理三个班,为蕲春县培养了首批医疗人员。

1964年谈文华任院长,医院开始对外开放,接纳普通群众就诊,1966年,地区行署又在该院创办康复附属中医学校,给每个县分配4名学员来学习,为各县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1973年,黄冈地委又决定将该院改为综合性医院,定名为“黄冈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内、外科和中医科的水平在鄂东算是顶级的,放射科的名气也不小,蕲春县人民医院的放射科、牙科等医务人员都是从该院培训出来的。医院不仅为鄂东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接纳了鄂南咸宁诸县和安徽太湖、宿松、岳西,江西瑞昌等地区的大批患者,成为一个覆盖面较大的综合性医院。1975年,地区行署在二医院办起社来社去的医科大专班,为各县区农村培养医生。1977年,湖北医学院黄冈分院在该院挂牌办学,1978年从医院分离,至今黄冈卫生系统许多医务人员都是从该校毕业的。1982年撤并到湖北医学院。

1980年前,医院还担负着到各县巡回医疗的任务,培训地区的医务人员和兵役体检任务。总之,从1951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医院一直红红火火,医术和设备都是一流的,在全省有影响。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则不尽人意了,原因是大中城市和县内的医疗事业发展快,市二医院在蕲州,而蕲州这个不足10万人口的乡级镇还设有李时珍医院和镇医院,三家医院鼎足而立,地方政府无疑是要扶持地方医院的,黄冈市政府扶持重点是在黄冈市区的医疗机构,对被撂在蕲州的二医院就很少过问,再加上大批人才的流失,当年在全省久负盛名的康复医院只能与两个地方医院去争饭吃,这种局面真的应该扭转了。

(根据方钦口述整理)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