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氏考 如果中华民族姓氏是片森林,那么余氏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而蕲春余氏则是这棵树上的一个枝桠。追溯余氏渊源可归纳为三大支流。 (一)姒姓余,即出自夏禹后裔之余,禹为黄帝后裔,是夏后氏部落领袖。禹治水有功,继承舜位,建立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的封建王朝。禹改姬姓姒,其裔名孙罕,字无余,为少康之子。少康继承父位,依例封罕为子爵(封建爵位分五等,子爵为第四等)于越会稽(越,古时国名,建都会稽。禹王陵墓在会稽西余山)守陵主记。罕的后裔以其王父之字无余为余姓,是为姒姓余,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 (二)姬姓余,即出自姬发后裔之余。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约公元前26世纪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改姓姬。黄帝后裔姬昌、姬发父子相继为西边小部落周的部落领袖,重农恤民,兴盛强大,大胜牧野,灭纣建周。周武王姬发生二子,诵、叔虞。诵继武王位为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省)。因境内有晋水,故叔虞长子子燮改唐为晋(史称唐叔虞)。晋哀侯之子由余为避内奸之难而入西戎为官。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慕其贤德大度,难得奇才。穆公与重臣私议,设计留由余。后由余拜为相,助秦成就霸业,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由余,字仲宜,生于东周庄王五年(公元前692年),殁于周襄王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七日(公元前621年元月二日)。由余之死,秦穆公悲痛万分,故献挽联:“佐治才猷能百国,蕃衍奕世永兴隆”,并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公建墓四座,三座在陕西,一座在淮安。 由余后裔以其德才功绩为荣,故取其名为余姓,是为姬姓余,比姒姓余约滞后1300年。 (三)少数民族余,余姓与周边外族接触早,因而与其相融合、同化。主要有隗族余、溪族余;此外有黎族、畲族、瑶族、白族、苗族、布依族、满族、彝族、回族、羌族、傈族、藏族等,均有余姓者。 还有蒙古族铁改余姓,很富有历史传奇色彩。 元朝铁木健(1266―1351年)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第八世孙,太子真金(裕宗帝)之四子。其兄铁木耳继位为成宗皇帝,封铁木健为南平王。铁木健妻弘氏生四子:秀一铁承良、秀二铁承勋、秀三铁承模、秀四铁承献;张氏生五子一女:根五铁承业、根六铁承烈、根七铁承德、根八铁承光、根九铁承英、女铁金莲、女赘婿金镕,赐名铁承弦。九子一婿均为进士,时称“九子十进士”。其中四人任太守、五人为尚书,婿为兵部侍郎,金莲为女将。1351年红巾军起义,1368年朱元璋平定各路军阀在南京建立明朝。元顺帝逃回蒙古继续称帝,而九子一婿俱在南方无法返北回归。他们十人议定,携带家眷和随从共三百多人取西路遁逃。当时,云、贵、川尚被元朝控制。他们一行入川,时局大变,途经泸洲凤锦桥时,担心人多影响多,随时会有不侧。十人议决改姓更名散居。首议铁旁金,恐识破绽累及,再去金下“一”为余姓。十人议毕,在凤锦桥岸插柳为记,盟诗为证。于是,各咬破手指,按排行顺序每人写下一句诗于白绸上: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赶散入西涯;泸洲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余氏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千人誓愿归何处?梦里云游浪卷沙。诗毕,撮土为香,望北而拜,对天盟誓:余氏子孙永世相亲相认,不得富不认贫,贵不认贱,铁余不准开亲。随从改姓干勾“于”姓。按约定,次年清明节,十人咸聚凤锦桥,各述安居各地别后之情,又洒泪而别。转眼于今六百多年。 2002年2月21日,铁改余(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统一谱派”为:天骄建大蒙,雄才盛世杨;世祖继先志,元朝繁富昌。九子十俊杰,堂棣竟腾芳。安邦有长策,辅国显忠良。泸岸行惜别,凤诗震山江。功勋传万代,德礼绍千祥。瑞兆启新景,博学登金榜。孝顺人楷模,家和保寿康。宏图创传业,勤廉著辉煌。同携手,揽银宇,谱华章。 二、蕲(春)、黄(梅)、广(济)余氏来自姬姓余 姬姓余立姓以后,一直活动在陕西、四川一带、秦汉之后,东迁入居河南。后继续迁于江淮地区,很快散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江苏下邳郡、安徽新安形成著名的余姓大族。唐宋时期,余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是闽赣浙鄂地区发展迅猛,奠定了现在余氏分布格局。 在下邳郡望族中,一位商贾余衍传因行商而落户安徽休宁。其后裔余良,字宁仲,唐进士,初任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县宰,继任江州(今九江市)刺史,晋工部尚书,固辞,迁居修水县。 唐朝被后梁灭。良公后裔余烈,名权,号巽之,精通兵法,志勇多谋,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后唐庄宗慕其才,敬其功,封威武将军,招为驸马。公元923年,李存勖在乱兵中被杀,后唐废,后晋立,干戈四起,祸及中原。余烈挈妇将雏避祸于蕲州梅川境内(现为武穴市余川),隐居田野,繁衍生息,终老葬于双城驿白兔山。 自烈公隐居武穴梅川至今近1100年,其后裔遍布蕲春、黄梅、武穴三县市、数万人。黄梅余显村保留着烈公祠,供奉着宋朝时余玠夫人黄婆雕刻的烈公像,像两侧对联是:一剑平梁执玉笑饮醉附马,两袖荡晋释锄吟对卧梅林。 三、蕲春、广济(今武穴)余氏一世祖 南宋时期,烈公后裔余玠,字义夫,号隐樵,武穴梅川人。生于1197年,卒于1253年,是南宋末朝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与岳飞相同命运的南宋抗蒙名将。 余玠出生于书香门第,少时家道衰落,贫困艰苦。他的性格喜功名,好大言,敢作敢为。曾在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今江西庐山五老峰下)读过书,当时,蒙古军大举南侵,国难当头,余玠决心从军赴前线,效力于国家。 端平元年(1234年)秋,余玠北上襄阳,东走淮东国防前线,投奔“捐身报国”的夙将赵葵门下,作长短句上谒。蔡大喜,慕其志向和才能,倍加器重。次年九月,余玠因亲丧返蕲州。端平三年(1236年)春,蒙军犯蕲州,余玠应蕲州守臣征召,参与蕲州、黄冈保卫战,战捷。又返淮东归队。嘉熙二年(1238年)余玠进官三秩(级),进工部郎官。九月,余玠提精兵救滁,十二月,宋理宗颁诏,称余玠救援“军声不为不壮”。嘉熙三年(1239年)余玠率师沿黄、淮水系北伐,深入河南敌后,与数倍于我的蒙军大战于汴城,河阴等地,以少胜多。宋理宗诏称“所向有功,全师而返”。嘉熙四年(1240年)九月,余玠又进官三秩(级),被提升为淮东提刑兼淮东制置司参谋官。淳祐元年(1241年)余玠以淮东提刑身份率师救援安丰之围,蒙古军溃败,立功,官拜大理少卿,并升任淮东制置副使。淳祐三年(1242年)五月,余玠奉命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入朝应对。在入奏中,余玠针对时弊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习尚,国人上下,应和衷共济,事无大小,须是务实,主张统一思想,坚定必胜信念;二是用人制度,改变重文轻武现象,主张文武平等相待。这次入奏,余玠被皇帝赵昀认为是一位有清醒的政治头脑的实干家,是帅才。 余玠从投奔赵葵到入朝奏对,经历了八年的戎马生涯,由一个从军自效的穷书生成长为执掌淮东战区兵权,地位仅次赵葵的副主帅。入奏后的六月,宋理宗任余玠为权工部侍郎、四川宣谕使。十二月,宋理宗面对情况复杂、局势危急的四川,改任余玠为权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晓谕他“任责全蜀”、“独当一面”。余玠尽管受任于败军之际、国危之时,但仍受任不辞,满怀壮志地向理宗表示:“愿假十年,手挈四蜀之地,还之朝廷”。 淳祐三年(1243年)春,余玠上任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务实作风令四川民众敬服。余玠到任所的次日,在重庆府乾门两边,张贴一幅大红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根牢”题铭自勉。接着创建招贤馆,悬挂《招贤榜》,明确宣布:要全面效法诸葛亮用蜀方法,集众思,广忠益,相信民众智慧,依靠民众力量,对献妙计者高爵重赏以报其功,余玠抗蒙决心和精神自然在民众口中传播,招致远近众多宾客前来出谋献策。特别是播州文武兼备的冉琎、冉璞兄弟,感于余玠的忠义豪雄,礼贤下士,通过几个月的精心观察和调查研究后,把经过反复推敲而形成的锦囊妙计献出来。余玠采纳冉氏兄弟守蜀方略,申报朝廷并获批准。予以实施,冉氏兄弟成为余玠领导建立四川山城防御休系的得力助手,又是多次战斗的得力干将,更重要的是,余玠的作法具体实施了他入朝奏对主张;国人上下,和衷共济,他统一了四川上层的思想和信念,调动了民众的智慧和力量。 余玠在“集众思、广忠益”基础上,亲自主持制定了治蜀大纲《经理四蜀图》。此大纲集中了应招的豪杰志士所贡献的方略、计谋,成为余玠治理四川的战略计划。其主要内容:(一)起用有实力的地方豪杰,招纳有志事功的贤达志士;(二)招募民兵忠勇,捍卫乡井,传送敌情;(三)设险守蜀,以步制骑;(四)重农薄赋,发展生产,保障民生和给养等。 余玠在挽救四川,重建巴蜀的思想指导下,对南宋腐朽反映在四川的的军事弊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顿。(一)整顿吏治,健全官僚机构,将长期占据文官位置的“流寓内地官员”给注销了,任用适当的人选,填补长期虚位缺额。(二)赏罚分明,以军功政绩升官晋级,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对殉难的将士要追功抚恤,处理好善后工作。(三)选贤任能,随才任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造就了一大批为活跃在抵抗蒙古军的战场上的重要人物。(四)严肃纲纪,惩治贪谗将吏。凡不称职的官吏,果断开革,对抢夺民财、残害百性,驭军无纪,招降纳叛的贪官污吏,严加惩治。 余玠踏上蜀地时,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几乎接近于无民、无财、无兵、无粮的凋弊不堪的形势,余玠不得不在布兵设防的同时,大力开展恢复巴蜀经济工作。其主要措施:(一)推行屯田,保障供给。实行军屯,民屯两样形式。在土壤肥沃,水利充足的川西平原实行军屯,组织纪律性很强,耕作方法较先进,保证部队供给,民屯,招集流民和无业者垦荒,官府给予种子和耕牛,取得部分税收,使百姓有了衣食。(二)委派官吏,深入偏远山区,劝耕督促,以保障山城防御战争需要。(三)复苏商业,为使十分萧条的商业尽快复苏,采取了官营垄断的形式,统一商业经营管理;同时,放松对商贾的控制,薄征商税,促进流通和交换。 余玠治蜀十年(1243―1253年),年年战事频繁,入蜀当年就指挥大小战斗三十六次,多有功效。由于各项治蜀措施产生了效果,战斗力不断增强,由防御转入进攻。军事、经济、政治状况的全面好转,余玠的个人声望日益提高。他由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进升为兵部尚书,四川制置大使,经华女阁侍制,进徽猷阁学士,再进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可谓功高一时,官盖一世,因此引起朝廷同僚们的嫉妒。丞相谢方叔抓住余玠豪放性格,在上奏朝廷的奏牍中洋溢胜利者豪情上而大进谗言,极力挑拨,使宋理宗心存疑惧,最后终于对谗言者言听计从,于宝祐元年(1253年)五月,出其不意地召命玠赴朝奏事。六月,宋理宗得知余玠病危,急忙给他加官资政殿学士,余玠悲愤至极,七月抱恨而卒。余玠成于战场,败于谗言,留下了千古遗恨。 1259年,蒙哥汗率大军攻入四川,围攻合川,由于余玠当年筑钓鱼城,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城内军民受余玠影响宋将王坚和军民顽强抵抗,蒙哥在攻城中负伤死亡,这支蒙军被迫北撤。而南宋妥协派首领贾似道暗中派人与蒙哥的弟弟忽必烈议和。后来南宋终于被灭。 元末明初,玠公后裔余祥,字景星,天资聪颖,饱读诗书,恰逢乱世之秋,慎思先祖之戒。立志不求官爵,不谋富贵,为民众多做善事益事,不求回报。名声大了迁徙隐居。他先自广济(今武穴)青蒿铺迁居蕲春彭思余凉亭(原地名永福乡龚家林),后又迁居广济余祥(原地名沙家坝),为蕲春余氏(除少数外)一世祖和武穴余祥一世祖。 |
4月19日,黄冈市二医院副书记、副院长、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邓凌
4月21日,蕲春县卫健系统首场校园招聘会在武汉科技大学举行,通
4月20日,蕲春县卫健局医疗业务片区集中培训最后一场培训会(蕲
为加强城镇管理,美化人居环境,按照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暨城镇管理
4月21日上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